程世才(1912-1990),湖北省大悟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11師33團特務連政治指導員、師政治部黨委書記、團長兼團政治委員,第30軍90師政治委員,88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第30軍副軍長、軍長。參加了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平西挺進軍參謀長兼第12支隊司令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分校校長,延安中央黨校第四部副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南軍區司令員,東北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安東軍區司令員,遼西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公安軍第一副司令員,瀋陽軍區副司令員兼瀋陽衛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12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著有回憶錄《悲壯的歷程》、《萬裡徵途》等。
程明(1918-——),安徽省金寨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紅軍,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74師政治部宣傳隊隊長,紅25軍政治部宣傳隊隊長,第75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紅15軍團直屬隊俱樂部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中隊指導員。離開抗大後,任軍委總衛生部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新四軍第4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特務團政治處主任,淮南軍區大隊政治委員,支隊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淮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華東野戰軍6縱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河南軍區警備第2旅政治委員。1949年,由河南軍區警備第2旅直屬機關和四野特種兵司令部高炮指揮所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射炮第1師,由原警2旅旅長蔡愛卿任師長,原警備2旅政委程明任政治委員,原高炮指揮所副主任劉奠西任副師長兼參謀長,原警2旅副旅長劉自雙任副師長,原警2旅副政委李大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高射炮第1師師部在武昌,1團在雷州半島,擔負掩護解放海南島部隊任務,2團在北京,擔負北京防空任務,3團駐長沙、廣州一線,擔負要地防空。以後又配屬了第9團,駐廣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高射炮第1師一部分在武昌組成中南軍區司令部防空處,其餘移至廣州,組建廣東軍區防空司令部,下轄4個高射炮團,2個地監團,1個探照燈團,1個雷達營,程明任中南軍區司令部防空部隊副政治委員。以後任瀋陽軍區防空軍副政治委員,蘭州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空軍軍政治委員,瀋陽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程世清(1918-——),河南省新縣陳店鄉程七村人。1929年參加光山縣獨立團。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於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過光縣獨立團傳令兵、宣傳員,紅25軍73師267宣傳隊宣傳員、分隊長,參加了雙柳樹、潑皮河、英山固始等戰鬥。1932年夏,國民黨向鄂豫皖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面軍在反「圍剿」鬥爭中失利轉移外線西徵,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找到了重建後的紅25軍任馬夫,後調任紅25軍78師宣傳隊宣傳員、分隊長。1934年隨紅25軍主力參加了長徵。1935年任78師政治部宣傳隊隊長。1936年夏,參加了東渡黃河搶佔離石的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任過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宣傳幹事,參加了平型關戰鬥。1938年升任344旅政治部青年股股長,同年冬,參加了延安青年聯合會代表大會。1939年後,歷任344旅獨立團1營政治教導員,冀魯豫支隊2大隊宣傳股股長、旅政治處副主任,新四軍3師8旅23、24團政治處主任,團長兼政治委員。轉戰在蘇北、淮安等地。1943年11月到延安,入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奔赴東北,奉命組成長白支隊,歷任團長兼政治委員,黑龍江軍區慶安第2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西滿獨立師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第44軍132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參加了四平、遼瀋、平津、廣州和佛山、英德、韶關等地的剿匪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幹部部副部長、部長,裝甲兵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政治委員。「文化大革命」時,任江西省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組長,江西省革命委員會主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江西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曾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錯誤,曾發表過《在林彪副主席家作客》一文,表明他與林彪之間非同凡常的關係。1971年被免職,1972年被關押,1981年解除關押,回福州市作離休處理。
程業棠(1912-1986),安徽省六安縣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0軍88師265團排長、連長兼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團總支部書記、營長、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徵。1937年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教導營隊政治指導員,教導總隊大隊政治教導員,特務團副營長,第1師3旅7團政治處主任,警衛團副團長、團長,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特務4團團長兼政治委員,蘇浙軍區3縱8支隊支隊長,浙東縱隊第4支隊支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1縱3旅9團團長,華東野戰軍1縱2師副師長、師長、第三野戰軍第20軍59師師長。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3步兵學校校長,第17文化速成中學校長,安徽軍區副司令員。1961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任安徽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安徽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1955年被授子少將軍銜。獲二級八—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6年9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74歲。
程啟文(1915-1994),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25軍政治部宣傳員、巡視員,第73師217團總支書記。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四次反「圍剿」和開創川陝蘇區的歷次戰役戰鬥。到達陝北後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4支隊政治部總務科科長,江北指揮部獨立第4團副團長,第2師4旅10團副團長、團長,淮南軍區路東軍分區來(安)六(合)支隊司令員,第2師4旅12團團長。指揮紀崗戰鬥,殲敵200餘人,拔掉根據地前沿的1個據點,接著又拔除雞崗據點,粉碎了敵人進犯淮南的企圖。被師部授予「金剛鑽團」稱號。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松江軍區哈東軍分區參謀長,哈北軍分區副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7師副師長,第四野戰軍第39軍152師副師長。參加了圍攻長春、平津戰役、衡寶戰役,1949年12月進入廣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玉林軍分區副司令員,先後指揮部隊在潯江以南、瑤山以南剿匪,提前兩個月消滅股匪,受到廣西軍區的嘉獎,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1軍154師師長,1953年到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任第55軍副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體育學院副院長,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4年4月11日因病在長沙逝世,終年79歲。
程坤源(1920-——),江蘇省武進縣人。1936年參加中共領導的南京地下學聯。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9年參加新四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6支隊隨營學校指導員,第2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支隊司令部政治協理員,獨立團政治處主任,八路軍4縱6旅18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4師12旅35團政治處主任,第4師政治部宣傳部教育科科長,第4師騎兵團政治處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2縱5師14團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蘇北兵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第10兵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華東軍政大學福建分校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文化補習學校校長,第二軍醫大學政治委員,後勤學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軍事醫學科學院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程悅長(1911-1961),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少共國際團排長、連長,紅31軍第93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師醫院政治委員,師供給部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衛生隊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新編第1團政治委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第4旅16團團長。1940年起先後入延安軍政學院和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聯防軍新編第4旅參謀長、副旅長,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新編第4旅旅長,第一野戰軍第6軍17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l949年進軍新疆,任第6軍17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迪化(今烏魯木齊)軍分區司令員,1952年任第6軍軍長,《解放軍報》、《人民日報》刊登《艱苦樸素的程悅長》一文,軍委號召全軍向他學習。1953年任新疆軍區生產管理部部長,1954年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副參謀長,1957年任剿匪部隊前線總指揮,平息烏斯滿、賈尼木汗北疆叛亂。率部修建和平渠、猛進水庫。同年毛澤東接見他時說:「程悅長同志,你很愛兵,你對部隊很有感情。」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1年5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僅50歲。著有《三戰三捷》、《難忘的教誨》、《爺臺山反擊戰》、《紅旗插上營盤嶺》等。
程登志(1912-1995),四川省巴中縣人。1932年紅四方面軍到巴中,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新兵排副排長,1933年成立紅9軍,任25師73團3營9連班長,紅9軍教導隊通信排排長、副連長,在戰鬥中多次負傷。先後調任紅30軍88師268團1營1連連長,紅4軍36團副營長、營長。參加了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70團連長,1938年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留抗大工作。1941年到冀中軍區工作,1943年到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任冀東軍區特務團副團長兼參謀長、團長。1947年任東北野戰軍第9縱26師78團團長。錦州戰役時,第9縱的任務是割裂錦北防線,切斷敵暫22師退路,第26師奉命包圍消滅葛王碑、薛家屯之敵,程登志率78團插到薛家屯,將本團兵力沿公路構成梯次防禦,薛家屯之敵向78團陣地實施集團突圍,戰鬥十分激烈,程登志和指揮所人員也拿起槍,邊打邊指揮。戰鬥結束時,除300多騎兵從78團陣地左翼繞道逃跑,近千名敵軍橫屍78團陣地。第9縱改稱46軍,任137師409團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2兵團第137師參謀長、代師長、師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第46軍137師師長,在朝鮮升任第46軍副軍長。率部參加了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參加了毛耳山、平頂山等戰鬥。回國後,任3兵團炮兵師長、兵團炮兵司令員。1956年起先後任旅大警備區炮兵司令員,警備區參謀長,警備區副司令員,1970年任旅大警備區政治委員。畢業於南京軍事學院。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5年10月12日因病在大連逝世,享年83歲。
程儒珍(1900-1963),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6年8月加入農民協會,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農民自衛軍、區義勇隊,曾任分隊長,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參加黃(安)麻(城)起義。1928年冬任柴雲區農民自衛軍中隊長。1929年2月正式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1師副官,1930年春調紅1軍軍部副官處任副官,1931年任紅四軍(原紅一軍)經理處總務科科長,1932年任紅四方面軍總經理部軍需科科長。參加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多次反「圍剿」作戰的後勤保障工作。1932年10月隨方面軍西徵入川北。1933年春任紅四方面軍經理部部長。7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經理部副部長兼紅四方面軍經理部部長,併兼川陝省蘇維埃政府鹽務合作化總局局長。參加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在前線負責方面軍反「圍攻」作戰的後勤保障工作。1934年4月因張國燾搞肅反擴大化受到錯誤處理。1935年2月被釋放任紅四方面軍政治保衛局會計科科長,5月隨軍長徵。1936年冬長徵到達甘肅後,入慶陽紅軍步兵學校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771團供給處處長,青年抗日縱隊供給處處長,冀南軍區第6軍分區供給處處長,第358旅供給部部長等職。曾入中央黨校學習。參加建立冀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堅持艱苦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供給部部長,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縱隊後勤部部長,第四野戰軍第46軍後勤部部長等職。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和進軍中南的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北軍區後勤部部長,中南軍區後勤油料部部長,湖北軍區後勤部部長等職。
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3年4月26日因病逝世,終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