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毛瑟Kar.98k步槍,就很容易聯想到中國的中正式步槍,有一種常見的說法說中正式步槍就是仿毛瑟Kar.98k步槍。1930年代中後期國民黨政府參考德國軍制、採購德國武器裝備創建了一批「德械師」,官兵都頭戴德式M35鋼盔,還有一批當時稀罕的德國造重武器比如德國150mm榴彈炮、PzKpfw I 輕型坦克等,加上中正式步槍的確屬於毛瑟步槍這個大家族,所以一些人就產生了誤會,覺得「德械師」的步槍也是德國貨,中正式步槍應當就是仿毛瑟Kar.98k步槍的,應當說這種誤會情有可原。而在一些「德粉+國粉」群體中,因為能滿足了這些人代入式的幻想,所以他們更願意相信中正式就是仿毛瑟Kar.98k的。
引發一些人不切合實際幻想的1930年代「中德軍事合作」
1930年代國民黨引以為傲的「德械師」,其實武器裝備和火力離真正的德國陸軍師相差甚遠。
其實中正式步槍和毛瑟Kar.98k不能說毫無關係,他們的核心技術——槍機都來自一戰時期德國的Gew.98步槍,而且它們都是把老Gew.98步槍長度縮短到1100mm的短步槍,但是中正式的仿製原型則不是Kar.98k,而是昨天一文(見:吃雞中的「國民狙擊步槍」98k)中提到的毛瑟標準型短步槍(Standerd-modell)。這是毛瑟公司在1920年代推出的一款商業外銷型短步槍,除了毛瑟公司外,比利時FN兵工廠、捷克布爾諾兵工廠都授權生產過這型步槍。而Kar.98k則是德國軍方參考了毛瑟公司標準型短步槍的設計思路,把德國當時的一款Kar.98b卡賓槍縮短長度到1100mm後得來的。所以,中正式並非仿製了Kar.98k,但可以看做是毛瑟Kar.98k的一個遠房表親,這倒是沒有錯的。
中正式步槍,注意它的拉機柄是平直的,沒有像毛瑟Kar.98k那樣向下彎曲;它的背帶環安裝在槍身下方而不是Kar.98k的左側;它的護木上有手指槽,Kar.98k沒有。這些都是中正式和毛瑟Kar.98k外觀上的差別。
中正式步槍的來歷要從1934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兵器制式化會議說起,在這次會上,國民政府選定當時較新穎的德國毛瑟標準型短步槍作為今後國民黨軍隊的制式步槍。在同一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向毛瑟兵工廠訂購了1萬支毛瑟標準型短步槍,裝備他嫡系的稅警總團,在採購這批步槍的時候,國民政府兵工署請孔祥熙順帶問毛瑟公司索取毛瑟標準型的技術圖紙一套,供仿製用,仿製工作則交給了鞏縣兵工廠,但是這套圖紙有誤,仿製並不順利。於是兵工署只得再次向毛瑟公司正式購買圖紙和技術資料,終於在1935年,新的圖紙技術資料帶到鞏縣兵工廠,仿製工作正式開始。由於1935年是民國二十四年,這種仿毛瑟標準型的新式步槍被命名為二四式步槍。在籌備、試製的過程中,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數次到鞏縣兵工廠視察,為表示對「蔣委員長」的尊敬,兵工署將二四式步槍改名為「中正式」,取蔣介石的本名加以命名,這個中正式的字樣也刻在步槍機匣上。1935年10月10日,中正式步槍正式投產。
從1935年到1949年,中正式步槍在中國生產了14年,經歷了抗日戰爭的洗禮,和漢陽造步槍以及各種雜式步槍一起抗擊了日本侵略,也經歷了後來的解放戰爭。在中正式生產的14年裡,生產廠家最主要的有兩家,前期以鞏縣兵工廠為主,後來改名叫11廠,後期則以遷入重慶的原金陵兵工廠為基礎建立的21廠為主,21廠是生產中正式數量最多、質量相對也最好的兵工廠。根據統計,14年裡各廠生產的中正式步槍總數大約在60-70萬支,這個數量在二戰時期各國步槍產量當中屬於很低的,遠沒有達到全面普遍換裝的程度。作為對比,德國從1935年-1945年之間,毛瑟Kar.98k步槍一共生產了1150萬餘支。所以一些網文說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普遍裝備了中正式步槍,並且過度解讀出「輕武器方面中國軍隊強於日本軍隊」是不符合事實的,當時的中國軍隊無論國共,普遍是有啥用啥,哪怕是國民黨嫡系部隊也有大量已顯陳舊的漢陽造步槍。
熱心讀者@勝利的戰爭提供的珍貴照片:鞏縣兵工廠造的中正式(左)和金陵兵工廠造的中正式(右)廠徽對比:鞏縣廠用的是兩個重疊的菱形,金陵廠用的是一個卍字符號,金陵廠那支槍在卍字和「中正式」漢字上方的,帶有弓箭圖案的徽章是國民政府兵工署章。在這裡向@勝利的戰爭表示誠摯感謝。
除了11廠和21廠,抗戰時期浙江鐵工廠和廣東第1兵工廠也生產過中正式步槍。浙江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步槍和標準的中正式有一點區別,它的外形參考了比利時FN M1930步槍(也是毛瑟標準型在比利時的一個分支)的特徵,上護木包裹了整個表尺座,而中正式的上護木只到表尺座前就沒有了,這種浙江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步槍被命名為七七式步槍,以紀念七七事變。
一張著名的照片,一名中國士兵扛著中正式步槍給「飛虎隊」的P40戰鬥機站崗
上一張照片的近照,中正式步槍的細節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注意看他的刺刀,這柄刺刀明顯是將斷裂的刺刀截掉損壞部分,重新打磨修理後做的,所以短了一截。
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徹底潰敗,殘部敗逃臺灣。敗逃臺灣後的國民黨政權繼續生產了一批中正式,但很快被美式步槍代替。在大陸,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繳獲了數量可觀的中正式步槍,還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帶到朝鮮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冰天雪地裡打擊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解放軍武器裝備制式化,換裝蘇式武器之後,這些中正式步槍和其他舊雜步槍一起移交給地方民兵使用,一直用到1970年代。
美國隨軍記者拍攝的照片,一名中國士兵在中正式步槍的刺刀上穿了一把傘遮陽。
毛瑟公司的標準型短步槍,早期的式樣槍機拉柄是平直的,槍背帶安裝在步槍槍身下方,後來毛瑟公司對標準型短步槍的細節也進行了一些修改,為了背槍方便,拉機柄改為向下彎曲的,槍背帶也改成安裝在槍身側面,有了更多「卡賓槍元素」,變得越來越像後來德軍制式的Kar.98k。但是1935年國民政府拿到的毛瑟標準型圖紙是比較早的式樣,這些後期元素還沒有,所以中正式的拉機柄還是早期的平直式樣,槍背帶也是在槍身下方,此外,中正式的護木兩側有握槍的手指槽,這是毛瑟Kar.98k沒有的,這些都是區分中正式和Kar.98k的主要特徵。
公眾號讀者@柯西長者喬爺☭ 提供的中正式步槍近照,可以看到中正式的拉機柄是這種老式的平直拉機柄。在此向柯西長者喬爺☭ 表示誠摯感謝!
毛瑟Kar.98k的拉機柄向下彎曲,相應地護木上挖去一塊以容納拉機柄頭
除了德國原裝進口的毛瑟標準型和國產的中正式,國民黨軍隊還裝備過數量不少的捷克VZ24步槍和比利時FN M1930步槍,後兩者也是毛瑟標準型的衍生品,在我國被叫做捷造二四式和比造二四式。VZ24和FN M1930的上護木都和中正式不同,一直包到表尺座後方,而且VZ24式在頭箍和二箍之間也有上護木,而中正式頭箍和二箍之間是沒有上護木的,槍管裸露在外。
被稱為捷造二四式的捷克VZ24步槍
被稱為比造二四式的比利時FN M1930步槍
有趣的是,中正式步槍的外形在中國似乎變成了一個「基準」,遇到其他類似的栓動短步槍,當時的中國人往往也用「xx中正」起名字,這個「xx」就是這種槍的特徵或者生產國。比如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美國援助給國民黨軍隊不少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這種步槍在中國就被稱為「花旗中正」;而毛瑟標準型的後期產品已經有類似Kar.98k的彎曲拉機柄,這種後期改進型毛瑟標準型也流入過中國,因為其彎曲的拉機柄,就被當時的國人稱為「曲把中正」。
被稱為「花旗中正」的美國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
相關閱讀:
吃雞裡的AWM狙擊步槍有那麼神嗎?
「吃雞」裡的馬格南子彈到底是啥?威力為什麼大?
源自雷明頓700的M24狙擊步槍
為什麼狙擊步槍多採用栓動槍機?
半自動步槍射程、威力會比同口徑栓動步槍差嗎?
吃雞中的「國民狙擊步槍」98k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彩雲的機械整備間。公眾號以淺顯的科普短文為主,介紹槍炮彈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