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式與三八式的對抗,抗戰中我軍步槍與日軍三八式孰強孰弱

2021-02-23 彼岸超越者

圖為中正式步騎槍

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採用毛瑟98k步槍為制式步槍。1934年國民政府財政部向德國毛瑟公司訂購一萬支「標準型步槍」裝備稅警總團。在德國政府的協助下,兵工署於1934年及1935年各索取了一套技術圖紙以及生產樣板,並且將設計圖交付鞏縣兵工廠,並於當年成功試製。

圖為裝備中正式步槍的我軍士兵

1935年是民國24年,因此,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二四式步槍」,最初在槍身機匣上打上「二四式」印記。因為當時的軍事委員長是蔣中正(字介石),因此後來又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身機匣打上「中正式」。

1935年10月10日雙十節後,該槍正式開始大規模生產。到抗日戰爭爆發時鞏縣兵工廠因日軍入侵導致中斷生產為止,總計生產了超過11萬支該型步槍。

圖為士兵使用中正式步槍訓練

20世紀40年代,鞏縣兵工廠步槍部門被日軍炸毀後,中正式步槍的產能迅速下降。為了使中正式步槍的製作標準化,國民政府在重慶21廠下特成立了21廠技校(今重慶理工大學),對外化名「世繼公學」,專門培訓中正式步槍的研發製造管理人員。戰後國民政府將位於西南地區的兵工廠進行生產整理,將原先分散於三處的制槍廠通通併入21廠。

中正式參數-三八式參數

槍長: 1110毫米-- 槍長:1275毫米

槍重:4千克 ----槍重:4.1千克

槍管長:600毫米 ----槍管長:797 毫米

口徑:7.92毫米--口徑:6.5毫米

槍口初速:810米/秒---初速:765 米/秒

三八式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起到防塵作用。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

圖為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由於大陸特有的一種細小的沙塵,導致操作不良。三八式步槍通過簡化操作機關和隨槍機動作防塵蓋的改良而成。日本在侵華前曾向中國出口。中國遼寧、太原等兵工廠也先後仿造。但因早期彈藥威力不足而不受歡迎。三八式步槍是由有坂成章上校領導下,在東京小石川的炮兵工廠,由南部騏次郎少校設計完成。其設計改良自毛瑟步槍,但是其槍栓及節套均大為簡化。其正式名稱為三十八年式步兵銃。三八式繼承了其前輩村田式步槍的特點,那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準,也適合白刃戰,不僅日軍喜歡用,中國軍隊繳獲後也喜歡用,戰前還從日本進口過一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軍三八式步槍改進型——九七式狙擊步槍,發射減裝藥的6.5x50毫米三八式槍彈,發射藥在槍管內燃燒十分充分,幾乎不會產生槍口熾焰和白煙,非常難以從槍口火光或白煙發現狙擊手潛伏的位置,在太平洋島嶼戰鬥時使用該狙擊步槍的日軍狙擊手對美軍造成很大麻煩。

圖為九七式狙擊步槍

同類型武器比較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殺傷力。中正式步槍口徑7.92毫米,該彈初速高,彈道特性好,殺傷威力大。子彈毀傷力、侵徹力都沒的說。而三八式步槍的殺傷力則說法各異。最普遍的讓我們接受一種說法是,該槍採用的6.5毫米友坂彈,穿透力強,毀傷力差,後效不足。只要子彈不是擊中要害,一般來說養幾天傷就痊癒了。在淞滬戰場上還出現過,上午身中數槍的士兵,中午緊急包紮後,下午就活蹦亂跳的重回前線的事情。多數人都認為三八式步槍子彈威力小,甚至還取了一個「人道彈」的名字。

但是日本人真的就這麼傻嗎,裝備這麼一型有缺陷的步槍嗎?答案是絕對不會的。電視劇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已。三八式步槍裝備過3種6.5毫米子彈,早期的6.5毫米子彈是個圓頭彈,威力很小,射程遠。近距離,擊中肉體基本都是對穿。遠距離擊中目標,子彈才會在人體裡翻滾。中期的輕型尖頭6.5毫米子彈,近距離威力大而遠距離威力小。最後裝備的6.5毫米改進型尖頭彈,威力最大。命中目標後子彈不光翻轉還容易裂解,威力超大。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遭遇的很多是這種改進彈。美軍認為,這樣的損傷威力已經能夠和中正式的7.92毫米重尖彈相媲美了。該彈唯一的不足,就是對牆和掩體的威力太小。

實戰中,三八式的射速普遍要略高於中正式。而且日軍訓練有素,加上三八式精準的特點,射程要比中正式好很多。

手持三八式巡邏的日軍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中正式步槍除了威力大,其餘各項指標都沒有明顯優勢。難道中正式真就像所說的不如三八式嗎?國民政府同樣不是傻瓜,選擇中正式步槍是根據當時國情決定的。我軍訓練不足,冷不丁中一槍總得打出傷害吧。中正式就完美地符合了這一要求,一擊必殺。武器裝備畢竟不是主要因素,人才是戰爭的主角。抗戰時期,我軍的大劣勢是不言而喻的,但在這種條件下仍能堅持到最後取得勝利,中國軍民是以怎樣一種不息的意志和無畏的犧牲,才來換來了抗戰的勝利。

相關焦點

  • 【薩沙講史堂第二百四十五期】抗戰步槍哪家強?國軍中正式步槍VS日軍三八式步槍(歷史系列第97講)
    訓練有素的老兵手裡,中正式有效射程可達600米以上,精度頗佳。但中正式步槍射擊時有後座力大這一特點,再加上中國士兵普遍在戰鬥素質上無法和日軍相比,實戰中的有效射程普遍在300米以下,精度也不及三八式。同時,中正式還帶來了新兵訓練難度增大,這一不可克服的弱點。這也是八路軍偏愛裝備三八式的一個重要原因,後座力小,精度高,易於掌握。
  • 二戰日軍三八式步槍
    )為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雖然正式的制式化量產從1907年開始,不過南部麒次郎將新改良開發的步槍仍然以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明治41年3月開始,新式的三八式歩槍逐漸成為部隊的標準配備;到了明治43年(1910年),部隊中的三十年式步槍就全面被三八式步槍取代了。[1]
  • 日軍三八式步槍的真實威力怎麼樣?看看它的子彈就知道了
    三八大蓋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八式步槍,它算是日軍部隊中配備最多的一種槍枝武器了,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就是憑藉這款武器裝備,給我國造成了嚴重的打擊。相比於其他的一些武器裝備,日軍在日常作戰的時候還是更喜歡使用三八式步槍,就是因為三八式步槍的射程相當出色。
  • 【槍】二戰中最長的步槍—三八式步槍
    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雖然正式的制式化量產從1907年開始,不過南部麒次郎將新改良開發的步槍仍然以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明治41年3月開始,新式的三八式歩槍逐漸成為部隊的標準配備;到了明治43年(1910年),部隊中的三十年式步槍就全面被三八式步槍取代了。
  • 詳解日軍三八式步槍,「三八大蓋」的由來
    ↑ 請點擊上方「收藏戰爭」關注我們三八大蓋,在我國某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內,在我軍將士中曾風靡一時,它在中國的知名度之高
  • 揭秘中正式步槍在抗戰中不容忽視的短板
    近年來,受影視劇的影響,人們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並非樣樣「器不如人」,像單兵槍械就比日軍用的好,依據是中國軍隊裝備的中正式步槍強過日軍三八式步槍
  • 中正式步槍:作用有限的抗戰利器
    近年來,受影視劇的影響,人們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並非樣樣「器不如人」,像單兵槍械就比日軍用的好,依據是中國軍隊裝備的中正式步槍強過日軍三八式步槍。該槍全重約4千克(不含刺刀),全長1.11米,可以兼作步槍及騎槍之用。它採用旋轉後拉式手動槍機,發射7.92毫米尖頭彈,槍口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中正式步槍的生產受到較大影響。為了躲避戰火,鞏縣兵工廠多次搬遷,生產時斷時續,加之造槍材料短缺和質量控制不過關,該槍產量始終上不去。
  • 解放軍和國民黨軍為什麼喜歡三八式步槍
    僅僅是截止1917年,北洋政府就進口4萬支三八式步槍裝備北洋軍,其他軍閥也先後進口15萬支三八式步槍和25萬三零式步槍及村田步槍。就是著名的黃埔軍校校軍在1926年北伐前夕,也裝備著從蘇聯引進的4千支三八式步槍。
  • 三八式步槍俗稱為三八大蓋
    三八式步槍(日語:三八式步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英文:Sanpachi-shiki hohei-ju)為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
  • 日本三八式步槍的6.5mm步槍彈到底強不強?
    所以,拿三八式步槍的6.5mm步槍彈去肯定或否定今天的小口徑軍用步槍彈完全是把兩個不搭界的事物強扭在一起。說6.5mm步槍彈「過分追求穿透力導致停止作用不好」也不正確。這種步槍彈既沒有很高的初速、又是鉛芯彈、沒有鋼芯等提高侵徹力的結構,其侵徹能力並不算強。它在中遠距離上致傷效果不可靠並不是因為「過分追求穿透力」,而是因為它偏低的初速、過小的纏距和外形細長重心又過分靠前的彈頭。
  • 圖解日本三八式步槍
    它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並開始生產,是二戰中日本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步兵武器,一直被使用到二戰結束。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運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的「三八式」字樣,所以它在中國以「三八大蓋」這一俗稱而為人所熟知。三八式步槍全長1275毫米,槍管長769毫米,這兩項指標可以說是二戰時期主要參戰國家軍用步槍中最長的,因此也就具有了彈頭初速高、飛行穩定性好、命中精度高的優點。
  • 名槍賞析:一代名槍-中正式步槍
    98k的背帶在左側,標準型在下方,標準型有閱兵鉤孔,98k則將其略去,後期21廠等的中正式也將其略去。標準型有握手槽,98k有準星護罩。扳手的形狀,中國採用的為水平型, 98k及後期的標準型均改為下折型。(此點孰優孰劣,仍有爭議,一般以為下折型節省空間,行動時不易誤觸,尤其在裝置瞄準鏡時,水平型無法使用。但水平型的長處是,射手無須尋找扳手的位置,手掌上推,一定會推到扳手。)
  • 血債纍纍,圖解日本三八式步槍
    它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並開始生產,是二戰中日本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步兵武器,一直被使用到二戰結束。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運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的「三八式」字樣,所以它在中國以「三八大蓋」這一俗稱而為人所熟知。三八式步槍全長1275毫米,槍管長769毫米,這兩項指標可以說是二戰時期主要參戰國家軍用步槍中最長的,因此也就具有了彈頭初速高、飛行穩定性好、命中精度高的優點。
  • 世界名槍賞析第五十期——三八式步槍
    好啦,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二戰時期日軍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三八大蓋的構造與實彈射擊三八式步槍(日語:三八式歩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英文:Sanpachi-shiki hohei-ju),為一款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
  • 抗日戰場上,中正式步槍和日本的「三八大蓋」,哪一把性能更好?
    在抗戰期間中國部隊的武器裝備是非常糟糕的,其中最好的制式步槍,應該是中正式步槍了。相比於日本裝備的三八式步槍在武器性能上,這兩者到底誰強誰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對比一下。中正式步槍是蔣委員長親自命名的一把步槍,是防治德國的毛瑟步槍,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款制式步槍。
  • 抗倭利器——中正式步槍
    比較特別的是其配用的全長達575mm的刺刀,中正式槍身較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短,採用格外長的刺刀與重視白刃戰有關。1935年雙十節後,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產。1937年兵工署在署長俞大維的領導下還制定了《中正式步槍應用材料規範》,統一了圖紙、標準與材料、工藝,所以有人把中正式步槍當是中國第一種採用統一規格的制式步槍,軍閥混戰期間中國軍隊武器繁雜的局面開始發生改變。
  • 抗戰大刀VS日本刀 孰強孰弱?
    抗戰的中的中國,工業水平及其落後,經濟水平也不咋的,所以這兩大因素就直接制約了軍工業的發展!打了多年內戰的中國國民政府,本來就已經是千瘡百孔!突然,小鬼子來了,而且是到了不得不打,不打就只能亡國滅種的時候了,那還能怎麼辦?只能打了!武器裝備是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了,所以,大刀就應運而生!畢竟大刀裝備起來簡單容易!
  • 抗戰中最好的國產步槍:中正步槍
    1935年定型的「二四式」步槍,這款步槍在研製過程中蔣介石親自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所以又被命名為「中正式」。比較日本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50毫米步槍彈威力明顯不如中正式。中正式採用的刺刀與毛瑟式步槍不同,因中正式槍身較短,為了與槍身較長的三八式步槍在格鬥時相抗衡,其刺刀較長,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刺刀的全長還長,刺刀與槍管的連接也更為牢固。
  • 有人說強有人說差 日本三八式步槍的殺傷力到底如何?
    三八式步槍在抗日戰爭中,日軍步兵使用的最主要武器就是俗稱「三八大蓋」的三八式6.5毫米栓動步槍了。
  • 中正步槍跟三八大蓋都是抗日時期重要的武器,哪個殺傷力更強?
    當時中國軍隊的裝備的槍枝很複雜,中正式只是其中之一,漢陽造、三八式以及其他進口的槍枝佔了很大部分,中正式從定型到工廠開始規模生產沒幾年,少的可憐。中正式步槍,俗稱79步槍,是按照德國提供的1924式毛瑟步槍的圖紙和技術資料仿製,最早由河南鞏縣兵工廠量產,後來漢陽兵工廠也生產。口徑是7.92mm,較之三八步槍的6.5mm口徑,中正式的殺傷力要大得多,被擊中,即使不是要害部位,傷勢也比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