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正式步槍在抗戰中不容忽視的短板

2021-02-13 戰友Club

近年來,受影視劇的影響,人們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並非樣樣「器不如人」,像單兵槍械就比日軍用的好,依據是中國軍隊裝備的中正式步槍強過日軍三八式步槍。但實際情況是:中正式步槍雖為抗戰做出貢獻,卻不是中國軍隊的主力步槍,且性能也不是全面優於日本三八式。舊中國軍隊的一大問題是「萬國造」,即武器來自多個國家,制式各異,無法通用,嚴重影響戰鬥力。1932年,國民政府決定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原型展開仿製,並將它作為日後中國軍隊的制式裝備。1935年,鞏縣兵工廠正式投產,新槍被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一般簡稱「中正式步槍」)。該槍全重約4千克(不含刺刀),全長1.11米,可以兼作步槍及騎槍之用。它採用旋轉後拉式手動槍機,發射7.92毫米尖頭彈,槍口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中正式步槍的生產受到較大影響。為了躲避戰火,鞏縣兵工廠多次搬遷,生產時斷時續,加之造槍材料短缺和質量控制不過關,該槍產量始終上不去。直到1943年,國民黨兵工署才完成該槍的工藝圖紙、製造模具和檢測標準規範化,可以安排三家兵工廠同步生產。即便如此,中正式步槍從1935年到抗戰結束時總產量也只有40萬支左右,這一數量無法滿足中國軍隊的裝備需求,沒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制式槍」。中正式步槍最初主要裝備國民黨中央軍的調整師,也就是許多媒體所稱的「德械師」。其實,所謂「德械師」僅僅是戴著進口的德國M35鋼盔、接受德國軍事顧問訓練的部隊,這些部隊的武器裝備則以國產仿製品為主,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將其稱為「德式師」更為貼切。抗戰全面爆發時,全部裝備中正式步槍的中國部隊只有屬於調整師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以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而同屬調整師的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則是以中正式步槍為主,另有少量漢陽造步槍。中正式步槍首次參戰是在1937年淞滬會戰中,由於該槍使用的7.92毫米尖頭彈初速高,彈道特性好,因此有效射程可達1000米,而且尖頭彈存速高,殺傷威力大,打到人體重要部位上非死即重傷。相比之下,日軍三八式步槍在常見的200-600米距離上的殺傷威力遜於中正式甚多。經過戰場的實際檢驗,中正式步槍顯示出操作簡單、結實耐用、火力強大、戰術機動性好等諸多優點。日本人也領教了中正式步槍的厲害,隨即研製出九九式步槍,改用7.7毫米口徑的尖頭彈,但這種彈藥無論彈道性能還是殺傷威力仍然比不上中正式步槍使用的子彈。不過,中正式步槍並非完美無缺。首先,中正式步槍的槍機拉動起來較為費力,加上持續射擊後,槍匣與槍機因受熱膨脹而緊貼在一起,槍機就更難拉動。其次,該槍射擊精度不如日軍三八式。最後,中正式步槍槍身較短,即使裝上很長的刺刀(長約575毫米),但仍然比加裝刺刀的三八式短一截,因此中國士兵在白刃格鬥時容易吃虧。

相關焦點

  • 中正式步槍:作用有限的抗戰利器
    近年來,受影視劇的影響,人們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並非樣樣「器不如人」,像單兵槍械就比日軍用的好,依據是中國軍隊裝備的中正式步槍強過日軍三八式步槍。但實際情況是:中正式步槍雖為抗戰做出貢獻,卻不是中國軍隊的主力步槍,且性能也不是全面優於日本三八式。「制式槍」產量不足舊中國軍隊的一大問題是「萬國造」,即武器來自多個國家,制式各異,無法通用,嚴重影響戰鬥力。1932年,國民政府決定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原型展開仿製,並將它作為日後中國軍隊的制式裝備。
  • 中正式與三八式的對抗,抗戰中我軍步槍與日軍三八式孰強孰弱
    因為當時的軍事委員長是蔣中正(字介石),因此後來又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身機匣打上「中正式」。1935年10月10日雙十節後,該槍正式開始大規模生產。到抗日戰爭爆發時鞏縣兵工廠因日軍入侵導致中斷生產為止,總計生產了超過11萬支該型步槍。
  • 抗倭利器——中正式步槍
    ▲7.92×57mm毛瑟步槍彈 到抗戰結束前中正式步槍成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的重要裝備,在抗日戰爭具有一定貢獻。中正式步槍生產的初期僅有第十一廠(鞏縣兵工廠1938年改稱),十一廠在抗戰初期因空襲喪失步槍生產功能。
  • 二戰武器:中正式步槍
    7.92mm中正式步槍,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中正式步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
  • 抗戰勝利紀念日,盤點抗戰中的主力步槍彈(一)
    由於新彈性能優異,次年即1906年,廣東、上海兩家製造局便在仿造毛瑟M1898步槍的同時引入這種彈。後來,「S」輕尖彈發展出更多彈頭種類,可滿足各型步槍、輕重機槍乃至航空機槍的使用,最終成為兩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步槍彈之一。
  • 中正式步槍是仿造毛瑟98k的嗎?
    其實中正式步槍和毛瑟Kar.98k不能說毫無關係,他們的核心技術——槍機都來自一戰時期德國的Gew.98步槍,而且它們都是把老Gew.98步槍長度縮短到1100mm的短步槍,但是中正式的仿製原型則不是Kar.98k,而是昨天一文(見:吃雞中的「國民狙擊步槍」98k)中提到的毛瑟標準型短步槍(Standerd-modell)。
  • 父輩們在抗戰中列裝的主力步槍
    槍身上的LOGO漢陽造即是德國1888年研製的gew88步槍、由張之洞經由德國授權、於1896在湖北槍炮廠(漢陽兵工廠的前身)製造。該槍也是抗日中的裝備量最廣泛的步槍、總裝備量超過100萬支。中正式步騎槍
  • 【薩沙講史堂第二百四十五期】抗戰步槍哪家強?國軍中正式步槍VS日軍三八式步槍(歷史系列第97講)
    讓我們來看一看兩軍的主力步槍「中正式」和「三八式」之間,到底誰更優秀。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政府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開始進行德國式的軍事整編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統一制式武器。1935年鞏縣兵工廠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原型,開始批量仿製生產一種新型的制式步槍,也就是「中正式騎步槍」。
  • 【槍械講堂】花旗中正式--M1903步槍
    1903年命名「0.30英寸口徑M1903步槍」,作為美國軍隊制式步槍。是美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制式裝備。      M1903式步槍是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在毛瑟兵工廠的特許下研製的,旋轉後拉式槍機仿自德國98系列毛瑟步槍,可以認為是毛瑟步槍的變型槍。外觀上,槍管長度縮短為610毫米,整槍長度比毛瑟步槍短,拉機柄向下彎曲。由容量5發子彈的彈倉供彈,用5發分離式彈夾裝彈。
  • 抗戰中最好的國產步槍:中正步槍
    1935年定型的「二四式」步槍,這款步槍在研製過程中蔣介石親自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所以又被命名為「中正式」。日本三八大蓋的6.5毫米*50毫米步槍子彈所擁有的威力根本無法與「中正式」相比。在戰場上,同級別的小型戰鬥,「中正式」力壓三八大蓋,成為抗日戰爭最好的國產步槍。
  • 抗日名槍:中正式步槍是日軍永遠的痛,抗日戰爭中功績顯赫
    抗日名槍:中正式步槍是日軍永遠的痛,抗日戰爭中功績顯赫大家都知道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武器裝備比較落後,導致很多戰爭大的都死傷比較慘重
  • 名槍賞析:一代名槍-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騎槍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使用7.92毫米尖頭型毛瑟步槍彈,正式名稱為中正式步騎槍,最早在1935
  • 「花旗中正式」M1903「春田」步槍
    這部影片中出現了軍迷們非常喜愛的狙擊情節,那位長相稜角分明的左撇子狙擊手傑克森在奧馬哈海灘和法國小村莊中一槍一個擊斃德軍的鏡頭簡直帥爆了,而他手中所持的正是以威力在而著稱的M1903A4狙擊步槍。03)步槍彈(上圖中為從1940年起使用的M2步槍彈)。
  • 國軍為什麼使用「中正式」步槍?
    搜索「中正式步槍」字樣,往往就能看到「中國神槍」 「令日軍聞風喪膽」 「中正式步槍」優於三八式步槍」等信息,甚至還有部分人說「中正式」是仿造98k,那麼事實到底如何
  • 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中正式步槍
    1935年十月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產。中正式步槍口徑7.92毫米,全槍長1110毫米,槍管長600毫米,全槍質量四千克,作業原理,旋轉後拉式槍機,手動表尺射程兩千米,初速810米每秒,瞄準具為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他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毛瑟的中國版本。
  • 從Gew 88步槍到中正式步槍的演變簡史
    後期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數次到鞏縣兵工廠視察,為表示對「蔣委員長」的尊敬,兵工署將二四式步槍正式改為「中正式」,取蔣介石的本名加以命名,這個中正式的字樣也被刻在步槍機匣上,但是不同的兵工廠設計的圖案有所區別。㈡製造中正式步槍的兵工廠:
  • 抗日戰場上,中正式步槍和日本的「三八大蓋」,哪一把性能更好?
    在抗戰期間中國部隊的武器裝備是非常糟糕的,其中最好的制式步槍,應該是中正式步槍了。相比於日本裝備的三八式步槍在武器性能上,這兩者到底誰強誰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對比一下。中正式步槍是蔣委員長親自命名的一把步槍,是防治德國的毛瑟步槍,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款制式步槍。
  • 毛瑟K98的「同門師兄弟」中正式步槍,當之無愧的抗日第一名槍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重武器缺乏,士兵訓練不足,但是輕武器中正式步槍並不比日本三八步槍差,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中正式步槍如同今天的中國人對德國製造的奔馳、寶馬、保時捷、邁巴赫等高檔轎車痴迷不已一樣,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幾十年中,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各地軍閥和武裝力量,都將德國產的毛瑟系列步槍奉為無上利器,這種喜好深深影響了中國的輕武器發展歷程。
  • 抗戰中的人民兵工:一戰成名的「八一式」馬步槍丨央視《兵器面面觀》
    近日,央視七套《兵器面面觀》欄目播出《抗戰中的人民兵工:一戰成名的「八一式」馬步槍》,揭秘「八一式」馬步槍背後的故事,講述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淮海集團的前身
  • 抗戰中的太原兵工廠和兵工人
    1936年10月,在全面抗戰爆發前,西北實業公司機器管理處所屬各廠改為西北製造廠,分為18個分廠,全部轉入軍工生產。共有工人8000餘人,機器4300部,最高月產79步槍3000支,65步槍800支,輕機槍600挺,重機槍90挺,迫擊炮150門,迫擊炮彈8萬發,手榴彈30萬枚,各種炮彈及子彈150萬發,各種火藥123噸。同時生產山炮、野炮、重炮等重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