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影視劇的影響,人們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並非樣樣「器不如人」,像單兵槍械就比日軍用的好,依據是中國軍隊裝備的中正式步槍強過日軍三八式步槍。但實際情況是:中正式步槍雖為抗戰做出貢獻,卻不是中國軍隊的主力步槍,且性能也不是全面優於日本三八式。舊中國軍隊的一大問題是「萬國造」,即武器來自多個國家,制式各異,無法通用,嚴重影響戰鬥力。1932年,國民政府決定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原型展開仿製,並將它作為日後中國軍隊的制式裝備。1935年,鞏縣兵工廠正式投產,新槍被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一般簡稱「中正式步槍」)。該槍全重約4千克(不含刺刀),全長1.11米,可以兼作步槍及騎槍之用。它採用旋轉後拉式手動槍機,發射7.92毫米尖頭彈,槍口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中正式步槍的生產受到較大影響。為了躲避戰火,鞏縣兵工廠多次搬遷,生產時斷時續,加之造槍材料短缺和質量控制不過關,該槍產量始終上不去。直到1943年,國民黨兵工署才完成該槍的工藝圖紙、製造模具和檢測標準規範化,可以安排三家兵工廠同步生產。即便如此,中正式步槍從1935年到抗戰結束時總產量也只有40萬支左右,這一數量無法滿足中國軍隊的裝備需求,沒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制式槍」。中正式步槍最初主要裝備國民黨中央軍的調整師,也就是許多媒體所稱的「德械師」。其實,所謂「德械師」僅僅是戴著進口的德國M35鋼盔、接受德國軍事顧問訓練的部隊,這些部隊的武器裝備則以國產仿製品為主,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將其稱為「德式師」更為貼切。抗戰全面爆發時,全部裝備中正式步槍的中國部隊只有屬於調整師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以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而同屬調整師的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則是以中正式步槍為主,另有少量漢陽造步槍。中正式步槍首次參戰是在1937年淞滬會戰中,由於該槍使用的7.92毫米尖頭彈初速高,彈道特性好,因此有效射程可達1000米,而且尖頭彈存速高,殺傷威力大,打到人體重要部位上非死即重傷。相比之下,日軍三八式步槍在常見的200-600米距離上的殺傷威力遜於中正式甚多。經過戰場的實際檢驗,中正式步槍顯示出操作簡單、結實耐用、火力強大、戰術機動性好等諸多優點。日本人也領教了中正式步槍的厲害,隨即研製出九九式步槍,改用7.7毫米口徑的尖頭彈,但這種彈藥無論彈道性能還是殺傷威力仍然比不上中正式步槍使用的子彈。不過,中正式步槍並非完美無缺。首先,中正式步槍的槍機拉動起來較為費力,加上持續射擊後,槍匣與槍機因受熱膨脹而緊貼在一起,槍機就更難拉動。其次,該槍射擊精度不如日軍三八式。最後,中正式步槍槍身較短,即使裝上很長的刺刀(長約575毫米),但仍然比加裝刺刀的三八式短一截,因此中國士兵在白刃格鬥時容易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