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9279字 33圖
預計閱讀時間: 24分鐘
第一章
重生
1919年,一度引以為豪的德國帝國艦隊毀於一旦,戰艦被船員自沉在海底。然而,僅僅20年後,德國海軍再次成為公海上的一大挑戰。1934年6月50日,德國「袖珍戰列艦」格拉夫·斯佩上將號在威廉沙文港下水。格拉夫·斯佩(Graf Spee)和她的姊妹艦舍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 Scheer)被恰當地命名為「裝甲艦」,目標是設計成快速襲船艦。
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蘭戰役後,德國公海艦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剩餘時間裡大部分時間都被禁錮在自己的港口。此處顯示的港口可能是威廉斯港。
1918年11月21日,在結束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的停戰協定籤署10天後,德國公海艦隊(HSF)的主力在押送下從其北德基地駛離,向位於奧克尼群島皇家海軍錨地斯卡帕灣(Scapa Flow)的盟軍投降。自1916年5月日德蘭戰役以來的兩年多時間裡,德國艦隊的主要艦艇大部分都處於閒置狀態,他們的人員在戰爭的最後幾周遭受叛亂的折磨。現在,9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7艘輕型巡洋艦和49艘驅逐艦仍然在戰鬥中不敗,它們駛過了由英國、法國和美國軍艦組成的龐大艦隊,這些軍艦在福斯灣河口的羅斯特集結,駛向奧克尼島基地,並在指定地點下錨。隨後,英國大艦隊總司令比提上將發出了一個信號,這是最後的恥辱。「德國國旗將於今天(星期四)下午15時57分降下,未經允許不得再次升起。」德國指揮官路德維希·馮·勒伊特海軍中將對這一指示提出了徒勞的抗議。比提直言不諱的回答是,英國和德國之間仍然存在戰爭狀態,因此沒有敵艦可以在英國港口懸掛其國旗。位於北海的德國帝國海軍戰鬥艦隊。這張照片很可能是從德國海軍飛艇師的齊柏林飛艇上拍攝的,其主要任務是與水面部隊合作。
海軍中將阿道夫·馮·特羅塔(Adolf von Trotha)於1916年成為公海艦隊參謀長,並於1919年擔任德國海軍部部長——次年,他負責組建帝國海軍,為未來的擴張奠定基礎。
皇家海軍的軍艦押送HSF艦隊前往斯卡帕灣的拘留處。盟軍在德國艦隊命運問題上的搖擺導致這些船隻被船員自沉。
1919年4月,德國帝國海軍終結,當德國軍艦及其船員繼續在斯卡帕灣中煎熬,與外界隔絕,只能從德國獲得基本口糧和少量通信時,在馮·特羅塔中將的指揮下成立了「臨時」德國海軍。兩個月後,即1919年6月21日——盟軍和德國凡爾賽公海艦隊決定德國公海艦隊未來的最後期限,雙方正在談判一項和平條約——德國軍艦在馮·勒伊特上將的命令下在斯卡帕灣被其船員自沉。只有巴登號戰列艦和幾艘驅逐艦被英國登船隊救起。這是德國帝國海軍的終結。事實上,這場終結的開端是日德蘭戰役,一場涉及259艘軍艦的大規模交戰;皇家海軍遭受了一次數量上的失敗,失去的軍艦和兵力比德國人多,但取得了戰略勝利,德國公海艦隊撤退到其位於威廉沙文的主要基地,再也沒有實力冒險出海。直到1918年10月,當戰爭不可避免地結束時,德國海軍上將才計劃在北海展開一場戰鬥,直到戰鬥結束。這是一個自殺計劃,在基爾和威廉沙文港激起了德國軍艦的公開叛變。就德國海軍而言,《凡爾賽和約》所施加的限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該條約在艦隊在斯卡帕灣(Scapa Flow)自沉一周後才被惡意化。德國將不被允許裝備潛艇,鑑於德國潛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給盟軍商船造成的巨大損失,這是可以理解的條件;也不允許它戰後發展海軍航空兵。事實上,當盟國要求交出更多的主力艦以補償在斯卡帕灣(Scapa Flow)沉沒的艦艇時,德國海軍被縮減為一支海防部隊,配備了各式各樣的陳舊戰艦,其中包括8艘戰前舊戰列艦、8艘輕型巡洋艦、32艘驅逐艦和魚雷艇,以及一些掃雷艦,及輔助船隻。如果將來建造新的主力艦以取代舊船,其排水量不得超過10000噸,而新建造的巡洋艦排水量不得超過6000噸。1936年,凱撒級無畏艦凱瑟林號在羅賽斯港被打撈後解體。船體仍倒扣著。注意她30.5釐米(12英寸)主炮的巨大炮塔。凱瑟林號是第一艘安裝了渦輪動力的德國戰列艦之一。
德國戰列艦「Bayern」號的螺旋槳在被拖到船廠翻覆沉沒,於1934年9月重新打撈。
Bayern號系在拖船上,在從斯卡帕灣拖到羅斯賽斯港口的路途中,仍然處於倒轉狀態。打撈沉沒的德國公海艦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只有一艘戰列艦和幾艘驅逐艦逃脫了被德國船員的破壞。
1930年7月,在斯卡帕灣(Scapa Flow)將德國戰列巡洋艦興登堡號(Hindenburg)宣布為廢品。不過皇家英國海軍工兵團仍然有足夠的興趣進行詳細的檢查。
在日德蘭海戰中,一枚巨大的英國炮彈擊穿了德國Derfflinger號戰列巡洋艦的裝甲。該艦遭到21次打擊,並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仍然漂浮在水面上。
在接受盟軍要求交出德國戰艦後,公海艦隊的水手們在基爾舉行示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帝國海軍處於兵變狀態。
"開始——原地跑!" 1916年,在德國戰列艦甲板上,德國水手們正在進行身體鍛鍊。在戰爭的這個階段,德國公海艦隊士氣高漲;戰爭結束時,水手們感到被他們的上級出賣了,因為他們從未在戰鬥中被決定性地擊敗過。
在西西里島巴勒莫的一次禮節性訪問中,老式戰列艦黑森號(左)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號(Schleswig-Holstein)。該艦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了第一炮。
馮·特羅塔海軍上將在組建新海軍的最初階段,面臨著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一方面,前德意志帝國海軍的數千名人員聯合在海軍自由軍(Marinefreikorps)的旗幟下,正在與叛亂分子共產黨人和激進社會主義者進行一場內戰。帝國海軍後來將其身份改為埃哈特旅,並參與了一場反對魏瑪共和國的親君主制起義,魏瑪共和國是在威廉大帝退位後建立的所謂第二帝國,於1920年3月13日佔領了柏林。社會主義者佔了上風,魏瑪領導人將馮·特羅塔視為潛在威脅,迫使這位海軍上將辭去帝國海軍司令的職務。1920年10月,他被海軍上將保羅·本克(Paul Behnke)取代,他的首要任務是重組帝國海軍,並培訓下一代海軍軍官。為此,帝國海軍內部成立了一個訓練部,由一名軍官指揮。這位軍官曾於1894年加入帝國海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目睹了多格河岸戰役的行動。他是海軍少將埃裡克·雷德爾。1920年9月的備忘錄中定義的帝國海軍陸戰隊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德國海岸線的完整性,儘管有一項規定允許其軍艦進行海外禮節性訪問,以「展示旗幟」,並加強船員培訓。與此同時,政府提供了資金,用於啟動一項規模不大的造船計劃,也用於改進一些舊帝國海軍戰艦。布倫瑞克號、艾爾薩斯號、漢諾瓦號和黑森號戰列艦都在20世紀20年代初進行了改裝和重新武裝,而西裡西亞號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號戰列艦則在後來進行了翻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第一艘白手起家建造的戰艦「埃姆登」號(Emden)輕型巡洋艦於1921年下水,但由於當時混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她用了四年時間才建成。她於1925年1月7日在威爾赫爾姆斯船塢下水。她最初是燃煤的,1934年改用重油。從1926年開始,她作為一艘訓練船進行了九次國外巡遊,主要是為外交服務設計的,並考慮到船員培訓。海軍中將漢斯·曾克(Hans Zenker),帝國海軍創建人,攝於1928年。此時,作為波蘭盟友的法國被認為是德國未來最有可能的敵人,因此帝國海軍陸戰隊的主要關注點是維持德國北海航運的自由,並阻止法國軍隊進入波羅的海。在曾克的領導下,德國首先開始建造輕型巡洋艦、驅逐艦和魚雷艇來完成這些任務。
1920年,隨著公海艦隊在斯卡帕灣(Scapa Flow)的自沉,德國水手從英國的拘留所獲釋後,在威廉沙文(Wilhelmshaven)下船。這些海員中的許多人將繼續在下一場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
輕型巡洋艦Emde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建造的第一艘中型戰艦。它沒有太大的戰鬥價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作為訓練艦服役。
1924年,海軍中將漢斯·曾克(Hans Zenker)取代了海軍上將本克(Behnke)擔任帝國海軍陸戰隊司令的職務,並在他的授權下,為了更換當時服役的破舊的一戰魚雷艇,開始建造12艘新魚雷艇,其中6艘為Raubvogel(猛禽)級,6艘為Raubtier(捕食者)級,都在威廉森造船廠製造。Raubvogel級由信天翁、獵鷹、獅鷲、禿鷹、海鷹和海鷗號組成,而Raubtier級的六艘船是白鼬、美洲虎、豹、猞猁、老虎和狼。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這些被列為驅逐艦的船隻排水量約為930噸,由兩臺渦輪動力驅動,速度為22節。所有型號都配備了6具53釐米(21英寸)魚雷發射管、3門10.4釐米(4.1英寸)火炮和4門20毫米高射炮。它們共製造了129艘,到1929年全部完成。在此期間,優先建造輕型巡洋艦和魚雷艇是因為人們相信,如果德國和波蘭未來發生衝突,波蘭的盟友法國可能會構成主要的海軍威脅;假設是英國和美國將保持中立。快速、輕型巡洋艦和魚雷艇被認為是最適合執行阻止法國軍艦進入波羅的海以及護送德國北海商船任務的軍艦。海軍上將埃裡克·雷德爾(Erich Raeder)在1928年至1935年期間擔任海軍參謀長,而康尼安德(Comniader)在1943年之前一直擔任德國海軍總司令。阿爾託提格反對兩線作戰,仍然忠於希特勒,並建議開始不受限制的潛艇戰。雷德在紐倫堡受審,被判終身監禁,但於1955年獲釋。他於1960年去世。
帝國海軍軍官在默裡克的海軍軍官學校接受理論培訓。德國的教學非常徹底,包含了所有最現代的知識。嚴格的訓練大綱直到關鍵的人力短缺時才得以放鬆。
20世紀20年代末,當德國社會主義黨(SPD)發現正在制定建造新一級戰艦的計劃時,帝國海軍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場政治風暴之中。在1928年的帝國議會選舉中,社民黨提出了 "糧食不是Panzerkreuzer "的競選口號。最初被稱為Panzerkreuzer(裝甲巡洋艦),後來被稱為Panzerschiffe(裝甲艦),它們從一開始就被設計成襲船艦,在35公裡/小時(19節)的速度下,行動半徑大且經濟,達到16,677公裡/9,000海裡。為了符合1920年代各種海軍條約規定的最大噸位,船體用上了電焊,以減輕重量,並配備了柴油發動機。他們有足夠的速度--48公裡/小時(26節)一使他們能夠從任何不能被他們的火炮所擊沉的船隻中逃脫。他們的武器包括6門28釐米,8門15釐米,6門10.4釐米防空炮,8門37毫米防空炮,10門(後來是28門)20毫米防空炮和8具53釐米(21英寸)魚雷發射管。人員編制為1150人。輿論對建造這些戰艦所涉及的費用如此重視,以至於曾克上將被埃裡希-拉德上將所取代,這位軍官被認為更容易接受所有的政治恐慌,他在1924年離開訓練部,成為波羅的海基地的負責人,這是帝國海軍的三個最高職位之一。雷德爾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擔任弗朗茨-馮-希佩爾海軍上將的參謀,後來被指派撰寫兩卷德國官方海上戰爭史,在被指控參與了1920年海軍支持的柏林起義後,他在海軍歷史圖書館低調完成了這項工作。這幾卷書涉及戰爭期間德國商船突擊隊在遠方水域的活動,在編撰這篇報告時,雷德爾才充分意識到這些船隻對盟國航運造成的損害。不僅如此,他們還吸引了大量的盟軍主力艦和巡洋艦去搜尋他們。第一艘新的裝甲艦,最初被稱為Schiff A或Ersatz Preussen,於1929年2月5日由基爾的德國工程公司建成。(普魯士號,即她要取代的戰列艦,正如她的名字所示,於1929年4月被擊沉,1931年報廢)。新的戰艦排水量為11700噸,在1931年5月19日下水時被正式命名為德國號。該級別的第二艘於1931年6月25日在威廉港鋪設龍骨,名為 "洛特林根 "號,於1933年4月1日下水,被命名為 "謝爾海軍上將 "號,第三艘也於1932年10月1日在威廉港鋪設龍骨,名為 "布勞恩-施維格 "號,於1934年6月30日下水,被命名為 "施佩海軍上將"。毫無疑問,如果不是希特勒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黨(NSDAP)在1933年上臺後改變了海軍政策,這些快速、高效的 "袖珍戰艦 "將會被訂購。阿道夫-希特勒在 "舍爾海軍上將 "號上視察,這是 "袖珍戰艦 "之一,是復興的德國艦隊的驕傲。為了避免在解釋《凡爾賽條約》時出現任何麻煩,三艘 "德國 "級戰艦(其中 "舍爾 "號是1933年4月下水的第二艘)被稱為裝甲艦。1940年,它們被重新歸類為重巡洋艦,所有這三艘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是非常成功的襲船艦。
德國國防部內的帝國海軍設計室內部一瞥。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海軍軍官一直與他們的頂級設計師保持著聯繫,現在與他們密切合作,制定帝國海軍新艦艇的建造計劃。在希特勒的領導下,通過建立以外國為基地的設計局,開始了對 "禁止 "武器的秘密開發。
鍛鍊健身在每個德國軍人的生活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是納粹 "主種族 "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優秀的樣本正在接受他們的指揮官的檢查。
1932年的日內瓦裁軍會議首次邀請德國代表團參加,會議很少關注海軍事務,而是集中討論陸軍的規模和組成問題。與此同時,德國政府批准了被稱為 "替代造船計劃"(Schiffibauersatzplan)的計劃,該計劃設想分兩個階段建立一支新的德國海軍部隊,第一階段跨越1930-1936年,第二階段跨越1936-1943年。第二階段是秘密進行的,阿道夫-希特勒正是在這個階段啟動了一項重要的軍艦建造計劃,作為他推翻凡爾賽條約並將德國建成世界海軍強國計劃的一部分。德國的造船計劃進展緩慢,部分原因是新任總理意識到,加速建造幾乎肯定會引起英國和其他前交戰國的憤怒反應,但主要是因為經濟上的限制。所有的海洋國家都感受到了嚴重的經濟蕭條的影響,並急於擺脫建造替代性主力艦的成本;1930年代初的海軍條約所強加的經濟是由必要性決定的,而不是對裁軍的真正渴望。在任何情況下,到1933年底,顯然裁軍是一個快速退卻的目標。這一年,日本入侵中國滿洲,引發了其他國家侵略行動的多米諾骨牌,這將導致國際聯盟的解體,而國際聯盟成立於1919年,希望為一個破碎的世界帶來和平和穩定。德國早期海軍擴張計劃的核心是輕型巡洋艦。前面已經提到了1925年的埃姆登號;緊隨其後的是1927年下水的卡爾斯魯厄號,1928年的科隆號和1929年的萊比錫號。接下來是1934年下水的Numberg號,以及1937年的Konigsberg號。紐倫堡號和萊比錫號重達6700噸,是最大的,有850人的編制。他們的武器裝備包括9門15釐米(5.9英寸)、8門8.9釐米(3.5英寸)防空炮和8門37毫米防空炮,以及12具53釐米(21英寸)魚雷發射管,他們的最高速度為59公裡/小時(32節)。其他的則比較小,排水量為5,600噸,編制為630人。他們攜帶了8門15釐米(5.9英寸)、3門8.9釐米(3.5英寸)防空炮和4門37毫米防空炮,此外還有4具53釐米(21英寸)魚雷發射管。另外三艘未命名的輕巡洋艦從未完工,並在1943年被拆散庫存,還有三艘只停留在繪圖板上。隨著納粹黨在德國的執政,海軍戰略發生了變化。法國被視為未來的潛在敵人,在大西洋進行海戰的戰略成為主要考慮因素。直接的結果是建造了一個新級別的戰列巡洋艦(Schlachtkreuzer)。計劃建造五艘,但只有兩艘開工。其中第一艘,32,000噸的沙恩霍斯特號,於1934年4月在威廉港開工;一年後,格奈森瑙號也隨之開工。這些強大的戰列艦的設計是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未完成的馬肯森-多斯戰列巡洋艦的設計,而這些戰列巡洋艦又是基於1912年的德夫林格號--可以說是當時最好的戰列巡洋艦。新的戰艦安裝了三軸齒輪渦輪機,其作戰半徑為18,530公裡(10,000海裡),時速35公裡(19節)。他們的武器包括9門28釐米(1英寸)、12門15釐米(5.9英寸)、14門10.5釐米(4.1英寸)、37毫米防空炮和10門(後來的38門)20毫米防空炮,以及6具53釐米(21英寸)魚雷發射管。每艘戰艦攜帶四架偵察機,擁有1,800人的編制。他們的速度為57公裡/小時(31節)。沙恩霍斯特號於1936年10月下水,格奈森瑙號於同年12月下水。此時,在1935年5月,帝國海軍(Reichs-marine)已經更名為戰爭海軍(Kriegsmarine),反映了希特勒掙脫《凡爾賽條約》最後桎梏的決心。在1930年代中期,一個新級別的重型巡洋艦也被建造出來。一共有五艘,分別被命名為盧佐(Lutzow)、賽德利茨(Seydlitz)、歐根親王(Prinz Eugen)、布呂歇爾(Blucher)和希佩爾海軍上將(Admiral Hipper)。第一艘於1939年7月下水,在1940年被賣給了蘇聯海軍,在蘇聯海軍中她先後被命名為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和塔林。其他的都是在1937年和1939年之間下水。它們的航速為59公裡/小時(32節),武器裝備包括8門20釐米(8英寸)、12門10.5釐米(4.1英寸)機槍、12門37毫米機槍和8門(後來為28門)20毫米機槍,此外還有12具53釐米(21英寸)魚雷發射器。每艘都有三架偵察機。艦員人數為1,600人。新的德國海軍的首批志願者之一籤名參軍。當時並不缺乏等待上崗的年輕人。這個人似乎以前接受過軍事訓練;他正站在那裡立正。
這張照片攝於1935年12月,顯示了一批德國海軍志願者在抵達威廉港時正在分配他們的床鋪。希特勒在這一年重新開始徵兵,部分是作為解決失業問題的手段。
1934年,輕型巡洋艦萊比錫號在北海進行演習。萊比錫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免於難,儘管曾兩次嚴重受損,1946年在波羅的海沉沒。
前無畏戰艦,石勒錫安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在基爾港。根據《凡爾賽條約》的條款,它們是德國唯一被允許保留的主力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披甲上陣。
1934年,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在不萊梅建造。基於未完成的麥肯森級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和她的姊妹艦格奈澤瑙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
希特勒的新戰艦在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的海軍戰略仍然圍繞著大西洋未來衝突的可能性,1938年的慕尼黑戰爭使對海軍技術有著非常詳細了解的希特勒相信,現在有了與英國海軍對抗的前景。為了確保在公海上的海軍優勢,他需要一支超級強大的戰列艦艦隊,其中兩艘已於1936年投入使用。這些是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俾斯麥的排水量為41700噸,提爾皮茨的排水量為42900噸,速度為54公裡/小時(29節),35公裡/小時(19節)時的作戰半徑為16677公裡(9000海裡)。他們將攜帶8門38釐米(15英寸)、12門15釐米(5.9英寸)、16門10.5釐米(4.1英寸)高射炮、16門37毫米高射炮和16門(後來是58門)20毫米高射炮,以及8具53釐米(21英寸)魚雷發射管。他們的編制是2400名官兵。計劃建造6艘更大(56200噸)的戰列艦,簡稱H、J、K、L、M和N。1938年只建造了H和J戰列艦。1940年夏天,德國認為自己贏得了戰爭,當時這些戰列艦在船塢上被拆解了。這張照片背面的德文標題顯示了一架在格奈森瑙號戰列巡洋艦上的彈射器上的水上偵察機,說該飛機是阿拉多Ar-196。事實上,這是一架海因克爾He 114,它最終被Ar-196所取代。
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時,德國海軍的一個明顯缺陷是它還沒有航空母艦。1936年12月,德國開始建造重達23,200噸的 "格拉夫-齊柏林號",但德國空軍沒有提供任何建議。她於1938年12月下水,但從未完工;經過多次推遲,在1940年她完成了85%的時候,工程被停止了。她的四軸:齒輪渦輪機將使她的最大速度達到61公裡/小時(33節),在35公裡/小時(19節)的情況下,作戰半徑為14,824公裡(8,000海裡)。在其最終確定的形式中,她的航空隊將包括28架容克Ju87D和12架梅塞施密特MelO9G戰鬥機。另外一艘姊妹艦的船體已經完成,包括裝甲甲板,但從未下水,並在1940年在船塢上被拆解。據推測,這艘船將被命名為彼得-斯特拉瑟,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飛艇師的指揮官命名。1937年5月20日舉行的海軍檢閱會上,為慶祝喬治六世國王陛下的加冕典禮,格拉夫·斯佩上將(Graf Spee)裝甲艦(袖珍戰艦)進行了適當的裝飾。該艦搭載了一架海因克爾He 60型水上飛機。
一個旗手(Signalmeister)與格奈森瑙號戰列巡洋艦進行溝通。儘管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被盟軍列為戰列巡洋艦,但德國人總是把它們稱為戰列艦。
在1930年代中期,缺乏一支現代化的驅逐艦部隊也引起了德國海軍規劃人員的關注,並建造了兩個新級別的驅逐艦:勒貝雷希特-馬斯級(16艘)和迪特-馮-羅德爾級(6艘),都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得榮譽的水手命名。1938年12月8日,格拉夫齊柏林號航空母艦在基爾下水。格拉夫齊柏林飛艇(Graf Zeppelin)在二戰後被蘇聯拖到列寧格勒時,在未知的情況下(可能被水雷炸沉),從未完工。
秘密開發潛艇,並且在嚴格保密的條件下,德國海軍專家在希特勒上臺之前多年來一直在挑戰凡爾賽條約。1922年,德國潛水艇設計師和建造師在荷蘭和西班牙的秘密辦公室工作,打著向外國海軍提供潛水器的幌子,開始研製潛艇,它將成為新一代德國U型艇的原型。其中一艘為土耳其海軍建造的潛艇成為1936年建造的兩艘862噸重的IA型U型艇的原型,而為芬蘭建造的潛艇實際上是IIA型U型潛艇的原型。另一艘為芬蘭建造的潛艇作為VII型潛艇的原型,該潛艇將成為德國的主要作戰型潛艇。希特勒新任命的潛艇指揮官卡爾·多尼茨船長就是在這些25人的小型的為外國建造的潛艇上開始訓練他的潛艇船員的。1935年3月16日後,希特勒徹底推翻了《凡爾賽條約》;德國啟動了一項U型潛艇建造計劃,這項計劃得到了英國和德國之間一項頗為奇怪的海軍協議的幫助,該協議允許德國人建造潛艇噸位高達皇家海軍總噸位的45%。這項協議於1935年6月在沒有與自治領、法國或美國協商的情況下達成,為大規模增加德國的潛艇打開了大門;然而到1939年8月,德國海軍仍然只有56艘潛艇,其中22艘是遠洋型潛艇。德國海軍似乎有足夠的時間來增加海軍艦艇數量,使德國的水面和潛艇艦隊有能力摧毀英國及其盟國的商船隊。畢竟,德國海軍規劃者在1944年之前從未想過要打一場決戰。他們沒有考慮希特勒在東方的野心,也沒有考慮英國及其盟國的立場。勒貝雷赫特·馬斯級(1934型)驅逐艦停泊在基地。這種2000噸級驅逐艦有16艘建造完成,10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沉沒。
基爾海軍訓練學校的II型U型潛艇。這裡看到的所有潛艇都是專門用於訓練的,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存下來,隨後被拆解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