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楓丨東亞史的新與舊

2022-01-05 民族史

早在1970年代,美國「新清史」領軍人物之一歐立德(1968-)的日本老師岡田英弘(1931-2017)就致力於接續二戰期間日本史學家的抱負重構世界史,其長達20年的史學建構在《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1992)中得到完整表述。[1]

2010年,年屆八旬的岡田英弘出版了《從蒙古到大清》,副標題「遊牧帝國的崛起與承續」明確刻畫了從「新蒙元史」到「新清史」的史學路線。在岡田看來,重構東亞史的關鍵在於清除漢文明中心史觀,建立「非漢中心史觀」,即以蒙古帝國—大清帝國—日本帝國為主軸的東亞史觀。[2]

岡田英弘的史學抱負並不算新,皇軍執政時期的日本史學界就有這樣的抱負。1930年代,日本入侵中國的軍事行動激發日本漢學家要擺脫西洋人的世界史觀念和框架,從東亞的地緣政治出發來重構世界史,因此可以稱為「皇軍東亞史觀」。

1933年3月12日,日本佔領了古北口長城上的城堡,打開了通往華北平原的通道

宮崎市定(1901-1995)是這種世界史觀的主要表述者之一,在他眼裡,日本帝國與西方的交手堪比13世紀的蒙古帝國與西方的衝突,皇軍的歷史雖敗猶榮。他在戰後(1958)修改補充的《世界史序說》中說,戰時的日本「過分急於追求表面的繁榮,缺乏內省,忘掉了應負領導東亞民眾的義務,反而做出了壓迫東亞民眾的蠢事」。儘管如此,「好也罷壞也罷,應該做的事情大體上都做了。」[3]


1937年,日本軍部曾組織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東京分部和京都分部的史學家們編寫過一部《異民族統治中國史》(1944年出版,24萬字,原稿100多萬字),為日本吞併中國尋找歷史經驗。[4] 對比一下我們就不難看到,岡田英弘的新世界史絕非什麼方法論上的「新」(所謂疑古的批判精神與世界史的比較視野),而是政治論上的復「舊」,讓皇軍東亞史觀換了「新世界史」這件新衣。我們若以為這僅僅是所謂「史學方法」上的「新」,跟著「重新講述」蒙元史或清史,這僅僅表明我們自己對史學太過缺乏政治意識。[5]

舊金山海濱,一群中國示威者舉著抗議向日本出售廢鐵的標語。1938年12月20日。

晚近幾年來,宮崎市定幾乎在一夜之間成了最走紅的中國史通俗作家,其著中譯本坊間已多達近20種,某些品種甚至有兩個譯本,堪稱怪事一樁。畢竟,宮崎是當年日本軍部主持編寫《異民族統治中國史》時的主要寫手之一。在此之前,為了提高侵華日軍的政治覺悟,宮崎曾寫過著名的政治史論《東洋樸素主義的民族和文明主義的社會》(1940)。這部小冊子既是宮崎的處女作,也算得上是皇軍東亞史學的開山之作。1960年代,我國史學界曾將這部書作為反面教材譯成中文,供業內人士看清政治敵人的面目,如今則有了全新的譯本,並成為教育中國人的新穎史學教本,豈非咄咄怪事。[6]

我們若以為宮崎在戰後改掉了其史學寫作的皇軍習氣,那就大錯特錯。1942年,皇軍統治下的日本文部省為宣傳「大東亞共榮圈」施行歷史教育,曾組織漢學家編寫《大東亞史概說》,宮崎是主要寫手之一。他在戰後回憶說: 

  按文部省的意圖編的大東亞史,就是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歷史,因而它的範圍包括印度以東,也就是亞洲大陸的東半部,而把日本放在像扇子軸的中心位置上,期望寫成皇國文化的光芒向西普照那樣的歷史。
    在日本戰敗後的今天,人們總是喜好把戰爭說成一切的一切都是日本不對;但是,至少把亞洲歸還給亞洲人這一口號沒有錯。而把這樣十分明顯的道理,理解成為十分明顯的事實,確是這次戰爭以後的事。[7]

 

1947年,宮崎出版了《亞細亞史概說正篇》,原封不動地採用了《大東亞史概說》中他所承擔撰寫的部分,而這部文部省歷史教科書因日本戰敗已經擱淺。

1946年東京裁判現場

宮崎在皇軍中服役「前後兩年多」(曾駐紮上海),後遊學美國和歐洲。1938年,他從法國遊學回國時,日軍已經奪取南京正向武漢進逼。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宮崎滿懷豪情地寫下了《東洋樸素主義的民族和文明主義的社會》,其主旋律唱的是:中國「文明」本質上病弱兮兮,總需要周邊具有旺盛的「樸素」生命力的民族更換血液。無巧不成書,就在同一年,我國第一代世界史學家雷海宗(1902-1962)出版了《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1940年)。

雷海宗先生(1902-1962)

1958年,宮崎在為其論文集《亞細亞史研究》第一卷所寫的序言中回憶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很快意識到,「日本如果打敗了可就糟了,所以但能增強一分作戰力量,任何事情我都願意做。」日本戰敗後,宮崎始終「自信」「以前的各種見解大體上沒有錯誤」,公然宣稱他的東洋史觀一以貫之。[8]

 戰爭期間,宮崎還發表過讓日本人覺得膾炙人口的史學隨筆《日出之國與日沒之處》(1943)。宮崎晚年(1975)重刊此書時寫到:

    今天再次閱讀,不可否認,在我的撰述意圖中確實有些「發揚皇威」的意思在裡面,措辭上也顯得有些過時,今天看來簡直毫無辦法。然而對我來說,那種動不動就通過揭露自己國家的劣根性來表示進步的現代風潮,反而令人覺得不適。[9]

 

我們的某些史學家如今把這部隨筆集推薦給中國人當休閒史學讀物,僅僅讓人覺得可笑?宮崎身為日本人以「皇軍史學家」的身份為日本軍部貢獻「作戰力量」並非不可理解,但如今中國的史學家把他捧為中國史教育的祭酒則令人匪夷所思。尤為荒唐的是:對自由主義頭腦的中國史學家來說,揭露自己國家的劣根性是思想進步。難道我們不應該說,當今中國的某些史學家的倫理品性低劣至極,卻自以為學問先進?

宮崎晚年(1974)還重刊了《東洋樸素主義的民族和文明主義的社會》。他在重版序中說,自己早年的這部處女作「提出的許多問題,迄今為止幾乎沒有得到過學術界的認真討論,很多觀點就此被束之高閣,因此,今天看來,此書並非完全是無用之物」(《雜纂》,前揭,頁2)。宮崎若在冥府中得知,我國的某些個著名博導史學家眼下正積極旁衍發皇他「提出的許多問題」,他那張陰臉一定會欣喜不已

宮崎並非扒疏史料的實證史學家,而是致力於施行政治教育的通俗史論作家,他在戰後發表的一系列作品與日本右翼勢力在美國扶持下的興起相呼應。[10]1960年,宮崎市定在《東亞史論》上發表過一篇題為「馮道與汪兆銘」史學隨筆,借五代時期的宰相馮道(882 - 954)為汪精衛正名,可以為證。

馮道在五代亂世曾先後為十位皇帝當過宰相,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斥為「奸臣之尤」。馮道是否應該得到當今中國史學的重新評價是一回事,宮崎借馮道「正名」替汪精衛「正名」是另一回事。公元十世紀時,整個世界還處於所謂「國際無政府狀態」,十九世紀以降則已經已經進入所謂「國際體系」時代,國際關係法則豈可同日而語![11]

宮崎的文章這樣起筆:歷史上有些人會「被認為是『古來無節操』、不知羞恥之流的代表。但事實真的那麼簡單嗎?」說過馮道的歷史故事之後,宮崎筆鋒一轉:

    日本軍隊攻入中國,國民軍一敗塗地,帶著中國人一起逃跑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而當中國人民無可奈何地淪入日本人的統治時,又有誰能夠多少為他們爭取一些權利呢?這時,能夠像馮道那樣去請求日本解救「佛陀再世都無法解救」的人民的人,必須是既獲得中國人的信任,又在日本人面前吃得開的人。尋遍中國,這樣的人除了汪兆銘別無他者。(《雜纂》,頁61)

 

宮崎的說法讓筆者不禁想起鈕先銘(1912-1996)將軍的《佛門避難記》。如果宮崎重「事實」或「史實」,那他應該讀過這本基於親身經歷記敘的史料(1940年代就已經刊布):日本軍隊奪取南京時,國民軍如何一敗塗地,「帶著中國人一起逃跑」如何不可能,以及「佛陀再世」又如何也不可能解救人民。[12] 

鈕先銘將軍(1912-1996)

鈕先銘將軍的親身經歷尤其讓我們看到,宮崎所謂的「樸素」的日本生命力究竟是怎麼回事。如今,我們的史學界中竟然有人說,宮崎看重歷史上的「樸素主義」因素十分「可貴」,真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宮崎緊接著還有更為無恥的說法——他顯得替歷史人物主持歷史公道地說:

 儘管如此,日本戰敗後,蔣介石的做法卻不近人情。表面宣稱對日本的罪惡既往不咎,其實卻是窮追猛打,對曾經作為南京政府協作者的迫害更是令人髮指,這就等於自己丟棄了作為戰勝者的榮光。在中共成功的背後不可忽視的是,曾經參與過汪兆銘政權的人員的逃亡和覆滅,正加速了國民政府統治的覆滅。結果是,成功後的中共政權,對國民黨自由思想的抬頭抱著強烈的警戒心,且一直持續到了現在。(《雜纂》,前揭,頁61)


在這樣說之前,宮崎說,「現在的中共」和臺灣的國民黨都把汪兆銘「當作漢奸來對待,同時他也被日本人忘卻了。但是從他的境遇來看,又有什麼人有權去唾棄他呢?」我們難道不應該指著宮崎那張看似溫文爾雅的臉問:有權唾棄汪兆銘的人還少嗎?張自忠(1891 - 1940)將軍沒有權唾棄他?攝影藝術家沙飛(1919 - 1950)沒有權唾棄他?

張自忠將軍(1891-1940)

刺殺汪偽政權特務頭目的鄭蘋如女士(1914 - 1940)被汪精衛下令槍決時年僅26歲,她在刑前對槍手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打我的臉,我的臉很乾淨!」鄭蘋如的這句話打了汪精衛的臉,如今我們的某些史學家卻跟著宮崎為汪精衛長臉,據說因為他善寫詩詞,無異於與宮崎一起打鄭蘋如的臉。

鄭蘋如烈士(1914-1940)

宮崎的說法應該讓我們長見識:這位史學家的所謂史學「客觀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民族情感並非就沒有正邪之辨,宮崎「有權」為自己的民族承擔義務,但他也「有權」為邪惡政治鳴冤叫屈?

在「中國崛起」的今天,我們的某些史學界人士的腦筋究竟怎麼啦,竟然讓人如此噁心!幾年前,曾有幾個中國的小癟三穿著皇軍制服偷偷在上海四行倉庫大樓門前拍照留影,沒準就是我們的某些史學家教出來的。

在筆者看來,問題也許出在我們自己對世界歷史缺乏應有的認識:經濟觀式的世界史觀已經無法應對新的政治現實催生出來的史學問題。無論是內藤湖南還是宮崎市定、岡田英弘抑或杉山正明,他們的史學論著讓中國學界不明就裡的人覺得耳目一新,不外乎因為他們無不具有所謂「世界史的比較視野」。據宮崎說,古希臘的史書作家(希羅多德、修昔底德、珀律比俄斯)無不是「把過去作為現在的襯託而加以利用」,「把現在逐漸延伸到古代的過去」。[13] 我們的史學家自己沒有認真研讀過古希臘史書,不可能知道宮崎的如此說法完全是胡扯

正在工作中的沙飛(1919-1950)

附錄:晚近所見宮崎論著中譯本(部分)

 
1.宮崎市定,《宮崎市定中國史》,焦堃、瞿柘如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
2.宮崎市定,《雍正帝:中國的獨裁君主》,孫曉瑩譯,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馬雲超、張學鋒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3.宮崎市定,《亞洲史概說》,謝辰譯,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7;
4.宮崎市定,《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張學鋒、馬雲超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5.宮崎市定,《宮崎市定解讀<史記>》,馬雲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6.宮崎市定,《宮崎市定人物論》,林千早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7.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中國的文藝復興》,張學鋒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8.宮崎市定,《東洋的古代:從都市國家到秦漢帝國》,馬雲超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9.宮崎市定,《中國的歷史思想:宮崎市定論中國史》,張學鋒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0.宮崎市定,《謎一般的七支刀:五世紀的東亞與日本》,馬雲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11.宮崎市定,《日出之國與日沒之處》,張學鋒、馬雲超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2.宮崎市定,《從部曲到佃戶:唐宋間社會變革的一個側面》,張學鋒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3.宮崎市定,《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張學鋒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4.宮崎市定,《科舉》,宋宇航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注  釋

相關焦點

  • 日本的東亞史研究及其啟示
    他們研究的最大特色是運用東方人的史觀對日本史、中國史、朝鮮史以及蒙古史進行了構建,綜合東西方兩種研究方法之長對歷史上的重大問題予以新的解釋與探索,從紛繁複雜的歷史材料當中理出頭緒,一掃長期以來東亞史研究中的沉悶氣氛。鳥居龍藏的東亞民族史研究是其學術的最大亮點,通過長期田野考察構建了日本的東亞民族史學,確立起他在日本東亞史壇獨樹一幟的地位;桑原騭藏視野廣闊,長於中國史研究,尤其以中西交通史貢獻最大。
  • 孫江 | 近代東亞史,我作如是說
    《近代中國的宗教、結社與權力》(孫江 著,汲古書院,2012)問:您在國內提倡的新社會史/新史學和您的研究有何關係?答: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即致力於社會史研究,2000年重返國內學界後,和國內同人創辦《新社會史》(浙江人民出版社)、《新史學》(中華書局),以期響應「語言學的轉向」給歷史學帶來的衝擊,重新界定社會史/歷史學的框架。
  • 互動視角下的早期東亞史——《東亞的誕生:從秦漢到隋唐》述評
    筆者不揣淺陋,現對何肯的生平及其著述略作如下介紹:何肯生於1956年,1986年獲密西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負笈京都大學,現為美國北愛荷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文史哲》英文版編委會編委,研究領域主要集中於中國漢唐史、早期東亞形成史及東亞史。
  • 精彩作文丨一張舊照片◎羅嘉怡
    一張舊照片文:羅嘉怡丨指導老師:羅桂花這是一張已經發黃的照片。孤苦伶仃的孩子不是證明所謂的「東亞共榮」是謊言嗎?我們要向全世界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我們需要一個和平,美麗的家園。——拾光書苑丨精彩作文——精彩作文·編委成員主編:張開瑰副主編:李軍英/陳彩蓮/杜小芳編輯:楊丹丹/劉秋梅/蒲文愛/趙倩/石彥勇/劉向東/崔貴林/陳桂花/林平/李世強/張永霞/蘇麗芳
  • 國臺辦:強改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是「臺獨」行徑又一實證
    教學中不再使用傳統的朝代編年史,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架構下呈現,內容將由1.5冊縮減為1冊◆ 國臺辦:強改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是「臺獨」行徑又一實證國臺辦:強改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是「臺獨」行徑又一實證  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記者 趙博)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5日應詢指出,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
  • 寫給孩子的東亞史 1.3 我的皮膚是黃色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 「寫給孩子的東亞史」,獲得往期目錄及更新【寫給孩子的東亞史】文:李冠南第一章第三節
  • 第六屆東亞史料研究編纂機構聯席會議召開
    2018年10月15-16日,「檔案修復及歷史資料的數位化與研究:第六屆東亞史料研究編纂機構聯席會議」在近代史研究所召開。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研究員宋容德回顧了高麗時代史料資料庫的構建過程,簡要說明了資料庫的檢索功能。 第二組的主題是「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與史學研究」。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研究員張龍經回顧了地域史料搜集從國史編纂的輔助手段轉變為獨立性工作的經過,探討史料搜集對國家史的重大意義。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教授榎原雅治指出,科學而系統地搜集地震史料將對揭開地震謎團、預報地震發生作出貢獻。
  • 從1/700艦船模型到舊日本海軍史——航母篇(一)
    想要完成一件有價值的軍事模型作品離不開對歷史客觀的認識和資料的考證,艦船模型也是一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日本海軍史可以說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輝煌,近一段時間我會結合舊日本海軍發展史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些艦船模型的知識。本期我們先從大多數人非常感興趣的航空母艦開始,後期逐步和大家分享這些1/700艦種的製作過程。
  • 蘋果上線官方活動頁面丨Mac升級新系統變磚丨M1顯卡跑分曝光
    文字編輯:XC丨插圖來自於網絡
  • 舊港宣慰司:明朝海洋戰略背後的統治邏輯
    東面的滿者伯夷正在虎視眈眈,甚至一度登陸蘇門答臘,控制住舊港局勢。但已經在舊港當地站住腳跟的華人勢力,卻不願意成為滿者伯夷治下的弱小團體。這些主要源自廣東的海外流亡者,在首領梁道明的帶領下,高舉起反抗爪哇人統治的大旗。眾多原本就不服滿者伯夷的土著王公,也紛紛加入進來。10年間,一個以梁道明為君主的新三佛齊王國出現。
  •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研究介紹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東亞研究在2020年專業排名中位居第九,本科東亞研究的課程學習在文理學院下的東亞語言和文化系(EALC)。東亞文明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而且這三個文化和語言領域也已在當今的全球經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EALC探索了中國和日本和韓國的語言、歷史、文化和文學所表達的人類經驗的複雜性和豐富性。
  • 青島市圖書館舊日文精品館藏推介 ——《大日本対外戦爭史話》
    一部日本近代史,就是一部日本對外侵略擴張史。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了以軍事立國、極力向外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戰爭的策源地。
  • 十月共讀丨《舊制度與大革命》
    (2)法國大革命是長期工作的最後完成,法國舊制度的坍塌具有歷史必然性。(3)法國革命既呈現出決裂性,又呈現出連續性和反覆性。作者認為法國大革命中體現的中央集權制的確立和加強在革命前的舊制度中其實就早有體現。
  • 推薦悅讀 |盛邦和:從「文明開化」到「東亞共榮」,日本是如何走向擴張的?
    然而,為何在短短數十年內,日本的國策就蛻變為「大東亞共榮圈」呢?日本是如何走向擴張之路的?千字君推薦盛邦和先生的一篇文章,供您參考。看過一幅浮世繪,一個美人,靠在妝檯,攬鏡自照,仿佛聽得見她的喃暔自語:我是美麗的還是醜陋的?我像誰?我是誰?其實,整個日本,就是這樣一個妝檯美人。
  • 劉小楓|蘭克的《世界史》為何沒有中國
    為了解釋這個不完整的「世界史」,從研究蘭克的「世界歷史意識」開始,劉小楓先生試圖回到蘭克的問題意識之中。在他看來,蘭克很有可能僅僅把「現代世界」的歷史視為「世界歷史」。他強調「民族國家品質」的普遍意識,只有各個國家之間的爭鬥,才出現所謂的「世界歷史」:「大國」間建立起「對立和均勢」,新的世界秩序形成。
  • 連載小說丨小賤的成長史:第一水雷戰隊!
    連載小說丨小賤的成長史:體感極差的一次遠徵!你好,我是新來的插班生,請多關照!連載小說丨小賤的成長史:驚慌失措的畢業儀式!----俞中天「下一個,劍師。」司令室裡傳來一個聲音。劍師有點緊張,這是他來到這裡第一次見總司令和院長。
  • 海賊王:七武海換人了,新七武海PK舊七武海,舊七武海強太多了
    現任的七武海有六人,分別是世界第一大劍豪鷹眼、海賊女帝、白鬍子二世威布爾以及小丑巴基。目前還在位的七武海就只剩這四個人了,其他的七武海,退位的退位,跑路的跑路,被捉的被捉,舊七武海退去,新七武海上位,也不知道現在補位的七武海究竟是何方妖孽。
  • 大國新博弈之艱難的東亞聯合之路(二)
    即便發達程度僅次於西方世界的東亞各國,如今也是在聯合、分歧、衝突、倒退、覺醒、再聯合的怪圈中,讓一體化進程緩慢前進。在中國互聯上就流行著這麼一句話:中韓友誼靠日本,中日友誼靠韓國。這句話生動體現了東亞各國之間微妙的關係和民族情感。而這樣的局面也給了美國從中搗亂的空間。
  • 若東亞五國整合在一起,其實力會更強還是更弱?
    但在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歐亞經濟聯盟等都已經漸成氣候的情況下,東亞地區卻始終「各領風騷」。不過,說東亞各國沒有組織也是不恰當的,畢竟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就杵在那裡,不過在美國的各種阻撓下,這個註定震驚世界的經濟聯盟始終步履蹣跚。可以說,美國作為超級大國,註定不會允許東亞五國「分久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