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雙自旋通道晶格光場的產生
1. 導讀
作為由亞波長結構組成的二維功能材料,超表面在與光相互作用過程中會產生強烈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SOI)。在圓偏振光照射下,超表面將同時產生與入射偏振態相同的圓偏振分量光場,和與入射偏振態相反並攜帶幾何(PB)相位的圓偏振分量光場,在此分別稱它們為入射自旋分量和轉換自旋分量。其中後者被廣泛應用於超表面全息、矢量光束、超透鏡、偏振轉換器件等。而在此之前的研究中,入射自旋分量通常作為背景噪聲不可控地散射在自由空間而被忽視。
針對這一問題,近日山東師範大學程傳福教授團隊在Nanophotonics發表最新文章,提出了利用超表面實現雙自旋通道光場的調控機制,其中入射自旋分量攜帶的相位通過動力學相位控制,轉化自旋分量攜帶的相位通過動力學相位和幾何相位聯合控制。研究人員基於多光束幹涉原理設計了等離激元超表面,分別在其透射光場的兩自旋分量通道中實現了形態獨立可調的晶格光場,證明了該機制的可行性。
2. 研究背景
光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描述了光子自旋與光波傳播軌跡和空間分布之間的相互作用。超表面的非均勻各向異性特質會引起光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之間的強烈耦合,因此可以通過有效地控制光的偏振自由度從而可控地形成空間分布不均勻的亞波長尺度光場。超表面在SOI過程中產生的PB相位賦予了其強大的光波前重塑能力,已經實現了多功能平面光學器件,如超透鏡、全息和光學渦旋相位板、以及偏振操縱和檢測器件等。
將動力學相位與PB相位相結合的超表面是一種新穎且有效的超表面,其產生的SOI效應可以實現在不同偏振光入射下,對轉換自旋分量光場的獨立控制。這顯著擴展了超表面的應用範圍,例如偏振復用全息和矢量全息,自旋-軌道角動量轉換(SOC)的矢量光束生成器件,全斯託克斯偏振相機設計,消色差成像和透鏡等。不同於轉換自旋分量光場,超表面產生的入射自旋分量光場只能由動力學相位調控,而不受控於PB相位。因此,適當設計超表面的動力學相位分布,可以使入射自旋分量成為區別於轉化自旋分量的獨立通道,從而產生與轉化自旋分量不同的光場分布。
3. 創新研究
為了能在入射自旋和轉換自旋兩個分量通道中操縱光場,研究者設計了基於SOI效應的等離激元超表面,並以生成晶格光場為例進行了實驗驗證。圖2為超表面示意圖,6個由納米縫陣列組成的圓形孔徑均勻排列於螺旋線上。在圓偏振光照射下,這些圓形孔徑的排列為多光束幹涉提供了幾何構型,而孔徑中納米縫的SOI效應將為透射波場提供兩個自旋分量通道,兩通道內的光場具有不同的光強和相位分布。圓孔沿螺旋線的排布同時為兩個自旋分量引入動力學相位,通過調整螺旋線的螺距(𝛿r = mλspp),可以將入射自旋分量通道中的晶格調整成所需形態;考慮到幾何相位與動力學相位的結合,每個圓孔內的納米縫陣列的取向角被人為設計以聯合調控光束之間的相位差,以此將轉換自旋分量通道中的晶格調整成所需形態。此外,當入射圓偏振光的自旋態由σ反轉成為−σ,轉換自旋分量的光強分布會發生改變,而入射自旋分量的光強分布不會發生改變,證明了轉換自旋分量通道中晶格形態的偏振依賴性。
圖2 超表面示意圖
由於晶格形態與超表面中螺旋線螺距(𝛿r = mλspp)有關,研究者分別設計了m = 0及m = 1的兩個超表面樣品A、B,各樣品皆用左旋圓偏振光(LCP)和右旋圓偏振光(RCP)分別照射。圖3為模擬結果。樣品A在LCP和RCP的照射下,其轉換自旋分量通道中分別產生了晶格階數l = ±2的Kagome晶格,兩晶格雖然形態相同但相位相反,揭示了超表面在相反圓偏振光照射下產生的對稱SOI效應;同時,入射自旋分量通道中也分別產生了兩個晶格階數同為l = 0的Hexagonal晶格,驗證了該超表面產生的入射自旋分量是區別於轉化自旋分量的獨立通道,具有與轉化自旋分量不同的光場分布。同樣地,樣品B在LCP和RCP的分別照射下,其入射自旋分量通道中產生了兩個晶格階數同為l = 1的Hexagonalvortex晶格;轉換自旋通道分別產生了晶格階數為l = +3的Honeycomb晶格和l = −1的Hexagonalvortex晶格,揭示了超表面在相反圓偏振光照射下產生的非對稱SOI效應。
圖3 超表面樣品產生雙自旋通道晶格光場仿真結果
實驗上,採用馬赫-曾德爾幹涉儀測量實驗結果(如圖4(a)所示)。波長為532nm的圓偏振光從樣品基底一側照射樣品,空間重疊的雙自旋通道晶格光場的強度分布由顯微鏡物鏡(MO)收集和放大,最後被sCMOS相機記錄。由四分之一波片(QWP2)和偏振片(LP)組成的偏振濾波器被放置於sCMOS之前,以記錄被選擇性分離出來的某一自旋通道光場的信息。實驗結果與仿真結果符合的較好。
圖4 (a)超表面樣品產生雙自旋通道晶格光場實驗裝置。(b)實驗結果。
4. 應用與展望
該研究團隊提出的利用超表面實現雙自旋通道透射光場的調控機制,為超表面調控納米尺度光場提供了更高的自旋自由度。本項工作有望為集成光子系統、拓撲光子學和超薄量子器件等多研究領域應用帶來新思路。
該研究成果以「Plasmonic Metasurfaces Manipulating the Two Spin Components from Spin-orbit Interactions of Light with Lattice Field Generations」為題在線發表在Nanophotonics。
本文作者分別是Ruirui Zhang, Manna Gu, Rui Sun, Xiangyu Zeng, Yuqin Zhang, Yu Zhang, Chen Cheng, Zijun Zhan, Chao Chen, Xiaorong Ren, Changwei He, Chunxiang Liu, Chuanfu Cheng,其中Ruirui Zhang(張瑞瑞)為第一作者,Chuanfu Cheng(程傳福)教授為通訊作者。山東師範大學為第一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