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你什麼語氣,孩子就是什麼態度

2022-01-09 洞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來源:教師E家(ID: edu589)

後臺總會有媽媽留言稱:

「孩子越長大,越難管教。」

「說他兩句,他能回你十句。」

「越是命令,越跟你對著幹。」

的確,孩子越長大,意識越獨立,父母想要控制孩子的行為,的確不易。

但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孩子頂嘴,首先是父母不合格。」

孩子逆反的行為,反叛的語氣,很多時候都是父母「教」出來的。

鄰居有個8歲的女兒,一直都給人乖巧伶俐的印象。

有次在電梯口遇見鄰居與女兒鬧脾氣,只見鄰居大吼著說: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機,作業不寫,練習不做,你說你到底想幹嘛?」

越說情緒越激動,眼看就要上手了。

本以為孩子會哭,會害怕,沒想到小女孩昂起頭來也不示弱:

「我就玩一會手機怎麼了,你下班還不是看電視劇,飯都要爸爸做!」

雙方火藥味越來越濃,直到孩子爸爸出現才得以緩和。

我正納悶怎麼平時這麼乖巧懂事的孩子會如此說話,細想之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孩子說話的語氣,不服輸的態度,不就是鄰居的縮小版嗎?

李玫瑾教授說,你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著孩子對你的態度。

孩子猶如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在鏡子前做什麼樣的動作,孩子自然就會去效仿。

俗語有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話雖俗氣,但是道理真實。

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如果想要孩子對你態度有所改變,那麼父母平時說話就得注意語氣。

因為你說話的語氣,決定著孩子對你的態度。

很多父母總抱怨孩子不聽管教,喜歡與自己對著幹,說什麼都不聽。

將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孩子身上,卻沒有反思過是自己的問題。

中國式父母喜歡以理服人,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總是不自覺以高姿態的方式,去打壓並試圖說服孩子聽自己的。

殊不知,不會說話,不懂得好好溝通的父母,越說,孩子越反叛。

海明威說:

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

父母遇事,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把持自己的觀點,滔滔不絕對孩子進行說教。

只顧著不斷地輸出,卻忘了要聆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結果說得越多,父母與孩子內心的距離便越遠,孩子自然也就越抗拒與父母接觸。

《小孩不笨》裡說:

「大人常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是在自己講,自己爽了。」

孩子的感受一旦被忽視,溝通也就失去了效果。

父母要想真正說服孩子,就必須要以平等的姿態,平等的語氣與孩子好好對話。

真正的溝通是雙向的,有輸出才會有輸入,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孩子才會在意所講的道理。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中說到: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平臺,父母作為這一平臺的主理人,一舉一動都將影響孩子的未來人生走向。

都說成功的家教源於父母與孩子間相處的方式,父母說話的語氣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曾接觸過兩個不同家庭教育下的孩子。

一個說話溫柔,不急不緩,讓人聽了心生舒適;

一個說話總是火急火燎的,甚至聽不清其想要表達的內容。

直到看到雙方的家長,才不由得感嘆,家庭教育中「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方式,效果顯著。

父母什麼脾氣,孩子就什麼命。

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深情地回憶道: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母親。」

親子關係猶如回聲的山谷,父母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孩子自然會回饋怎樣的聲音。

父母對孩子說話粗暴,孩子自然滿身戾氣。

父母對孩子說話溫柔,孩子自然回饋平和。

都說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孩子的性格形成,早就有跡可循,父母說話的態度,正在影響孩子未來走向。

家有女兒

我們為您推薦一個優質的育女平臺

女兒派(微信號:nverpai)

每一個女兒,都是爸媽眼中的稀世名花。

養得好一朝驚豔四座,養不好費心勞神。

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女兒,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 

相關焦點

  • 丈夫什麼態度,婚姻什麼溫度
    她感覺丈夫對隨便一個什麼人都比對她體貼。老公對外人挺仗義,好朋友很多。哥們嶽母想去三甲醫院看病,他想辦法幫別人掛上號,老太太住進醫院了還去看望一兩次。可餘姐半夜闌尾炎他卻在外面和人打麻將,叫他回來,他說你自己叫個車去醫院嘛,我這兒走了沒人頂上,大家都玩不成了。這樣的事太多了,一開始餘姐還吵,吵多了老公幹脆摔門而去,找兄弟朋友玩兒,留她一人在家"反思"。
  • 喜歡冷戰的人都是什麼心理?3個方法讓你避免冷戰!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冷戰如此盛行呢?為什麼我們好像越牴觸某種現象,這種現象就越來越普遍? 這兩天網上對冷戰這個話題也掀起了一個討論:#喜歡冷戰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也有網友持支持和理解的態度,這些網友則認為「不理」是一種權利,而不是逃避和推卸。 澤哥在翻評論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女生都是拒絕冷戰的,她們普遍認為冷戰屬於冷暴力的範疇,是非常傷害感情的行為。
  • 薦讀:「我們做錯了什麼?」戰爭讓天堂瞬間變成了地獄,這些敘利亞孩子都經歷了什麼?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戰爭中傷害最大的無疑是平民,而最讓人揪心的還是孩子。你最害怕的東西是什麼?炮擊!孩子的臉上死氣沉沉,一臉絕望。問:你恨那些傷害了你的人嗎?他說:當然,恨又能怎樣?我的手臂和腿都不能動了。
  • 孩子愛啃手指甲 是身體缺了什麼?
    但是,只要整天什麼都沒發生,她總是會看到孩子咀嚼指甲。如果手指上有倒鉤,它們會咬傷並撕下。手上經常有傷口。  有害於指甲和牙齒的生長    愛咬指甲確實是很多傷害。」 ,首先,指甲中有許多細菌和病毒,很容易引起細菌性腹瀉等疾病。  「孩子們在咬手指時不會先洗手,但隨時都可以咬人。」
  • 印度,你到底是什麼
    Aparajita Banerjee我們向讀者徵求有價值的問題,關於你想知道印度的一切。或許,先看完下面這些介紹文字,有助於找到提問的感覺。種姓有什麼作用?高貴又能有什麼好處?這樣的問題極難簡單概括。至少Banerjee小姐母親的就業經歷能多少說明一些。和很多女性庫林婆羅門一樣,她最初選擇英語文學這樣缺乏實用性的專業。在丈夫不幸去世後,她感到了壓力,轉而修讀了一個管理學的碩士學位。
  • 用這12部電影告訴孩子什麼是戰爭,沒有人想成為英雄的母親
    今天,給你和孩子們推薦這幾部和戰爭相關的電影,它們大多數從孩子和少年的角度,講述了戰爭對人們的影響,有些看起來不經意,卻深含悲傷,有些看起來就無比殘酷,但又十分真實。希望世界因我們,因我們的孩子,而變得更好。希望因為沒有戰爭,而不再有英雄。
  • 美國超火的VAK|測試孩子適合什麼類型的學習方法(一)
    不過,科學研究表明,每個人對於信息接收的渠道是不一樣的,可能別家孩子大聲朗讀記憶的方式在自己孩子身上並不起太大作用。所以,家長需要摸清楚孩子適合什麼類型的學習方式,了解到孩子最有效果的接收渠道,從而因材施教才會事半功倍。
  • 那些被拉來鎮暴的孩子,究竟是什麼人?
    隨著美帝明市白人警察虐殺黑人事件發酵升級為美國多地暴亂事件,川普威脅將出動軍隊平息暴亂,出現在鎮暴現場的兩個孩子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視頻中的兩個孩子身著軍裝手持長槍,身高明顯比身邊的隊友矮一截,雖說國民警衛隊也有個頭偏矮的隊員,但從身形和身高都足以判斷這是一個孩子。
  • 老兵告訴你:新兵入伍需要帶什麼東西去部隊?
    很多志在軍營的熱血青年馬上就要入伍了,一想到就要遠行,就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待上最少兩年以上,很多新兵包括他們的家人都會為孩子準備很多的東西,主要是為了能讓新兵們在軍營裡面過的好一些,那麼要進部隊的新兵戰友們到底應該帶什麼東西進軍營呢?又有哪些東西不可以帶到軍營裡面去呢?
  • 日本從三方面對華挑事,日本防相主動打電話降溫,語氣卻很「硬氣」
    一邊挑事,一邊求「降溫」,語氣還很硬氣!搞不清楚狀況的日本,是否低估了中國的實力?
  • 窺探03 三林子,你緊張什麼
    我問:「你哪年來朝鮮的?」「我來得早,九二年?那時候十幾朝元兌一塊錢人民幣,現在都四百了。」我問三林子:「你不怕那些朝鮮兵是檢查的?」「檢查也不能停!什麼地方啊。」他頓了頓,「其實都是搭車的。」這裡有車的大部分都是中國人,開始還經常有人同意朝鮮人搭車,但朝鮮人太窮,見什麼拿什麼。士兵更不敢搭了,指不定出什麼事情呢。
  • 青聽 | 我快26歲了,但什麼是「真正會談戀愛」呢?
    第二天他很無奈地來問「為什麼生氣了」,坦白說他昨天也覺得自己無心的「過錯」不該被那麼對待,態度禮貌又誠懇。他說出來見見吧,我們應該談談我們該怎麼相處。也是這次「談談」,他們確定了關係。朋友說,她覺得這個插曲很小但很重要,因為之後他們的每一次矛盾,似乎都是這個模式。
  • 印度強吞錫金,中國什麼態度?
  • 戰爭還要糾纏我的孩子多久 | 人間
    孩子可能也覺得整個生產過程相形之下沒那麼要緊吧。在我去醫院餐吧的路上,一些傷員被放在輪床上吱吱地從我身邊推過。乘著計程車來醫院的一路上,我妻子像個瘋女人似的尖叫,但這些傷者都很安靜。「你是埃特加·凱雷特嗎?」一個穿方格子襯衫的傢伙問我,「那個作家?」我很勉強地點點頭。「呃,你都知道些什麼?」他邊說邊從包裡拿出一個小小的磁帶錄音機,問道,「事情發生時你在哪裡?」
  • 當歪果仁對你說「give it a shot」是什麼意思?你不會以為他在叫你「開槍」吧
    生活中,我們遇到自己覺得好用,好吃,好玩的東西,總想安利給別人,想讓他們也試試這個,試試那個,如果你有個外國朋友,那這種話就更常用了。比方說你來到國外,想知道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好吃的餐廳,想聽聽歪果仁朋友的建議,這時,他們或許會跟你說「Give it a shot!」聽到這句話,你會不會覺得很懵,什麼鬼?他是在叫我「開槍」?
  • 美國都出這麼大的事了,你猜政治學者在幹什麼?
    沒關係,態度最重要嘛,至少發聲了! 好吧,反正你們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表態,特別是毫無影響力的表態。但你們不是什麼被壓迫得連發聲都做不到的邊緣群體,你們是一群衣食無憂的中產特權階級啊,一群自詡為美國最懂政治的精英學者啊,到頭來就這? 所以這封信也就是小圈子的自娛自樂,出了政治學術界,沒人把他們當回事。
  • 紅黃藍事件三個被屏蔽的採訪視頻,都說了什麼
    家長:「什麼都沒有解釋。」記者:「其它家長那裡呢?」家長:「我只知道有家長,說昨天帶著孩子去醫院做檢查,查出來孩子是肛裂,但是因為什麼原因還不確定。但這些事情究竟怎麼樣,我也不知道。」記者:「你現在希望校方有什麼反應嗎?」家長:「希望儘快看到像樣的視頻。」
  • PRT關鍵反應訓練到底是什麼?這篇文章帶你了解
    如果要學習的東西並不是你想學的,或者你看不到學習的必要(也就是沒有動機),那麼你很可能學不好。語言學習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在國內學校學習十多年外語,往往比不上自己真正身處國外幾個月的學習效果,原因是你在國外要學習外語的動機要比在國內強烈和急切得多。如果我們觀察孤獨症孩子,就不難發現,他們在多數時間並沒有要學習生活中各種知識技能的動機,凱格爾博士認為,這是這些孩子無法取得必要進步的最重要原因。
  • 靖國神社是什麼你知道嗎?
    從日本政客嘴中,又總能聽到參拜靖國神社「祭拜捐軀英靈,無關歷史態度」等種種說辭。黑白鏡像之間,靖國神社究竟是什麼?走進這個日本「無冕」國家級神社這個獨特存在,感受到的,是一種荒謬的諷刺意味,和隨之而來無邊的壓抑氛圍。
  • 俄羅斯對中印邊境衝突事件的態度是什麼?能從中看出什麼問題?
    通過俄羅斯的發聲,就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中印問題的根本矛盾所在,而俄方的態度在後續也將影響到中印問題的解決。俄羅斯對中印衝突的態度如何對於俄羅斯而言,與中印兩國的關係都是不錯的,甚至已經達到了盟友的親密程度,所以在談及中印矛盾時不會有任何的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