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甲午戰爭5個主要戰場有3個在瀋陽戰區,其中遼東陸戰是日軍首次大規模入侵我本土,在甲午戰爭期間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遼東陸戰的失敗,充分暴露了清軍在戰鬥力建設上的巨大差距。深入研究甲午戰爭特別是遼東陸戰的教訓,對新形勢下軍隊建設特別是軍事鬥爭準備有很強的啟示作用。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瀋陽軍區政委褚益民上將。
軍不思戰、麻痺懈怠缺乏為國家和民族而戰的精神支撐
記者:褚政委您好!今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習主席指出:「甲午戰爭打斷了中國發展進程,加深了民族苦難,也激勵了民族覺醒。我們要用這段歷史警示國人,教育官兵,勿忘國恥。」瀋陽軍區處在當年甲午戰爭的主戰場,您對於這場戰爭一定有很多思考。請您跟我們談談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
褚益民:很多人都在思考當年那場戰爭。在我看來,甲午戰爭之敗,首先敗在軍不思戰、麻痺懈怠,缺乏為國家和民族而戰的精神支撐。打仗和準備打仗是軍隊的主體實踐活動,是軍人的天職。分析甲午戰爭清軍的備戰情況,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和平積習」充斥著清軍上下。
不思戰,看不到戰爭危險。30多年洋務運動造成的繁榮表象,使清軍對國家安全形勢產生嚴重誤判。李鴻章本來是清廷中最具危機感的大臣,1874年就率先指出:「泰西雖強,尚在七萬裡之外,日本則近在戶闥,伺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但隨著北洋海軍成軍,李鴻章開始盲目樂觀,感覺「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殊不知,強軍備戰就像龜兔賽跑,我們在進步,敵人也沒有睡大覺。日軍對這場戰爭蓄謀已久,先後8次擴充軍備,派遣大批間諜到中國刺探情報。對這樣一個磨刀霍霍的惡鄰,清軍一些高層卻認為「倭人為遠患而非近憂」,在一種毫無戒備的狀態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爭。
不務戰,不謀打仗的事。多數清軍都是操練廢弛、精神萎靡,旅順軍港內駐泊的兵船僅供大員往來差使,並不巡緝海面,甚至從朝鮮走私人參、裝貨載客搞「創收」。平時不想打仗的事,戰時就繃不緊打仗這根弦。大連莊河市的花園口地區這樣一個海防要地,清軍竟沒有設防,日軍24000多人、2700多匹軍馬,登陸時間長達14天,駐守遼東半島的7萬多清軍沒有任何反應。鴨綠江防之戰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關鍵之戰,日軍在丹東九連城段用了一晚上時間架設浮橋,清軍竟毫無察覺,致使日軍大部隊渡江。
不知道為誰而戰,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概念。為誰扛槍、為誰打仗,是任何一支軍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精神無源、精神無魂,再靠物質激勵也無濟於事,甚至會起反作用。應當說,清軍的生活待遇是比較高的。國家花了大筆銀錢養著軍隊,軍隊應該更多想的是如何報效,但多數清軍把當兵作為謀生的手段,平時為了發財,打起仗來就是為了保命,朝鮮牙山之戰、平壤之戰、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一些清軍望風而逃。保國安民是軍隊和軍人的本分,而清軍卻不知道何為國家、何為民族,戰場上各自逃命就不足為奇了。
一盤散沙、各自為戰缺乏集中統一的組織指揮
記者:的確,和平積習下的清軍缺乏保國安民的理念,就難以承擔起保家衛國的重任。按理說當時清軍無論是數量還是裝備都不輸於日本,最終卻潰不成軍。這支軍隊究竟是怎麼了?
褚益民:這正是我要說的甲午戰敗的第二個原因:軍隊一盤散沙、各自為戰,缺乏集中統一的組織指揮。統一的組織指揮是作戰的基本原則,是最大限度發揮軍隊整體作戰能力的有力保證。沒有統一的號令,再多的軍隊也是烏合之眾。
從清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是派系林立,兵為將有。晚清興辦洋務運動過程中,形成了李鴻章的北洋海軍和淮軍,張之洞的南洋海軍,曾國荃、左宗棠的湘軍,還有八旗兵、綠營兵、練軍等,就連李鴻章的淮軍也分為毅軍、銘軍、盛軍、慶軍等十多種,「清軍」成為一個複合詞,戰場上有時不僅坐視不救,反而相互掣肘。海軍的北洋、南洋、福建、廣東4支艦隊相互間沒有任何策應,日本聯合艦隊與北洋艦隊激戰時,其他幾個艦隊都以沒有鐵甲艦為藉口不肯增援。在他們眼裡,小團體的利益總是至高無上,國家和民族大義卻微不足道。
另一方面是互不協同,各自為戰。俗話說,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堅如鐵,指頭再硬也敵不過攥起來的拳頭。清軍海陸之間、陸陸之間,經常出現孤軍奮戰的場景。金州與大連灣地理上連為一體,可以說是唇亡齒寒,日軍進攻金州前,金州的守將連順跪下來求大連灣的守將趙懷業出兵,但趙懷業按兵不動。旅順要塞花費幾千萬兩白銀,經營十幾年,號稱「東亞第一要塞」,每座炮臺依山而建,易守難攻。當時駐守在旅順口的清軍達33個營15000多人,有7個統領,都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在二龍山炮臺首先遭到日軍一個旅團3000多人攻擊情況下,附近的多處炮臺既不以火力支援,也不出動兵力策應,20多座炮臺一天時間就被日軍佔領。侵略者的屠刀能夠高高舉起,正是因為軍隊打不了仗。
作戰理念落後、訓練水平低下缺乏應對近代戰爭的制勝之道
記者:除了派系林立、各自為戰,是不是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褚益民:是的。這第三個原因,我認為就是作戰理念落後、訓練水平低下,缺乏應對近代戰爭的制勝之道。甲午戰爭是近現代史上中國軍隊與入侵的外國軍隊武器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又是中國軍隊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戰思想和訓練滯後,可以說是一支拿著新式槍炮的古老軍隊。
奉行消極防禦的戰略。不管是海軍還是陸軍,都是建立在「守」字上。北洋水師被稱為山寨版的海軍,鐵甲艦是一座座守衛要塞的移動炮臺,海軍不過是陸軍的海岸警備隊,海防建設不過是在海岸線「修長城」。陸軍一味龜縮在城池中、工事裡,分兵把口、守株待兔。戰爭法則就是這樣,主動出擊則處處主動,被動挨打則處處挨打。在整個甲午戰場上,清軍主動尋找戰機的例子少之又少。
戰法訓法普遍落後。勝利的軍隊用未來的觀念打今天的戰爭,失敗的軍隊用昨天的觀念打今天的戰爭。據資料記載,清軍同日軍交鋒,總喜歡打堂堂之陣,進攻時基本上沿用冷兵器時代集團衝鋒式戰術,在日軍步槍陣前損失慘重;防守時只注意正面防禦,沒有防禦縱深,也沒有預備隊。鴨綠江防之戰、田莊臺保衛戰,日軍都是從翼側率先突破的。在武器的使用上也是如此,清軍在射擊時從不用跪射、臥射,而且基本不瞄準,子彈多從日軍頭上飛過。觀念的落後是最大的落後。「落後就要挨打」的問題,僅僅靠先進的武器裝備是解決不了的。
操練演習流於形式。古人講:「有兵不練,與無兵同,練之不實,與不練同。」旅順地區清軍雖有15000多人,但其中近萬人是幾乎未經訓練的新兵,還有3000多老兵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北洋艦隊每次演習打靶,總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李鴻章要看實彈射擊,「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就派人藏在靶船上,專等艦炮一響,便點燃船上的炸藥以示命中。弄虛作假可以欺騙很多人,但唯一無法欺騙的是敵人,當由操場走向戰場時,「花架子」就會被打出原形。清軍5次反攻海城,投入兵力超過6萬,而日軍僅7800多人,但每次反攻都以失敗告終。
治軍不嚴、畏戰怯戰缺乏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軍紀軍風
記者:「一支拿著新式槍炮的古老軍隊!」光是想像一下,就讓人為那樣一支軍隊扼腕嘆息。您剛才講到了清軍中存在的種種弊端,這樣一支軍隊,其軍紀軍風想必也好不到哪裡去吧?
褚益民:是的。甲午戰敗的第四個原因正是這支軍隊治軍不嚴、畏戰怯戰,缺乏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軍紀軍風。戰場既是武器和戰術的對抗,也是作風和意志的較量。一支沒有嚴明紀律、英勇精神的軍隊,未上戰場,勝負已決。甲午戰爭中,日軍哪一仗都沒有十足的勝算,但清軍卻常常是一觸即潰,充分印證了這一戰爭鐵律。
軍紀廢弛。「令嚴方可肅兵威,命重始於整綱紀。」作風鬆散、紀律鬆弛、管理鬆懈,是清軍慘敗的重要原因。《北洋海軍章程》規定:「總兵以下各官,皆終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館。」實際情況是「自左右翼總兵以下,爭挈眷陸居」,「夜間住岸者,一船有半」。有的官兵違規違紀,從上到下不是嚴加懲處,而是層層庇護。紀律松一尺,作風就會散一丈。北洋海軍兵勇在艦炮上晾曬衣服,炮筒上一摸一把黑灰。鴨綠江防線失守後,清軍逃兵沿途燒殺掠搶,搞得當地百姓雞犬不寧。甚至謊報軍情這種軍之大忌,在清軍中也司空見慣。黃海海戰,北洋海軍損失四艘艦,日艦一艘未沉,李鴻章卻上報「我失四船,日沉三船」。
貪腐成風。在清軍內部,腐敗行為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上行下效,毫無顧忌。李鴻章挪用海軍經費用於慈禧修頤和園,導致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後,添船購炮的工作就停止了。許多管帶以權謀私,侵吞訓練和保養船械等款項,致使戰鬥技術性能嚴重受損。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對軍隊來講,腐和敗就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旦貪腐成風,就離打敗仗不遠了。
(下轉第7版)
(上接第1版)
貪生怕死。嶽飛說過:「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太平矣!」在甲午戰場上,捨生取義的將士不少,北洋艦隊有7名管帶以身殉職,但「養兵千日,用時一逃」的現象也比比皆是。許多將領帶頭逃跑,經常致使清軍群龍無首、成鳥獸散,甚至發展到集體投降。平壤戰役,葉志超故伎重演,率部狂奔五百裡退過鴨綠江,把堆積如山的槍彈物資留給日軍,其中僅糧食一項就足夠進攻平壤的14000多名日軍吃一個多月。拿破崙有句名言,「在戰爭中精神之於物質是三比一」,戰鬥精神對戰爭勝負的作用顯而易見。戰場呼喚軍人血性的回歸,如果清軍多幾個左寶貴、鄧世昌,少幾個葉志超、趙懷業,恐怕戰局就會大不一樣。
任人唯親、將帥無能缺乏有勇有謀、敢戰能戰的優秀將領
記者:軍紀鬆弛,軍風不正,憑什麼打造一支鋼鐵部隊?您剛才的介紹再一次證明一個道理: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如果當時清軍中多一些英勇善戰的將領,也許甲午之戰的結果就會改寫?
褚益民:可惜歷史是沒有「也許」的。甲午戰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任人唯親、將帥無能,缺乏有勇有謀、敢戰能戰的優秀將領。戰場本來是造就英雄的舞臺,甲午戰爭卻成了清軍庸官敗將亮醜的「哈哈鏡」,集中反映了清軍在選將用將、練官練將上的種種弊端。
選將不公。特別是湘淮兩黨不顧外敵壓境,在窩裡鬥方面不遺餘力。當時李鴻章掌握軍政大權,在將領的選拔上重視門生、重用淮軍出身和安徽同鄉。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打仗打的就是人。如果在選將上搞不正之風,搞小山頭,就會嚴重阻礙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這個問題也為清軍後來的慘敗埋下了禍根。
用將不當。主要是在調兵遣將上缺少章法,沒有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鴨綠江防之戰,李鴻章拆東牆補西牆,把經營旅順12年、熟悉要塞攻防作戰、74歲高齡的旅順主帥宋慶和所屬的毅字軍急調到九連城,一方面造成旅順地區有將無帥、防守空虛,另一方面又導致鴨綠江防兩個主帥,加上宋慶倉促上任,一不熟悉部隊、二不熟悉地形、三不熟悉敵情,像虎山要塞這麼重要的地方才部署了600多人,加上駐在山邊的也就不到2000人,使鴨綠江防僅3天就全線失守。做不到量才用將,既誤人,又誤戰,更誤國。
練將不力。毛澤東說過,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甲午戰爭的清軍參戰將領,可以說是身經百戰,但他們更多的是固守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那套做法,對近代戰爭謀略和技戰術的學習卻不屑一顧。清末維新派的代表人物譚嗣同就以槍炮操作為例批評說,中國將領對於「左右前後之炮界若何?速率若何?寒暑風雨陰晴之視差增減若何?」等槍炮的技術性能沒有多少人能說得上。在作戰中日軍經常採用聲東擊西、圍魏救趙、暗度陳倉等計謀,從李鴻章到各級將領多次上當。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的誕生地,善用謀略本是我們的強項,卻成了日軍的取勝之道,確實需要引起深思。
毋忘甲午之恥,做到能打仗打勝仗
記者:如今,甲午戰爭的硝煙雖然早已散去,但日本軍國主義的陰影又籠罩在亞太上空。對此,您有什麼想告訴您的官兵的?
褚益民: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它不會重複時間和情節,但會重複規律和教訓。今逢甲午,狼煙猶存。我們回望甲午,就是為了更好地鏡鑑甲午;我們反思甲午,就是為了更好地走出甲午,不讓甲午的悲劇再現。甲午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許多戰場遺蹟都成了休閒觀光的場所。包括日俄戰爭修建的所謂戰績碑、表忠塔,現在也成了景點,遊覽的人群熙熙攘攘。有多少人在想這是國恥軍恥?侵略者的戰績碑對中華民族來說就是恥辱碑。現在傷口雖然癒合,但傷痕猶在,當前最需要喚起的就是強烈的恥辱意識,勿忘國恥、勿忘軍恥,知恥而後勇。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如果一個國家真正感到了恥辱,那它就會像一隻蜷伏下來的獅子準備向前撲去」,我們就是要做那隻蜷伏下來的獅子,如果還不警醒起來,難保那段屈辱的歷史不會重演。
瀋陽戰區鎮守東北,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甲午戰爭,清軍入朝作戰一潰千裡,國門上幾個口子都沒守住,被迫籤訂《馬關條約》,讓中華民族背上了從未有過的災難和奇恥大辱;新中國成立初的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氣吞山河,把美軍從鴨綠江邊趕到了「三八線」,最終在板門店籤署《朝鮮停戰協定》,為新中國帶來了60多年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是當千古罵名的清軍,還是效仿流芳百世的人民志願軍?答案毋庸置疑。能打仗打勝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也不是一個遙遠的話題,軍隊必須以實際行動作出回答。
特別是作為高層黨委和高級幹部,有一些問題要深入思考。第一,憂患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到底強不強?面對日趨複雜的國家安全和發展形勢,有沒有站在國家安全的高度來看待我們的使命任務,有沒有看到面臨的風險挑戰和潛在威脅,有沒有認清我們肩負的重大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第二,戰備、訓練、保障以及指揮能力與打仗要求的差距到底有多遠?對打什麼仗、同誰打仗、怎麼打仗心中有沒有數,像甲午之前的「和平積習」還有沒有,研究的戰法訓法是不是管用,訓風演風考風改得怎麼樣,一旦有事部隊能不能完成好任務?第三,工作重心到底聚焦到打仗上沒有?心思精力集中不集中,工作落實到位不到位,能力素質適應不適應,尤其是打仗的導向有沒有鮮明確立起來?這些問題,都是各級黨委在領導部隊建設特別是軍事鬥爭準備中不可迴避的重大現實問題,要通過重溫甲午歷史,反思甲午教訓,把昨天的教訓變成今天的財富,運用於工作指導,把部隊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強軍興軍的實踐上,凝聚到能打仗打勝仗上,凝聚到履行肩負的神聖使命上,堅決守好祖國「北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