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琳/編譯
自:Combat Aircraft Journal 2020/06
【知遠導讀】自2015年介入敘利亞內戰開始,整合後的俄羅斯空天軍可謂勞苦功高,一方面是「戰鬥民族」軍人憑著豪邁氣概打出了軍威,另一方面是俄羅斯航空工業為俄空天軍提供先進戰機和武器彈藥作為保障。然而,鮮亮的表象之下,俄羅斯航空工業能否繼續承擔起俄空天軍一路崛起的重任,仍值得關注。文章原作者是著名的波蘭籍俄羅斯航空工業/軍用飛機問題研究專家Piotr Butowski。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本文作者列出的一些具體數據與俄羅斯官方給出的數據並不一致,有低估之嫌,但俄航空製造業當前面臨的窘境的確是客觀存在的。空軍是現代國家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軍事大國而言,空軍更是軍事作戰能力發展提升的重要一環。冷戰時期,前蘇聯就曾在航空工業領域與美國一較高下,前蘇聯的各設計局研製生產了諸多系列的軍用飛機,並大量輸出到全球,深深影響了世界。前蘇聯解體後,繼承了衣缽的俄羅斯在航空工業領域繼續探索,「蘇-27」系列、「米格-29」系列至今仍守護著俄羅斯的領空領海,維護著俄羅斯的國家利益。然而,早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之前,俄羅斯的航空工業就已經開始被危機的陰影所籠罩,其近年來的飛機產量呈現出大幅下降的趨勢。
俄羅斯近年來的飛機產量變化
俄羅斯航空製造業近年來的產量巔峰出現在2014年。當時,聯合航空製造公司(United Aircraft Corporation,簡稱UAC)在該年內共交付了158架飛機,其中103架交付給俄軍,另外的55架,22架為軍事裝備出口,33架則提供給了民用客戶。然而,2014年恰巧成為了拐點,最主要的原因是2014年秋季油價暴跌所導致的俄羅斯軍事開支削減。最初兩年,俄羅斯航空製造業的產量下降速度尚較為緩慢,但到了2019年,因前期合同基本執行完畢而導致飛機產量出現雪崩式下滑。這一年,俄羅斯航空製造業僅僅製造了約75架飛機,幾乎只有2014年時的一半。目前尚沒有關於俄羅斯正在製造的飛機數量的官方信息。在之前的2017年,俄羅斯官方就停止了此類數據的發布,外界猜測此舉是為了避免給西方制裁提供任何藉口,並藉此將其國有飛機製造企業的信息隱瞞了下來。在UAC最新年報中,有近1/3的內容含混不清,甚至連董事會人員名單也被從文件中剔除。由於未公布飛機製造產量,俄羅斯航空製造業自身明顯惡化的狀況就這麼掩蓋過去了,這意味著2020年俄羅斯的飛機製造量這個未知數到底是多少,已經很難深究。傳統上,俄羅斯飛機製造份額中的大頭還是提供給俄羅斯軍隊。然而,俄軍在2019年只拿到了20架戰鬥機,包括10架「蘇-35」、8架「蘇-34」和2架「米格-35」,另外還有3架「伊爾-76MD-90A」重型運輸機,而這3架中的2架還是2018年生產的。首架生產型「蘇-57」「重刑犯」(北約所起代號)已經生產完畢,原計劃交付駐紮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UAC公司機場(Dzyomgi空軍基地)的第23戰鬥航空團,卻在2019年12月24日的飛行測試中因故障而墜毀,當時這架「蘇-57」尚未移交部隊,所以損失算在了製造商的帳上。這實在令人遺憾,僅差3天,俄羅斯空天軍就能拿到自己的首架第五代戰機了。除了自造,俄軍方還接收了捷克Aircraft Industries 公司生產的L-410UVP-E20支線客機和奧地利鑽石公司的DA42T教練機,總共十幾架,這些飛機自然不能算在俄羅斯航空製造業出品的記錄裡。據估算,2019年俄羅斯共向他國出口了28架軍用飛機,具體為:出口埃及10架「米格-29M/M2」戰鬥機、出口緬甸6架「雅克-130」高級教練機、出口亞美尼亞4架「蘇-30SM」戰鬥機、出口白俄羅斯4架「雅克-130」和4架「蘇-30SM」,與2018年的出口交貨量基本持平。在民用飛機方面,近年來俄羅斯航空製造業的主打產品是蘇霍伊的超級噴氣100型支線客機(SSJ100型),年產量在30架左右。2019年的產量則下降了,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工廠生產了19架超級噴氣100型,其中只有6架交付給客戶。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是,此前生產的超級噴氣飛機多數已停飛,這對墨西哥INTERJET航空公司影響最大,該公司擁有22架該型飛機,是最大的海外用戶。說起超級噴氣支線客機遭到這一重擊的原因,還得提到2019年5月5日俄羅斯航空SU1492航班的空難,當時該航班由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飛往摩爾曼斯克,起飛後不久疑遭雷擊選擇返航降落,在降落中飛機重著陸發生彈跳並隨之引發大火,事故中共有40名旅客與1名機組人員身亡,墜毀的飛機就是超級噴氣100型。儘管根據對事故調查的初步結果來看,墜毀事故與飛機的設計沒多大關係,但這是超級噴氣100型第二次空難事故,勢必對該型飛機的未來生產銷售造成不利影響。俄羅斯緊急事務部在2019年接收了一架別裡耶夫Be-200型水陸兩棲飛機,不是俄羅斯軍方接收的,權且算在出口當中。2019年俄羅斯新機試飛不算多,3月30日,伊留申的「伊爾-112V」輕型戰術運輸機完成了首飛;8月3日,蘇霍伊的S-70「獵人」重型攻擊無人機完成了處女航;伊爾庫特的MC-21-300型客機第三和第四架原型機也進行了試飛。俄羅斯航空工業的發展出路
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的肆虐,以及由此給航空業帶來的災難性影響,俄羅斯航空製造業艱難的處境未有好轉。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給俄羅斯經濟的重擊比新冠病毒更加嚴重。2020年3月中旬,烏拉爾原油價格跌到了每桶20美元,與之前的60美元甚至近百美元一桶,下降了不是一點半點,實屬近20年間所未見,到了2020年年底,國際原油價格才恢復到50美元左右。但應看到的是,即便國際原油價格在每桶60美元時,俄羅斯的飛機產量也是在下降的。俄羅斯的大部分軍用和民用用戶都依賴於國家預算,而俄國家預算則直接與石油和天然氣銷售收入掛鈎,由此可見國際油價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程度之甚,富國與強兵的辯證關係亦在其中。由此可設想到未來幾年,俄羅斯航空製造業的產量將徘徊在新的較低水平上。拿軍用飛機來講,這還不僅僅是資金缺乏的問題:俄羅斯空天軍在過去十年中已經接收了不少飛機,其裝備現代化程度已幾乎處於飽和狀態。假設在現有基礎上按1:1的比例對機群進行進一步的更新,預計未來十年,要替換掉前蘇聯時期的剩餘飛機,所需要的新戰術作戰飛機需求量大致也就在100架戰鬥機和100架現代化「蘇-34M」戰鬥轟炸機這一水平上。2018年1月25日,喀山飛機製造廠拿到了10架「圖-160M」戰略轟炸機的合同;2019年6月27日,俄羅斯籤署了採購76架「蘇-57」戰鬥機的合同;烏裡楊諾斯克飛機製造廠還在以緩慢速度執行著2012年開始的39架「伊爾-76MD-90A」運輸機的訂單(目前已交付7架,訂單可能會削減1/3左右)。上面提到的是已經籤署的合同訂單,下面說說俄官方的承諾。幾年前,俄軍方承諾採購36架換裝了AL-41F1S發動機的「蘇-30SM」戰鬥機改進型、24架「米格-35」戰鬥機、14架「伊爾-78M-90A」加油機、48架「伊爾-112V」輕型戰術運輸機和少量別裡耶夫A-100預警機。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承諾都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危機到來之前做出的。既然國內的「飯」吃不飽,那俄羅斯航空製造業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增加出口,以此維持產能。俄羅斯表示,許多國家正詢問在敘利亞戰場上禁受過戰火考驗的戰機:埃及和印度尼西亞相中了「蘇-35」,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則對「蘇-30」戰鬥機青睞有加,另外阿爾及利亞採購「米格-29」的合同也即將完成,關於「蘇-34」戰鬥轟炸機首次出口合同的高級談判正在進行中,只是用戶是哪國尚未可知,據猜測買家可能是中東國家。買家看中,賣家也願意賣,然而買賣卻不見得一定能成,國際軍火貿易一向如此。2017年8月,美國通過了《制裁法案》(Countering America’s Adversaries Through Sanctions Act,簡稱CAATSA),藉此來打擊美國的競爭對手。該法案對俄羅斯的武器出口確實起到了限制作用,阻止了一批採購俄羅斯裝備的國家。最近有消息稱,礙於美國的壓力,印度尼西亞已經終止了採購11架「蘇-35」戰鬥機的合同。可見國際軍火貿易的背後亦處處彰顯著大國政治鬥爭。另一個解決途徑,軍用的「飯」吃不飽,那就再增加民用飛機的產量,但俄羅斯在民用市場上明顯缺乏有競爭力的產品。對蘇霍伊超級噴氣支線客機的需求是俄羅斯國家行為所主導的,實際上現在這種主導已經結束了。創新性的163座伊爾庫特MC-21-300型客機尚在準備進行中,此外,其收穫的175個確認訂單,也全部來自俄羅斯航空公司,對外銷售尚未斬獲一個訂單。未來,俄羅斯航空工業能拿出什麼樣的成績單,何去何從,世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