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典】日耳曼人寫的史詩,為何是北歐神話的起源?

2021-02-07 架空

《尼伯龍根之歌》不僅是一部以北歐神話為背景的英雄史詩,而且有著北歐神話起源的地位。



如果你玩《魔獸世界》,應該會知道一把能召喚女武神的法杖:尼伯龍根,是《巫妖王之怒》中特效最酷炫的武器之一。


別看圖上的武器不起眼,邊上漂浮的都是它的召喚物。


如果你看日本輕小說,可能會知道東出佑一郎《Fate/Apocrypha》中的主角之一,屠龍者齊格飛。


在《Fate》裡,齊格飛以saber(劍士)的職階現世。


如果你看動漫,多半會知道《聖鬥士北歐篇》裡的最強者,捷克弗裡德,曾斬殺魔龍沐浴龍血的聖鬥士。


北歐神話最強的勇者,古今無雙的最強英雄,擁有凌駕於其他神鬥士和黃金聖鬥士之上的實力。


這都與一部奇幻史詩《尼伯龍根之歌》有關。


全詩共39歌,2379節,9516行,分上下兩部。


德國的音樂天才理察·華格納用盡畢生精力將其改編為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成為浪漫主義歌劇的頂峰;赫赫有名的德國導演弗裡茨·朗(代表作《大都會》)也曾費盡心血將其改編為同名電影,成為默片時代的傑作。


理察·華格納,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複雜性,使他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昆汀·塔倫蒂諾在《被解救的姜戈》中借舒爾茨醫生之口,說出了「布魯姆希爾達」這個名字在德語民族中的意義。


為作區分,本文將《尼伯龍根之歌》中的「布魯姆希爾達」翻譯為「布呂希爾德」。

 

有趣的是,昆汀這次把《尼伯龍根之歌》與《尼伯龍根的指環》搞混了!也許是華格納太有名,「布魯姆希爾達」其實是華格納歌劇中的女主人公——一個女武神的名字;而「克裡姆希爾德」,才是史詩《尼伯龍根之歌》中的女主人公——勃艮第國王的妹妹的名字,而這二者講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


中國的奇幻界也有《尼伯龍根之歌》的影響,擁有龐大粉絲群體的《龍族》系列,它的第五部書名也叫《尼伯龍根》。

 

然而,它的作者卻是一個遊蕩在多瑙河流域的不知名的奧地利人。《尼伯龍根之歌》本身,也是日耳曼文化的瑰寶。


然而,後來,這部史詩被德國人據為己有,奉為國寶,其地位在德國無比崇高,甚至上升為德意志精神的象徵。


那麼,這部聽起來如此偉大又影響深遠的史詩奇幻作品究竟講了什麼故事?


什麼是《尼伯龍根之歌》

《尼伯龍根之歌》是一部成書於12世紀左右的長篇敘事詩,講述了古代勃艮第王國的歷史。主人公齊格弗裡德(有一種譯法叫齊格飛),是伊克薩恩騰國的王子,他是一位屠龍勇士,並且用龍血洗浴,刀槍不入。但是,血浴當時一片菩提樹葉遮住他的肩胛骨,所以這是他唯一會受到傷害的地方。


不由聯想到阿喀琉斯之踵。


齊格弗裡德憑勇氣獲得了尼伯龍根寶藏、利劍和隱身盔,為了能娶勃艮第國王坤特的妹妹克裡姆希爾德為妻,他甘願為坤特效力。他為坤特向力大無比的冰島女王布呂希爾德求婚。在考驗求婚者的比賽中,齊格弗裡德穿上隱身衣幫助坤特獲勝,使之成功娶到布呂希爾德。在新婚之夜,坤特無法降服布呂希爾德成功行房,齊格弗裡德又穿上隱身衣幫助坤特。他還拿走了新娘的戒指和腰帶,送給克裡姆希爾德。因為兩次欺騙布呂希爾德有功,齊格弗裡德如願娶克裡姆希爾德為妻。


在坤特邀請他們夫婦倆來做客時,兩個女人因落座順序發生爭執。克裡姆希爾德氣憤下忍不住洩密,說自己的丈夫先於坤特徵服了布呂希爾德,並且拿出其腰帶為證。布呂希爾德頓感蒙受了奇恥大辱,坤特最勇猛的封臣哈根為了替主人報仇殺死了齊格弗裡德。


克裡姆希爾德借匈奴王之力為丈夫報仇。


克裡姆希爾德繼承了丈夫的寶藏,並且以此吸引許多外來勇士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她最終嫁給了匈奴國王艾策爾,藉助於他的軍隊為齊格弗裡德報仇。最後,克裡姆希爾德在親手殺死坤特與哈根後被武士剁成肉泥。


《尼伯龍根之歌》的部分延伸作品

1.《尼伯龍根之歌》與華格納


華格納為改編《尼伯龍根的指環》耗時26年,於1874年終於創作完成,可謂是費盡畢生心血。值得一提的是,華格納在歌劇中設定:如想使神界免除災禍,必須從法福納手裡拿回帶了詛咒的指環,並以純正無私的好意奉還給萊茵仙女。而眾神中沒有一個能做到這事,因為他們的動機都含有自私的成分。後面的情節就是主人公兄妹二人為克服「自私」而經歷的種種磨難。


華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這就有點打臉文章開篇所講的「德意志精神瑰寶」了(手動滑稽)。


對了,華格納還真正展現了作為《尼伯龍根之歌》狂熱迷弟的自我修養——他的兒子叫齊格弗裡德·華格納。


2.《尼伯龍根之歌》與弗裡茨·朗


弗裡茨·朗,表現主義大師,1924年,他拍攝了電影《尼伯龍根之歌》。1925年8月,《尼伯龍根之歌》在美國紐約首映,弗裡茨在出訪途中目睹紐約之夜的繁華,靈感不斷,回國後即開始籌備震撼世界的傑作——《大都會》。(《大都會》90周年:它影響了銀翼殺手、星戰、終結者.)


弗裡茨的《大都會》是科幻電影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


可以說,正是由於電影《尼伯龍根之歌》的巨大成功,弗裡茨才有可能為《大都會》募集到如此巨大的投資。


關於弗裡茨和《尼伯龍根之歌》還有一些有趣的事:電影《尼伯龍根之歌》主要由弗裡茨的新婚妻子編劇完成,因為她曾出演華格納的歌劇。而扮演匈奴王的男演員羅格是弗裡茨妻子的前夫。


《尼伯龍根之歌》片尾有一場火燒宮殿的大戲,弗裡茨以一貫的不計成本追求實景,改造了柏林西區一家廢棄的工廠。16架攝影機同時記錄這個大場面,還有一堆媒體現場吃瓜。拍攝當日,皓月當空,弗裡茨站在攝影機旁手持長弓,對著大殿射出一支只塗有鎂粉的箭。箭在空中劃出完美弧線,落在宮殿的屋頂一角,火焰瞬間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燒遍整個大殿。十分鐘後,弗裡茨喊了一聲「卡」,表示這個鏡頭完美拍成,現場圍觀群眾都看傻了。


弗裡茨用10個工作人員躲在巨型模型裡操控火龍。


據說希特勒與戈培爾看完電影後感動得直落淚,還曾大力推薦本片。


3.《尼伯龍根之歌》與《尼伯龍根的指環》


《尼伯龍根的指環》(2004)是近年來為數不多關於《尼伯龍根之歌》的電影作品。


本片的史詩感還是挺濃的。


需要說明的是,此片的豆瓣簡介錯漏百出——這部電影其實改編自華格納的同名歌劇,甚至連名字都沒改。而電影三個小時的片長,完全撐不起華格納15個鐘頭的神級歌劇,只能淪為一部中規中矩的平庸之作。不過對於原作的史詩感與歌劇中的悲劇色彩,電影表現得倒是十分夠味。如果對此感興趣,這片可供大家平時消遣。


現在,大家可以義正言辭地告訴當年一起刷副本的基友——「尼伯龍根」並非龍的生殖器。


陳獨秀都沒你秀!

 

《尼伯龍根之歌》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它是史詩,也不在於其影響了很多作品,而在於,這本書是整個北歐神話的起源之一。


什麼是北歐神話?

一般認為,北歐神話是斯堪地那維亞地區所特有的一個神話體系,其形成時間晚於世界上其他幾大神話體系。如今,藉助各類藝術作品,北歐神話的影響力正呈不斷擴大的態勢:中土系列、魔獸系列、《雷神》系列等等無不與之有關;生命之樹、雷神之錘、女武神、瓦爾哈拉神殿、諸神黃昏等等,這些源於北歐神話的名詞更是婦孺皆知。可以說,一半以上的現代奇幻作品都或多或少受到北歐神話的影響。


索爾:我這一錘下去你可能會上天。


與我們今天所普遍認為的北歐神話是一種神話體系不同,歷史中的北歐神話其實更像是宗教。它是需要被信仰的,而非僅僅是作為故事被人們口口相傳。


如《維京傳奇》中海盜們,在戰鬥時正是用戰死後魂歸瓦爾哈拉神殿來激勵自己,從而殘忍掠奪基督教國家的教堂。


維京長船沒風回不去怎麼破?附近也沒什麼人那我們互相砍殺用鮮血取悅神靈吧!


這也使得基督教國家把信奉北歐神話的民族視為異教徒,記載北歐神話的文本也被集中焚毀。文本的滅失直接導致了北歐神話體系的碎片化。截止到今天,只發現了兩個早期的保存較完整的記載著北歐神話的文本——那便是《埃達》與《尼伯龍根之歌》。

    

正片還是彩蛋?《尼伯龍根之歌》與北歐神話的關係之爭

《尼伯龍根之歌》與北歐神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如「尼伯龍根」就是北歐神話中「冥國」的含義;《尼伯龍根之歌》的主人公齊格弗裡德在北歐神話早期的歌謠作品《沃爾松格傳》也有出現,且都殺死了巨龍;北歐神話裡的女武神與《尼伯龍根之歌》中都叫「布呂希爾德」;侏儒在《埃達》《尼伯龍根之歌》與北歐神話吟遊詩人的歌謠中都出現過;而本書的主題也與北歐神話一樣:復仇與毀滅。


諸神黃昏:神靈們必然毀滅的設定完全是世界神話傳說中的泥石流。


其實北歐神話與華夏神話一樣,主要內容都是通過口頭傳播,部分內容散見於各種文本,與體系嚴密的希臘神話相比顯得十分粗糙零碎。而目前北歐神話最無可爭議的起源是《埃達》,雖然它缺乏敘事且十分零散,但卻最為完整地記載了整個北歐神話體系。《埃達》最早的版本成書於9-13世紀,在冰島被發現。


而《尼伯龍根之歌》也於同時期創作完成,時間上一致。


許多北歐神話愛好者都認為,《尼伯龍根之歌》並非北歐神話的起源之一,而是北歐神話的衍生品。他們的觀點無非是認為它並沒有開創或整理整個北歐神話體系,只是在內容中隱含了北歐神話的世界觀、人物與其他細節設定,它們之間就像是《精靈寶鑽》與《霍比特人》,又或者像是一部電影中隱藏了許多屬於另一部電影的彩蛋,比如《銀翼殺手2049》之於《銀翼殺手》。


不是針對誰,能把《精靈寶鑽》拍成電影的人還沒出生呢(《魔戒》都薅成葛優了,為什麼沒人拍《精靈寶鑽》)。


以上說法看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並非如此。


以「維斯特洛世界」來進行類比:假設在某個時候,關於維斯特洛的故事引發文化統治者厭惡從而遭到大量焚毀,一千年後,《維斯特洛世界書》已經遺失,作者也因時間的衝洗而模糊難辨,但由於它的影響力極廣,所以其內容被一些真正熱愛它的人們通過口頭傳播的方式保留下來,形成了先民、安達爾人、森林之子為主體的神話傳說,由舊神、七神、淹神、光神王、千面神組成了多神體系。


權遊中的心樹,上面的人臉據說是古代的森林之子在先民渡過狹海而來之前刻上去的,是舊神的象徵。


這時,有兩本書被發現保留了下來:一本較詳細成體系地記載了維斯特洛世界的風土人情、神話傳說、歷史背景以及這個世界各個勢力的關係,但它的具體的敘事部分已經遺失,只剩如《卡斯特梅的雨季》等詩歌來承載以上信息,它叫《冰與火之歌》。


老馬丁之微笑——別一天到晚催催催,死幾個主角沒事,我死了看你怎麼辦!


而另一本,則更多著眼於幾位赫赫有名的騎士之間的私人恩怨與光輝事跡,側面敘述了百年內幾個國家間的興盛衰替,從書中隻言片語裡我們得以窺見維斯特洛世界的神話傳說、歷史背景與風土人情,這本書叫《七王國的騎士》。

 

亞瑟·戴恩:是你們幾個喝高了還是我「拂曉神劍」雙劍不夠騷了?


那麼,如果我們是一千年後的「維斯特洛神話」的愛好者,我們該如何判斷「維斯特洛神話」的起源?


我們會發現,《冰與火之歌》當然算是起源,但《七王國的騎士》事實上形成了與《冰與火之歌》的平行對照文本,也理所應當獲得與《冰火》相同的地位,它的意義顯然也並非簡單的衍生作品。《尼伯龍根之歌》亦當如此。


還有一種反對意見認為,北歐神話誕生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歐人——如維京人才是北歐神話中英雄的後裔。而《尼伯龍根之歌》是日耳曼人的史詩,在地理上不具有作為北歐神話起源的條件。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風景真的是美如畫。


對於這種觀點,只能說地理學得不錯,但歷史沒怎麼讀過。


現在廣泛分布於中歐的日耳曼人其實誕生於德意志東北低地,他們信仰北歐神話諸神,不知恐懼、勇猛彪悍、視死如歸,靠掠奪與徵服發展壯大。公元400 年,他們已發展至以萊茵河、多瑙河為界,與羅馬帝國相鄰。到第五世紀中葉,日耳曼民族遇到了對手,從東西和北面受到匈人的壓迫,被迫民族大遷徙。這就是日耳曼人所謂的「英雄時代」,北歐傳說中的主人公大多是這時代的英雄。《尼伯龍根之歌》所描繪的正是這一時期。


逃亡時期被稱為「英雄時代」,看來歷史都是一樣的味道。


這次大遷徙的結果是:東至俄羅斯,西達法國海岸、布列登島,南至西班牙、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北非,都受到日耳曼人的侵略,甚至遠至格陵蘭和部份美洲大陸都留有他們的足跡。至此,以北歐神話體系作為宗教日耳曼人,將他們民族的血脈與信仰帶到了整個歐洲,北歐神話早已不囿於北歐。


所以,日耳曼人創作的《尼伯龍根之歌》具有北歐神話的正宗血統。


可惜的是,在徵服過後,北歐諸神完全被日耳曼民族遺忘,主要的原因是被羅馬帝國的文化同化,掌握知識的基督教教士將記載北歐神話典籍焚毀一空,北歐神話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斷層。


正因為這種人為斷層,使得保存下來的正宗血統,在千百年後獲得了起源的地位。


如同華夏神話中的《山海經》,作為神話體系中現存文本中最早的,即便這本書不是華夏神話的創造者,也已經獲得了華夏神話起源之一的地位。


《尼伯龍根之歌》不論從自身的內容、創作的時間上,還是從人們主觀上的認同與作品客觀上的傳播範圍來講,它都稱得上北歐神話的起源之一。


至此,我們可以放心給《尼伯龍根之歌》發一瓶金水——它的起源地位能夠坐實了。




相關焦點

  • 北歐神話(三)
    除此之外,北歐諸神與人之間關係也與其他神話有著明顯的區別,在其他神話之中,固然也存在著某種神所恐懼的滅絕性恐懼,或者稱之為可怕的巨人或者妖魔的對手。但這依然是神自己的事情——神會打敗巨人,諸神之戰似乎與人並無關聯,因為人與神之間有著一條絕對的鴻溝。
  • 北歐
    中世紀時,基督教在整個歐洲盛行,由於其在政治強力打擊,大部分記載北歐神話的作品被認為是異端邪說而付之一炬,至今保留的較為完整的有冰島史詩《埃達》以及日耳曼史詩《尼伯龍根之歌》等。北歐神話是一個多神系統,大致上可分成四個體系:巨人,神,精靈以及侏儒。其中巨人創造了世界,生出了眾神,但同時也是眾神最大的敵人,可以將之理解為人格化的自然力量。
  • 北歐留學知識 | 北歐五國的國旗為何都有十字架圖呢?
    那麼這些國家為何以十字架為國旗呢?北歐諸國的國旗,從左至右分別為芬蘭、冰島、挪威、瑞典和丹麥。除芬蘭之外,現在的北歐各國的主體居民都屬於北日耳曼人。現今的日德蘭半島以及瑞典和挪威的南部海岸是日耳曼人的原鄉,日耳曼語言文化正是從這個區域擴散到德國、荷蘭、英國等地的。眾所周知,十字是基督教的象徵,北歐國家國旗上的十字也正是代表了基督教。但是事實上,北歐國家早期不但不是基督教國家,相反還是基督教的大敵。相對於擴散到南方的親戚而言,留在北歐的日耳曼維京人受到基督教的影響比較小。
  • 北歐五國的國旗為何都有十字架圖呢?
    這些國家為何以十字架為國旗呢?如果查閱世界各國國旗大全,細心的人會發現,北歐五國(即:丹麥、瑞典、芬蘭、挪威、冰島)的國旗圖案都非常相似,上面都有十字架的標誌,只是顏色不同而已。那麼這些國家為何以十字架為國旗呢?北歐諸國的國旗,從左至右分別為芬蘭、冰島、挪威、瑞典和丹麥。
  • 【原創】聊一聊北歐神話譜系——世界之樹與九大世界
    這個就和世界上其他所有的神話體系都有很大的不同。大多的神話譜系中,神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通往往都取決於神的意志,甚至個別時刻人也可以,打破之間的壁壘。但北歐神話認為,每一個世界都有他獨立存在的必然意義和空間,重要的是需要保持各個世界的均衡,這個空間是不能隨意互通的。而唯一掌握這個互通能力的,只有奧丁所在的阿薩神族,也就是《雷神》電影之中的阿斯加德神族!
  • 奧丁之子——北歐海盜維京人傳奇
    而還是有例外的,稱霸歐洲的日耳曼人早期起源於北歐納維亞半島,一部分日耳曼人逐漸遷徙到高盧(今法國)的邊界,以打獵和養殖牲口為生,在最早凱撒發動高盧戰役的時候,被這群日耳曼人弄的灰頭土臉,最後整個西羅馬人都被日耳曼各個族群瓜分。而另一批人在中世紀崛起,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他們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維京人。我們對維京人並不陌生,很多影視作品都有他們的身影。
  • 【英語學習】與娃同學之希臘羅馬北歐神話精華
    創世神話講述世界起源、人類起源或文化起源。神祇神話和英雄神話就是講述神靈、英雄或半神們的事跡。像希臘羅馬神話、北歐神話等均具備這些完整形態。創世神話通常人物劇情皆簡單粗暴,但初始架構了整個神話世界觀。
  • 北歐神話中的傳奇生物
    1《北海海妖》:北海巨妖是北歐神話中的巨大的海怪(有記載說它有150米長),平時伏於海底,偶爾會浮上水面。
  • 希臘羅馬神話漫談(四):星期之謎
    他要去鎮壓一場日耳曼人的叛亂。帝國已經和這群野蠻人開戰很多年了,當初遇到這些蠻族時,他們總喜歡在戰鬥中吼吼大叫!於是羅馬人把他們叫做日耳曼人,如今帝國已經佔領了這些日耳曼人的大片領土,新的領地開始執行羅馬的制度。
  • 種草 | 有北歐神話元素的cla系Lolita
    既然來了,就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一下小燃吧(✺ω✺)在北歐神話中,神是不完美的,不全能的,也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 北歐神話中的神詆
    她們不隸屬與阿瑟神族,也不是他們的同僚,她們對命運的判詞是誰都要服從的守望之神海姆達爾(heimdall):歐丁和ageir的9位女兒的兒子戰爭女郎瓦爾基麗雅(valklyrs),歐丁和鐵爾的特別女侍者,她們的任務是挑選戰死者回瓦爾哈拉神宮(一)十二主神  北歐神話是一個多神系統,大致上可分成四個體系
  • 【中國特殊論】一神教的起源——西周
    ——本文我最想說的一句話 前言 首先我想說一下寫這篇文章這件事的困難。對於東方來說,從建築學上講是一個草木建築的文明。雖然我們擁有著足夠的悠久的文明史記憶,但是我們有據可循的文明痕跡卻並不足夠悠久。這一點在國際史學研究上也使得我們的文明起點一直被爭議,這個爭議是直到我記得是一次夏代青銅器出土才正式平息,我們也作實了「文明起源」的位子。
  • 為何北歐五國的國旗驚人相似,均有十字架圖案?
  • 殺伐已休,沉睡於世界神話中的「戰神」們
    「世界神話」,是指世界五大神話體系,即希臘、北歐、印度、埃及、中國,那些傳播範圍相對較小的神話不參與這裡的討論。既然是談論「戰神」,我們就要了解「戰神」的具體涵義。中國神話古代沒有「戰神」這一說法,具體的「戰神」這種稱呼是從西方傳來的,指的是主管戰事(對人間的戰事很重要)的神。
  • Elder Futhark北歐盧恩符文 | Tiwaz rune如尼個人解析
    Tiwaz是以北歐戰神提爾Tyr為命名的符文。Tuesday星期二也是來自tyr的名字(古英語Tiwesdæg提爾的日子),而羅馬人把tyr和戰神馬爾斯聯繫在一起,把星期二也交給馬爾斯掌管,但tyr不僅僅是一個戰神,他維護正義和法則,提爾也一直幫助處理集會、法庭中的血親不和,糾紛,幫助人們談判。
  • 北歐留學 |北歐國家國旗為什麼都有十字架?
    細心的人會發現,北歐五國(即:丹麥、瑞典、芬蘭、挪威、冰島)的國旗圖案都非常相似,上面都有十字架的標誌,只是顏色不同而已。
  • 揭秘歐洲神話裡的十大上古神兵
    而神話中的諸神手持兵器的形象也讓人記憶深刻,今天,冷君就給大家科普歐洲神話中的十大上古神兵。1.永恆之槍(Gungnir)古代日耳曼民族的智慧之神奧丁(Odin)也持有神槍。這把槍代表他的另一個神格,也就是擁有驚人破壞力的閃電。他能以此槍打倒敵人,甚至刺斷英雄的聖劍。
  • 反日耳曼人情緒與早期拜佔廷帝國政治危機
    (15)      綜上所述,蓋伊納斯危機一般被認為是早期拜佔廷帝國政治生活中反日耳曼人派與日耳曼人勢力之間政爭的結果。將之與對日耳曼人的態度相對照,共和國與早期帝國時期的史家雖然表示了對日耳曼人的勇悍的注意,但是並未體現出如同羅馬人對迦太基人那樣的恐懼感,而這種狀態在本質上是建立在羅馬人當時能夠確保邊防安全,從而將日耳曼人限制在羅馬帝國邊境地帶的基礎之上的。在這種具有相當安全距離的狀態下,日耳曼人甚至在塔西佗的筆下被賦予了羅馬人已經喪失了的一系列美德,成為史家眼中腐化墮落的2世紀羅馬社會的對照物。
  • 《王國保衛戰:起源》評測:史詩塔防巨作
    最近該系列新作《王國保衛戰:起源》登陸iOS和安卓雙平臺,從國內漢化組在遊戲發布後不惜通宵也要完成漢化這點來看,就知道該系列在國內的人氣之高了。撇開語言因素,筆者建議大家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支持正版,或者等官方中文版發行後「補個票」。當然今天的重點是點評,如果用一句話描述普通難度的通關感受,那必須是太爽了!
  • 北歐眾神紋身圖鑑
    維京人(Viking)就是北歐海盜,以他們的航行和航海技術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