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快人心!
前些日子,一個名為「成功奪佔5104高地」的視頻在網上瘋傳。
愛國軍迷們稱之為「班公湖大捷」!
一個光禿禿的山頭,一隊解放軍戰士冒著雨點般的石頭向上仰攻。
視頻中飛石如矢,叫罵聲不絕於耳。
高地攻堅戰,最考驗一個軍隊的戰鬥力。
解放軍陣型很有講究,衝在最前面的戰士,手持防爆盾牌,不僅可以抵擋山上印軍投擲的石頭,還可以遮擋印軍視野,掩護後續手持打狗棒的戰友,用石頭反擊。
另外,我軍戰術上是正面主攻,兩側夾擊,即"圍三闕一」。
正面手持盾牌的戰士吸引印軍注意力,小分隊從兩側快速包抄。
短短十幾秒的時間,一場冷兵器攻堅戰,印軍就全線崩潰,掉頭逃竄。落後面的只恨爹娘生的腿太短。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用生命捍衛著她!
這一次印軍沒當場舉手投降,算很有節操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號稱最強陸軍,絕非說說而已。
目前還不知道印軍的反應。
突然想起愛因斯坦曾說:「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用什麼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戰人們將只會用木棒和石頭!
第三次世界大戰是什麼樣的我們不知道,但是,石頭和木棒現在已經開始用上了。
有小夥伴說看到視頻,心驚膽戰。擔心石塊亂飛會砸傷我們的子弟兵。
別急,後續我軍有照片曝光。
瞧瞧這身披掛:棉帽、頭盔、護面罩,防彈背心、護甲、打狗棒、手套、口罩...一個都不能少。
我軍將士,面帶微笑,威風八面!
尤其那背後的大棉帽,閒時帶棉帽,保暖;戰時戴頭盔,防砸!
相比早幾個月前的長刀隊,這次已經戴上了護甲,保護工作更齊備。
看圖片,背著大棉帽,說明當地氣溫已經很低。
所以,相對於9初出現的長刀隊,這次時間上會更晚。
也就是說,這次「成功奪佔5104高地」的時間距離現在很近。
記得9月初,印軍突然越線,看到我軍前來驅趕還對天鳴槍。打破中印雙方邊界上不開槍的默契。
後來,金政委曾在一個節目上說,為了奪回那個山頭,當時我方動用了定向微波設備,讓阿三體會一下被微波的滋味。所以,山頭沒開一槍就重新奪回來了。
但是,這次從視頻上看,肯定不是用微波武器,而是實打實的用石頭和打狗棒奪回來的。
也就是說,事發地點肯定不是同一個 。
那麼這是發生在哪裡?
既然地點為5104高地,肯定就是海拔5104米的地方。
這與班公湖北岸第4指的制高點地貌接近,顯然不是班公湖南岸的黑頂。
班公湖北岸有8個手指型山脊,所以,外媒在地圖上經常稱為Finger(手指) 1到Finger 8。
依據1959年實控線,印軍只能巡邏到第3指,中方相應巡邏至第5指。也就是說,4指範圍留出作為雙方緩衝區。
大家都知道,印度對領土極其貪婪,根本不理會中方的緩衝區概念,而是認為誰佔領算誰的。直接把巡邏線推到4指,企圖將4指蠶食進自己的實控範圍。
中國忍無可忍,只能將印軍趕回去。
看下圖:
在距離5104高地不遠的5指位置,谷歌地圖放大一看,瞬間淚目:
我們的子弟兵在那裡用石頭擺成了一個「中國」、五星紅旗和中國地圖!
為了防止印度再次偷偷爬上來,我軍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修建臨時哨所。
現在那裡至少零下20-30度,極端天氣下,可達零下50度。
近乎人類可以忍受的極限!
印度有一個好習慣,每當他們佔便宜的時候,就叉著腰說今天的印度早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
每當他們吃虧時,就哭喪著臉指責中國「不講武德」。
比如昨天印度外長就指責中國違約向邊境增兵。
而外交部發言人的回應更妙,既不否認,也不承認,而是重申中方維護領土主權的決心堅定不移。
這說明,阿三最近肯定利用大雪封山作掩護,又在作妖,只不過這次絕對沒討到便宜而已 。
還記不記得今年9月份解放軍長刀隊出現時,印方是如何指責中國的嗎?
它們說,解放軍在用「野蠻武器」對付印軍。
全網的小夥伴看後,幾乎異口同聲的發出歡樂的笑聲。
所以,每當看到印度方面很生氣,就由衷高興。
至於所謂野蠻武器嘛,我們這叫國術,國術,懂嗎?
一把大唐陌刀,早在千百年前就曾橫掃西域。
當然,連歷史都不記錄的阿三肯定不知道什麼叫歷史傳承。
《新唐書·西域傳》有記載, 大唐名將李嗣業攻打小勃律國,「北五百裡當護密之娑勒城」 即「娑勒色訶城」(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
嗣業引步軍持長刀上,山頭拋櫑蔽空而下,嗣業獨引一旗於絕險處先登,諸將因之齊上。
(想像一下,一手大旗,一手長刀,一身金甲,在峭壁上疾走如飛,巨石滾滾而下,李嗣業完全不為所動,這是何等驍勇?)
賊不虞漢軍暴至,遂大潰,填溪谷,投水溺死,僅十八九。
(落水溺亡,阿三6月情景再現)
遂長驅至勃律城擒勃律王....於是拂林、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歸國家。
陌刀做杖,玄甲為裳,馬蹄踏處,即為大唐。
壯哉!
所以,正告三兒,若不耗子尾汁,秦國強駑,投石機就要重出江湖了!
愛佔便宜的阿三,這次失算了。
印媒稱,今年中印對峙與以往有2點不同:
第一、中國軍隊暴力程度大幅提高。
第二、多個邊境點同時爆發衝突,以往很少見。
與印度打交道,它們喜歡壓價,我們就要不斷提高價碼!
他們喜歡蠶食,我們就要不斷反蠶食。
寸土必爭,寸土必保!
打仗打的是後勤和裝備。
考驗的是一國工業能力。
看看這半年,我軍在衣食住行上都有什麼變化。
第一、新式作戰服,輕便、保暖。
另一邊,20萬印軍連購買美軍的二手棉衣都不夠分。
第二、保溫蔬菜大棚。
夥食上,保證有青菜和水果。
想想在世界屋脊的高原上,這種保障意味著什麼?
第三、新式保溫營房。
班公湖邊上的營房
第四、機械化+無人機化+外骨骼裝備
科幻電影裡才有的外骨骼裝備已經開始配備一線部隊。
無人機投送更是家常便飯。
看看這一個排的裝備,兔子的火力不足恐懼症是不是要痊癒了?
吃飽喝好,傢伙硬,說話才有底氣!
見微知著。
從單兵裝備的改變,就能明白我邊防部隊從武器到保障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事實上,如果沒有阿三的撒潑耍賴,我軍也不方便把很多先進武器部署到西南邊境。
不知道印度現在是否腸子悔青了。
進攻吧,撼山易,撼解放軍難!
堅守吧,20萬大軍,冰天雪地,衣不避寒,食不果腹,死路一條。
進退兩難,但是又不能認輸,否則國內國際都不好交代。
只好迎難而上,繼續作妖,順便好向國會要錢。
綜合來看,中印衝突短時間不會消停。
在這種背景下,我方已經做了持久戰的準備,每個哨所都通電、打水井、網絡全覆蓋、邊境公路在變長,基礎設施在完善。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在成為過去時。
打仗,行;搞建設,更在行。
暢想一下,未來,這裡或許能成為高原上的網紅旅遊景點。
2020年,我們一起見證了解放軍的高光時刻:
被「細心照顧」後的印軍士兵
具體祥看我之前發的文章《阿三挨揍史》
歸西的印軍精銳
班公湖大捷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就是為什麼100多名印軍來碰瓷,結果卻是來送人頭的原因。
遇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印度,終歸是公主脾氣,丫鬟的命!
是要和平,還是要戰爭?
談,可以!打,奉陪!
印度人不是最喜歡咬牙切齒的說,今天的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嗎?
沒關係,敢惹中國,我們可以讓它們重新回到1962年啊! 看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誓言:
西藏軍區高原戍邊官兵的宣言:絕不把領土守小了! 絕不把主權守丟了!
這就是中國軍人!
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世界,而是生活在和平的國家。
從無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不贊網紅,不贊星,只贊人民子弟兵!
百度:中印衝突
但是。對我們也是一樣的。尤其是面對這麼一個老是惦記著xz地區的鄰居。實際上我們要過去還要經過達拉克的喜馬拉雅山的。印度從地勢上對我方才是居高臨下,而且我們從xj到xz,由於地勢原因,必須要從阿克塞欽無人區部分穿過,國道219就從班公措我方境內穿過。這對於我國來說是一個後門,你家裡希望有一個根本不關的,而且旁邊還是有不良記錄的鄰居在的後門嗎?我想沒人願意。所以對於我們來說這個地區絕不可能放棄。也不能有失。不清楚我們能不能低成本「快遞」的深入下這兩個連結。這不是飛彈,這是炮,成本低很多。當然,我們不需要這些,對印度來說,整個青藏高原的戰略縱深就能壓的它抬不起頭。以史為鑑,參考下北宋和燕雲十二州。例子不大恰當,大概意思。
我國增程火箭炮 - 搜索結果 - 知乎
三、印度不停的騷擾,不停的摩擦,其實還是在框架內的,至少從摩擦結果上來看,無論任何一方都沒有熱兵器。說明事態還是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這次純屬莫迪政府為了轉移視線,應對國內壓力的常規操作。而我方也不願意隨時為它背鍋,在框架範圍內還是狠狠的達到了我方的目的。讓它們更加忌憚。所以常規情況下事態不可能升級了。值得注意的是,中印衝突才是美國等希望看到的結果。所以更別再期盼什麼了。好在莫迪政府這方面至少明面上不能承認這個。另外我方也給臺階了「約束一線部隊」。不排除個別人為了一己私利幹出這樣的事。
四、什麼時候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這個回答無法發了,肯定通不過(手動狗頭)
目前實控線,左為西,印度,右為中,我方。可以看到基本還是以分水嶺為界。加勒萬河谷對我方來說相對是薄弱區。不過摩擦後就應該不再是了。達拉克地區典型地貌。那是一個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地形條件極其複雜,凍土,斷裂帶,地震,滑坡,交互的高原地區。真正的高原地區。圖片來源網絡印度在邊境地區修建的國防公路一角。印度那邊修路的難度遠低於我方修建的難度。不過綜合印度的基建實力來看,還是我方修建的難度低於印度(手動狗頭)點擊進入:達拉克地區徒步風光,可以簡單了解達拉克地形地貌。
故土達拉克風光。圖片來源網絡以下是班公措風光
多麼美麗的地方。哪怕就是為了景觀,我們也不能失去!
再來個18年就定下的規劃
不用多解釋了。上述都可以理解為主觀猜想。這張圖說明一切。川藏8年後全線貫通,新藏川藏聯通,最多15年。什麼摩擦,衝突,不存在的。這是鎖喉之舉。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失敗,使印度國內的一些鷹派分子很不服氣,1982年-1983年間,當時的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批准了一份由陸軍參謀長克裡希納·拉奧上將提交的軍事計劃,即加快速度部署軍隊到與中國接壤的實際控制線上。與此同時,印度下定決心大力進行國防基礎設施建設。
位於西藏南部的達旺地區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那裡是六世達賴喇嘛的出生地,後來被印度非法佔領。由於有1962年戰爭的教訓,印度思考著如何才能長期霸佔達旺地區。經過重新評估後,印度軍事戰略家認定,在未來的戰爭中,防守達旺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1983年,印度派出一個情報小組,前往中印邊境東段的桑多洛河谷牧區偵察,他們在那裡進行著秘密情報搜集工作,並監視中國軍隊行蹤。印度情報小組在桑多洛河谷呆了整整一個夏季,建起了一個臨時哨所,這個哨所位於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的中國一側,是個特別敏感的地點。接下來兩年時間裡,印度情報部門一直沒有放鬆對桑多洛河谷的諜報工作。1986年,印度情報人員報告說,中國軍隊在桑多洛河谷建起了半永久性建築,新德裡頓時一片譁然。 [1]
經過編輯
西方預言「第二次中印邊境戰爭」
1986年2月,印度鷹派將領克裡希納斯瓦米·桑搭吉上將被任命為陸軍參謀長,他設法使印度政府批准了一個代號為「棋盤行動」的大規模軍事演習,演練如何將位於阿薩姆平原的印度軍隊快速部署到同中國接壤的實際控制線附近。這次演習涉及印度陸軍10個師和數個印度空軍中隊。印度陸軍使用新裝備的米-26重型直升機,將一個旅的部隊空運到了靠近達旺的吉米塘。隨後這支部隊從塔格拉山口出發,越過納木喀措,佔據了附近的哈東山口。桑搭吉上將還把3個陸軍師調到了旺敦附近,另有5萬印軍前往被他們稱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的中國藏南地區。
印軍的頻繁調動引起了中國軍隊的警覺,為了防止印軍進一步蠶食中國領土,中國軍隊克服重重困難,把部隊派上了實控線中方一側。在實控線沿線的眾多崗哨,中國軍人同印度士兵面對面地對峙,西方媒體曾推測說中印之間將爆發一場新的戰爭,但中國軍隊採取了克制態度,並沒有主動同印軍產生摩擦。桑搭吉不無得意地宣稱,印度同中國存在著較大的邊界分歧,印軍的調動可以使北京認清形勢。
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法案將非法侵佔的中國藏南領土——他們所謂的「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北京不止一次向印度提出強烈抗議,印度不但不聽,反而在達旺一帶有異常軍事調動,中國人的忍耐已到極點。由於印軍拒絕解除戰備狀態,1987年初,西方媒體認為北京的語調已經同1962年時類似,一些西方外交官甚至預言第二次中印邊境戰爭不久即將爆發。
印軍叫囂將戰線推至雅魯藏布江
面對緊張的中印邊境局勢,印軍高級將領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反而下達了代號為「獵隼行動」的命令,桑搭吉試圖在邊境地帶顯示印軍巨大的進攻實力,以此來壓制中國軍隊。印軍從西向東和從南向北部署重兵,米-26重型直升機頻頻起飛,步兵戰車和裝甲部隊也出現了錫金東北部。到1987年4月,印軍向塔格拉山脊下的陣地補充了大量兵力,在桑多洛河谷地區建立了直接威脅中國軍隊哨所的尖兵哨。7個分得很開的尖兵哨所顯示,印軍不僅侵入中國領土還向前作了少許移動,這引起了中國軍隊的強烈反應,兩軍緊張對峙,戰爭似有一觸即發之勢。
桑搭吉自認為印軍已同1962年時完全不同,印軍不僅熟悉地形,而且裝備有大量的運輸機和作戰直升機,可提供給養、支持地面攻擊。如果中國軍隊像1962年那樣發起反擊,印軍就可以利用新式裝備「圍殲」以輕裝步兵發起進攻的中國軍隊。桑搭吉甚至計劃一旦戰爭爆發,印軍可進入中國西藏縱深作戰,將戰線推進至雅魯藏布江一線。英國學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撰寫的《中印邊界爭端反思》一書稱,當時印軍打算使用一個師的兵力來「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帶的中國軍隊,但有兩次均在最後一分鐘撤消了攻擊令。
外交斡旋化解「戰爭危機」
1987年4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毓真反駁了印度對中國的無理指責,馬毓真指出,中國沒有侵佔過印度一寸土地,相反倒是中國的大片領土被印度佔領著。中國已經基本完成裁減軍隊員額100萬人的任務,而印度1987-1988年度國防預算卻增加了43%。第二天,印度《每日時報》報導稱,印軍至少有5個戰鬥機中隊已部署在前沿地帶,數目不詳的米格-23戰機也調動起來。《印度斯坦時報》4月17日報導,印度「政府可靠人士」證實,「印陸軍和空軍正沿中印邊界向東部調動」。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楊尚昆在美國訪問時表示,儘管中國要求和平解決問題,但如果印度堅持在邊界沿線進行侵略性刺探,中國將不得不作出反應。
就在西方媒體紛紛預測第二次中印戰爭會在何時爆發時,中國和印度之間化解「戰爭危機」的外交努力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時任印度總理的拉吉夫·甘地(英迪拉·甘地之子)並不希望鷹派分子真的挑起一場同中國的全面戰爭。從地緣政治和後勤方面考慮,無論勝負,同中國開戰都是得不償失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毓真也表示,如果印度從中印邊境撤軍,就可以使那裡的緊張局勢得以緩和。當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北方邦國大黨支持者的一次群眾集會上說,有關中印邊界局勢的錯誤報導是由某些西方大國蓄意傳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兩國之間製造誤解和緊張。 [1]
結果編輯
兩國政府隨後決定逐漸減少在前沿地區的兵力部署,並重新開啟雙邊對話。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訪問中國,尋求實現中印兩國之間的真正和解,希望兩國能共享和平之福。到1993年,兩國籤訂協定,以確保實際控制線兩側的和平。至此,這場邊境危機終告化解。 [1]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ia,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 [1] 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裡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裡。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2]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 [1] 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徵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 [1] 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臥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 [1] 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 [1]
當地時間2020年6月17日,聯合國大會舉行投票,選舉印度成為2021年至2022年安全理事會非常任理事國。 [3]
印度農民進軍首都2020-12-10 15:20
不論從個人還是從國家的角度,農村都是一個面對危機的緩衝區。如今,小農聞到了一絲自己作為落後生產力,要被市場優化掉的味道,這自然會引起高度警惕,部分專家也表達了自己的憂慮。...詳情
內容來自
中文名
印度共和國 [1]
外文名
The Republic of India [1]
簡 稱
印度(India) [1]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新德裡 [1]
主要城市
孟買,加爾各答,金奈,班加羅爾,海得拉巴,昌迪加爾等 [2]
國慶日
1947年8月15日 [1]
國 歌
《人民的意志》
國家代碼
IND
官方語言
印地語、英語 [2]
貨 幣
印度盧比 [1]
時 區
UTC+5:30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拉姆·納特·科溫德(總統) [4] 、納倫德拉·莫迪(總理)
目錄1 歷史沿革
▪ 原始社會
▪ 早期文化
▪ 十六雄國
▪ 孔雀王朝
▪ 笈多時代
▪ 拉其普特人
▪ 德裡蘇丹國
▪ 莫臥兒帝國
▪ 殖民時期
▪ 印巴分治
▪ 共和國
2 自然環境
▪ 區域位置
▪ 地形地貌
▪ 氣候特徵
3 自然資源
4 行政區劃
▪ 區劃
▪ 首都
5 國家象徵
▪ 國名
▪ 國旗
▪ 國徽
▪ 國歌
▪ 國花
▪ 國鳥
▪ 國樹
6 人口民族
▪ 人口
▪ 人種
▪ 民族
7 政治
▪ 政體
▪ 憲法
▪ 議會
▪ 政府
▪ 政黨
▪ 政要
8 經濟
▪ 概述
▪ 工業
▪ 農業
▪ 旅遊業
▪ 財政金融
▪ 對外貿易
▪ 稅收體制
▪ 外匯儲備
9 文化
▪ 語言
▪ 宗教
▪ 服飾
▪ 禮儀
▪ 節日
10 軍事
▪ 戰爭觀
▪ 軍費
▪ 軍備
▪ 軍械
11 交通
▪ 鐵路
▪ 水運
▪ 空運
12 社會
▪ 教育
▪ 體育
▪ 信息技術
▪ 生物技術
▪ 太空技術
▪ 新聞出版
▪ 種姓制度
13 外交
▪ 外交政策
▪ 對外關係
14 旅遊
▪ 景點
▪ 特產
歷史沿革編輯
原始社會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裡蘭卡;在斯裡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範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6]
早期文化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巴基斯坦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十六雄國十六雄國是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範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範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慄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溼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 [7]
孔雀王朝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徵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迷人的印度舞蹈少女
在大流士一世之後侵入印度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徵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 [7]
笈多時代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徵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係)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 [7]
拉其普特人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徵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徵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徵印度的序幕。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7]
德裡蘇丹國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徵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赫穆德遠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併。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徵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裡。此後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裡蘇丹國的歷史。 [7]
莫臥兒帝國德裡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徵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裡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臥兒帝國。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臥兒帝國稱為「後期莫臥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臥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7]
殖民時期18世紀上半期的印度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併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中世紀後期的印度和東南亞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裡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饑荒。
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託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7]
印巴分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鬥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7]
共和國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於1975年吞併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 [7]
2018年9月27日,印度最高法院宣布廢除刑法第497條涉及「通姦罪」的相關內容,標誌著這條沿用158年的陳年律法正式成為歷史。 [8]
自然環境編輯
區域位置印度行政區劃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裡,居世界第7位。
地形地貌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幹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佔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衝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9]
氣候特徵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10]
自然資源編輯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採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11]
行政區劃編輯
區劃印度行政區劃中的一級行政區域包括有28個邦(省)、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而聯邦屬地及國家首都轄區則由聯合政府指派政務官管理。此外,雖然印度在南極洲並沒有擁有土地,但在當地亦建有二個科學基地:Dakshin Gangotri及Maitri基地。
印度28個邦名列表安得拉邦
西孟加拉邦
阿薩姆邦
比哈爾邦
恰蒂斯加爾邦
果阿邦
特裡普拉邦
曼尼普爾邦
喜馬偕爾邦
梅加拉亞邦
喀拉拉邦
古吉拉特邦
賈坎德邦
北阿坎德邦
旁遮普邦
卡納塔克邦
米佐拉姆邦
奧裡薩邦
哈裡亞納邦
錫金邦
泰米爾納德邦
拉賈斯坦邦
馬哈拉施特拉邦
那加蘭邦
中央邦
查謨-克什米爾邦
北方邦
特倫甘納邦 [12]
首都印度首都為新德裡(New Delhi),連同德裡人口共1675.3萬(2011年)。德裡位於印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譯朱木拿河)畔,為中央直轄區,包括新、老德裡和郊區鄉村在內,面積148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446.3平方千米),是全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鐵路、航空樞紐。
國家象徵編輯
國名印度風光集萃(19張)
印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ia),別稱婆羅多。印度者,唐雲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中略)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慈恩傳二曰:「印特伽國,謂印度也。」是月之名與Indu混也。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Hindu)、希臘語變為ινδία(India),龜茲語Indaka。 [13]
國旗印度國旗為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全旗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正中心有一個含24根軸條的藍色法輪。橙色象徵了勇氣、獻身與無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顏色。白色代表了真理與和平。綠色則代表繁榮、信心與人類的生產力。法輪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阿育王在位期間修建於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一般說來,人們籠統地稱它為「阿育王法輪」(阿育王篤信佛教,對佛教的傳承與發展有著莫大的貢獻)。神聖的「阿育王法輪」象徵著真理與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輪的24根軸條則可代表一天的24小時,象徵國家時時都向前進。 [14]
國徽印度國徽
印度國徽圖案來源於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圓形臺基上站立著三隻金色的獅子,象徵信心、勇氣和力量。臺基四周有四個守衛四方的守獸:東方是象、南方是馬、西方是牛,北方是獅。雄獅下面中心處是具有古老印度教色彩的法輪;兩邊的守獸象徵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業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毅力;圖案下面有句用梵文書寫的、出自古代印度聖書的格言「唯有真理得勝」。1950年1月26日,印度人民選擇這些古老的雄獅圖案作為國徽,以此來弘揚印度悠久的文化和歷史。 [14]
國歌《人民的意志》
歌詞大意:印度人的心和命運都由你管轄,你的名字使全國奮發,旁遮普、辛德、吉甲拉特、馬拉塔、達羅毗荼、奧利薩、孟加拉;文底那、喜馬拉雅發出迴響,朱木拿、恆河奏樂回答,印度洋的波浪唱著歌,向你頌讚向你祝福,一切人都等你拯拔。印度人的心和命運都由你管轄,你永遠無敵於天下。
國花荷花。印度荷花主要有七種,故有「七寶蓮花」之稱。實際上,七種荷花只有二種是荷花,即白蓮花(芬陀利花)和紅蓮花(波頭摩花),其它五種都是睡蓮。
國鳥藍孔雀。全世界共有3種孔雀,即藍孔雀、綠孔雀及剛果孔雀。印度分布的孔雀屬於藍孔雀,又叫印度孔雀。
國樹菩提樹。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在印度、斯裡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人口民族編輯
人口印度婦女
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根據普查結果,過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長率為1.764%,較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2.115%出現明顯下降。普查結果還顯示,印度擁有自獨立以來的最低兒童性別比例,即男女比例為1000:914。 [14]
人種關於人種的劃分,歷來聚說紛紜。受到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由B.s.古哈於1935年提出來的。他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五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亞人(the 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納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著人。 [2] [14]
民族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主要以務農為業。
泰盧固族(TELUGU)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8.6%,又稱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歡喝茶。
孟加拉族(BENGAL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裡薩邦等,操孟加拉語,大多數人信印度教。主要從事農業。
馬拉地族(MARAT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馬拉地人喜歡摔跤,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古吉拉特族(GUJARATH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語,多數人信仰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和耆那教。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較發達。
加拿達族(KANNADA)佔印人口3.87%,說加拿達語,分布在卡納塔卡邦。
馬拉亞拉姆族(MALAYALAM)佔印人口3.59%,說馬拉亞拉姆語,分布在喀拉拉邦。
旁遮普族(PUNJAB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語,少數操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信奉錫克教和印度教。多數人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阿薩姆族(ASSAMESE)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薩姆邦,操阿薩姆語。信奉溼婆神。多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喝茶。
奧裡薩族(ORISSAI)主要分布在奧裡薩邦。奧裡薩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奧裡薩一向被譽為印度教之鄉,素有印度教聖地之稱。奧裡薩人以米飯為主食,衣著簡單樸素。 [15]
政治編輯
政體印度加爾各答麥丹廣場
印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總統職位因去世、辭職或罷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憲法第65條規定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務。當新總統被選出及就職後,副總統恢復原有職務。總統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總統暫時代理總統職能直至總統返回辦公。 [2]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憲法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稱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世俗的、社會主義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議會印度的立法權歸議會所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稱為聯邦院,下院稱為人民院。
聯邦院議員不超過250人,其中,議長由共和國副總統擔任,有12人由總統指定,其他由各邦議會選舉產生。聯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選1/3的議員。
人民院有議員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選民直接選舉,13人由中央直轄區選出,有2人由總統指定。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議員任期5年。
政府印度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
行政機構由總統、總理和各部部長組成。總統由上下兩院和各邦議會的選舉團選出。總統名義上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但沒有實權。印度現任總統為普拉納布·慕克吉。總理領導的部長會議掌握實權。總理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各部部長由總理提名,總統委任。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諮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
政黨(1)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通常稱印度國大黨。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12月,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鬥爭。印獨立後曾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選舉中兩次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在2014年人民院選舉中遭受重挫,僅獲得44個議席。在2019年人民院選舉中稍有起色,獲52席。現任主席索尼婭·甘地 。 [2]
(2)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和教派主義色彩。1996年首次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短暫執政。1998年至2004年兩度執政。2014年再次贏得人民院過半議席,成為第一大黨,在中央單獨執政。在2019年人民院選舉中席位進一步增加,成功連任。現任主席賈加特·普拉卡什·納達,2020年1月任命。 [2]
(3)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裡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成立。黨員81.4萬(2002年),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曾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2011年5月結束在該邦連續34年的執政地位。現任總書記西塔拉姆·亞丘裡(Sitaram Yechury)。
(4)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於1920年成立。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被印共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蘇拉瓦拉姆·雷迪(Suravaram Sudhakar Reddy)。 [2]
(5)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在安得拉邦執政,黨主席、邦首席部長錢·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du)以重視信息技術著稱。
政要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1935年12月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印度國大黨成員。先後出任航運、運輸、稅收、金融等部門國務部長,以及財政部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職務。2012年7月22日當選總統,7月25日就任。
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1950年9月17日出生於印度瓦德納加爾,印度人民黨成員。2001年10月就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並連任三屆。2014年5月26日任印度總理。 [16]
議會人民院議長梅拉·庫馬爾,2009年6月出任。
經濟編輯
概述印度工業(9張)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印度政府過分幹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1]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2/3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1]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藥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1]
印度經濟以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通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
工業在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工業以紡織和採礦為主。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
印度擁有兩大汽車企業:塔塔汽車和馬亨德拉,其中塔塔汽車於2008年收購捷豹路虎,馬亨德拉則於2010年收購雙龍汽車。
農業印度齋浦爾4(30張)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佔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淨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17]
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