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鋼總廠廠長、八鋼的奠基人黃沙之子——黃小禾
黃沙全家(右三)黃小禾
祝賀新疆軍區成立70周年!喝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我們新疆工業戰線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都是70年前新疆軍區成立初期全體指戰員們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的結果!
人民子弟兵創業新疆工業紀實
進疆部隊高舉著「要到祖國的邊疆去才是新中國的好兒女」的旗幟,闊步走向新疆,拉開了保衛邊疆、建設新疆的序幕。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一般是先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的輕工業,經過一定量的資金積累,然後是資金密集型的重工業的逐步發展。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通常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歷史進程。但是烏魯木齊的工業發展卻是以鋼鐵業為龍頭,帶動機械、電力、建材、礦業、輕紡、麵粉等工業全面發展起來的。輕重工業齊頭並進,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就完成了新疆從無到有的工業體系的建設。這個奇蹟,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在進疆部隊全心全意為新疆各族人民辦好事的努力下才能做到。正是這一大批工業項目的建成,終結了新疆原始農牧社會的歷史,開啟了新疆邁向工業文明的歷史進程。這種超常規的工業化發展模式,是當年決策者的膽略、意志、決心、智慧的產物,也是廣大解放軍指戰員和各族建設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的結果。這其中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是那個時代的歷史記錄,也令今天的後人難以忘懷。
部隊在行進途中,在攻克的敵人碉堡上寫著「同志們,奮勇前進,早日參加生產建設!」為建設新新疆立下誓言!
將軍在地板上繪藍圖 1949年10月,王震將軍率部進疆,遵照毛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隊在和平時期、在不妨礙軍事任務下,應有計劃地參加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幫助國家的建設工作。」的指示,動員軍隊全力開展了新疆的經濟建設。
王震將軍在主持高層會議,研究全新疆的工業布局。
對於農業生產,王震將軍是行家裡手,十萬大軍鑄劍為犁,遍布新疆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拓荒造田運動,他想儘快儘量減少人民負擔,讓部隊儘早實現自給自足並且大力支援地方。然而,對於工業,如何搞、搞什麼?對此人們眾說紛紜,也使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常常陷入深思。新疆地域遼闊、人煙稀少、資源豐富,但交通極其不便,給司令員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陶寺嶽、包爾漢和平起義後,用了二十五天,一兵團的裝甲車隊日夜兼程才趕到迪化市郊,上千公裡的路程把大部分戰車都跑壞了,令將軍心痛不已。而二軍到達喀什,用了兩個月,挺進伊犁用了三個月。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直到12月17日才在迪化舉行了隆重的解放軍入城閱兵式。這些全都是因為交通線太長,交通運輸困難造成的。戰士們在進疆中的傷亡,大都是在行進途中發生的,缺水、斷糧、迷路、風沙、傷病……為了使部隊儘快到達換防位置,曾經通過中央花費了30多萬銀元向蘇聯租用飛機大規模的運兵、運銀元(當時,起義部隊已經有大半年沒有發軍餉了)。
王震將軍在進軍途中,不斷鼓舞戰士快步進新疆,早日建設美麗新疆,建設我們將士的新家園!
鐵路工人出身的王震將軍,嘗夠了交通運輸困難之苦,在運籌帷幄新疆工業發展的規劃時,首先想到了修建鐵路。他知道修建鐵路談何容易,但總不能坐等中央來修路,蘭新鐵路由中央建,通往疆內各地的小軌道輕便鐵路自己還是有能力建的。要修鐵路,必須要有自己的鋼鐵廠。於是,在新疆建一座小型鋼鐵廠的宏偉藍圖從此在將軍的心內繪就。
王震將軍和陶寺嶽將軍在規劃石河子墾區的的建設
怎樣實現這個宏偉計劃?他想到建鋼廠要用煤、用電、用水泥,要滿足建設者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所以,必須同時建設紡織廠、麵粉廠、水泥廠、農機廠、拖拉機廠,此外還要有配套的發電廠、煤礦、公路、汽車修配廠……他急忙鋪開地圖,尋找建廠的地點,尋找煤礦、鐵礦產地。一張地圖不夠用,幾張地圖在桌子上擺不開,只好鋪在地板上。將軍望著地圖上標註的星星點點,仿佛看到了矗立在新疆廣袤大地上的一座座新工廠,將軍緊鎖的眉頭舒展了,他顧不得此時已是深夜,急忙叫通知有關人員來辦公室開會。不一會相關人員就到齊了。就這樣,這群浴血奮戰數十載,剛剛打下江山的英雄們,又圍坐在地板上,在鋪了一地的地圖邊交流著、研究著、規劃著、爭論著……至此,新疆工業化建設的矯健步伐從這一刻開始邁進。
王震親切接見部隊的生產勞動模範們。(袁國祥拍攝)縮衣節食 籌措資金 解放初期的新疆百廢待興,尤其是工業非常落後,只有一些手工作坊和民間手工業,現代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要創建一批現代企業,資金從何而來?1949年,新疆的財政赤字高達99.85%。為了彌補赤字,當時的國民政府拼命印發鈔票,造成嚴重通貨膨脹,留下一個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的爛攤子。
部隊戰士的艱苦勞動。(袁國祥拍攝)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暫時無力投資新疆工業的情況下,為籌集建工廠的資金,王震將軍向駐疆部隊發出號召,要求開源節流,節衣縮食從部隊做起,並動員指戰員們捐軍餉,搞集資。將軍身先士卒,首先捐出了自己的津貼。
駐疆部隊的指戰員們熱烈響應,為了新疆的工業建設,指戰員們每人節約一頂軍帽,軍服雙層衣領改為單層,軍服四個口袋改為兩個;用鹽水當菜,一個月的菜金吃兩個月;每月三元的津貼捐出兩元;部隊連續4個月沒有發軍餉……全軍二十萬指戰員90%以上參加了集資,集資數額佔當時兩年工業建設總投資的80%。
左齊政委(右2)在南疆軍區的建設工地上。(袁國祥拍攝)當我們今天讚嘆烏魯木齊宏偉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時,可曾記得,它們當年的啟動資金,就是解放軍指戰員們的一頂帽子,一個襯衣領和兩隻口袋。這三樣東西的經濟價值微不足道,但它們留給後人的精神價值,卻是無法估量的。
王震身先士卒參加八鋼建設招賢納士 廣聘人才
創建現代工業體系,需要大批科學技術人才。王震將軍粗獷豪放的外表下,卻有一顆惜才、重才、護才的溫柔心。在率軍入疆的途中,他一路上廣招人才。解放鹹陽時,他吸納西北工學院的23名學生應徵入伍;部隊進至陝西武功,又將西北農學院50多名學生攬入懷中。解放蘭州後,部隊打出「第一兵團新疆研究所」和「第一兵團財經學校」的大旗,吸納了近千名大專學生,組成了浩浩蕩蕩的人才隊伍,隨軍進入新疆。人民子弟兵在工地上勘測八一鋼鐵廠的建設黃沙,畢業於天津北洋工學院,早年參加革命,不僅能帶兵打仗,還是抗日前線的兵工專家。一九四九年,已隨賀龍將軍入川的黃沙,被王震將軍點名調入赴疆部隊,擔任新疆軍區後勤兵工部部長,對鋼鐵工業情有獨鐘的黃沙,後來又成為八鋼總廠第一任廠長,在新疆鋼鐵戰線整整奮鬥了35年。從八鋼的選址、選礦、規劃、建設、投產、技術攻關……新疆鋼鐵工業發展初期每前進一步,都留下了他的腳印和汗水,被譽為新疆鋼鐵事業的奠基人和新疆「鋼鐵大王」。
王衡升,民國時期的新疆地質研究所所長,著名地質專家。解放軍進疆時,他因故已成為一名囚徒。王震了解情況後,派車把他接出牢房,共同謀劃開礦大計。又在六道灣煤礦開工之時,親手把繡有「總指揮」的紅布袖標套在他的右臂上。王衡升是提出在迪化東郊開掘露天煤礦的第一人。王震知人善任,親自陪同勘察、拍板動工,又親自組織新疆軍區司令部各直屬單位廣大指戰員參加義務勞動。原計劃兩年完成的工作量,實際只用了四個月就正式投入生產。王衡升為此感動不已,他用自己一生為新疆地質礦業奮鬥不止的業績,報答了將軍識才用才的知遇之恩。
水利專家王鶴亭,解放初期遭遇冤案被關押,當他聽聞王震將軍親自為自己平反的消息後,失聲痛哭,他後來成為新疆水利建設的開山鼻祖。王震像一塊磁鐵,在自己周圍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如農學教授塗治、鋼鐵專家餘銘鈺、紡織專家劉鍾奇、軋鋼專家顧乃義、水泥專家陸宗賢、設計專家劉和田……這支人數眾多的科技隊伍,在王震將軍的麾下迅速成長壯大起來,成為新疆現代化工業和農牧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工程部隊興建八一鋼鐵廠,1952年5月部分投產(圖為慶祝大會一角)買回上海鋼廠之首
要建小型鋼鐵廠,通過與專家多次研究,最終決定把上海益華鋼廠整廠購進新疆。王震欣然提筆給陳毅市長寫信,並將剛剛上任的軍工部政委楊一青找來,安排他去上海、北京等地,籌建新疆的工業群。這位14歲就參加紅軍, 1947年在戰鬥中失去一條腿的紅軍政委,在部隊入疆後,挑起了新疆工業建設的大梁。楊一青帶上王震給陳毅市長和朱德總司令的信啟程了。
陳毅市長得知新疆軍區派人來滬,百忙中抽出時間接見他們。陳毅了解到,在上海購買益華鋼廠遇到兩大難題,一是益華鋼廠是當時上海四大鋼廠之首,它要遷走引起上海同業公會的恐慌和不滿,因為益華的遷走勢必影響上海煉鋼業的實力,還影響到許多與益華廠相關的上下遊工廠的生意;二是光把廠子搬到新疆還是煉不出鋼,必須要把益華廠技術工人也帶到新疆,如何動員他們放棄上海舒適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去艱苦的新疆,那才是真正的難題。
八鋼最初的廠徽陳毅市長當場表態,把我們上海最強的煉鋼廠搬到新疆去,的確會影響到上海的工業,會產生一些臨時性困難,但比起新疆的困難這不算什麼,萬事開頭難,我們一定要支援你們。關於技術工人去新疆的確更困難,但我相信通過我們上海市政府做工作會解決的,我相信上海的工人階級還是有顧全大局的思想覺悟。
陳毅市長先幫助新疆軍區建立了駐滬辦事處,然後派上海工業局的同志協助作動員工作。當年10月,華東軍政委員會聯絡組局決定,以100億元(折合新人民幣100萬元)將上海益華鋼廠總重量2100多噸的全部設備售予新疆軍區,細算下來每公斤的設備還不到0.5元。為了配套,在陳毅市長的協調下,還將上海新慎昌機器廠、範元記模型廠、練成機器廠、美新工具廠低價優惠轉讓給新疆軍區。
上海工人師傅支援新疆八一鋼鐵廠的建設,途徑玉門時的留影。動員工作在各方的努力下進行的比較順利。籤訂了《益華鋼鐵廠員工響應政府號召赴新疆鋼鐵廠服務協議書》之後,上海益華廠的員工就開始了緊張地搬遷工作,先把各種設備分解成便於搬遷的小部件,其中有個部件重達20多噸,無法通過當時的蘭州大橋,只好通過外交部請蘇聯幫助。這個 「大件」先通過京滬線到了北京,然後去東北,經過二連、滿洲裡,穿過了蒙古國,上了蘇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繞了一大圈,到了阿拉木圖後,再上了租用蘇聯的大型載重車,從伊犁進入新疆,整整走了一個多月,繞行了大半個歐亞大陸,才到達迪化。
陳毅市長每天很忙,但他始終關心著搬遷的事,當他得知了上海工人啟程奔赴新疆的日子,就以他特別的方式,為工人們送行。那天上海益華廠的員工,(此時應是新疆軍區後勤部鋼鐵廠的員工),剛登上火車,就見車尾加掛了一節車廂,到了南京,火車開始輪渡過江,(那時整個長江上還沒有一座橋),從加掛的車廂上走下幾個軍人,眼睛尖的發現是陳毅市長,陳毅市長直接來到赴疆的工人車廂裡,和每個工人握手話別,不停地說:「我陳毅和你們一路同行到這裡,就此話別,你們顧全大局舍小家,我向你們表示感謝,我也相信你們不會給上海工人階級丟臉!」他一直把大家都送上輪渡,還不停地揮手道別。幾十年過去了,當年那批朝氣蓬勃的上海工人們,都已變成耄耋老人,但提起同陳毅市長的話別,依舊熱淚盈眶。這批上海益華鋼廠的員工,是新疆的第一代鋼鐵工人,他們紮根邊疆,艱苦創業,在新疆的鋼鐵工業發展史上,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大型設備要繞道蘇聯才能到達新疆頭屯河畔 鋼花怒放
1951年,建廠籌備組經過多方考察調研,最後決定把新疆第一座鋼鐵廠建在迪化市北郊的頭屯河畔。主要原因除交通方便外,當時頭屯河畔有一片蘇聯飛機裝配廠(對外稱鐵工廠),遺留的有工房8356平米,住宅16715平米,並有水塔、供排水管道等,略加整修便可使用,可節約建廠資金數百萬元。且頭屯河水量豐富,距西山煤礦、硫磺溝鐵礦等資源地較近,運輸成本低,還有較大的開闊地便於發展。
1952年初,王震到八鋼的硫磺溝礦,看望全體指戰員。 1951年9月16日,新疆第一座現代鋼鐵聯合企業——新疆軍區八一鋼鐵總廠(簡稱八鋼)破土動工。王震將軍在頭屯河畔揮下了第一鎬。
廣大解放軍指戰員承擔了建設鋼鐵廠的全部土建工程。這些參加過南泥灣開荒的子弟兵們,發揚當年開荒大生產的光榮革命傳統,風餐露宿、日夜奮戰,硬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了土建工程;又在起重設備缺乏的情況下,人拉肩扛,把兩千多噸的設備安裝到位,使機器設備提前進入調試階段。
新疆的第一爐鐵水1952年4月25日,1號高爐冶煉出第一爐鐵水,轉爐冶煉出第一爐鋼水;5月30日,軋出第一批鋼材。這些產品第一次打上「新疆製造」的標籤,一年前新疆還造不出一顆鐵釘,一年後,就有了自產的鋼鐵產品。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子弟兵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中,才能創造出這空前絕後的人間神話。
1952年,八鋼投產當年的鋼產量為705噸,到2010年,鋼產量已達到671萬噸,2011年將突破700萬噸,六十年增長了一萬倍。如今的烏魯木齊頭屯河區,一座現代化的鋼城雄踞烏昌一體化的中心地帶,以他卓越的產業優勢和地緣優勢,當之無愧地位列新疆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領先集群。
2010年的八鋼,已成為全國八大鋼廠之一。水磨荒灘 萬錠飛旋
解放初期的新疆沒有現代紡織企業,只有15家棉紡織手工工廠,年產值僅為8萬元。全疆所有的細沙棉布都是從內地和蘇聯進口,當地老百姓把這些細棉布稱作「洋布」。
1951年,新疆軍區戰士們種植的棉花喜獲豐收。(袁國祥拍攝)王震將軍籌劃新疆工業,根據新疆地理條件很適宜種棉花的特點,決定把建紡織企業,大力發展紡織業作為新疆工業的戰略部署來抓。他親自組織起草了《關於發展新疆的各項事業的規劃和措施》的報告,把首先在新疆建一座擁有30000枚紗錠,1200臺織布機的規劃列入其中。
人民子弟兵進駐新疆七一紡織廠建設工地1950年初,王震將軍帶領一批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翻山越嶺,足跡踏遍迪化市周圍的荒灘野地,最後拍板,把紡織廠建在迪化東郊的水磨溝。王震將軍提議將這個新建的紡織廠定名為「七一棉紡織廠」,力爭1952年「五一」試車,「七一」開工。
包爾漢主席為七一棉紡織廠投產剪彩1951年6月1日,紡織廠主廠房土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昔日人跡罕至,寂靜荒涼的水磨溝,如今人聲鼎沸,亙古荒原變成熱火朝天的工地。大批部隊官兵駐紮到此,戰酷暑,鬥嚴寒,開山劈石,伐木修渠,建窯燒磚,晝夜奮戰在工地上。建廠所需的物資,上千噸的器材設備,開工必備的大批原料,全是戰士們用人力來完成的。有12位戰士在建廠中獻出年輕的生命,長眠在天山腳下。在當時那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部隊指戰員用最原始的勞動工具,經過十三個月的日夜奮戰,終於按期完成了107930平米的土建工程和全部設備的安裝調試。
1951年,進疆部隊著手建設新疆第一個8000錠的紡織廠——七一棉紡廠,於 1952年7月1日投入生產。1952年7月7日,新落成的「新疆七一棉紡織廠」舉行開工典禮,來自全疆各族各界的一萬多名代表,目睹了這一盛典。
「主席臺周圍遍懸錦旗賀章,對面高達三層的辦公大樓的牆上高掛巨幅紅標,錯落有致的廠房、高聳入雲的煙囪呈現出一派壯觀景象。……幸福已不是藏在想像之中,而是可以用手模著了。……包爾漢主席為開工投產剪彩,王震司令員捧起第一把原棉餵入清花機內。」
1952年王震到七紡看望全體指戰員1952年7月8日的《新疆日報》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報導了新疆七一棉紡織廠舉行開工典禮時的熱烈場景,標誌著新疆有史以來的第一座現代化棉紡織廠開工投產。
題頭照片:王震(中)、賽福鼎(左1)、陳實(右 1)及蘇聯專家為十月汽車修配廠開工剪彩到1952年,先後建成的大中型廠礦有:七一紡織廠、八一鋼鐵廠、十月汽車修配廠、六道灣露天煤礦、葦湖梁發電廠、烏拉泊水電廠、新疆第一水泥廠、第二水泥廠、八一麵粉廠、新疆機器廠、木工廠等12個。在短短三年的時間,這批現代化企業如璀璨的繁星,散落在剛解放的迪化市的東西南北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輝。他們向世界宣告,新疆的第一批現代工業的誕生和新疆第一代各民族產業工人的誕生,他們是新疆現代工業的搖籃,是駐疆部隊樹立在新疆建設史和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文/黃小禾、郭亞莎)
進疆部隊修建的新疆第一座火力發電廠迪化電廠(即葦湖樑電廠)舉行發電典禮,省政府副主席高錦純為發電儀式剪彩。
1952年10月,新疆軍區建設的新疆第一個汽車修配廠十月汽車修配廠竣工典禮現場。
1954年開發六道灣露天煤礦,新疆軍區運輸部隊各族戰士幹勁沖天,兩人抬6抬把煤,創運煤最高紀錄。
新疆軍區戰士建設的八一麵粉廠開工竣工
新疆軍區工程團劈山修路
記載父輩業績講述母校故事回憶知青生活研究新疆歷史更新於 20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