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烏魯木齊街頭的一張照片在網上熱傳。一輛貼著標語「牢記神聖使命,不負人民重託」的軍車,滿載武警駛過,一個當地小男孩舉手致敬。@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等政務微博和普通網友轉發點讚。
5月22日,烏魯木齊早市,暴徒駕車衝撞碾壓人群,引爆爆炸裝置,造成39人死亡、94人受傷。這是2009年新疆「7·5」事件以來最嚴重的暴力恐怖事件,網友為此感到揪心和憤怒。
在微博,有關「暴恐」的帖文達325萬條。「聞鼙鼓而思良將」,不少網友憶起開國上將王震。5月22日當天百度搜索「王震」1.7萬次;5月22日後的一周內,微博有關王震的帖文達1.2萬條。與此同時,百度搜索「左宗棠」的數量也有所增加。
中央政治局5月28日召開會議,研究進一步推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工作。會議認為,要把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作為當前鬥爭的重點,並採取特殊措施支持南疆發展,加大以貧困群體為重點的民生改善;在南疆全面實行高中階段免費教育。5月30日,股市立即出現效果,新疆板塊早盤全線大漲。
王震:「為新疆各族人民站崗放哨」
1949年9月27日《人民日報》的一篇報導,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倍感振奮:
西寧各族各界3萬餘人舉行慶祝解放大會,王震將軍領導全體軍民高呼:「打到新疆去!」
王震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王震主動請纓率部進軍新疆。9月,他率一兵團二軍由西寧揮師北上,風餐露宿,翻越祁連雪山,直插張掖,解放酒泉,直逼新疆,促成新疆和平解放。五星紅旗插上了天山、阿勒泰山和帕米爾高原。
賽福鼎·艾則孜曾在《人民日報》撰文回憶,第一次見到王震時,這是一位「眉清目秀、舉止豪放、身軀挺拔的青年將領」。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和朱德用「王鬍子」來親切地稱呼他。新中國成立後,王震出任中共新疆分局第一書記,領導剿匪,平息叛亂,卓有成效,威名遠揚。王震在新疆很有威懾力,不僅土匪聞風喪膽,據說3歲小兒啼哭,只要說「王鬍子」來了,便能止啼。
「王鬍子」的脾氣暴烈,黨內同志都印象深刻。據其子女說,王震1970年開始拄拐棍,先後用過兩根。1976年,「四人幫」鼓譟「批鄧」時,王震氣憤難平,回到家裡,把拐棍摔成兩截,家人又為他換了一根新的。
俠骨不缺柔腸。駐疆部隊寧願用布條和草繩作腰帶,節約出做皮帶的軍費,為烏魯木齊市修路。1955年,王震說:「現在烏魯木齊的人民沒有雞蛋吃,我們要趕快想辦法。」王震命令將兵團的俱樂部改成養雞場,很快就為烏魯木齊提供了大量雞蛋。
賽福鼎·艾則孜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提到,毛澤東也曾提醒他:
「王震是一位好同志,在戰場上他是一位所向披靡的英雄。在政治工作中,你熟悉新疆的情況,所以,處理一些涉及面較大的問題時,你要多幫助王震同志,要多提醒他審慎行事。」翻譯按維吾爾語用詞習慣,把毛主席的最後一句話翻譯成:「在處理一些涉及面較大的問題時,要多幫助王震同志,必要時你要拽拽他的衣襟。」
王震生前多次在新疆群眾集會和部隊官兵會議上講:「我的骨灰一定要撒在天山南北,為新疆各族人民站崗放哨!」1993年4月5日,將軍的骨灰由老伴王季青等親屬含淚撒在天山的前峽、後峽和石河子墾區。
鄧力群:孤身入迪化的膽色
1989年9月14日,王震在《懷念包爾漢同志》的回憶文章中,提到新疆解放前夕的一件事:
1949年,我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勝利西進,很快就威逼玉門關下,直叩新疆大門。新疆內部的各種反動勢力及美英特務,作困獸鬥。正當新疆省府和駐軍擁護起義和反起義鬥爭激烈的時候,中共中央聯絡員鄧力群同志奉黨中央之命,從蘇聯經新疆伊犁秘密來到迪化。
劉少奇在請示毛澤東後,派遣鄧力群攜3名報務員和一部電臺從莫斯科出發,途經阿拉木圖,先到伊犁建立電臺,與三區(新疆少數民族在伊犁、塔城、阿爾泰三區組織暴動建立起來的臨時政府)領導人見了面,奉中央之命邀請三區方面派代表進京參加即將召開的全國新政治協商會議。
隨後,鄧力群攜帶張治中給國民黨駐疆警備司令陶峙嶽、新疆省主席包爾漢的電報,秘密潛入迪化(今烏魯木齊),悄然住進包爾漢家裡。鄧力群成為包爾漢、陶峙嶽與黨中央、毛主席聯絡的通道,幾番電報往來,堅定了他們和平起義的決心。陶峙嶽率新疆10萬名守軍起義。佔全國1/6國土的新疆,未動一槍一炮,和平解放。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西域柱石
1954年,人民解放軍實行整編,王震從國家需要的大局出發,主動提出從井岡山時期他就參與創建的幾個紅軍師與其他部隊一起集體轉業,參加新疆的生產建設。中央根據王震的建議,批准成立了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勞武結合,屯墾戍邊」。
解放初,王震頭疼的事是如何為數十萬名邊防將士討老婆。他覺得家鄉湖南妹子能吃苦,派人到湖南徵召女兵,並寫信請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協助。《新湖南報》發消息,鼓勵女青年參軍,到新疆當紡織女工、拖拉機手,這就是著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王震還讓官兵給內地親屬寫信,動員他們來新疆,路費由部隊報銷。戍邊將士組建家庭,在新疆安居樂業,終成西域柱石。
1982年,根據王震的提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恢復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銷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專家指出,在新世紀面臨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暴力恐怖主義這三種勢力威脅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新疆建設兵團作為中流砥柱,新疆的和平穩定是難以想像的。
王震當年親自踏勘選點建設的新疆石河子市,40年後舉行了王震的銅像揭幕儀式。鄧小平題寫的「王震將軍」4個大字鑲嵌在銅像底座上。歷史銘記王震屯墾戍邊,為新疆奠定和平大局的深謀遠慮與篳路藍縷的親力親為。
讀左宗棠:新栽紅柳三千裡
王震要求部下多讀左宗棠的書。左宗棠是清朝著名湘軍將領,平叛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並在新疆設省,維護了中國統一。一個令人動容的情節:左宗棠將其棺材從肅州運到哈密,藉以表示收復伊犁血戰到底的決心。
左宗棠在指揮大軍赴新疆作戰時,東起潼關,西到新疆,沿途數千裡路上,讓士兵們遍植楊柳。至今在平涼、阿克蘇等地,還能看到幾個人合抱的柳樹,史稱「左公柳」。楊昌浚賦詩讚曰:「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紅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
毛澤東曾經藉此勉勵王震:「我希望你到新疆後,能夠超過左文襄公,把新疆建設成美麗富饒的樂園。」王震把359旅在南泥灣的開荒傳統帶到天山,率領駐疆部隊開展大生產運動,興修水利,在北疆首次種植棉花和甜菜成功,結束了「自古北疆不種棉」的歷史。民生改善,是遏制恐怖主義最堅實的社會基礎。
想騎毛驢見毛主席的維族老漢
1958年8月21日的《人民日報》上,有一篇膾炙人口的新聞通訊《庫爾班·吐魯木見到了毛主席》。新疆和田地區維吾爾族老人庫爾班·吐魯木,在新疆解放前做過16年長工,土地改革後分得14畝耕地和一所房子,感念這些幸福都是共產黨、毛主席賜給他的。
無論見到哪一個幹部,他總是說:「讓我親眼看看毛主席,我這一輩子就心滿意足了。」
1955年秋季豐收後,庫爾班·吐魯木做了近百斤饢,打定主意騎著毛驢上北京去見毛主席。縣上的幹部和鄉親們再三告訴他:北京離新疆很遠,騎毛驢去不了,才勸住了他。
後來,他終於有機會參加和闐專區農業社進京參觀農具展覽會,立即拿出桃幹、杏幹、杏仁、葡萄乾、葵花籽和大布上路。
火車每到一站,他就問:「這裡離毛主席住的地方還有多遠?」
在中南海,毛主席親切地走到他的面前和他握手,並向他問好。老人用雙手緊握著毛主席的手,很久也捨不得放開。接見後的第二天,毛主席還專門派人送來10米條絨。
這位75歲的維族老漢,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敬仰之情是中華民族牢不可破的民族團結的生動寫照。
胡耀邦:從小養成親如手足觀念
《人民日報》1983年5月21日報導,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在新疆考察後,在自治區黨政軍幹部大會上發表講話,著重談了加強團結的重大意義。他說:
在新疆,首先要講各民族的團結,新疆各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親密的大團結;第二,各族幹部之間的大團結,特別是漢族幹部同各少數民族幹部的大團結;第三,軍隊同地方、政府、人民群眾的團結;第四,生產建設兵團同地方、群眾的團結;第五,這一部分幹部同那一部分幹部,例如工農出身的幹部同知識分子幹部,這個地區的幹部同那個地區的幹部之間的團結;第六,還要特別注意教育各族男女青少年兒童增進他們之間的友愛團結。
胡耀邦特別希望:
著重對青少年進行教育,使下一代從小就養成親密團結、親如手足的觀念,是因為要保持民族大團結更好的延續性。
這是「文革」後新一代政治家的仁愛之心和博大胸懷。今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在新疆「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這是歷史留給今人的新挑戰和艱巨任務。
在近日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內,不時出現「龍城飛將」「塞霜邊月」等語彙,還有王震將軍1991年在喀什看望幹部、工人、農民時撥起熱瓦甫的照片。網友「行廬」發帖:「想起曾在新疆讓暴恐分子和分裂勢力聞風喪膽的王震將軍,人稱『王鬍子』,他的鐵腕治疆,讓新疆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社會安寧。」老一輩在歷史關口的勇氣和擔當,永遠鐫刻在擁護祖國統一、渴望和平生活的中國各族人民心頭。
(來源:人民網輿情監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