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全文和解釋

2021-02-13 傳統文化與科學生活

    《三十六計》是一部集歷代兵家詭道之大成的兵書,總結了以往戰爭中施計用詐的實踐經驗,包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時至今日,它已經突破了軍事領域,廣泛運用於政治、經濟、外交、生活等各個領域,成為人們克敵制勝的法寶和國內外家喻戶曉的著作。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度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途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顛,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全文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第一套〖勝戰計〗

 

第01計 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譯:認為準備萬分周到,就容易鬆勁;平時看慣了的,就往往不再懷疑了,秘計隱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第02計 圍魏救趙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譯:樹敵不可過多,對敵要各個擊破,對現在還不忙於消滅的,要隱藏我們的意圖。

第03計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作戰的對象已經確定,而朋友的態度還不穩定,要誘導朋友去消滅敵人,避免消耗自己。

第04計   以逸待勞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譯:控制敵方力量發展的命脈來扼殺他,而不採取進攻的形勢,這就是"損剛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05計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譯:敵方的危機很大,就乘機取利,用優勢力量攻擊軟弱的。

第06計 聲東擊西 

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譯:敵人亂撞瞎碰,摸不清情況,這是《易經》"萃"封上所說的"坤下兌上"的混亂徵狀。必須利用敵方失去控制力的時機加以消滅。

第二套〖敵戰計〗 

第07計 無中生有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譯:無中生有是運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變真象,大小假象,掩護真象。

第08計 暗渡陳倉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譯:故意暴露行動,利用敵方固守的時機,便主動偷襲。

第09計 隔岸觀火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譯:敵人內部分裂,秩序混亂,我便等待他發生暴亂,那時敵人窮兇極惡,翻目仇殺,勢必自行滅亡。我要根據敵人變動作好準備;作好準備之後,還要根據敵人的變動而行動。

第10計 笑裡藏刀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譯:使敵人相信我方,並使其麻痺鬆懈,我則暗中策劃,充分準備,一有機會,立即動手,使他來不及應變,這是暗中厲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11計 李代桃僵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譯:當局勢發展有所損失的時候,要捨得局部的損失,以換取全局的優勢。 

第12計 順手牽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譯:微小的漏洞必須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須獲得。變敵人小的疏忽,為我方小的勝利。

第三套〖攻戰計〗 


第13計 打草驚蛇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 

譯:有懷疑的就要偵察實情,完全掌握了實情再行動。反覆偵察,是發現暗藏敵人的因素。

第14計 借屍還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譯: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我不能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卻要去利用,因為我完全可以控制它,利用不能用的而控制它,這不是我受別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別人。

第15計 調虎離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譯:等待天時對敵方不利時再去圍困他,用人假象去誘騙他"往前有危險,就返身離開"。

第16計 欲擒故縱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逼得敵人無路可走,就會遭到堅決的反撲;讓他逃走,就會消滅敵人的氣勢,所以要緊緊地跟蹤敵人,但不要逼迫他,藉以消耗他的體力,瓦解他的士氣,等他的兵力分散了,再行再以捕捉。這樣用兵可以避免流血,不逼迫敵人,並讓他相信,這對戰爭是有利的。

 

第17計   拋磚引玉

 類以誘之,擊蒙也。 

譯:用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遭懵上當。

第18計 擒賊擒王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譯:徹底地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領,藉以粉碎他的戰爭機構,這是一場激烈的總決戰。

第四套〖混戰計〗 

第19計 釜底抽薪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譯:力量上不能戰勝敵人,可以瓦解他的氣勢,這就是《易經》兌下乾上的《履卦》上所說的"柔履剛"的辦法。

第20計 混水摸魚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譯:乘著敵人內部混亂,利用他還是弱小而沒有主見,他隨從我,像人隨著天時吃飯、休息一樣。

第21計 金蟬脫殼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譯:保存陣地的原形,造成強大的聲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貿然進犯,而我卻可以隱蔽地擊破另一支敵軍。

第22計 關門捉賊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譯:對弱小的敵人,要加以包圍殲滅;對垂死掙扎的敵人,如果從後面急追遠趕,那是很不利的。

第23計 遠交近攻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譯:處於(扭轉)不利的形勢(局面),要考慮(阻止)它發展的方向(趨勢),(利於)攻取附近的地方,就有利,(不利於)攻擊遠隔的地方,就有害。《易經·聧》卦說:"火苗向上冒,池水向下流,志向不同,也可以結交。"

第24計 假道伐虢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譯:對處的兩個強大敵人中間的國家,敵人脅迫它時,我方卻作援求它,立即出兵。《易經·困》卦說:"對處在困迫狀況下的國家,光空談而沒有行動,是不會被他信任的。"

第五套〖並戰計〗 

第25計 偷梁換柱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譯:多次變動敵人的陣容,把他的兵力調開,等待他自己敗陣,然後用謀進攻他,《易經·既濟》卦說:"先拖住敵人,然後再替換他。"

第26計 指桑罵槐 

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譯:強大的懾服弱小的,要用警戒的方法來誘導它。《易經·師》卦說:適當的強硬,可以得到擁護;施用險詐,可以得到順從。

第27計 假痴不癲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譯:寧可假裝不知道的,不行動,不可假裝知道而輕舉妄動。要沉著,不要洩露一點機密,就像迅猛激烈的雲雷,在冬季藏入地下般的平靜。

第28計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譯:故意露出破綻,引誘敵人深入我方,然後選擇有利時機,斷絕敵人的前應和後援,使它完全處於死地。敵人這樣的下場《易經·嗑》上說的好:搶吃臘肉的嗑掉了牙,怪自己的動作不當。

第29計 樹上開花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以為儀也。

譯:借別人的局面布成陣勢,兵力弱小的看來陣容也顯得強大。《易經·漸》卦說:鴻雁飛向大陸,全憑它的羽毛豐滿助長氣勢。

第30計 反客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譯:有空子就要插腳進去,扼住他的主腦機關。《易經·漸》卦說:"循序而進"就是這個意思。

第六套敗戰計

第31計 美人計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譯:兵力強大的,就要攻打他的將帥;將帥明智的,就打擊他的情緒。將帥鬥志衰弱、部隊士氣消沉,他的氣勢必定自行萎縮。《易經·漸》卦說:利用敵人內部的嚴重弱點來控制敵人,可以有把握地保存自己的實力。

第32計 空城計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譯:空虛的就讓它空虛,使人更加難以揣測;在進攻和防禦中運用空虛的戰術來隱蔽自己的空虛,越發顯得用兵出奇。

第33計 反間計 

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譯:在疑陣中再布置一層疑陣。《易經·比》卦說:來自敵方內部的援助,自己不會受到損失。

第34計 苦肉計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譯:人不自己迫害自己,受迫害必然是真的;真的變假,間諜便乘機活動。《易經·蒙》卦說:把他騙得乖乖的,順著他活動。

第35計 連環計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譯:敵方兵力強大,不能硬打,應當運用謀略,使倉儲自相牽制,藉以削弱他的力量。《易經·師》卦說:將帥靠指軍不偏不倚,慣打勝仗的就是用兵如神。

第36計 走為上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譯:全軍退卻,甩開敵人,以退為進,待機破敗,這是不違背正常的法則的。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全文和解釋
    《孫子兵法》作者簡介:之前困擾我們《孫子兵法》作者到底是誰的千古之謎,在1972年迎刃而解。因為這一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考古人員從一個西漢古墓中,驚喜地發現了兩部兵法:竹簡版的《孫子兵法》和失傳了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經專家鑑定,《孫子兵法》的作者確認為孫武。
  • 兵法學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什麼關係?
    《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本兵書,三十六計是由後人總結而成的一套計策。補充:目前認為《孫子兵法》由孫武草創,後來經其弟子整理成書。《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作戰》主要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
  • 讀懂《孫子兵法》,領悟這些精髓…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和「避實就虛」的作戰原則一樣,都是說明在敵我力量相當時,可以作暫時的讓步,以保持我軍的銳氣,使敵人疲勞沮喪,減殺其優勢,待到時機成熟時,再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 4.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孫子兵法·計篇》 詭:欺詐。道:學問,理論。
  • 孫子兵法36計全圖解+譯文
    ,一計一集,計計相扣,在展現中國古代兵法和東方智慧的同時,濃彩重墨描繪出一幅二千年前中國戰國時期政治、軍事與各階層不同的人物情感相交融的歷史畫卷。譯:認為準備萬分周到,就容易鬆勁;平時看慣了的,就往往不在懷疑了,秘計隱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 孫子兵法36計全圖解鑑賞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一計一集,計計相扣,在展現中國古代兵法和東方智慧的同時,濃彩重墨描繪出一幅二千年前中國戰國時期政治、軍事與各階層不同的人物情感相交融的歷史畫卷。譯:認為準備萬分周到,就容易鬆勁;平時看慣了的,就往往不在懷疑了,秘計隱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二計:圍魏救趙
  • 中華文明一點通孫子兵法36計全圖解+譯文【中】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類以誘之,擊蒙也。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 解讀 怎樣讀《孫子兵法》
    曾有人這麼認為:「十三篇結構縝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減一字,不能顛倒一篇者」(蔣方震等《孫子淺說·緒言》)。在某種程度上說,這話不無道理。  只有從整體性上理解和把握,我們才能避免對《孫子兵法》作片面的解讀。例如,許多人推崇《孫子兵法》的講謀略,甚至認為《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是同類。這顯然是一種偏頗的識見。《孫子兵法》當然講謀略,提倡「上兵伐謀」,以謀制勝。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詳解(完整版) 永久收藏 !
    《孫子兵法》實為中華千古奇書,自問世以來歷來被奉為兵家寶典。《孫子兵法》深深紮根於中國的主流哲學,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以「成就人、成就事」為目標的應用科學。時至今日,更是成為商界必備實戰手冊,不僅可以啟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開發人權變創新的智慧。《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 「兵聖」孫子和他的《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兵法理論寶庫和集大成者,有著無可動搖的地位。但在理解的時候,也要儘量防止兩個不好的傾向:一、將軍事思想絕對化。《孫子兵法》產生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是群雄割劇、較力爭霸的時代,兵力和戰鬥力決定了國家的存亡,所以將戰爭的重要性提到了相當高度,講解了該如何開動戰爭機器的原理,但卻並非治國理政之道,這和其他家思想有著明顯不同。二、將《孫子兵法》神化。《孫子兵法》享譽中外,但並非所謂西點軍校必讀的「軍事聖經」。現在比較流行誇老祖宗當年如何厲害,很有阿Q精神。
  • 《孫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布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鬥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
  • 我喜愛的好書|《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作者華杉在古人對《孫子兵法》的註解基礎上,將複雜的兵法簡單化、具體化、生活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歷史上經典戰例融入孫子兵法的價值觀、軍事策略、戰術方案中,將孫子的軍事思想、戰略戰術講透講明白,達到通俗通透解讀經典戰例、逐字逐句講透兵法的目的
  • 我喜愛的好書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它也是一部集哲學、算學、社會學、法學和人學為一體的恢宏巨著,其深邃的戰爭理論、精準的戰略眼光以及無可挑剔的戰術運用,至今為我們津津樂道,但原文艱深晦澀,作者華杉將難懂的兵法通過通俗化、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將古代經典戰爭融入兵法講解中,將人生哲學貫穿軍事戰術中,讓我感覺《孫子兵法》不再像傳說中那麼神秘,而是簡單、平凡的道理、平正通達的大道。
  • 【每日閱讀】圖解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配譯文)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一計一集,計計相扣,在展現中國古代兵法和東方智慧的同時,濃彩重墨描繪出一幅二千年前中國戰國時期政治譯:認為準備萬分周到,就容易鬆勁;平時看慣了的,就往往不在懷疑了,秘計隱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 《三十六計》的作者不是孫武或許是檀道濟
    長期以來,很多人把《三十六計》的作者想當然的認為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甚至這只是個美麗的幻想,其實《三十六計》另有其人。《孫子兵法》中提出了一條特別重要的智謀原則,即「兵者,詭道也」。其《計篇》說:「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被稱為「詭道十二法」。
  • 為何《三十六計》被稱為「中國古典兵法的最後一部奇書」?
    所有的計謀的實現,都是你的對手和你的敵人,跟你配合的結果。沒有一個計謀不是這樣實現的。假如你很聰明,懂得計謀,能夠預防計謀,甚至可以反制他的計謀。也就是說你不跟你的對手配合,他不可能實現他的計謀。所以說計謀在很大程度上,是雙方互動的結果。這是剛才我對《三十六計》的總論的一個解釋。
  • 孫子兵法筆記之七 虛實篇
    孫子兵法是服務於戰爭需要的,戰爭的目標,就是勝利。       而勝利,從操作的層面講,就是在戰場上以我之實擊敵之虛。只有正面對敵時壓倒性的優勢,才是取勝的保障。       孫子兵法此後幾篇,軍爭、九變、地形、九地等,都是本篇的豐富和補充。【原文】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 《孫子兵法》十大精髓名句
    出自《孫子兵法·計篇》。用兵之道在於千變萬化、出其不意。所以能好像看起來不能;用好像看起來不用;近好像看起來遠;遠好像看起來近。2、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出自《孫子·計篇》。憑藉有利的情況、局勢,以制定臨機應變的策略。也就是說,所做出的權變之舉也是針對局勢而作的。3、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出自《孫子兵法·計篇》。
  • 言書|《孫子兵法》
    ——孫子翻譯:水根據地勢的高低而決定其流向,作戰則要根據敵人的虛實來選擇不同的制勝方法。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形式,水流也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得勝利的人,就可以說是「用兵如神」。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 《孫子兵法》中的財務思維
    孫子最早在兵法上提出軍事信息和數據(情報)的重要性,他主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一方面要用各種方法(包括派間諜)獲取、探取敵方軍情、軍力、部署、動向、補給,同時將本身的軍情嚴格保密,或發放假軍情,虛虛實實,詐騙敵方,令敵方信假為真。《孫子兵法》構建了戰爭評估的五大要素和七大科目。
  • 《孫子兵法》十大經典名句
    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惰歸:孫子把士氣分為三種: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惰歸是指士氣疲憊衰落之師。這幾句大意是: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要避開敵人的銳氣,等到敵人士氣衰落、疲憊時再去攻擊它。「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和「避實就虛」的作戰原則一樣,都是說明在敵我力量相當時,可以作暫時的讓步,以保持我軍的銳氣,使敵人疲勞沮喪,減殺其優勢,待到時機成熟時,再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4.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出自《孫子兵法·計篇》詭:欺詐。道:學問,理論。示之:做給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