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它也是一部集哲學、算學、社會學、法學和人學為一體的恢宏巨著,其深邃的戰爭理論、精準的戰略眼光以及無可挑剔的戰術運用,至今為我們津津樂道,但原文艱深晦澀,作者華杉將難懂的兵法通過通俗化、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將古代經典戰爭融入兵法講解中,將人生哲學貫穿軍事戰術中,讓我感覺《孫子兵法》不再像傳說中那麼神秘,而是簡單、平凡的道理、平正通達的大道。通過對孫子軍事思想的解讀,可以進一步洞察事物規律,學會解決問題方法,提高自我修養水平。
只有讓自己足夠強大,才是戰勝一切的前提基礎。《孫子兵法》講以強勝弱,不是講以弱勝強,所謂「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看似平淡無奇,都是先勝於廟堂,而不是奪勝於戰場。所以開篇中講「計」,不是奇謀巧計,是計算的「計」,和三十六計不是一回事。通過敵我雙方「五事七計」比較,就是比較基本面、實力面、戰略面,算下來就知道勝負,勝了才打,沒有勝算就不打,也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現代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法就是要充分分析內部的優勢、劣勢和外部威脅、機會,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力和能力,踏踏實實做好自己本職工作,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不好高騖遠、不志大才疏,通過強化基礎、苦練內功、補齊短板,堅持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性,日積月累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有實力才有底氣,故善勝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學會等待和忍耐,不打無準備之戰,做到一戰而定而不是勝而不定。《孫子兵法》中強調「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打贏了,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輸了,則可能國破家亡。這樣的戰爭收益和代價極不對等,也勞民傷財,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不作死,就不會死」。戰國時趙國守將李牧守邊,抵禦匈奴,他堅持堅壁清野、縮入營壘、隔絕接觸,對內優待兵士,嚴格訓練,經過十年的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舉擊破匈奴十萬騎兵,一戰而定,一戰解決多年問題,此後十年匈奴再不敢靠近趙國邊境。等待在很多情況下是最好的戰略,雄心的一半是忍耐,成功的一半是等待,不能因為焦慮就頻繁動作,要堅忍不拔地「忍耐」,持之以恆地「等待」, 始終保持著遠大的雄心壯志不動搖,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不氣餒,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獲得成功,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想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要知己知彼,關鍵是知己,懂得控制自己欲望,自己不強,就不要逞強。孫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強調的是不可勝在己,自己強大了,自己不失誤,別人就無可奈何。「敵貪利必亂,亂則可取之」, 同時要毋貪、毋忿、毋急,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所以就要審查利害關係,換位思考、衡量彼己,斟酌事情緩急,從容計劃安排,工作生活中要將自我的認識與自我的實際相結合,全面認識自己的特點和長處,發現自己不足和短板,正確處理個人與單位的關係,融入集體、依靠團隊,把自己命運與單位命運緊密相連,將個人的成長同單位發展緊密結合,與單位齊進退,共榮辱,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競爭力和軟實力,在團隊中實現自身價值。
獲勝不能心存僥倖,必須經歷千錘百鍊,經過千辛萬苦。要想贏,必須學會防範風險。孫子曰:「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要我們居安思危,戒之於無形,防之於未然。做工作要遵章守紀、按標作業,按制度和辦法規範經營,如夏季做好防臺措施,即使十防九落空,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安全無小事,安全是政治紅線和職業底線,安全是飯碗工程,任何的僥倖都會釀成大禍,僥倖是不幸的起源、不幸必成僥倖的終點。「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兵法中的謀攻,就是全利原則,自己不損失,全取敵方資產,以失敗為假設前提來思考,是兵法智慧的根本,我們做任何事之前,首先要考慮風險和代價,其次才是利益。財務工作更是要求將風險控制在可控範圍內,將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與如何最大限度的防範風險結合起來,將防範風險和推動發展結合起來,全面研判風險,提高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能力,促進財務工作平穩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