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8年前的今天,1980年5月18日 (農曆四月初五),南韓爆發「光州事件」。
1980年5月18日,南韓爆發「光州事件」,遭到全鬥煥軍政府當局的血腥鎮壓。
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成為冷戰時期在東亞對抗蘇東陣營的最前線。1945年日本結束殖民地統治後,朝鮮半島被劃分為由蘇聯支持的朝鮮,及由美國支持的韓國。1950年6月25日(距今68年),韓戰爆發。戰後初期,韓國經濟十分惡劣。其後,韓國在總統樸正熙的「經濟發展」政策及美國的資助底下,經濟高速發展,並首次超越了朝鮮的經濟成長。但樸正熙總統卻不容許任何有關民主化運動、或示威活動,並且經常逮捕和嚴刑拷打異見者。
1979年,韓國連連發生軍事政變,全鬥煥的軍事獨裁統治拉開序幕,次年5月18日「光州運動」正式爆發。
據官方報導,光州事件造成了207人死亡,122名重傷,730名輕傷(又一數據:2392人受傷,987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為2200萬美元。但間接損失無法統計,導致了韓國戰爭結束後,政府實施經濟增長計劃以來的第一個負增長年。
光州518事件平息後,全鬥煥政府在全國瘋狂地鎮壓民主運動,白色恐怖籠罩著韓國。5月28日逮捕了幾千名參與民主運動的市民,並以「光州事件的幕後操縱者」的罪名判處金大中死刑。1980——1983年,有700多名新聞工作者因要求新聞自由而被政府勒令退休。1980-1986年,每年都有相當多的大學生因政治訴求被開除。
「518」運動被鎮壓後,攝於政府高壓,韓國新聞媒體只得選擇沉默。政府在提到這個事件時,只輕描淡寫說是「光州事件」或「光州暴亂」。韓國爭得1988年漢城奧運會舉辦權,大大推進了民主化進程,為「518」正名迎來了曙光。這時,反對黨的改憲運動如火如荼,特別是1987年6月,百萬人走上漢城街頭要求改憲。軍隊已經無法再壓制民主運動。韓國軍政府在內外壓力下,也為了改變世人對自己的政治形象,被迫接受憲改方案,採用總統直接選舉制,獨裁統治在韓國終結。全鬥煥下臺後,緊接著,1988年,光州「518」事件很快就被國會重提。1993年第一位非軍人總統,金泳三上臺,承諾為518運動死難者建立國家公墓。1997年,他籤署「518」運動特殊法令,正式為「518」運動正名,為死難者家屬支付賠償金。對鎮壓「518」事件的元兇——兩位前總統全鬥煥、盧泰愚以內亂罪課以重刑。不過後來又對他們實行了赦免。
可以說,是光州「518」運動敲響了韓國軍人獨裁統治的喪鐘,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到來。
編輯整理:閻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