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基因突變,讓人變矮4釐米:《自然》論文發現對身高影響最大的基因

2021-02-08 環球科學

圖片來源:pixabay


基因是影響身高的主要因素,但這樣的影響出自多個基因複雜的共同作用,單個基因對身高的影響往往十分有限。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從最矮的人群之一——秘魯人體內,找到了一個對身高影響深遠的基因變體。攜帶一個基因變體時,身高平均會下降2.2釐米;一對等位基因均突變時,對身高的影響更會疊加至4.4釐米。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已知的對身高影響最為顯著的基因。


撰文 | 石雲雷

編輯 | 吳非




從幼年到青春期,人類的身高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一個常常被提及的問題是:「對於我們的身高,基因和環境的影響各佔多大的比例?」根據一系列對雙胞胎身高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遺傳因素是身高的主要決定因素,對身高的影響約為60%~80%;剩下的20%~40%則歸結於環境因素尤其是營養條件。


此前,一項涵蓋超過18萬人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發現,在至少180個基因位點上中,存在與成人身高相關的數百種基因變異。2014年,一項發表於《自然-遺傳學》的研究將研究人數擴大到超過25萬人後,發現在423個基因位點上,存在697個和身高相關的突變。一些基因變體通過影響腿、脊柱或是頭的長度,對人體身高造成影響;還有一些基因能在整體上影響身高。不過,其中大部分基因對個體的身高影響並不明顯,通常只有1毫米左右。


為了進一步了解基因對身高的影響,哈佛醫學院等多個研究機構組成的團隊將焦點集中於世界上最矮人群之一——秘魯人。秘魯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65米,而女性的平均身高是1.53米。與平均身高最高的美國人和荷蘭人相比,秘魯人平均要矮10~15釐米。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在秘魯人身上發現了迄今為止對身高影響最大的一個基因變體。





秘魯人的基因組成主要來自於當地的美洲土著居民,以及在16世紀後逐漸到來秘魯的歐洲人、非洲人和亞洲人。現在的研究發現,土著居民、歐洲人和非洲人的基因在秘魯人基因組中的佔比,分別為80%、16%和3%。研究人員推測,一個在土著居民中普遍存在的基因變體,是影響秘魯人身高的重要因素。


為了確定影響秘魯人身高的因素,研究人員在秘魯首都利馬收集了來自1947個家庭的3134人的身高和基因組數據。他們首先通過一個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發現在FBN1基因上,存在一個和身高相關的錯義突變——E1297G


基因變體E1297G是由FBN1基因的31號外顯子上的鹼基突變形成的。這一鹼基由胸腺嘧啶(T)突變為胞嘧啶(C),使得表達的蛋白質中的穀氨酸(Glu)被甘氨酸(Gly)替換。研究發現,在染色體上,如果存在一個E1297G等位基因,就可能導致身高降低2.2釐米。當2個等位基因均為E1297G,會產生疊加效果,也就是比不含這一基因變體的人平均要矮4.4釐米


在此前發現的和身高相關的基因中,99%的基因變體對身高的影響均低於0.5釐米。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或許找到了迄今為止對身高影響最為顯著的基因。在秘魯人中,這一基因變體出現的頻率為4.12%;而在同樣含有美洲土著基因的墨西哥人(男性平均身高約1.71米)體內,E1297G出現的頻率0.78%。有趣的是,歐洲人體內不存在這一基因變體。


由FBN1基因表達的肌原纖維蛋白-1(Fibrillin 1)是一種細胞外基質糖蛋白,在組織中能為彈性蛋白提供微纖維結構支架。研究發現,攜帶2個基因變體E1297G的人皮膚更厚,且比正常年齡看起來更老。他們皮膚中的微原纖維數量減少,微原纖維的密度也更低,並且會出現異常的結構。由於微原纖維能為彈性蛋白提供支架,這一支架結構的異常,或會導致體內的彈性蛋白堆積減少。


對於這一基因變體影響身高的機制,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但此前有關FBN1基因突變的研究,或許能給出線索。


此前的研究發現,FBN1基因出現其他突變時,會導致骨骼異常和皮膚彈性變化。其中,由FBN1基因中的鈣結合表皮生長因子(cbEGF)結構域的突變,會導致一種少見的先天性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馬方症候群(Marfan syndrome)。這一突變的攜帶者體型高瘦,擁有更長的手臂和腿,但存在嚴重的關節彎曲和脊柱側彎,而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的心臟和主動脈出現異常。


文章第一作者Samira Asgari說,「這項研究給出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同一基因的不同變異,如何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在此之前,如果你問遺傳學家這個基因的變異會導致什麼,他們可能會說,『它會導致疾病。』」


基因變體E1297G攜帶者皮膚中微原纖維堆積的密度更小,且出現了異常結構。




一些研究發現,一些生活在特定環境中的人群中,存在一些影響身高的基因突變。例如,一項對撒丁島居民的研究發現,編碼電壓門控性鉀離子通道的基因KCNQ1上的一個基因突變,使得他們的平均身高減少了1.8釐米。而另一項研究發現,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中,存在一個和脂肪代謝相關的基因FADS3一個基因變體,使他們的身高減少了1.9釐米。參加這些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為了適應特定的環境和飲食,這些地區的人群保留了這些影響身高的基因突變。


與之類似,秘魯人攜帶的基因變體E1297G,或也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有關。當研究人員分析了150位來自秘魯沿海、亞馬孫森林地區和安第斯山脈地區的秘魯人,發現這一基因變體在沿海地區的秘魯人中存在的概率更高。其中,秘魯北海岸的莫切人含有基因變體E1297G的概率更高,他們的平均身高(男性平均身高為1.58米,女性為1.47米)也比秘魯人的平均身高更低。


研究人員猜測,這一基因變體或引發與FBN1基因相關的其他改變,如改變秘魯人的心血管系統,為他們在沿海環境中的生存提供了更大的優勢。但在獲得進一步的結果之前,這一些還只是猜測。不可否認的是,基因變體E1297G在演化過程中被挑選和保留下來,應該存在一些適應環境的優勢。


原始論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02-0

參考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5/hms-rim051120.php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much-of-human-height/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5/study-short-peruvians-reveals-new-gene-major-impact-height


《環球科學》5月新刊現已上市

戳圖片立即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訂閱頁面


相關焦點

  • 韓國人繪製出最連續人類基因圖譜,發現了亞洲人特有的突變
    研究發現了大量亞洲人和韓國人特有突變,填補了亞洲人的基因組信息方面的不足,為面向亞洲人的精準藥物提供了高質量的基因測序數據作為參考。這項研究於2016年10月5日發表於《自然》雜誌。對比人類基因組計劃(HGP)中測序模板GRCh38,研究人員共發現18210個新基因突變,幾千個新的基因斷點。其中很多基因突變廣泛分布在亞洲人中,為亞洲人提供模板序列,確定亞洲人中稀有的和高頻的等位基因,從基因層面理解疾病,為治療提供指導。
  • 世界人種基因圖譜
    世界上有四大人種(有些觀點認為是三種,即亞洲人種、歐羅巴人種、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研究得最多的是人類特異性免疫蛋白基因HLA。他的確有相當多的類型,可以觀察到大量群體間的差異。但由於與重要的人體功能有關,所以它的變異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無法與人群 的分化完全同步。其實,《人類基因組計劃書》的完成使人們發現,在人類冗長的DNA分子中,有具體表達功能的基因只有三萬個左右,而大部分的區段都只是填充基因組或維持分子結構的無意序列。
  • 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歷史與發展
    年,在大腸桿菌的基因組中首次發現了一個特殊的重複間隔序列——CRISPR序列,隨後,在其他細菌和古菌中也發現了這一特殊序列。2017年5月30日,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Methods刊登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員通過CRISPR/Cas9成功修復了導致小鼠失明的基因後,對小鼠進行全基因測序,發現修復後的小鼠基因組有超過1500個單核苷酸突變,以及超過100個位點發生大片段插入或缺失(圖6
  • 梳理基因編輯系統CRISPR-Cpf1最新研究進展
    雖然CRISPR-Cas9系統適用於讓基因失去功能,但是對於真正實現用一個DNA序列的替換另一個還很困難。儘管CRISPR比之前的基因編輯方法要簡單得多,但是張鋒認為仍有改進的餘地。他和他的團隊搜索了整個細菌王國,找到了一種替代實驗室中常用Cas9酶的選擇。今年4月,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他們在金黃色葡萄球菌中發現了一個更小版本的Cas9。
  • 「基因武器」來了?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結構裡,你打算開發一個針對某個特定種族的「基因炸彈」麼?真的不怕引火燒身啊,這份膽量……俄羅斯自然更不用提了,偉大革命導師列寧自己就有韃靼人的血統,換句話說也就是有來自東亞的蒙古血統,其他乾脆就是屬於東亞人種或者有東亞血統的民族就更多了去了。所以僅僅從這一點,開發針對「人種」的基因武器不是瘋了,而是沙雕。
  • 蜜蜂翅膀殘缺是基因突變嗎?
    蜂王產下卵很容易,但是能長成健壯幼蜂就不容易了。在蟲蛹期容易發生病蟲害,好不容易盼到幼蜂出房了,可能會翅膀殘缺不能飛行。在此,我認真的提醒大家,如果發現巢門口蜜蜂翅膀殘缺不會是基因突變,那是蜂群有病蟲害發生了要警惕的有翅膀殘缺的幼蜂爬行,千萬不能忽視,這是蜂群已經處在危機的邊緣,有可能有病蟲害發生了。造成幼蜂翅膀殘缺,絕不是基因問題,基本都是病蟲害造成的,而且有幾種原因,今天我就一一說明。
  • 基因突變,真的可以讓人擁有超能力嗎?
    基因突變,真的可以讓人擁有超能力嗎?
  • 還記得生物書中在工業革命後變黑的飛蛾嗎?科學家終於搞清了原理
    一對正在交配的樺尺蠖Credit: Ilik Saccheri本周《自然》上發表了兩項獨立研究The industrial melanism mutation in British peppered moths is a transposable element與The gene cortex controls
  • 外媒披露美軍研發針對華人的基因武器!基因滅華戰已悄然打響!
    然而,基因編輯技術是一種一正一反的雙向用途技術,既能作為正常的科學技術造福人類,也可以製造威力巨大的生物武器,從而威脅人類生存。據估算,用5000萬美元建造一個基因武器庫,其殺傷效能超過50億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庫。如果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將「伊波拉病毒」「愛滋病病毒」等製作成基因武器,其破壞性難以估量。因此,有的人把基因編輯技術稱為「世界末日武器」。
  • 【論著 】一個ARX基因變異導致的智力障礙家系遺傳學分析
    本研究採用家系外顯子組測序的方法對一個智力障礙家系進行致病基因篩查,通過對全基因組編碼區序列的分析,我們篩檢到ARX基因c.1162A>G(p.Lys388Glu)在該家系內與患者表型共分離。該位點突變在千人基因組資料庫等健康人群資料庫中未檢出,生物信息學分析多種軟體預測為有害突變(SIFT:0.001D,Polyphen-2∶0.952PD)。
  • 城市基因與尋求突破之道
    我們知道人、動物、植物的基本構造和性能都是由基因支持的,基因有兩個最主要的屬性——物理性和信息性,物理特徵是載體,信息則通過一些精密的機制傳遞遺傳密碼DNA來複製自己。而城市也有自己獨特的基因。我們怎麼閱讀、了解一個城市?有人用城市意象或者其他辦法來識別城市。
  • 綜述 :2017 年基因編輯、大數據育種和單倍體技術
    另外,在 T0 代編輯的植物中發現有部分非預期的基因片段缺失或插入還有一些 C 至 G 突變類型。得益於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成果,基因組編輯技術已在控制作物質量性狀的功能基因改良中得到應用。與功能基因豐富的遺傳變異不同,調控功能基因表達模式的順式調控序列的自然變異有限。挖掘和創製順式調控序列的遺傳變異,不僅有助於闡明數量性狀的調控模式,而且對於作物遺傳改良意義重大。
  • 基因作證:古人怎麼到亞洲等世界各地的? | 基因組學研究追溯人類遷移歷史(下)
    類似地,當代巴西美洲原住民中發現的澳大利亞-美拉尼西亞的信號(圖3)是由於後來的基因流,還是一個未知的早期遷入的人群造成的,仍也未確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任何美洲的古人基因組上發現這一遺傳信號。北美靠近北極圈的因紐特人(譯者註:即愛基斯摩人,因「愛基斯摩」的稱呼帶歧視意味,現已改稱)已被證實起源於獨立於美洲原住民的遷移事件。
  • 基因武器為何令人擔憂,針對特定種族滅絕打擊,華人基因或已洩漏
    也就是說,軍事領域的基因工程將有可能發展成一種種族滅絕的武器。因為人的任何形態都反映了他的基因,因此用基因武器殺人,可以達到滅絕種族的目的。美國的基因戰項目包括:通過研究競爭對手的基因組成,發現其基因特徵,進而研究誘變基因的藥物、食物,通過改基因食物、藥物,使某一特定的人種群體的基因發生突變,從而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目前來說,西方國家掌握的人類基因技術已經具備了為製造種族滅絕生物武器提供數據的可能。
  • 人類基因組計劃
    1998年5月11日,世界上最大的測序儀生產商美國PE Biosystems公司,以其剛研製成功的300臺最新毛細管自動測序儀(ABI 3700)和3億美元資金,成立了Celera Genomics公司,宣稱要在3年內,以所謂的「人類全基因組霰彈法測序策略」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並聲稱要專利200~400個重要基因,並將所有序列信息保密3個月。
  • 錯位的等位基因
    ③等位基因(alles):在同源染色體上佔據相同座位的兩個不同形式的基因,是由突變所造成的許多可能的狀態之一。④顯性基因(dominant gene) :在雜合狀態中,能夠表現其表型效應的基因,一般以大寫字母表示。⑤隱性基因(ecessive gene):在雜合狀態中,不表現其表型效應的基因,一般以小寫字母表示。
  • 國防大學教授:美國人在搞針對中國的基因武器?謠言!
    自20世紀70年初期研發至今,《自然》《科學》《細胞》三大權威期刊的1000多篇論文,SCI有超過十萬篇論文,全部支持轉基因無害。而質疑轉基因的極少數論文,幾十年來沒有一篇通過同行評議。可以說,轉基因無害的結論,在主流科學界早就是共識,沒有任何爭議。科學事實證明:轉基因食品比炒作的「有機食品」更加安全。我還要說明,轉基因是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正常現象。
  • 外媒稱美軍針對華研基因武器!
    然而,基因編輯技術是一種一正一反的雙向用途技術,既能作為正常的科學技術造福人類,也可以製造威力巨大的生物武器,從而威脅人類生存。據估 算,用5000萬美元建造一個基因武器庫,其殺傷效能超過50億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庫。如果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將「伊波拉病毒」「愛滋病病毒」等製作成基因 武器,其破壞性難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