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艦艇,再不說怕就快被大家淡忘了,雖然它剛誕生時贏得了那麼多關注的目光。
本文節選自現代艦船2015年09B(任民譯),為美國學者對紅稗級(這個名字是022型飛彈快艇的北約代號)的分析,雖然是新作,卻有為賦新詞強說愁之感——這種快艇都出現那麼久了才寫這么篇文章,或許這位美國學者是為了儘量多搜集022的使用信息,文中的確多有這方面的敘述,但這種收集行動也實在太長了點。
儘管如此該文系統敘述了紅稗的誕生、使命、使用和不足,值得一讀。
「紅稗」級的起源
中國海軍學說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概述了攻擊快艇部隊的用途。北京尋求將一支現代化的輕型武裝近海防禦部隊與重要的中國海軍部隊、海軍航空兵以及潛艇部隊一起部署。
這些攻擊快艇部隊由航速相對較快(航速30節以上),任務單一的戰艦組成,包括獵潛艦艇、魚雷艇(後來加入了飛彈艇),這些快艇以快艇支隊(小艦隊)的單位進行作戰。早期的攻擊快艇足以執行反擊國民黨軍隊的「入侵」的海岸防禦任務,以及後來蘇聯和美國對其領海的兩棲威脅,這些快艇數量較多,可以快速沿內水航道部署。
然而,這些續航力和航程受到限制。雖然如此,20世紀80年代前由於中國海軍的資源限制妨礙了大型戰鬥艦的發展,因此海上衝突中攻擊快艇亮相機會很多,幾次著名的擊沉敵艦艇記錄均由攻擊快艇創造。
(曾經的人民海軍主力——大量魚雷艇)
20世紀80年代,中國海軍司令員劉華清上將在將海軍的任務從海岸防禦轉變為近海防禦或者「近海積極防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應地,攻擊快艇的作用和任務也發生了改變。自然,這一學說的改變需要一支完全不同的海軍覆蓋更廣闊的海域,這支海軍要減少海岸防禦對攻擊快艇的依賴,需要更多的近海巡邏艦艇,以便在三個近海進行長續航時間的巡邏。
攻擊快艇在針對臺灣的兩棲作戰中仍具有重要的支援作用,但是其他近海作戰,如果保護海上交通線以及在專屬經濟區巡邏則需要一支裝備多用途的艦船的海軍,具有一定改進的藍水適航性和續航能力。80-90年代這段時間曾擁有約200艘攻擊快艇的中國海軍對攻擊快艇的需要逐漸減少。
(某地成群的導快)
但是,從早期的採購活動中似乎可以看出對現代攻擊快艇的需求在1998年前後變得非常急迫。例如,中國試圖在21世紀初從俄羅斯購買「閃電」級攻擊快艇,但是從來沒有買成。「紅稗」級攻擊快艇開始出現於2004年。
紅稗的使命
《簡氏防務周刊》聲稱,到2012年前多達120套鷹擊-62安艦飛彈部署在了臺灣島當面。隨著超視距目標鎖定以及目標辨別技術的提高(如超視距後散雷達和表面波雷達),以及網絡化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強化了對中國沿海的覆蓋,中國海軍將繼續減少海岸防禦快艇的數量。
美國海軍情報局並不視「紅稗」級攻擊快艇為進攻性攻擊快艇,將其描述為「海岸防禦及近沿海」巡邏艇。而且認為,「紅稗」級攻擊快艇的角色比巡邏的潛在作用更大。中國設計它時並沒有考慮把它作為具有長久續航力的巡邏艇,其最小化的載油量、船員人數少、臨界「飯店服務」的設施、大量配置被動式傳感器以及缺少艦載小艇使其與巡邏的使命不匹配。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安德魯•埃裡克森則認為「紅稗」級攻擊快艇是中國進攻作戰概念的一部分,在臺海衝突中以多攻擊軸線、飽和反艦巡航飛彈襲擊將臺灣海軍水面部隊為目標,或者美國航母戰鬥群列為目標(此系埃裡克森先生的判斷,與現代艦船無關)。
紅稗的使用情況
中國海軍最近舉行的演習越來越公開提供了「紅稗」級攻擊快艇使用情況的例子。確實,中國最近幾十年增加了透明度,這在官方討論更加公開以及明顯強調新能力中得到了體現。一些人認為,這種透明是有目的的,「起到了常規威懾重要手段的作用」,顯然針對的是華盛頓。
(紅稗被外界關注不僅因為它的性能,還因為這個——標題翻譯過來是:中國紅稗級飛彈快艇的設計者是個漂釀mm!請自行腦補這位外國小編的表情,,,)
中國對演習和訓練重點的描述提供了了解攻擊快艇角色和任務的信息。一篇中國海軍官方對「紅稗」級攻擊快艇訓練的描述包括以下細節:
艦隊初步形成了10多種新戰法,包括與觀察通信臺和早期預警飛機的協同作戰的新戰法…自去年以來,艦隊完成了包括四艦編隊晝夜跨艦隊海區持續航行的任務以及在複雜電磁環境下飛彈連續齊射的任務。不久前,在一支由新型飛彈攻擊快艇組成的編隊參加的對抗演習中,該編隊在一支輕型艦隊信息的指引下,成功對一支由多艘戰艦組成的海上打擊力量編隊進行了遠程、超視距襲擊,準確擊中了目標。
這種描述明顯表明「紅稗」級攻擊快艇在外部指引下進行了協同、齊射反艦巡航飛彈襲擊,但是還表明演習還執行了幾項次要任務情報監視偵察任務。中國海軍官方報導描述「紅稗」級攻擊快艇的任務包括,與潛艇、水面艦艇、以及戰機的協同下實施「海上突防」和「遠程飛彈襲擊」。但迄今為止,「紅稗」級攻擊快艇參加的中國海軍聯合演習都是在距海岸基地約200海裡的海域進行的。
紅稗的弱點
雖然被設計成為了「出色的艦艇殺手」,但是,「紅稗」級攻擊快艇並不是「昂首挺立的」。臺灣軍方密切關注著中國海軍的發展,他們與大多數分析人士以同樣的方式描述了「紅稗」級攻擊快艇的缺陷:「雖然航速快,但航程短,要依靠外部命令提供的目標數據,高速航行時形成的船尾卷流降低了隱身性。」
就其作戰理念而言,「紅稗」級攻擊快艇確實是嚴重的限制因素,值得特別關注。基於所有現有信息,該快艇以作戰速度航行時,中途不加油的航程估計為400海裡。海況好時,以經濟速度航行,航程最多可以提高到1,000海裡,但是,很多因素會導致以經濟速度航行不可行。
因此,中途不加油航行時,「紅稗」級攻擊快艇只能在近海執行相對時間較短的任務。
然而,有個因素彌補了「紅稗」級攻擊快艇短板的影響:其反艦飛彈較長的射程,再加上「紅稗」級攻擊快艇自己的航程,以及可能部署在離島或者得到其他後勤支援供應船,這些擴大其作戰範圍。這裡用關鍵詞「可能」是因為認真核實了現有資料後發現缺少有關「紅稗」級攻擊快艇的後勤信息或者幾百海裡以外的作戰信息。
雖然有「紅稗」級攻擊快艇在離島和南中國海島礁加油和停泊的公開信息,但是,中國海軍似乎並不想用下一代級別的補給船為小型艦艇補給。中國海軍肯定會賦其大型補給船區域外作戰任務以支援大型戰艦,因此這些大型補給船將不會為攻擊快艇補給。
由於只有12名乘員,觀察輪班不可能實施,因而減少了續航力,乘員限制可能無法執行超過24小時以外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