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僅以此文獻給偉大的黨,偉大的人民軍隊。
美麗的長塗島,是鑲嵌在祖國海岸線上一顆閃亮的明珠,氣質優美典雅。
巍峨的軍港,像「眾裡尋他千百度」的美麗身影,讓人流連忘返。
溫馨的軍營,撥動著無數水兵的心弦,是軍人心中的聖地和精神家園,使人無限思念。
四十年前的某一刻,一群臉龐稚嫩的年輕人,身披大紅花,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眼淚打溼了衣衫。
再過幾分鐘,他們就要乘坐客輪,帶著首長的囑託,帶著戰友的期盼,離開長塗島,離開心愛的軍港,離開朝夕相處的軍營。
他們圓滿完成了國家服兵役任務,各自回到家鄉,開始新的生活。此時此刻,他們怎麼能不激動,怎麼能不感慨萬千……
時光的客輪又一次停靠在長塗島碼頭上,船上一群身著海魂衫,兩鬢染霜的老兵,四十年前他們曾在這裡服役。
在朝霞的映照下,他們期盼的心情異常興奮,眺望著久違的軍港,揮舞著手臂,振臂高呼著:長塗島——我—來—啦……
他們是來尋找走過的足跡,他們是來重溫四十年前的夢想。
親愛的長塗島!親愛的軍港!你知道嗎?四十年了,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想念你,夢見你。我們有多少貼心的話兒要對你說,我們有多少熱情的歌兒要對你唱……
溫馨的港灣,艦艇休息的家園。昔日巍峨的艦艇裁減撤編無蹤影,「不見居人只見城」,留下了空曠的軍港碼頭,留下了一段尋覓的歲月……
那一天,遼闊天空在大海的陪伴下進入了夢鄉,軍港的夜,靜悄悄,只有「點點漁燈照浪清」,只覺一絲魚腥,一點香鹹;淘氣的星星在天空躲閃;側耳靜聽,魚兒在水中敲打著船舷……
那一夜,我在甲板上值班,夜深人靜思緒萬千……
作者在艦艇上值班
舊中國,有海無防,「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甲午海戰,丁汝昌寧死不降,「惟有戰至船沒人盡而後已」與船同沉的英雄氣概;左寶貴抗擊日寇,捨生取義,血戰疆場的畫面……
先賢之舉,英勇悲壯,如同潮水不息,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守疆戍邊,奮勇抗敵。
新中國,「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不管國家和個人命運如何跌宕,從未改變的是中國人百年海軍夢想。八六海戰,鋼鐵戰士麥賢得在腦部受傷,腦漿流出,還頑強檢查機器設備,保障了炮艇昂首破浪向前衝,保證了戰鬥的勝利;電影《海鷹》,展現了海軍魚雷快艇劈波斬浪、勇猛攻擊的英姿,表現了海軍戰士勇敢精神和頑強意志,成為銀幕上中國海軍的代表形象。
這些畫面深深映入我腦海,鑲入我心田。
回想起,來到長塗島,我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面對黨旗莊嚴宣誓:「我自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從此,黨的陽光灑在我身上,溫暖在我心裡,給了我方向,給了我力量。
從此,我和戰友們努力實現著「我的青春在海疆,我最好的時光在軍港」的無悔誓言。許下的諾言,身體力行,銘記一生。
面對颱風肆虐,泊船的水鼓左右翻滾、上下跳動,一個身影出現了:「我是黨員讓我上」。只見他縱身一躍,把艦艇牢牢系在了水鼓上;在訓練場上,不畏風吹雨打,烈日炎炎,戰友們任汗水打溼衣衫……
回想起,那激動人心,蔚為壯觀的飛彈快艇實彈發射場景……
那一天,一望無際的海面波光粼粼,湛藍的天空懸掛著朵朵白雲隨風飄逸。
戰友們心中伴奏著鏗鏘的旋律——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只見一艘艘整潔、威武的飛彈快艇駛出軍港,在海面航行,駛向預定靶場。它的身後留下一條條銀白色的浪花,像一隻只迎風展翅的天鵝在海面上翱翔。
飛彈發射的艦艇上一片緊張的戰鬥氣氛,戰友們盼望已久的發射飛彈的任務就要開始了。
發射架上環抱著銀白色的飛彈靜靜地躺在發射筒裡,各個戰位對飛彈發射前進行了最後的檢查,隨即撤離現場進入船艙,滿懷激情地等待著發射時刻的到來。
在駕駛艙裡,艇長凝視著時鐘,發出口令:「十分鐘準備」……「五分鐘準備」……「最後一分鐘」……
隨著最後幾秒鐘的到來,「發射!」,年輕的艇長沉著果斷地按下了電鈕,立即傳來了巨大轟鳴聲,這聲音像山呼,像海嘯,像「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震顫著飛彈快艇。
飛彈離艇而起,冉冉上升,噴著輝煌的火焰,像火龍飛翔般奔向遠方!
前方傳來了消息,「飛彈發射成功,命中目標」!我和戰友們紛紛簇擁在甲板上,吹呼著、跳躍著,朝著遠去的火龍望去,心潮像海浪一樣翻滾,一股暖流湧遍我的全身。
多少個日夜,無數戰鬥在長塗島上的海軍官兵,為演習飛彈發射,付出了多麼艱辛的努力!
多少位戰友為飛彈發射,心中懷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豪邁氣魄努力訓練,刻苦鑽研。
夜航訓練,海上救生,實彈演練,火炮射擊……讓艇上每一個戰位熟練程度達到理想極致,讓每一個部門技術水平做到爐火純青。
純熟的業務技術背後,是鮮為人知和日復一日的努力與堅定。千裡眼雷達兵,螢光屏前快速識別捕捉目標,海上島礁記腦海,心中有張活地圖;快艇的心臟輪機兵,動力傳輸不放鬆,機電供應有保障,看不見海面和天空,只有噪音和悶熱的空氣;順風耳發報兵,快艇的中樞神經,「一字一碼事關千軍萬馬」……
不求過得去,只求過得硬。
一張張海圖反覆背誦,一臺臺設備仔細檢測,一項項科目認真演練。他們只為會打仗、打勝仗;他們只為打得準,跑得快;他們只為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有的戰友手掌蹭破了皮,指頭磨出了繭,毫不在意;艦艇上下顛簸,頭暈目眩,胃腸翻滾,暈船嘔吐,咬口鹹菜堅持;餐風露宿,幕天席地,艇上的生活簡單的不能再簡單……
他們克服了許許多多困難,挑戰了一個又一個生理極限。他們在浩瀚的大海上寫下了激動人心、盪氣迴腸的故事。
回想起,那刻骨銘心,徵服百年未遇的巨風大浪場景……
一個晴朗的中午。突然,電閃雷鳴,烏雲滾滾,龍捲風向著長塗島狂嘯而來,頓時晴朗的天空宛如黑夜。
停靠在碼頭上的艦艇,被肆虐的暴風雨吵醒,滔滔海水撞擊著艦艇,拍打著碼頭,發出雷鳴般聲音,好像「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艦艇隨時都有破損的危險。
風暴就是命令,正在軍營午休的戰友們頃刻出動,冒著颶風奔向戰艇。戰友們只有一個念頭——艦艇絕不能在我們手中受到損害!
通過狹窄的棧橋時,我和戰友們手牽著手、肩並著肩,有的戰友剛剛上橋,就被吹進了海邊的淺灘,戰友們置生死於不顧,帶著泥濘的身軀迅速爬起來奔向艦艇。
有的人來不及穿上救生衣,隨時都有被颶風吹進大海的危險。戰友們匍匐在甲板上,捆綁纜繩,增加碰墊,加固設備,與惡魔般的狂風巨浪你爭我奪、毫不相讓。
目睹這氣吞山河的場面,眼見這驚天地、泣鬼神般壯舉,蒼天為之動容,暴風雨也望而卻步。一場百年未遇的龍捲風被戰友們徵服了,艦艇毫髮無損。
作者在長塗島留影
作者在艦艇上留影
長塗島軍營軍港舊址
長塗島軍營舊址
一縷清風,呼喚出遙遠的記憶,最初的美麗還是在這裡……
長塗島軍營依山而建,房外觀海,窗前聽濤。裁編後無人居住,看到舊址我依舊惻隱心動,有些苦澀,有些甜甜。雖然破舊,面目蕭瑟,沒有朱樓碧瓦,沒有嫋嫋炊煙。但它並不孤單,遙遠的水兵健兒不曾忘記它。
走進狹長的院落,由於多年沒人看護,院子已被荒草湮沒。遠遠望去,營房側面爬滿綠油油常青藤,當微風拂過,吹起那一片片細小的綠葉。我撫摸著營房陳舊的牆壁,仿佛觸摸著那段遠去的歲月……
這裡是軍魂鑄就的地方——軍營質樸無華,土色石牆,樸素的像天空中一粒塵埃,塵埃裡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在這裡寄居著一批又一批心懷熱火、朝氣蓬勃的青年,他們立志守護海防,保衛邊疆,並傳承著一代又一代仰望星空的有志青年,成為漫天星辰,發出微微光亮。
每天太陽升起,第一縷陽光灑在我的身上。起床號響起——早操晨練、整理內務、出海訓練、艇上保養……軍營的生活是有序的,戰友的笑容是真實的,艦艇的工作是奉獻的。
軍營裡,理想信念放首位,政治工作是傳家寶,思想教育不放鬆,作風形象是力量;「三大條令」記心上,床被疊成「豆腐塊」,洗漱用品要整齊;鬥志昂揚的士氣,軍容軍貌,步伐整齊,軍歌嘹亮……在這裡培養了軍隊精神,在這裡鑄就了「軍人力量」。有了這種精神,風雨之中不懼寒;有了這種力量,浪濤之上無畏顛。
這裡是夢想實現的地方——軍營在時光中變老,白牆漸暗,窗漆陳舊,陳舊得就像一個年逾花甲的老人。但屋內仍激情舞動,青春飛揚。這裡聚集著一群又一群「談笑有鴻儒,來往無白丁」的戰士。他們不負韶華,書香伴業務,學習促訓練,跨越了人生一個又一個挑戰。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祖國大地上掀起一股「學習文化」的洪流,春風把洪流吹到了邊疆海防,如從閘門噴薄而出。
那個年代的戰士,識淺力綿,文化基礎差,知識底子薄,與現在的水兵不可同日而語。對於他們來說,除了努力沒有別的辦法。
那個年代,缺書少紙,筆墨匱乏;沒有老師——兵教兵,官教兵,甚至字跡書寫好的戰友都是「寶貝」;沒有桌椅——以床為桌,席地而坐;缺少圖書資料——口口相傳,人寫手抄;面對懵懂的文化知識——鍥而不捨,滴水穿石,像小學生一樣,反覆背誦。他們如饑似渴、如痴如醉,用艱辛和困苦去積累。
學到的文化知識有多廣,今後人生的路就有多寬。他們的努力結成了碩果,有的人考入軍校深造;有的人在比武中取得優異成績,成為業務標兵;有的人回鄉後考入大學,成為碩士、博士,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
一位戰友復員時,背回家一百多斤書籍,他把服役幾年的津貼幾乎都用於購買圖書。他說:「我背回去的是力量,也是我的人生」。
回家後,他努力學習,考進了政法機關,成為本行業的業務專家和理論人才。他一如既往的熱愛讀書,購買圖書,他的辦公室書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一位戰友復員回鄉後,僅用了半年時間複習,就考上了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幾年後評上了教授。事後他動情地說:「是部隊培養了我頑強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海上那麼大的風浪都能忍,那麼多的苦都能吃,複習考大學這點困難算不了什麼」。
是啊!親歷過大風大浪的人,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麼挫折不能戰勝呢?他們的事跡與「懸梁刺股」媲美,他們的精神讓「鑿壁偷光」動容。
這裡是真情永駐的地方——軍營缺水少電,生活設施簡陋,但這裡盛開著友誼的鮮花,這裡吹拂著「戰友情,一生情」的春風。
中隊沒有理髮室,更沒有理髮師。一位戰友承擔了中隊一百多號人的理髮任務。樓梯拐角,無論節假,隨叫隨到。精湛的手藝,靚麗的頭型,博得全隊官兵的好評。每年理髮上千人次,他把業餘時間幾乎用在了理髮上,他的事跡被戰友傳頌。
有人生活困難,扶危濟貧,戰友解囊相助;有人身患疾病,千絲牽掛,戰友尋醫問藥……戰友的深情厚愛感人至深,難以言表。有人感嘆道:「你比我的親兄弟還要親……」。
復員轉業回到地方,距離沒有阻擋戰友相聚,時空沒有切斷戰友思念。四十年了,「線上線下」,通信電話;微信問候,成為戰友「網紅打卡地」。四十年了,一聲您早,一句平安……四十年後陽光依舊溫暖。
戰友們聚會時,情不自禁相擁而泣,噓寒問暖,兄弟情長。戰友們離別時,淚眼婆娑,互道珍重,互祝平安,一遍又一遍呼喚——
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當心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待到春風傳佳音,我們再相逢!戰友合影,後排右二為作者。
長塗島飛彈快艇戰友40年後舉辦聯誼活動
戰友40年後相聚,左為作者。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兵數年,一路走來,他們不知爬了多少坡,過了多少坎,經歷多少風風雨雨,克服了多少艱難險阻。這些鍛造和錘鍊,最終凝結為一種精神,一種力量。
回眸來時路,戰友們悟出:
——軍隊是人生大學堂,是人生徵途的指路人,是戰士們的第二故鄉。
——當兵是一次心靈震撼、精神洗禮、思想的升華。
——當兵是一種不可複製的精神時光,無論身處何境,支撐你的那股力量永遠是「軍人力量」。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他們從長塗島軍營裡走出,回到家鄉,轉移到「第二戰場」。他們人生坐標更加清晰,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慨,立志幹出一番事業,成就出一片天地。他們站在人生新的起點上,懷揣夢想,憧憬希望,不忘初心再出發。
他們秉承「做人不一定要風風光光,但一定要堂堂正正;處事不一定要盡善盡美,但一定要問心無愧」的做人原則,讓 「軍人力量」的光輝照耀在他們奮鬥的每一寸土地上。
耕耘更知韶光貴,不用揚鞭自奮蹄。他們從長塗島軍營裡走出,寄居城郊一隅,鄉鎮一角,俯身耕耘,發奮圖強。他們的命運因此改變,他們的夢想因此實現,他們的幸福因此成就。雖然在人生的路上,跌宕起伏,雨雪風霜。但不管什麼樣的困難,無論多麼大的風雨,都摧不垮他們的鬥志,都動搖不了他們的精神,因為他們心中有「軍人力量」。
心有陽光,一生溫暖。他們從長塗島軍營裡走出,步入社會,沒有被世俗橫流湮沒,他們秉持「軍人力量」,向社會傳遞著軍人情懷,輻射著正能量。退休後,站崗執勤、義務勞動,發揮餘熱、服務社會;公益活動送溫暖,愛心捐助做貢獻。
載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從長塗島軍營裡走出的軍人,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他們努力奮鬥,任勞任怨,成為了大學教授、法官、檢察官、律師、工程師;成為了專家學者、企業家、書畫家,獲得了國家榮譽獎章;走出了千千萬萬個鞠躬盡瘁,默默奉獻,把心血和汗水灑向祖國大地的勞動者。他們寫下了「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的光輝詩篇。
風霜雨雪,歲月頻遷。當時代的客輪再次駛過長塗島的時候,那些昔日海疆馳騁,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已經打磨成為溫潤內斂的花甲老人。也許是最後一次來長塗島,也許是最後一次看看軍營軍港,也許……
但是,老兵們樹忠誠之心,揚軍人之魂,築長城之威,燃強國之光的夢想將永記心間。
此時晚霞染紅了天際,老兵們在時光的碼頭邊,輕輕地揮揮手,乘坐在返回的客輪上,默默無語。雖然貼心的話兒還沒說夠,雖然熱情的歌兒沒有唱完,但只能依依不捨,把一句句親切話語埋藏在心底,把一串串美好音符摺疊成記憶,任其飄蕩在思念的海浪裡。
客輪駛出了海港,駛向了幸福的遠方……
本文為《方圓》雜誌原創稿件,轉載時請在醒目位置標明作者,並註明來源:方圓(ID:fangyuanmagazine)。
蔣炳仁 | 一道難以忘懷的風景——相伴一年、緣牽一生的故事
蔣炳仁 | 親愛的艦艇,我愛你——2019年八一建軍節有感
蔣炳仁 | 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研究——兼論檢察長列席審委會制度正當性
編輯丨肖玲燕 設計丨劉巖
文丨北京市檢察院第一分院檢察委員會原副局級專職委員 蔣炳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