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一臺「服役8年」,「功勳卓著」的MB670掘錨機,依舊可以「重獲新生」,重返「新機」狀態嗎?
完成這個神奇轉變,還要從山特維克Rebuild大修服務講起。而這個故事背後,離不開山特維克包頭大修廠裡的工程師們。
「維修費用僅是新機成本的35%左右,但是設備的性能可以恢復到新機90%,並且設備的壽命能平均延長一倍。山特維克大修服務的最大特點,就是讓客戶用儘量少的資金投入,最大程度延長設備的生命周期。」聊起大修服務為客戶帶來的價值,山特維克包頭工廠經理趙虎發自內心的感到驕傲。
賦予設備第二次生命,做到「化腐朽為神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抱著好奇心,我們採訪了幾位包頭大修廠的工程師。
說完採訪意圖時,他們紛紛羞怯地搖著手說:「我不會說,你們採訪其他人吧」。然而隨著採訪的深入,談論到大修工作和在山特維克的職業生涯時,他們竟然紛紛像換了個人似的侃侃而談。也正是如此,我們能從他們眼裡,看到散發出的熱愛與光芒。
和人一樣,設備也有暮年時光。
對於使用多年的老設備,一次優秀的大修服務,可以最大程度提高設備的效率、可靠的可操作性,發揮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關鍵作用,山特維克Rebuild大修解決方案做的就是這樣的工作。
但大修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最開始方案的制定,到拆—清—修—組,再到最後的總裝,需要傾注很多心血,才能讓一檯曆盡滄桑、鏽跡斑斑的設備重返昔日巔峰。這其中備件作為設備最直觀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如負責大修項目統籌的車間主任張明明所說:「大修使用的都是原廠配件,要從遠在歐洲的奧地利調配過來,但也是配件的高品質保證了機器後期的低故障率。就像做菜一樣,選材很關鍵,材料好,加上好廚師,出品必然不會差。而我們很多工程師,也有過國外培訓的經歷。並且每個大修項目的方案,我們都會和國外專家共同制定。」
雖然工期在即,但在備件到來前的每一刻等待都是值得的。正是有了原廠備件的品質保障,有了專業團隊的加持,有了奧地利工廠專家的協助,經過大修後的設備,維修周期比非原廠維修縮短了50%。而且,比大修前原機的運營成本最高可降低70%。
14年,對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從嬰幼兒到青少年,從遙望三十而立到已是不惑之年。
對曾三次前往奧地利培訓的電氣工程師張二全來說,則是其在山特維克的職業生涯。用他自己的話說「還要在山特維克包頭大修廠幹到退休呢」。
時間打磨的不單單是維修技術,也磨礪著心境。當我們嘈雜的車間裡找到張工時,和所有工人一樣身穿橙色工作服,腳穿黑色勞保鞋的他,正安靜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細緻研究著電氣元件。
說起自己在MB670大修中的任務分工,張工表示,目前所有電氣系統的技術工作都是他親力親為,一步到底。究其原因,是電氣系統就像人的神經網絡一樣複雜,但又有著縝密的邏輯,多人操作更容易出錯。
一個人就能擔起如此重任,不光因為資歷深厚,從他提及的一件小事,我們就能感受到他至臻至熟的技術實力。
多年前,客戶使用的山特維克掘進機,由於保養不到位,設備出了故障,在礦上停產了五六天,損失極大。聽張工回憶的時候,我們都以為需要很大功夫才能修好設備。但當他揭曉答案的時候,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到現場後,他立即發現問題出在通訊系統配件(U100)上,螺絲刀一拆一換,僅僅兩三分鐘,設備就重新運轉起來。
張工笑著說「有時候就差在一把螺絲刀上」。而言語背後,是技術的底氣。
「如果說電氣系統是MB670掘錨機的神經科,那液壓就是心腦科。「當這句話從液壓工程師鄭宏星脫口而出的時候,我們驚訝於他對設備背後深層次的思考,也通過他的描述,對掘錨機有了更直觀、深刻的認知。
90年代初期就進入採礦行業的鄭工,如今在液壓方面的技術水平可以用「大師級」來形容了。
而大家口中的鄭工,卻是一個很「倔」的人。當我們把這個問題拋到他面前時,鄭工略帶傲嬌地說:「其他都好說,但是對待工作必須要倔。」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是他對技術上的「執念」。也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在面對設備傳感器顯示不在中位,只能用電腦設置否定中位時,沒有習以為常的認為這是設備出廠時的小問題。而是通過不斷反思,最終發現原因出現在了接線位置上。
然而,一個人的技術再熟練,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傳承、擴散,就可能成為一種止步。鄭宏星無私的發揚了山特維克「以老帶新,薪火相傳」的不成文規定。現在,已步入退休之年的鄭工,正帶著「年輕的搭檔」賀超,投身在做大修的液壓工作,一個60後,一個80後,雖是不同時代的人,但他們互相搭檔,一起為大修服務的技術攻關做加法。
面對上千塊零件組成的積木,你想像過將它們拼裝起來有多難麼?可能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些無從下手,但在「高階玩家」手中,似乎就不是什麼難事兒了。
山特維克Rebuild大修解決方案裡面涉及到的拆和裝都是精細活兒,很考驗人。無論是在對舊設備的拆解,還是新備件的組裝,都要求工程師對設備的熟悉程度要做到「瞭然於心」。一個齒輪箱裡就有700多個零部件。當問到需要幾個人負責這個工作時,工程師溫俊壽漫不經心地說「這齒輪箱我一個人就能搞定。」
然而,齒輪箱只是MB670大修過程中的一個部分。對於一臺整機質量達到100多噸的設備來說,要做到從「整」到「散」再到「整」,過程中的繁瑣和精細程度,無疑需要多年經驗的沉澱和積累。
負責拆裝流程的工程師張海生說,包頭廠負責拆解組裝的工程師們,基本上拿出部件就知道是在哪個位置,不用看圖就可以組裝,用多大的螺絲、用什麼零件都能信手拈來。正是經過這些「專業、靠譜」的高階玩家之手,一臺臺整裝一新的「老兵們」——山特維克掘錨機才能夠「煥然一新」。
就在採訪的尾聲,一陣機器的轟鳴聲,把我們從鮮活的故事中,拉回到了包頭工廠的車間裡。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是工作人員在演示維修好的掘錨機。看著眼前這個威風凜凜的「大傢伙」,以及這樣一群卓爾不群的工程師們,再回想之前照片裡的「破銅爛鐵」,我才更深切的意識到山特維克大修服務的價值所在。
一臺設備進行大修前,山特維克最先做的是結合這臺設備的個案特點,進行專業化評估,制定最優化的維修方案。如果說這是大修解決方案的核心價值,那麼,將這種核心價值淋漓盡致展現出來的,就是這些「妙手回春」的山特維克包頭大修廠工程師們。當然,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人,才讓山特維克大修服務體現其價值,為客戶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