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龍門縣南崑山上坪社區上坪村民小組的飛鼠巖洞,是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北支隊司令部遺址。洞內遺留的一個保存完好的陶米缸已被尋回並存放於龍門縣博物館。一個小小的陶米缸,承載著一段厚重的紅色記憶。
陶米缸。龍門縣博物館供圖
江北支隊司令部設在飛鼠巖洞
1947年4月底,中共江北工委擴大會議召開,作出「以山地為主,以南崑山為中心,主要力量放在發展南崑山周圍,把南崑山作為基地,並發展桂山和羅浮山作為迴旋區」的戰略方針,為後來的反擊國民黨的軍事「清剿」儲備了力量。
1948年3月,中共江北地委成立,並整編部隊,將江北地區的武裝統一編為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北支隊,司令部設在飛鼠巖洞。飛鼠巖洞為天然石洞,洞口寬9米,深6米,洞內遺留的陶米缸,當年司令部用來貯米。
江北支隊在江北地委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武裝鬥爭等活動。在反「圍剿」戰鬥的短短幾個月中,經歷大小戰鬥上百次,屢次粉碎敵人的「清剿」。1949年1月17日,粵贛湘邊區黨委下令將所轄部隊進行統一改編,江北支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
上坪大捷改變江北地區局勢
改編後不久的第三支隊取得上坪大捷,徹底挫敗敵人的「清剿」。
上坪地處橫河與公莊之間,是橫河通往公莊、平陵的必經之地。這裡是一個狹長的袋形小盆地,東西兩面皆為草木茂盛的高山,易於部隊隱蔽,實為理想的設伏用兵之地。第三支隊作出戰鬥部署,誘敵深入,嚴陣以待。
1949年3月16日,國民黨軍隊及地方反動武裝,由紅頭嶺、柏塘、陳禾洞,分三路向公莊進犯。由紅頭嶺進犯的國民黨一個加強連及地方反動武裝200餘人進入上坪,落入伏擊圈。東江第三支隊司令員黃柏一聲令下,東西兩面伏擊部隊集中火力,僅40分鐘就結束戰鬥。由柏塘進犯的右路之敵,也遭到李漢威率領的鐘成中隊的狙擊,斃傷敵10餘人。左路進犯之敵由龍門路溪抵達平陵時,獲悉戰事後聞風喪膽,龜縮平陵墟內。
據《中國共產黨龍門縣地方史》記載,上坪大捷從根本上扭轉了江北地區的軍事鬥爭局面,從而改變了整個江北地區的局勢。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鄔杞祥 張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