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三輛德式戰車反退為攻,衝破日軍旅團司令部

2021-02-07 軍武次位面

抗日時期的中國裝甲部隊數量雖然沒有日軍強大,但是戰鬥的意志和勇氣從來不比他們少。


說起抗日時期的中國裝甲部隊,一般會先想到機械化部隊第200師,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支機械化部隊,參加過蘭封會戰、桂南會戰、第一次入緬作戰等(蘭封會戰結束後,第200師擴編為新編第11軍,後改稱第5軍,而第200師徹底成為步兵師)。而機械化第200師的前身則是裝甲兵團。

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20多萬中國軍隊面對擁有裝備戰車、裝甲車、重炮的日軍,傷亡慘重。戰後,第17軍軍長徐庭瑤寫了一份報告書,希望高層能建立現代化、機械化的部隊,以便在今後發生的中日戰爭中與日軍相抗衡。

▲蔣介石視察裝甲部隊

隨後,國民政府高層決定建立一支機械化部隊,但由於人力、財力、裝備等因素,中國軍隊第一個裝甲兵團直到抗戰全面爆發前夕才編成。

裝甲兵團是以原交輜學校的戰車教導營為基幹組建的,總團長為參加過長城抗戰的杜聿明少將,管轄1個戰車營、1個搜索營、1個戰車防禦炮營、1個高射炮營、1個準備營、1個補充營。

▲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少將

戰車營管轄4個連,1連—3連為戰車連,4連為補給連,其中第3連裝備的是當時裝甲兵團最先進的德制1號戰車。據第3連連部摩託偵察班班長何嘉兆回憶:「戰車第3連連部共有戰車2輛,偵察班摩託車12輛,3個戰車排15輛戰車和1個補充排汽車10輛。全連17輛戰車,12輛『春達浦』兩輪、三輪摩託車。」(按照《國軍裝甲兵發展史》記載一共購買了16輛1號戰車。)

南京戰役中的戰車部隊

▲當時中國裝甲部隊裝備的德國一號坦克

雖然1號戰車的性能是中國裝甲兵團裡最好的,但對日軍裝備的94式履帶裝甲車和89式戰車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脅。

因為94式裝甲車正面裝甲厚度為12毫米,而且前裝甲具有非常良好的傾斜角度。1號戰車口徑7.92毫米的機槍(中國的1號戰車沒有裝炮)採用鋼芯彈,必須在極近距離,才有機率擊穿日軍 94式裝甲車。而日軍另一個型號的戰車——89式戰車則裝備口徑57毫米的坦克炮,此炮能在200米距離直接擊穿25毫米厚的鋼板,而1號戰車裝甲最大厚度才13毫米。

這批德式1號戰車的首次實戰,也是唯一一次作戰是在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戰前,南京中山陵園住宅內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當時中國軍事最高統帥蔣介石指示,德國戰車全部留在南京抗戰。

大概是11月20日,軍政部部長何應欽曾找杜聿明談話。何說道:「現在決定唐生智守南京,委員長要將德國戰車全部留在南京抗戰。」杜則說:「德國戰車雖然是我們現在最好的戰車,可是有槍無炮,威力不大,為數只有15輛;在南京河流錯綜的江湖地帶作戰,性能也不適宜。不如留下英國的水陸兩用戰車和炮戰車,有槍有炮,又可以水陸兩用,適宜於南京附近作戰。必要時還可以橫渡長江,開往江北。」何應欽回應道:「你不要想撤退江北,委員長說要死守南京,應照命令將德國戰車留下。」杜聿明見這種情況不敢再說,只能聽命於上級。

▲中國裝備的英國水陸兩用坦克

其實從戰車性能角度考慮,杜聿明的想法是沒錯的。而蔣介石之所以堅持要留下德國戰車抗戰,蔣介石真實的想法,恐怕已經無法知道了。

德制戰車登場

12月6日,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12萬日軍發了瘋似地猛攻中國軍隊陣地,尤其是淳化鎮、方山一帶。日軍第9師團第7聯隊、第35聯隊、第36聯隊和第114師團第115聯隊、第150聯隊一部先後猛攻防守淳化鎮、方山的第74軍第51師。

到了12月8日,日軍以第36聯隊進攻正面為重點,集中20多門41式75毫米山炮猛烈轟擊,隨後10多輛94式輕裝甲車在轟炸機掩護下,實施中央突破。在日軍炮兵、裝甲兵、航空兵聯合進攻下,淳化鎮核心陣地失守。


▲突入淳化鎮的日軍94式裝甲車隊

時任第74軍51師師長的王耀武在得知淳化鎮被攻破後大吃一驚,因為預備隊(第306團)已經投入到第一線了,也就是說從淳化鎮到上方鎮這6公裡的距離內,屬於一個真空狀態。由於事態嚴重,王耀武命令大後方的第305團(距離淳化鎮直接距離11公裡左右)火速向淳化鎮高管頭陣地進軍,掩護各團撤退。

前面提到的裝甲兵團戰車第3連接到命令增援淳化鎮第51師,連長趙鵠振命令戰車1排和偵察小組前去增援。獲得戰車增援的第51師,以戰車為突擊力量,掩護第305團反擊。在進軍中,突然和日軍遭遇。原來當時日軍進攻到管頭時,遭到管頭陣地上中國守軍的猛烈抵抗。日軍認為從正面進攻對部隊不利,於是命令第1中隊截斷道路,第2大隊和第3大隊迂迴至道路南側向上方鎮進攻。

▲坦克從一片廢墟中經過

就在日軍第36聯隊第2大隊、第3大隊迂迴進攻上方鎮時,中國軍隊3輛1號戰車,在300多名官兵的掩護下殺氣騰騰地衝向日軍。

一陣激戰中,兵力屬於弱勢的中國軍隊漸漸不支,向後撤退,而就在這時,3輛戰車不僅沒有向回開,反而強行攻破了日軍防線,隨即迂迴至日軍大後方。

日軍戰史《從軍回憶錄》裡的山炮兵第9聯隊第3中隊的文章記載,「當時司號兵爬上位於右前方約四百米處的小山丘偵察敵情。正在偵察時,忽然機關炮向小山丘橫掃過來,炮彈從我頭頂飛過。仔細一看,敵人的兩三輛輕型戰車間隔二三十米的距離直衝過來。戰車掃射著路面和兩側,不斷向前進行。前方的步兵部隊隊列大亂,紛紛退避到道路的兩旁。」

▲向日軍反擊的1號戰車

作家薩蘇先生認為,一輛編號312的德國1號A型戰車與另兩輛戰車曾配合約300名步兵在湯山反擊日軍步兵第36聯隊,並試圖繞襲到日軍後方的師團部指揮所(《退後一步是家園》,第137頁)。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進攻湯山的是日軍第16師團,而第36聯隊不屬於第16師團。遭到戰車襲擊的日軍第36聯隊,是在淳化鎮方向。       

衝破日軍旅團司令部

守衛日軍第9師團第18旅團司令部的第36聯隊第5中隊,本以為前線距離他們很遠,不會有中國軍隊突襲,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由於前方日軍部隊在發現敵軍戰車向後退避時,並沒有向後方部隊發出「有敵人戰車」的警報,導致後方日軍被中國戰車部隊打了個措手不及。

後方警備第5中隊分隊長山本武12月8日的日記寫道:「過了一會兒,敵炮火漸漸逼近,讓人覺得很奇怪,因為我們前方有第一線部隊,這是怎麼回事呢?但是炮彈的發射點越來越近,炮彈「嗖嗖」地飛過來,令人不由感到毛骨悚然。這時,在前面休息的士兵都一邊大聲喊著:『戰車!』一邊爭先恐後地逃到旁邊的山坡上,由於從眾心裡的作用,我們也跑上了山坡。不久,大型戰車轟鳴著一邊開炮(中國軍隊裝備的1號戰車有槍無炮),一邊慢慢地駛過來。」

面對中國軍隊戰車部隊突如其來的襲擊,日軍第5中隊士兵嚇傻了。一下子,日軍後方陷入危機,由於負責警備的日軍第5中隊不戰而逃,在後方的日軍第18旅團司令部一下子呈孤立狀態。

攻勢兇猛的中國戰車部隊一下子就攻破了日軍旅團司令部。而看見中國戰車部隊攻入旅團司令部的第5中隊分隊長山本武,問從旅團司令部方向逃來的士兵:「旅團長閣下呢?」那個士兵用手指著說:「那邊。」原來這個日軍旅團長井出少將和一群人向後方碉堡陣地方向逃去。

也就是說,中國戰車部隊在淳化鎮一帶,攻破了日軍第18旅團司令部。而不是像薩蘇老師說的,在湯山一帶突破XX師團司令部。

▲淞滬會戰時期,一輛孤獨的中國坦克

紛紛潰逃的日軍士兵大喊:「戰車!戰車!」在後方,日軍第9山炮兵聯隊第3中隊的炮兵聽見聲音後,覺得事態危急,趕緊裝上炮彈,向中國戰車方向射擊。

激戰中,中國戰車部隊打死打傷7名日軍炮兵。同時3輛戰車繼續向前進擊,炮塔連續射出數百發7.92毫米子彈,日軍山炮炮盾多處中彈。而中國戰車部隊的一輛戰車,也被一枚山炮彈剛好擊中了側面。裝甲兵們鑑於沒有步兵掩護,很可能會被增援的部隊合圍,就掉頭向後開去。

▲日軍站在被繳獲的中國坦克上歡呼

據何嘉兆回憶,淳化鎮一戰,3輛戰車全部被日軍擊毀,排附王承德、老班長于振江等4人壯烈犧牲。不過按照《國軍裝甲兵發展史》的說法是2輛被擊毀,1輛開回城內。日軍《鯖江步兵第三十六聯隊史》記載,繳獲中國軍隊2輛1號戰車。

當時日軍第36聯隊第10中隊、第12中隊利用夜色,向停在路邊已經癱瘓的1號戰車發動突襲,一陣激戰後,戰車內的駕駛員犧牲。(被日軍繳獲2輛)

雖然這3輛戰車的反擊沒有扭轉戰局,但能直接繞到日軍後方,擊潰日軍旅團司令部,不得不說這是整場戰役中最值得銘記的故事。

-原文作者-

冷熱軍史事,微信公眾號(ID:militaryhistory)。有個性,有品位。金戈鐵馬,識破樓蘭,槍林彈雨,只去山河。

《每日一圖》

▲軍隊裡真會玩系列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購買下方商品

商務合作請聯繫QQ:2901413455

相關焦點

  • 日軍臺灣旅團,是一支中國人互相殘殺的部隊?
    文章稱該旅團叫重藤支隊,後來也叫波田支隊。該支隊除了軍官是日本人以外,基層士兵都由中國臺灣人組成,並且參與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桂南會戰等。在百度百科的「重藤支隊」條目中,甚至直接寫道:「日本旅團,是中國人殺中國人的一個慘劇部隊。」那麼日軍這支部隊到底是不是由臺灣人組建的呢?關於臺灣旅團的歷史,日本方面的資料又是怎麼說的?
  • 南京保衛戰的戰鬥與撤離
    1937年11月,淞滬會戰以中國軍隊撤出而落幕,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雖遭遲滯,但其決策層認為佔領上海後戰略形勢有利,決定乘勝悍然進攻南京,企圖對國民政府造成軍事和政治上的雙重打擊。此時國民黨當局也一度在「戰」與「撤」之間搖擺,最終決定在滬寧之間地域組織部隊抵抗和遲滯日軍,為大部機構人員撤離爭取時間,並任命唐生智為南京城防司令,開始南京保衛戰的準備工作。
  • 戰場|捍衛南京的鋼軀:戰至一兵一卒的戰車營第三連
    在日軍的屠刀揮向南京的國民前,國軍陸軍裝甲兵團戰車營第三連成為最後一支死守南京城的國軍裝甲單位。直至南京失守,該連官兵與日軍英勇地血拼到了一兵一卒。12月11日,南京城已處在三面被圍的危急形勢下,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令各部隊作好巷戰準備,並嚴令屬下部隊不得擅自撤退陣地。國軍戰炮分隊戰車連奉命配屬於第83軍(軍長鄧龍光)第156師(師長李江)麾下參加巷戰。
  • 孤獨的戰車:一張日軍「擺拍」照,訴說了中國坦克兵的悲壯
    在戰車營主力南返之前,由留守南京的戰車營1連1排駕駛正在維護的5輛維克斯MK.E型坦克先行參戰,由於1連連長郭恆健指揮。8月17日,這5輛坦克配屬給36師攻擊日軍,充當移動火力點作用。由於這些戰車本來就是維護狀態,連日作戰中損壞了2輛,連長郭恆健報告:戰車連損耗過大,在攻擊前必須進行整備;而且日軍火力很猛,步兵跟不上戰車作戰。
  •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1月11日,即在上海淪陷兩天之後,蔣介石召集國軍高級將領開會,商討保衛南京的問題。在此會議上,唐生智慷慨激昂地說:「南京不僅是我國的首都,而且是國父之陵所在地。如果我們不戰就放棄南京,怎麼對得起國父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人願意守衛南京,我願意與南京共存亡。」於是,蔣介石當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城防司令,全面負責南京保衛戰。
  • 日軍戰史中的南京雨花臺血戰
    南京保衛戰雖然只打了短短的8天(1937年12月6日—12月13日),但這8天卻是抗日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役。為了守住這個地方,南京衛戍軍司令長官唐生智命令守備軍中最為精銳的第88師駐守該地。  第88師是中國軍隊20個調整師(即「德械師」)之一,但在淞滬會戰中損失極重,重武器更是損耗精光。南京保衛戰中,第88師只剩下少量迫擊炮和4門—6門75山炮可供使用。
  • 南京保衛戰之紫金山上的教導總隊 日軍放火燒山
    中央教導總隊下轄三個步兵旅,鼎盛時期兵力高達3萬人。慘烈的淞滬會戰之後,退到南京的時候也只剩不到一半兵力,三個旅一共只有六個團。
  • 抗日戰場上的三七戰防炮:單炮可擋8輛日軍坦克,秒殺豆戰車
    ■操作37毫米Pak35/36型反坦克炮、頭戴德式鋼盔的國軍炮手。37毫米Pak 35/36型在二戰歐洲戰場上因為威力不足而落下"敲門磚"的惡名,但是在中國戰場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抗日神炮"!Pak 35/36型的普通穿甲彈在5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29毫米均質裝甲,相比之下,作為日軍主力坦克的九七式中戰車正面裝甲厚度不過25毫米,而抗戰初期侵華日軍常用的八九式中戰車、九四式輕裝甲車等型號裝甲厚度均在20毫米以下,而且日軍坦克裝甲板多為鉚接而非焊接,其防禦能力在37毫米反坦克炮前面完全不夠看。因此,國軍戰防炮部隊在面對日軍坦克時頗佔優勢。
  •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南京保衛戰中被日軍繳獲的德制一號坦克
    一號坦克戰場效果圖1936年,中方向德國購買17輛一號A型坦克並編入戰車第三連(也有說10輛),隨後在1937年參加南京保衛戰。一號A型坦克戰車第三連和戰防炮第二營混編成戰炮分隊,戰車第三連一個排首先駐守南京外圍的淳化鎮以阻日軍進犯。
  • 南京保衛戰,悲壯而慘烈
    外圍激戰 淞滬戰役之後,日軍向西往南京進發。 南京方面,一邊準備遷都,一邊著手保衛戰。 南京衛戍軍共約15萬人,在保衛南京的各個陣地上迎來臨嚴酷而壯烈的戰鬥。 淳化附近,日軍三天發起了不下10次進攻,但都被守軍擊潰。 12月8日,日軍發起了三次攻擊。守軍第51師損失嚴重,排長以下傷亡1400餘人。在接到撤退命令後,由於天黑事急,誤入日軍隊伍中再遭損失。
  • 南京1937:血戰
    (亦見《南京1937:抵抗》)所以衛戍司令部從一開始就是以固守南京復廓據點及城垣為目的,這使得南京保衛戰一直處於消極防禦、被動挨打的局面。(譚道平:《南京衛戍戰》)由於正面防守戰線過寬,兵力分布太散,各部隊之間銜接聯絡往往又跟不上。
  • 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的指揮上是否失當?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南京保衛戰中鐵血拼死紫金山
    12月1日,日本大本營正式下達「大陸第8號」命令,命「華中方面軍司令官與海軍協同,攻佔敵國首都南京」,同時下達了「華中方面軍」戰鬥序列令。隨後侵華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下達了攻擊中國首都南京的命令。日本陸軍、海軍及航空部隊約10萬精銳部隊分三路向南京發動進攻。
  •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中鐵血拼死紫金山
    12月1日,日本大本營正式下達「大陸第8號」命令,命「華中方面軍司令官與海軍協同,攻佔敵國首都南京」,同時下達了「華中方面軍」戰鬥序列令。隨後侵華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下達了攻擊中國首都南京的命令。日本陸軍、海軍及航空部隊約10萬精銳部隊分三路向南京發動進攻。
  • 南京戰役中的國民政府
    混凝土足有三四尺厚……這恐怕是幾年前就開始的計劃吧。雖然國防線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日軍,但由於從淞滬戰場上撤下來的部隊損失慘重,不論是編制,還是技術裝備,都急需補充,國防線並沒有能夠長期阻止日軍,12月1日,日本天皇發布了「向敵國首都南京進軍的命令,12月2日,三道國防線全部被日軍攻克,日軍開始向南京進發。
  • 南京保衛戰失敗後南京市長率憲兵和日軍打到全軍覆沒,最後自殺
    南京保衛戰之前,中國調到南京參戰的軍隊一共有13個師15萬人,但是根據唐生智的統計,各部隊都不滿員,而且很多部隊都是從淞滬會戰潰逃下來的部隊。36師,87師,88師這三個德械師擴編而來的71軍,72軍,78軍大部分都是剛補充的新兵,老兵在淞滬會戰期間傷亡三分之二以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74軍等部隊在淞滬會戰期間也傷亡過半,雖然進行了補充,但仍然不滿編。
  • 陸軍第五十一師「南京保衛戰」戰鬥詳報
    俞濟時接受任務後立刻做出部署,他命第51師擔負南京外圍淳化鎮的守備任務,第58師在南京外圍的牛首山一帶構築防禦陣地。從12月5日開始,日軍第9師團分別對淳化鎮和牛首山陣地發動猛攻。第301團代理團長紀鴻儒率領所部以簡陋的步槍、機槍和手榴彈等輕武器與日軍的飛機、大炮相搏。
  • 南京1937:淪陷
    (張連紅、孫宅巍主編《南京大屠殺研究:歷史與言說》)衛戍司令部的參謀長周斕在12月7日的時候,從江陰江防司令部運輸軍用品到烏龍山的途中,堅決留下了一艘船,最後司令部人員得以逃命,也全賴那艘船。(譚道平:《史無前例的首都衛戍戰》)唐生智確實抱有破釜沉舟的決心,甚至有做與日軍打巷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