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辰、吳京昴 / 文
近幾年,在網上流傳一篇關於由中國臺灣人組建的一支日軍旅團的文章。文章稱該旅團叫重藤支隊,後來也叫波田支隊。該支隊除了軍官是日本人以外,基層士兵都由中國臺灣人組成,並且參與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桂南會戰等。
在百度百科的「重藤支隊」條目中,甚至直接寫道:「日本旅團,是中國人殺中國人的一個慘劇部隊。」那麼日軍這支部隊到底是不是由臺灣人組建的呢?關於臺灣旅團的歷史,日本方面的資料又是怎麼說的?
日軍波田支隊
▍日本臺灣軍的歷史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失敗後,被迫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島及其所屬澎湖列島等島嶼的主權割讓給日本。但臺灣島內的軍民並沒有因此而屈服,他們自發進行武裝反擊。當時日軍入侵臺灣,出動3個師團的兵力,以戰死、戰傷、戰病32,000多人的代價佔領了整個臺灣。
日軍佔領臺灣後,為了鎮壓臺灣人民的反日抗爭運動,以之前日軍主力部隊撤出臺灣留下的退役軍人和部分警備軍的現役軍人合編成立了臺灣守備隊,開始由臺灣總督兼任司令。到了1918年,開始廢除武官總督制,任命文官為臺灣總督,另設臺灣軍司令一職管理臺灣守備隊。
臺灣軍成立後,共管轄臺灣步兵第1聯隊、臺灣步兵第2聯隊、臺灣山炮兵聯隊、基隆、馬公重炮兵聯隊、臺灣高射炮隊等總兵力14,419人。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為了增援日軍上海派遣軍,日軍臺灣軍以臺灣步兵第1、第2聯隊和臺灣山炮兵2個中隊組建成支隊,由臺灣守備司令重藤千秋少將擔任支隊長,因此稱為「重藤支隊」,同時也叫「臺灣旅團」。
到了1938年時,重藤支隊又劃歸日軍華中派遣軍,支隊長由波田重一少將擔任,因此也叫「波田支隊」。(支隊一般由數個聯隊、兵種部隊或者大隊、中隊臨時組建,規模沒有定數。組建後一般用部隊指揮官的名字為臨時番號,換下任指揮官時,就用下任指揮官的名字命名。)
1939年時,支隊正式改為「臺灣混成旅團」,旅團長由飯田祥二郎少將擔任,並配合日本海軍入侵海南。1939年11月,臺灣混成旅團劃歸第21軍進攻廣西。
進攻武漢的日軍波田支隊(臺灣旅團)
桂南會戰結束後,臺灣混成旅團劃歸日軍華南方面軍。1941年2月7日,臺灣混成旅團擴編為第48師團,由土橋勇逸中將擔任師團長。師團管轄臺灣步兵第1、2聯隊、步兵第47聯隊、工兵第48聯隊、搜索第48聯隊、山炮兵第48聯隊、輜重兵第48聯隊等。1941年11月6日,編入第14軍,後投入到太平洋戰場。至此,臺灣旅團基本結束了入侵中國的作戰。
而臺灣軍之後也改編為日軍第10方面軍,方面軍司令官由安藤利吉大將擔任。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軍第10方面軍於同年10月25日向中國軍隊繳械投降。
▍日軍部隊中的臺籍士兵
關於日軍部隊中的臺籍士兵的情況,日軍最早於1942年在臺灣實施志願兵制度,打算利用臺灣原住民當作炮灰扔到戰場裡。之後從1942年3月到1945年,日軍總共八批次徵調臺灣原住民參戰。
1942年3月第一批「高砂挺身報國隊」500人赴菲律賓,5月7日參戰,後改稱為「高砂義勇隊」。第二批同年6月1000人,第三批同年11月共414人,第四批1943年6月共200人,第五批7月共500人,第六批1944年6月共800人,第七批1945年5月共800人,第八批據倖存者說全員未及派上戰場,留臺復員。據統計,有12000多人(也有2萬人的說法)被強迫加入「高砂義勇隊」,戰後生還人數不到十分之一。
到了1945年,日軍正式開始在臺灣全面實施徵兵制度。據日本厚生省統計,至日本投降時止,總計80,433名臺灣青壯年被強徵加入日本軍隊,成為一線戰鬥人員,更有多達126,750多人被強徵為軍屬或軍夫,二者共計207183人。這些人除留守臺灣外,絕大部分都被投入到太平洋戰場。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日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兼日本駐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大將向中國軍隊投降。
▍日本九州人組建的臺灣旅團
那麼關於日軍臺灣旅團到底由什麼人組建的?最早筆者在看《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56日軍文獻》時,發現該書翻譯的日軍戰史《熊本兵團戰史》關於杭州灣登陸作戰到進攻南京這一段作戰過程時,該書敘述關於臺灣旅團也就是重藤支隊的作戰情況,並刊登了作戰時陣亡軍官、士兵名錄,並說這些人都是日本九州熊本縣人。
在關於二戰日軍師團、聯隊的工具書《日本陸軍兵科聯隊》中,介紹關於臺灣山炮兵聯隊時,也說到該聯隊基層官兵都是來自日本九州。
為了徹底搞清楚臺灣旅團的士兵構成,筆者在日本舊書網上購買了《熊本兵團戰史》原書。該書內容最開始由日本熊本地方報紙《熊本日日新聞》於1962年1月1日開始,分1069次連載,主要講述從1871年8月鎮西(熊本)鎮臺成立,到1945年8月太平洋戰爭為止74年間的日本熊本兵團的歷史。
該書共3卷,分別是:《滿洲事變以前編》、《中國事變編》、《太平洋戰爭編》。其中《中國事變編》在講述入侵中國的熊本兵團時,就提到了臺灣旅團。
《熊本兵團戰史》
按照該書介紹,臺灣旅團(也就是日後的波田支隊)與第6師團、第106師團一樣都是熊本兵團。其中臺灣步兵第2聯隊、臺灣山炮兵聯隊士兵全部由熊本縣人組成,臺灣步兵第1聯隊由九州其它地方的人組成。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一系列作戰所補充的兵員,全部來自於日本九州。因此日軍戰史《熊本兵團戰史》在介紹熊本兵團作戰時,頻繁敘述臺灣旅團的作戰過程,因為臺灣旅團就是一支地地道道的由日本九州人組建的部隊,並非像網上所說的是由中國臺灣人組建。
而關於日軍第6師團,恐怕70%以上的中國人都不會對這個師團感到陌生。因為該師團就是南京大屠殺期間參與暴行的日軍主要部隊之一,他們屠殺的南京百姓、俘虜的國軍士兵高達六七萬人以上。只要是日軍第6師團所到之地,必定會大規模屠殺老百姓,因此被稱為「獸軍」。
日軍臺灣旅團,也就是波田支隊的士兵與日軍第6師團一樣都是九州兵組成。他們戰鬥力強悍,被稱為「陸上魚雷」,同時也十分兇殘,與第6師團一樣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由此可見,因為民間正兒八經認真研究抗日戰史的人不多,大多數都是以訛傳訛,以至於將一直由日本九州人組建的部隊說成是由中國臺灣人組建。更有甚者誇大其詞,稱日軍侵華部隊各個師團有30%,甚至一半都是臺灣人。
這違背了真實的歷史,因為按照日本自己出版的戰史,臺灣旅團是由日本九州人組建,而非臺灣人。至於日軍侵華部隊裡有大量的臺灣人,那更是無稽之談。因為日本正式在臺灣徵兵是1945年才開始,而且大多數都被投入到太平洋戰場和守備臺灣。
至於中國戰場,筆者雖然收藏的日軍部隊史不多,但主要日軍師團的聯隊史多多少少收了十來冊,根本沒有提及部隊裡有臺灣人,而要說整個侵華日軍裡,估計1萬名日軍裡能有幾十個臺灣籍士兵就算多的了。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
> 推薦閱讀 <
南京保衛戰:三輛裝甲戰車,衝破日軍旅團司令部!
六千國軍VS四萬日軍:日軍戰史中的南京雨花臺血戰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冷熱軍事史
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
請聯繫微信號:potere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