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

2021-02-13 歷史人物傳記

偷襲珍珠港(英文:Surpri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珍珠灣攻撃)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人們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眾說紛紜。從戰後所發現的資料表明,珍珠港事件其實是一場能源戰,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日本因為美國對其實施石油禁運而採取的極端措施。

美國希望通過卡住能源供給來遏制日本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因此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末90%的國內石油需求來自於進口,而其中85%來自於當時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美國。

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亞洲大陸已經進行了四年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

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顯然對美國的遠東利益構成了威脅,然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也使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左右為難,孤立主義分子認為,一方面不能向世界上受戰爭威脅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對侵略國家實行經濟制裁。而且,在英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羅斯福總統被建議不能在太平洋與日本發生軍事衝突,以免今後無法向盟國提供援助,而且這也會導致公眾注意力轉移,無暇顧及希特勒的侵略計劃。

有幾個原因促使日本偷襲珍珠港
1.日本在1939年國內物資就供不應求,在全國範圍內就實行配給制,在佔領區如中國就實行以戰養戰的政策。資源的短缺逼迫日本要儘快佔領東南亞。而美國則是它的絆腳石。
2.在日本設計的「大東亞共榮圈」中就包括了東南亞,尤其是盛產石油的荷屬東印度,而要想取得這個地方就必須經過美國的菲律賓。
3.在日本北進蘇聯還是南下的問題上,在諾門坎事件及蘇德戰場局勢不明的情況下,日本人還是決定南下。
4.美國對日本實行了戰略物資的禁運,是日本覺的與美國開戰不可避免,既然要打,就要先發制人。
5.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方面企圖一次擊垮美太平洋艦隊,另一方面使得美國暫時沒有力量顧及東南亞。就在空襲珍珠港的同時,日本在菲律賓登陸,全面進攻東南亞。
6.日本對自己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很有信心。事實證明確實很成功

「諸位對於這次作戰的意見,我都了解了。」山本五十六慢條斯理地說,頓了一頓,他突然提高聲調,目露精光,大聲說:「但我的意見是,珍珠港這一仗必須打!」「魔術情報」在珍珠港事件前的美日交往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由於當時國際風雲變幻,美國政府對日本發動戰爭的野心和危險性估計不足,所以儘管「魔術情報」異常高明。也終究無補於大局。

所有日本戰機都要從櫻島半山腰飛過去,再降入甲突川峽谷,以五十米的高度在峽谷內穿梭,當飛到海面時卻要降至20米發射魚雷。在這種高度,稍不留神就會一頭扎到海裡去,機毀人亡。

淵田指揮官見到這樣的情景,心中十分高興,他發出一個信號彈,命令日軍的戰機群按照攻擊的隊形以最快的速度排列好,然後發出「虎、虎、虎」的信號。通知日本航空母艦,偷襲即將成功。

12月8日上午,羅斯福總統懷著沉重的心情前往國會,下午4點10分,羅斯福佩帶哀悼死難者的黑袖章在對日宣戰書上簽了字。由此,美國正式對日宣戰。

歷史爭議兩種說法

日本偷襲珍珠港存在兩種說法,一是偷襲珍珠港事件是真正的偷襲。二是美國人的陰謀,是故意讓偷襲成功的。第一種說法當然是公認的歷史,第二種說法是在部分軍事迷中流傳的,特別是一些日本人始終堅持認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樁特大的陰謀。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因為日軍的偷襲看似非常成功,但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使日軍的戰略意圖沒有一件達到。

存在疑點

首先談談日軍的戰略意圖,提起偷襲珍珠港,就不能不提到山本五十六。

偷襲珍珠港

1884年4月4日,他出生在日本新瀉縣長岡的一個破落武士家庭,出生時父親五十六歲,故此得名五十六。

1901年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江田島海軍軍官學校。

1904年剛畢業即以少尉候補生的資格參加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戰,在海戰中失去了左手的食指和無名指。海戰的勝利使他對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十分崇拜,立志要像東鄉那樣建功立業。

1914年至1916年在日本海軍大學深造。

1919年至1921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英語,選修燃油專業。回國後在海軍大學任教官。

1923年奉命前往歐美考察各國海軍,在旅歐途中,曾到賭場一展他的高超賭技,使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個因賭技太高而被著名的摩納哥賭場謝絕入場的人。山本酷愛賭博,他賭博的格言是要麼大贏,要麼大輸。這一點對他的軍事思想也有著重大影響,日後的偷襲珍珠港,也正充溢著孤注一擲的賭博痕跡。

1925年出任日本駐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由於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就將美國視為潛在的最大敵人,所以這一職位的人選通常是由海軍中最有前途的優秀軍官來擔任,以使他們能對美國有一個比較感性和客觀的了解。

1928年回國,歷任巡洋艦艦長、航空母艦艦長、海軍航空本部技術部長、第一航空戰隊司令、海軍航空本部部長、海軍省次官,最後於1939年8月升任聯合艦隊司令。

1940年軍銜也晉升為海軍大將。山本曾數次赴美,或求學或考察或任職,對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潛力有著極為深刻的了解。所以最初他竭力反對與美國開戰,成為日本海軍中堅定的反戰派人士,甚至因此幾乎遭到激進少壯派的暗算,但是山本絕不是和平主義者,他所反對的只不過是與強大的英美開戰,因為他曾準確預測日本即使通過偷襲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也只不過能保持一年到一年半的優勢。——所以在他擔任第一航空戰隊司令時積極參與對中國的侵略。當日本大本營與英美開戰的戰略方針確立後,他便一改初衷,竭盡全力策劃組織對美國的作戰方針,那就是以突襲手段力求在開戰初期就一舉全殲或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確立起日本的軍事優勢,並不斷對美國實施主動進攻,使其無法積蓄起足夠與日本對抗的力量,從而贏得戰爭的勝利。而這一戰略的第一步就是一場賭博——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突襲。其作戰計劃中有兩個重要內容,一是擊沉三艘航空母艦,二是對美宣戰的最後通牒必須於攻擊前30分鐘美國時間12月7日十三時遞交。這樣做的目的是,山本五十六深知美國人的性格,崇尚面對面的決鬥,通過事先宣戰而打擊美國的士氣,從而把美國逼回到談判桌前,籤訂互不侵犯的協定。可是在襲擊當天偷襲的主要目標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空母艦及二十二艘其他軍艦不在珍珠港,而最後通牒的送達卻莫名其妙的推遲了一個半小時,使名正言順的宣戰變成了卑鄙無恥的偷襲。

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四十分,比日本外交部預定的遞交最後通牒的時間晚了四十分鐘,此時珍珠港的戰鬥已經打響二十分鐘了。美國國務卿赫爾在接見日本代表前已經知道珍珠港遭到了偷襲,但是羅斯福總統要求他只要收下日方的答覆,冷淡地把日方代

偷襲珍珠港

表送走。於是赫爾裝作認真地閱讀了日方的答覆,然後用難以掩飾的憤怒說:「這是我任職五十年來,從未見過如此卑鄙的政府和如此虛偽歪曲的文件!」正是由於在遞交正式宣戰的文件之前,日本就發動了進攻,激起了美國舉國上下無比的憤慨。山本在接到勝利的電文後,絲毫沒有大勝的喜悅,對前來祝賀的部屬只是淡淡地說:「我們只不過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正是這兩個巧合成為懷疑偷襲珍珠港是美國的陰謀論的理由,雖然美國解釋過三艘航母不在港和宣戰文件為何遲到的原因,但仍不能消除大家的疑問。 

其它的疑點還有:

一 襲擊前美軍向珍珠港突然調派大量的醫藥物資和醫護人員,並在襲擊前一天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進行戰備值班(襲擊當天是星期天),這是有檔可查的。

二 一些不合常理的軍事調動,在襲擊前美軍將一些戰鬥機分散到偏遠的小機場,而留在主機場的飛機則空著機庫不用,整整齊齊擺在跑道上,給人一種所有的飛機都在的假象。襲擊開始後升空作戰的飛機都是小機場起飛的,這在大片《虎、虎、虎》、《珍珠港》中都有描寫。

三 在襲擊結束後,美軍以驚人的速度將擊沉的軍艦打撈出水,

偷襲珍珠港

並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修理好,並且進行了改裝,使這些軍艦的戰鬥力上升到新的水平。軍艦的改裝是非常複雜的,要將新裝備對軍艦的影響都要考慮進去,當這麼多的軍艦需要改裝,僅圖紙就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更不用說各種設備、材料的採購與生產。當這些軍艦開始改造時,工人們發現什麼都是現成的,包括圖紙、武器、雷達都是現成的,好像在等待這一天似的。〔「加利福尼亞」號、「西弗吉尼  亞」號後來被打撈起來,重新參戰。美軍也對沉沒的「亞利桑那」號進行過探察,看看是否有打撈的可能,最後見實在沒有希望,就將暴露在水面上的艦體拆除,水底部分的艦體仍留在沉沒的地方。1962年12月7日珍珠港紀念日,在該艦的殘骸上建成珍珠港紀念館,現在已成為夏威夷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俄克拉荷馬」號後被扶正,並被拖走,雖然也進行過修復,但徒勞無功,後於1944年9月退役,1947年5月17日在拖回美國本土的途中遭遇風浪沉沒。「猶他」號是1909年下水的老戰列艦,已拆除了大部分武備而被降格為靶艦,所以美軍沒有進行挽救。布雷艦「奧格拉拉」號建成於1907年,是珍珠港內最老的軍艦,早已極少升火起航,據說連煙囪裡也有海鳥築巢,自然美軍也不會進行修復。所以實際上美軍在偷襲珍珠港中最終的損失,就只有這四艘軍艦。〕

偷襲珍珠港

四 在偷襲的前一天晚上,珍珠港的軍艦就曾擊沉一艘參加偷襲的日軍艦艇;即便這個事件沒引起美軍的警覺,那麼,在日軍飛機飛向珍珠港時,美軍駐珍珠港的雷達兵曾向上級匯報「發現大量可疑飛機」,這樣的情報竟然也被疏忽過去了。

五 夏威夷地區的防守原來是由陸軍主管的,1940年夏威夷美國海軍方面提出了強化防衛的建議,1941年1月海軍部長諾克斯對陸軍部長史汀生提出了夏威夷海軍基地極易受到突然襲擊,為此需要舉行旨在加強防衛的陸海軍聯合演習的建議。史汀生在2月7日回答的題目是《夏威夷珍珠港的防守》,內容包括夏威夷防守的地位和對夏威夷陸軍指揮官和海軍加強協作的指示。1941年1月27日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Joseph C. Grew)在發給國務院的電報中有這樣的內容:「日本軍方似乎正在計劃在美日失和的時候襲擊珍珠港」,這個信息引起了陸軍部和海軍部的重視,研究的結果表明襲擊珍珠港在技術上是可行的。4月1日總參謀長馬歇爾在情況判斷中表明:「日本帝國在過去的戰爭行動中沒有發布過宣戰書,……,對夏威夷的襲擊應該是由在高速巡洋艦支援下的航空母艦進行的高速入侵」。在此之前,根據2月7日史汀生的指示,夏威夷陸軍司令官肖特中將和海軍第十四軍區司令布洛克少將在3月28日制定了《夏威夷沿岸前線共同防守計劃》;4月9日,夏威夷海軍航空兵司令貝林傑少將和陸軍航空兵司令官馬丁少將也制定了《陸海軍共同航空作戰協定》。這個協定所想定的情形是:進攻的日本航空母艦是六艘,時間在一個星期天的拂曉——和後來發生的事情一模一樣。所以,珍珠港受到了襲擊,對美國陸海軍來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從中央到地方都已經預想到了珍珠港可能受到襲擊。當然根據這些資料,「羅斯福的陰謀」也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因為不可能是「羅斯福自己」的陰謀,除非陰謀論者們把所有美國軍方都算成陰謀的參加者。 

有關解釋

正是有這麼多的疑點使許多人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的陰謀。美國早已獲知

偷襲珍珠港

日軍的偷襲計劃,珍珠港事變只不過是羅斯福的苦肉計。因為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想非常嚴重,使得羅斯福總統很多援助英、蘇、中等國的計劃受到掣制,而作為極富遠見的傑出政治家,羅斯福很清楚,如果不及時援助正在艱苦奮戰的英、中、蘇等反法西斯國家,等到軸心國確實控制了歐亞大陸後,美國將無力獨自抵抗已經根基牢固的德、意、日軸心國。所以早參戰比晚參戰有利,但國內的孤立主義只圖眼前利益,不願參戰。因此羅斯福不惜以珍珠港為代價,喚醒民眾的覺醒和敵愾,粉碎孤立主義思想。同時還必須讓日本偷襲成功,才能激起粉碎孤立主義者參戰的決心。

這一說法的疑點在於美國孤立主義在40年底已經開始弱化,租借法案於1941年3月11日生效,授權美國總統「售賣、轉移、交換、租賃、借出、或交付任何防衛物資,予美國總統認為與美國國防有至關重要之國家政府」。一般認為該法案的通過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國由孤立主義走向參戰的決定性重要步驟。而在這之前的40年底,羅斯福總統已經授權美國海軍為英國船隊護航,並且可以自由攻擊任何一艘發現的德國潛艇,即使德國潛艇沒有發起任何攻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並不需要通過損失如此慘重的方式來加入戰爭。要知道以當時的常識來看問題的話,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是已經被日本機動部隊全殲了的。至於僥倖逃脫的三艘航空母艦的價值,在1941年12月7日和被炸沉的戰列艦根本不能相比。不管後來主流常識發生了什麼變化,當時的主流常識是:海軍就是進行海戰的軍種,海戰的主力是戰列艦,而航空母艦隻是配合艦種。對於羅斯福來說,太平洋艦隊是個太豪華的賭注。 

成功截譯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0年8月1日,美國宣布對日禁運,並凍結日本在美的銀行存款。當時日本外務省緊鑼密鼓地給西南太平洋各地,包括菲律賓、安南、暹羅(泰國)、仰光、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以及其他群島上所有的使領館發出密電,命令除留下LA密電碼之外,其餘各級密碼本全部予以銷毀;同時頒布了許多隱語,如「西風緊」表示與美國關係緊張,「北方晴」表示與蘇聯關係緩和,「東南有雨」表示中國戰場吃緊,「女兒回娘家」表示撤回僑民,「東風,雨」表示已與美國開戰,共有十幾條之多,並明確規定這些隱語在必要的時候會在無線電廣播中播出,要求各使館注意隨時收聽。一時間,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一直關注日本情報的池步洲發現,從1941年5月份起,日本外務省與其駐檀香山(今美國夏威夷州首府)總領事館之間的密電突然增多,除了僑民、商務方面,竟有軍事情報摻雜其中。他加緊了密碼破譯工作,並對美軍的一些情況做了研究,他驚訝地發現日軍電碼的內容主要是珍珠港在泊艦隻的艦名、數量、裝備、停泊位置、進出港時間、官兵休假時間等情況。外務省還多次詢問每周哪一天停泊的艦隻數量最多,檀香山總領事回電:「經多次調查觀察,是星期日。」這便是後來日軍選擇12月8日(星期日)偷襲珍珠港的重要依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電文中還頻繁提到夏威夷的天氣:說當地三十年來從來沒有暴風雨,天氣以晴好為主。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獲了一份由日本外務省致日本駐美大使野村的特級密電,要求他:一、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本,只留一種普通密碼本,同時燒毀一切機密文件。二、儘可能通知有關存款人將存款轉移到中立國家銀行。三、帝國政府決定按照御前會議決議採取截然行動。 池步洲認為,這是「東風,雨」(日美開戰)的先兆。 

大眾推測

有說法結合此前譯出的檀香山軍事情報,池步洲作出兩點推測:一、日軍對美開戰的時間可能是星期天;二、襲擊的地點可能是珍珠港。但是這一說法沒有任何證據。他把譯出的電文送給頂頭上司霍實子主任,並談了自己的判斷。霍實子點頭稱是,當即提筆籤署意見:「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駐華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駐華各領事館發出密電:『經我駐滬陸、海、外三方乘』出雲『旗艦到吳淞口開會,已作出決定,飭令在華各領事館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電報本子。』說明日寇已決定對我國發動全面戰爭。現日本外務省又同樣密電飭令日本駐美大館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本子,可以判明日本已經快要對美發動戰爭了。」 這份密電譯文被迅速呈遞給蔣介石,蔣介石差人立即通知美國駐重慶人員,讓其急報美國政界與軍方。但是由於之前和當時此類情報很多,同時情報又沒有具體指出日本可能攻擊的目標,而美國的判斷是日本會先攻擊菲律賓,因此並沒有在珍珠港增強防禦。

相關評價

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在他的著作《霸權背後,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中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的陰謀。在該著作中他對此事件描述如下:

早在11月26日(1941年)襲擊發生前兩周,羅斯福就親自收到了英國首相邱吉爾珍珠港即將遭遇襲擊的緊急警告。羅斯福的反應是遣散了珍珠港艦隊的空中防禦,以確保日本偷襲取得成功。邱吉爾11月26日致羅斯福的信函,是兩人通信中唯一以「國家安全」為理由仍未解密的文件。

對珍珠港的災難性襲擊造就了羅斯福夢寐以求的開戰理由。這是一場創造新美帝國的戰爭。 

雙方兵力日軍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

總指揮: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

突擊編隊指揮官為南雲忠一海軍中將

空襲部隊:指揮官為南雲忠一海軍中將,包括「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瑞鶴號共六艘航母,任務就是出動艦載機攻擊停泊在珍珠港的美軍戰列艦和航母。

警戒部隊:指揮官為第一驅逐艦戰隊司令大森仙太郎海軍少將,編有「阿武隈」號輕巡洋艦和「谷風」號、「浦風」號、「濱風」號、「磯風」號、「不知火」號、「霞」號、「霰」號、「陽炎」號和「秋雲」號九艘驅逐艦,負責為空襲部隊和補給部隊提供警戒。

南雲忠一(1887--1944) 日本海軍大將&amp

支援部隊:指揮官為第三戰隊司令三川軍一海軍中將,編有「比睿」號、「霧島」號2艘戰巡 和 「利根」號、「築摩」號2艘重巡洋艦,負責為空襲部隊提供支援,主要是對付美軍的大型水面軍艦。

巡邏部隊:指揮官為第二潛艇大隊司令今和泉喜海軍大佐,由「伊—19」號、「伊—21」號和「伊—23」號三艘潛艇組成,在編隊航線前方航行,擔負偵察警戒。

中途島破襲部隊:指揮官為第七驅逐艦大隊司令小西要人海軍大佐,由「潮」號、「漣」號兩艘驅逐艦和「尻矢」號補給艦組成,任務是炮擊中途島牽制美軍。

補給部隊:由「極地」丸、「極東」丸、「健洋」丸、「國洋」丸、「神國」丸、「東邦」丸、「東榮」丸和「日本」丸等七艘油船組成,負責為編隊進行海上加油。

先遣編隊指揮官為第六艦隊司令清水光美海軍中將

第一潛艇部隊:指揮官為第一潛艇戰隊司令佐藤勉海軍少將,下轄「伊—9」號、「伊—15」號、「伊—17」號、和「伊—25」號四艘潛艇,在瓦胡島東北展開,攻擊美軍可能出動反擊的艦艇。

第二潛艇部隊:指揮官為第二潛艇戰隊司令山崎重暉海軍少將,下轄「伊—1」號、「伊—2」號、「伊—3」號、「伊—4」號、「伊—5」號、「伊—6」號和「伊—7」號七艘潛艇,在瓦胡島與考愛島、莫洛凱島之間的考愛海峽、卡伊威海峽展開,監視並伺機攻擊美軍。

第三潛艇部隊:指揮官為第三潛艇戰隊司令三輪茂義海軍少將,下轄「伊—8」號、「伊—68」號、「伊—69」號、「伊—70」號、「伊—71」號、「伊—72」號、「伊—73」號、「伊—74」號、「伊—75」號九艘潛艇,在瓦胡島以南海域展開,攻擊美軍可能出動反擊的艦艇。

特別攻擊部隊:指揮官為第三潛艇大隊司令佐佐木半九海軍大佐,

下轄「伊—16」號、「伊—18」號、「伊—20」號、「伊—22」號和「伊—24」號五艘潛艇,各攜帶一艘袖珍潛艇,在空襲前將袖珍潛艇放出,由袖珍潛艇自行潛入港內,必須在第一攻擊波開始後才能乘亂從水下發射魚雷進行攻擊。

要地偵察部隊:由兩艘潛艇組成,「伊—10」號偵察斐濟、薩摩亞群島,「伊—26」號偵察阿留申群島。

補給部隊:由「隱戶丸」、「東亞丸」、「新玉丸」、「第二天洋丸」、「日立丸」、「富士山丸」六艘油船組成,部署在本土和誇賈林群島,為先遣部隊的潛艇提供燃油補給。

匯總:6艘航空母艦(當時日本共有10艘),載著423架飛機,擔任護航的是2艘戰巡,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和3艘潛艇。另有27艘潛艇作為先遣隊更早地出發了。

美軍

珍珠港在任指揮官: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上將

珍珠港所有艦艇:3艘航母(企業號、列剋星敦號、薩拉託加號)、9艘戰列艦(賓夕法尼亞號、加利福尼亞號、馬裡蘭號、俄克拉荷馬號 、田納西號、西維吉尼亞號 、亞利桑納號、內華達號、科羅拉多號)、20艘巡洋艦、69艘驅逐艦和27艘潛艇 。

珍珠港在泊艦艇:8艘戰列艦(賓夕法尼亞號、加利福尼亞號、馬裡蘭號、俄克拉荷馬號、田納西號、西維吉尼亞號、亞利桑納號、內華達號) 、3艘輕巡洋艦、3艘水上飛機供應艦、29艘驅逐艦。

珍珠港在塢艦艇: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3艘。

其中P40-戰斧佔多數的402架。

匯總:86艘艦隻停泊在珍珠港(小艦不算),其中有戰列艦8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28艘,潛水艇5艘,並無美國航空母艦在場。  

致命錯誤

第一,日軍錯誤地將航母定為攻擊目標。襲擊珍珠港的作戰計劃最先由

偷襲珍珠港

日軍飛行員源田實制定,由於他堅持攻擊的重點是美軍航母,於是在制定方案時,將90架轟炸機擔當首次攻擊主力。411架魚雷攻擊機兵分兩路分別攻擊航母和戰列艦的錨地。首次攻擊的關鍵是達成突然性,在這之後,美軍防空火力必將開始反應。第二波攻擊將於一小時後發起,任務是伺機炸沉航母。但是,源田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美國航母根本不在港內。

第二,臨時調整作戰方案導致亂套。攻擊艦隊出發前夜,源田實發現他們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所有計劃都指著對手坐以待斃。如果美國人有防備,怎麼辦?艦隊離港後,源田實悄悄召集了一個背著長官的秘密會議。大家商議的結果是:由源田實到現場機動處理。這一最後時刻的重大調整引起不小的混亂——所有軍官、高層參謀都不在場,現場拍板只是3個中級校佐。這導致突襲從開始就亂了套。

第三,毫無目標一通亂炸。按照預定計劃,戰列艦的魚雷攻擊機分兩隊進攻。兩隊進攻間隔500米。可實際上,港內早亂成一團;攻擊機隊的動作嚴重變形,兩隊實際間隔1600米。後隊看不見前隊,僚機找不到編隊長機。日軍在一番轟炸之後,真正炸沉的只有三艘戰列艦,如此一來,日軍總體命中率是31%。

第四,日本人將襲擊時間定在了周日的早上。每周這一天,美軍十有八九的人都不在船艙裡,而是在夏威夷的各處度周日,否則的話,美軍損失將會非常慘重。

第五,日本人只炸了船艦而沒炸船塢。如果船塢被炸毀的話,美軍僅存的船艦將無處停泊,大量毀傷的船艦也無處修復。

第六,日本沒有炸掉珍珠港5英裡以外山上的油料。在當時的情況下,哪怕一架日軍戰機飛到那裡,就可以將它們炸得一滴不剩。倘若如此,美軍所有的船艦和飛機都將變成動彈不得的一堆廢鐵。

美國海軍儲存在珍珠港有450萬噸重油。如果珍珠港的工廠設施和重油

偷襲珍珠港

全毀了又會怎樣?用尼米茨的話來回答吧:「把攻擊目標集中在艦艇上的日本海軍,完全無視了機械工廠,對於修理設施也沒有出手,對港灣內儲藏的450萬噸重油也視而未見。考慮到美國對歐洲作出的承諾,這些長時間積累而儲存起來的重油是無可替代的,沒有了這些燃料,美國艦隊在幾個月裡將不可能從珍珠港開始發動任何作戰行動。」實際上尼米茨的話還是很輕描淡寫的。如果南雲忠一轟炸了儲油罐引發了火災,燃燒起來的450萬噸重油之火將是任何消防手段也無法撲滅的。不需要別的,就這場火就能徹底燒毀珍珠港,燒掉它作為一個軍港而繼續存在的可能性,要重建這個軍港,即使是土建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的美國,沒有幾年是不可能的。沒有了前進基地的美國海軍就只能後撤3500公裡回到加利福尼亞的聖地牙哥去,從那兒再出發來打仗就沒有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海軍所享有的那種自由了。 

其中第五、第六點也有不同說法。

首先在當時情況下,由於第一波攻擊結束以後飛機回收慢,有相當飛機在第二波返回時還沒有回收完畢,這種情況下日本第三波攻擊力量不足,加上需要清空甲板先回收攻擊部隊,對攻擊部隊進行補給,再發動攻擊需要6個小時以上時間,這樣在第三波攻擊結束時將會是晚上,而當時晚上回收飛機難度很大,會造成巨大損失,這是日本承擔不起的。同時日本擔心一直會被未發現的美國航母或者美國潛艇發現,遭到攻擊,所以急於撤退。

其次,在第二波攻擊開始以後,由於美國已經有了準備,日本損失的飛機數量開始急劇上升,戰鬥損失加上降落以後報廢和機械故障,此時已經有50多架飛機不能使用,繼續攻擊珍珠港的防禦勢必更加嚴密,南雲擔心飛行員損失太大。

最後,根據二戰中的轟炸經驗,要摧毀船塢等設備即使連續轟炸幾周都未必奏效,試圖通過一次攻擊摧毀珍珠港的船塢和修理設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油庫雖然比較容易摧毀,但是日本對於後勤一向不怎麼重視,所以偵察時並未觀察珍珠港油料儲備情況,因此並不了解油庫分布情況。攻擊部隊也並以為發現的油庫是假目標。而且美國有大量油船,即使日軍攻擊成功,也可以通過從本土抽調油船的方式來為艦隊提供補給。所以對於美軍影響不會很大。

戰爭結果直接結果

就其戰略目的而言,對珍珠港的襲擊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它的結果遠遠超過了它的計劃者最遠的設想,在整個戰爭史上,這樣的成果也是很罕見的。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它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長期影響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徹底的災難。事實上,計劃珍珠港的山本上將本人預言即使對美國海軍的襲擊成功,它不會,也不能贏得一場對美國的戰爭,因為美國的生產力實在太高了。美國海軍主力艦四艘被擊沉,三艘受傷。日本的主目標之一是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沒有一艘在港內:企業號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託加號正在聖地牙哥維修。世界各地的海軍和其他觀察家都認為,將美國大多數戰列艦創傷擊沉是這個戰役的最大的成果。沒有了這些戰列艦,美國海軍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艦和潛艇,實際上當時美國海軍只有這些艦船了,而這些艦船也是抵抗和後來反擊日本的主要力量。後來證明將戰列艦摧毀的作用遠比預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家動員起來了。它將美國團結起來,一起要戰勝日本,它可能也是後來盟軍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不論當時日本只是擊中了修理篷還是擊中了航空母艦,對珍珠港的襲擊本身就已經決定了日本戰敗的命運。

歷史意義

這場戰役是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由於日本未能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它只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但即使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看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這次襲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對珍珠港的襲擊標誌著航空母艦和潛艇,以及艦載機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的轉折點。大型戰列艦決戰的時代過去了,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新的海戰王牌,海軍航空兵作為新的決定性力量登上海戰舞臺。但世界海軍強大的美國對於「航空制勝   」這一點一直到後來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戰役後才明白過來。

日本偷襲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1941年12月8日,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宣戰。美國廣播電臺反覆廣播:「珍珠港遭到偷襲!」羅斯福總統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接著,澳大利亞、荷蘭等二十多個國家也對日宣戰。中國的國民黨政府在中日戰爭進行了四年多以後,於12月9日也跟著對日宣戰。12月21日,德、意對美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範圍更加擴大了。  

後世影響

美國為紀念珍珠港戰役的失敗,將1941年12月7日定為國恥日。

相關焦點

  • (下)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
    由於美國石油產量是日本的500倍,鋼鐵產量是日本的20倍,工業產量是日本的74倍,所以包括山本五十六在內都認識到只有速戰速決才能亂中取勝,如果打成消耗戰持久戰日本必敗無疑。為此,決定進攻東南亞,快速搶佔香港、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和東印度,以解決戰略物資奇缺的問題。考慮到作戰過程中美國會馳援,因此必須採用偷襲的方式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以消除後患。這就是偷襲珍珠港的緣由。
  • 原創: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 (四)
    這一研究,日本艦隊要長途跋涉數千公裡偷襲珍珠港,而且很難保證不被發現,而且全程得無線電靜默,艦與艦之間不能用無線電聯繫,一聯繫就會被發現。這個地方的水文,港口很多情況類似珍珠港,所以在這模擬,高強度的訓練,準備偷襲珍珠港。當時山本五十六已經就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成為日本海軍三駕馬車之一,日本海軍是以海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和聯合艦隊司令長官,這三個人被認為是日本海軍的三主官。於是山本五十六就開始設計能不能畢其功於一役,一舉偷襲珍珠港。
  • (上)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
    12月7日,是日本偷襲珍珠港74周年。這一天,日本擊敗了美國,進而挑起太平洋戰爭,後來被美國定為國恥日和國難日。
  • 【科學小故事】之《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
    寶貝們,你們聽說過著名的珍珠港偷襲事件嗎?是的,沒錯,日軍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呢?
  • 二戰期間,日本明知不是對手,為什麼還要偷襲珍珠港
    ,名字叫《太平洋海上霸權》,四年後,這本書的部分內容被拿出來編寫了一本小說《偉大的太平海洋戰爭》,這本書中,就有描述日本艦隊偷襲珍珠港的情況。而這場戰爭發生的日期,即1941年12月7日,被美國定為國恥日,搞笑的是,美國給珍珠港事件的設計師源田,就是那個非要炸航母的日軍飛行員,頒發了一枚「將領級軍團殊獎章」,然後日本的腦迴路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給那個燒了東京導致十餘萬人死亡的李梅將軍頒發了「勳一等旭日大綬章」……
  • 日本偷襲珍珠港始末
    【日本偷襲珍珠港始末】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歷史節點,近日,世界多個國家舉行珍珠港事件75周年紀念儀式。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夏威夷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摧毀、重創多艘美國軍艦和上百架飛機,導致美方大約2400人死亡。隨後美國對日宣戰,揭開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 實力差距懸殊,日本為什麼還要偷襲珍珠港?
    珍珠港北面220海裡,一支由6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和3艘潛艇組成的日本艦隊,經過12天,6500公裡的長途跋涉,已經在此集結完畢,甲板上掛滿炸彈和魚雷的飛機整裝待發。 6點20分,183架轟炸機和戰鬥機騰空而起,直撲珍珠港,第一波攻擊開始了。
  • 日本偷襲珍珠港絕不是一個愚蠢的行為
    日本為什麼能把侵華戰爭,維持到偷襲珍珠港之時呢?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英美等國家,其實一直都在背後支持日本。最簡單而言,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如果英美掐斷了日本的能源供給,日本的戰爭機器早就無法運轉了。日本後來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呢?原因也非常簡單,那就是英美開始對日本實行禁運了!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只有兩個選擇。
  • 日本偷襲珍珠港,德國必須向美國宣戰嗎?
    不過德國人所有的外交努力都在1941年12月7日這天化為泡影,因為日本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突然對珍珠港發動了偷襲。四天之後德國宣布對美作戰,自此美國正式介入歐洲戰事,為此有人都把日本看成一個「豬隊友」,假如日本不去招惹美國的話,德國會有更多的時間完成在歐洲大陸的軍事行動,但珍珠港遭襲之後再無可能。
  • 日本偷襲珍珠港,南雲忠一為什麼取消第三次空襲?
    當時南雲忠一得到夏威夷的潛伏人員發來的情報,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空母不知去向,珍珠港裡只有8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和20艘驅逐艦(實際數字上要更多一些,日本人的情報還有偏差)。這一情報如同晴天霹靂,畢竟如果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不在的話,整個行動的風險係數就會大大增加,甚至於可能落入一個圈套之中。
  • 日本距珍珠港3500海裡,它是如何瞞天過海,千裡偷襲珍珠港?
    實際上,山本五十六從1924年任日本海軍霞浦航空隊教練起,他就預判航空兵將是未來海軍作戰的一種利器。在任期間,他不僅嚴格訓練士兵的作戰水平,自己也親身一同參加飛行演練。40歲那年,他的飛行技術超過了不少青年學員,甚至達到了單飛教練機的水平。
  • 福利 | 揭秘日本偷襲珍珠港決策始末——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標誌,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節點。
  • 日本偷襲珍珠港,一群明白人為何會集體走向瘋狂?
    二戰後期的時候,日本已經感覺到了形勢不對,因此在北上和南下計劃之中選擇了南下,不過日本在這個過程中作出了一個非常瘋狂的決定,那就是偷襲美國的珍珠港,這直接導致美國向日本宣戰,也是讓日本最終走上了戰敗的路。
  • 偷襲珍珠港解讀
    研究此次事件的成敗得失,有利於我們了解二戰歷史和今天美日關係之緣,對未來戰爭的偷襲戰也有一定借鑑或啟迪作用。偷襲珍珠港(英文: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真珠灣攻撃)是指由二戰時期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
  • 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原因真相
    但以日本方面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絕非愚蠢的決定,而是日本國內諸多的軍事、政治、外交人才,經過長時間反覆討論做出的挽救日本的正確決策。日本襲擊珍珠港一、二戰中的日本說起二戰中日本戰敗的原因,很多時候都離不開資源問題。沒錯,日本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少是日本一直以來都面臨的困境。
  • 如何評價偷襲珍珠港的日本海軍名將南雲忠一
    南雲忠一,(1887年-1944年),日本海軍中將。日本聯合艦隊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率領艦隊直接指揮了偷襲珍珠港戰役。而在中途島海戰中全線敗北。身為水雷戰專家卻被山本五十六任命為航空部隊司令,實在令人費解。在1944年任日本中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兼塞班島守備隊總指揮,在敗局已定後自殺。日本大本營追晉其為海軍大將。
  • 日本偷襲珍珠港罕見真實照片,令人咋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
  •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始末,這是美國給日本挖的坑嗎?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始末,這是美國給日本挖的坑嗎?來源:麥田讀史我相信我們把一個熟睡的巨人吵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這是戰爭電影《虎!虎!虎!》中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後說的一句話。或許歷史上的山本並沒有說過這句話,但他確實有這種感覺,其後戰爭態勢的發展也如他所料,美國在此後不久後參戰,珍珠港事件成為二戰重大轉折點。
  • 山本五十六與「偷襲珍珠港」
    正是鑑於如此黯淡的前景,山本五十六開始認識到日本海軍與其將全部的兵力用於「南進」,不如先行擊潰美、英。正是懷著這樣的設想,11月下旬,山本五十六親至東京向海軍大臣及川古志郎口頭匯報了自己的想法。但只得到請他抽空將自己的想法落於文字,以便「自己好好研究研究」的回覆。
  • 二戰期間,日本為何非要偷襲美國珍珠港?其實這是日本的最佳選擇
    前言:二戰期間,珍珠港戰役是一次重要的轉折點,日本突襲美國,將其拉入了二戰戰場。正是因為此舉動,導致日本最終腹背受敵,沒過多久就選擇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