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李清文團隊在《Adv. Mater》期刊發表:碳納米管纖維研究綜述

2021-02-23 材料分析與應用

碳納米管是一種潛力巨大的超級材料,是構建未來超強結構和碳基半導體器件的理想核心基礎材料。將碳納米管組裝成宏觀體(如纖維、薄膜和泡沫等)是實現碳納米管宏量應用的重要途徑之一。碳納米管纖維是碳納米管的一維連續組裝體,其不僅可以單獨使用,而且可以通過編織形成二維薄膜或者三維編織結構,成為最受關注的碳納米管宏觀體。近二十年來,人們致力於開發碳納米管纖維連續紡絲工藝,揭示碳納米管纖維的工藝-結構-性能關係,並且開發碳納米管纖維的工程應用等。現有的大量研究已經表明,碳納米管纖維在結構功能一體化複合材料、纖維狀能源器件、人工肌肉以及輕質導電線纜等方面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遺憾的是,從納米尺度的單根碳納米管到宏觀尺度的碳納米管纖維,碳納米管在力、電、熱等性能上發揮的效率甚至不到10%,限制了碳納米管纖維的工程化應用。理解和明晰碳納米管纖維的工藝-結構-性能關係是進一步提升碳納米管纖維性能的關鍵。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李清文團隊自2007年成立以來,在碳納米管纖維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工作。近期,該團隊應邀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撰寫綜述文章(DOI:10.1002/adma. 201902028),系統回顧過去近二十年來人們在碳納米管纖維基本物性研究方面開展的工作,並對碳納米管纖維未來的發展關鍵做了展望。


  回顧碳納米管纖維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我國在國際上較早開展碳納米管纖維研究。2000年,法國科學家首次報導了通過溼法紡絲工藝,製備碳納米管含量高達50%以上的連續纖維材料,拉開了碳納米管纖維研究的序幕。2002年,清華大學教授吳德海團隊和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教授P. M. Ajayan合作,首次報導了利用浮動化學氣相沉積方法製備直徑約為300至500微米的碳納米管束,其長度達到20釐米;同年,清華大學教授範守善團隊首次報導了從碳納米管陣列拉絲製備碳納米管纖維的方法;2004年,我國科學家李亞利在英國劍橋大學訪學期間,與Alan Windle教授合作,實現了浮動催化化學氣相沉積法連續製備碳納米管纖維。期間,美國科學家報導了溼法製備純碳納米管纖維工藝。2018年,清華大學教授魏飛團隊報導了釐米級碳納米管管束,其強度達到80 GPa。總體來看,自2000年左右科學家成功實現碳納米管在宏觀尺度的纖維組裝後,碳納米管纖維的研究迅速興起,並在20年的發展中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碳納米管纖維紡絲方法的探索階段——基於凝固過程的溼法紡絲、利用碳納米管垂直陣列的抽絲紡紗以及基於生長過程預形成碳納米管凝膠的直接紡絲成為當前最主要的製備方法;

(2)針對碳納米管纖維宏量連續製備、基本性能提升以及功能特性開發的快速發展階段;

(3)當前碳納米管纖維的發展已進入到產業應用的攻關階段,如何啃下硬骨頭需要科研工作者以及產業界的共同努力。


  基於不同的紡絲方法,碳納米管纖維展現出極為豐富的組裝結構。相比於其微觀結構,碳納米管在纖維中的取向度、緊密度、糾纏度,在纖維徑向的分布差異、表面形貌等結構特性更加決定了纖維的宏觀物性。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在改進纖維組裝結構的基礎上,對管間的力、電、熱的傳遞進行有效調控,是提高纖維性能、充分發揮單根納米管性能的關鍵所在。

在該研究進展的綜述中,作者分別對碳納米管纖維的力、電、熱性能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在力學性能方面,目前可以通過溶劑緻密化、機械緻密化、逐級牽伸、纖維內引入聚合物網絡結構、管間誘導共價連接等方法實現纖維斷裂強度和彈性模量的顯著提升。另一方面,纖維內極為豐富的界面結構帶來了多樣化的能量耗散過程,使得碳納米管纖維(以及薄膜和複合材料)展現出傳統碳纖維所不具備的阻尼、蠕變等動態力學特性,實現了剛柔並濟的雙功能結合。此外,纖維的紗線結構以及獨特的柔性,則在旋轉驅動、生物電極等領域展現出獨特的優勢。 


  碳納米管纖維還是優良的「導」體。在導電特性上,通過摻雜手段拓寬管間電子躍遷通道後,纖維在比電導率性能上有望超越金屬導體的極限,在輕量化導線方向展現出發展優勢;而通過與金屬的複合,基於碳納米管快速導熱的性能,能夠大幅度提高複合導體的極限載流能力,在未來超大電流的應用中有望取代傳統金屬導體。在導熱特性上,由於獨特的組裝特性,纖維表面的熱輻射尤為顯著,導致在實際測量中表觀熱導率與實際熱導率間存在巨大差異,並且前者隨樣品尺寸增加而快速發散。為此,除了優化纖維結構以改進管間聲子輸運之外,進一步發展測試方法也是碳納米管纖維導熱研究的重要內容。 


  在該綜述中,作者分別對力、電、熱性能相關的理論研究進行了介紹,指出未來纖維性能的進一步提高以及產業化實現的基礎,依然在於對加工—結構—性能三者內在關係的深入認識。儘管碳納米管纖維物性已有一系列突破、器件應用取得多項成功,從源頭重新認知纖維的紡絲工藝過程依然顯得尤為必要。

蘇州納米所發表碳納米管纖維研究綜述

李清文研究團隊介紹:團隊成立於2007年,10餘年來在納米碳宏觀組裝材料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特別在碳納米管可控制備及纖維化領域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研究成果,包括半導體型碳納米管水平陣列可控制備、可紡絲碳納米管陣列的低成本合成、碳納米管網絡的規模化連續製備、碳納米管纖維紡絲工藝、石墨烯纖維溼法製備、力學性能逐級增強、纖維多功能特性開發等,並開展了包括光電能源轉換、光催化在內的多功能特性研究,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 Research、Nanoscale等國際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授權專利70餘項。團隊應邀參與我國高性能纖維技術叢書編寫工作,撰寫了國內第一本《碳納米管纖維》專著,系統闡述了碳納米管纖維製備工藝、結構性能關係、以及碳納米管纖維在複合材料、能源器件以及輕質導線等方面的應用。該書已由國防工業出版社於2018年出版發行。 

來源:文章來自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材料分析與應用"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材料分析與應用,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材料分析與應用"。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三日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碳納米管及纖維是如何應對材料疲勞的?
    對於一束束的碳納米管來說也是如此,不管它們各自的組件有多完美。 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計算了應變和應力如何影響「完美」的納米管和那些組裝成纖維的納米管,同時發現儘管纖維在循環荷載下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效,但納米管本身可能保持完美。管道或其纖維在機械環境下能維持多久可以決定其應用的實用性。
  • AM綜述:能源納米器件的掃描力探針研究綜述
    掃描力探針顯微鏡由於其高空間解析度,豐富的功能成像模式和適應於複雜環境的原位工況成像能力等優勢,非常適合能源納米器件工作機理的研究。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陳立桅研究員團隊,長期致力於發展掃描力顯微術功能成像模式研究能源納米器件表界面形貌、化學結構和電子過程與器件性能相互聯繫,已在Acc. Chem. Res,Nat. Commun.,JACS,Adv. Mater.
  • 中南林萬才超團隊JMCC綜述:納米纖維素基柔性壓阻式傳感器,可穿戴更高效!
    本綜述聚焦納米纖維素基壓阻式傳感器的設計策略、製造技術和性能優化方法。本綜述的核心內容主要分為五個部分:(1)研究背景介紹;(2)納米纖維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理化性能和自上而下的拆解技術;(3)納米纖維素自下而上的組裝策略以及不同維度的納米纖維素組裝體的微觀形貌和力學性能;(4)納米纖維素基壓阻式傳感器的設計策略和製造技術;(5)壓阻式傳感器的關鍵性能以及納米纖維素對這些關鍵性能的增益效果和機制。
  • 邀請函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集成微系統封裝平臺(MSPC) 揭牌發布儀式邀您參加!
    注意啦~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納米加工平臺重點建設的產業研究工程化項目
  • 碳納米管的出路?做超黑塗層材料又有新突破 | 清華《Carbon》
    清華大學物理系李群慶研究員團隊報導了一種基於碳納米管和炭黑顆粒的完美吸收體的設計和簡單的噴塗工藝,該吸收體在400 nm到20 mm的寬波長範圍內具有超過99.9%的全方位吸收效率。將炭黑粒子引入碳納米管溶液中,形成多尺度全碳基納米材料,有效地改善了噴塗層的形貌,提高了光吸收率。
  • 天津大學環境學院發表Angew熱點文章:金屬擔載型中空碳納米反應器空腔限域效應促進生物質基乙醯丙酸加氫轉化
    作為一類典型的人造納米反應器,金屬擔載型中空碳納米結構(MHC納米反應器)以其可調節的微環境效應在能源催化領域中展現出顯著的結構性優勢。通過對MHC納米反應器關鍵結構參數的精準控制,可以靶向調節其在納米尺度上的中空微環境以誘導特定反應目的的達成。其中,空腔限域效應被認為是一種有利於促進催化性能提升的基本微環境效應之一。
  • 納米隱身材料發展與應用
    伊斯坦堡大學的Ali Durmus等人通過使用不同數量和類型的碳填料,炭黑(CB),石墨(G),碳納米纖維(CNF)的溶液混合法製備了熱塑性聚氨酯複合片材,對其形貌特徵,介電性能和微波吸收性能進行了分析,並詳細研究了多壁碳納米管(MWCNT)。實驗採用透射線法,分別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和矢量網絡分析儀分析了複合材料的微觀結構和吸波特性。
  •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ACS Nano:耦合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高效收集波浪能
    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基於對矽膠材料的紫外改性及摻混微顆粒等方法,製備了用于波浪能收集的高性能TENG單元,構築了相應的TENG網絡,通過真實波浪環境的實驗,闡明了網絡連接對於提升發電機單元效能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三種單元連接策略,首次成功實現了耦合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對波浪能的收集,通過網格式TENG網絡中各單元的耦合作用,使電荷量輸出提升10倍以上。
  • 《Tungsten》發表武漢大學任峰教授綜述文章:納米孔道鎢薄膜中的氦行為研究進展
    期刊主頁:https://www.springer.com/journal/42864投稿網址: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w鎢作為面向等離子體材料(PFMs)在聚變堆中要遭受極端惡劣的服役環境,因而對其抗輻照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軍民兩用功能纖維與納米纖維新進展(上)
    功能纖維包括納米纖維(NF)和碳納米管(CNT)細分有上百種,大都直接或間接與軍用有關。
  • 《Acta Mater》「編碼」累積疊軋製備多級特徵結構納米疊層材料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所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合作,在聚變堆超導帶材的設計及其抗氦輻照損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科研人員採用了一種改進的累積疊軋焊接技術(coded-ARB),通過「編碼」二元組分的尺度分布,製備出一種具有多級特徵結構並滿足上述性能要求的鈮基納米疊層材料。
  • 普渡大學武文倬:納米壓印用於一維手性半導體材料製備及其應變工程研究
    普渡大學工業工程學院武文倬教授團隊通過簡單的空白CD和DVD唱片,成功的拓展出一種價格低廉,方便快捷的納米壓印法,擺脫了傳統銘刻法需要光刻膠的束縛,並利用該方法對密排納米線陣列施加了一個大小,方向以及周期性可控的應變場。研究表明,應變場的大小可以通過壓印時施加壓力的大小,納米線的直徑和基底的圖案來進行調控。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拉曼光譜揭示了晶格振動與外部應變場的關係。
  • 【綜述】原子水平上精確合成金納米糰簇
    近年來,原子水平上精確合成金屬納米糰簇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目前已經出現各種尺寸和結構的系列納米糰簇。
  • 碳納米管框架上超薄TiC薄膜的向內生長,作為鋰氧氣電池的穩定支撐正極
    【研究背景】合理的設計和合成路線來製造穩定的空氣正極支撐體,將高電子電導率和理想的抵禦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攻擊結合起來仍然至關重要,但對於可持續的
  • 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候選推薦(2020-009)——實現納米機電系統振動模式的電學相干調控
    基於上述背景,中國科大郭國平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田琳教授合作,利用石墨烯優異的電學和力學性質,設計製備了包含三個串聯耦合的石墨烯納米機械振子的納米機電系統。通過微波驅動,實現了兩端振子振動模式之間能量的相干傳遞。
  • 國外抗彈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的研究進展
    20.06GPa和383.65MPa,平均壓縮模量和壓縮強度分別為31.83GPa和258.60MPa,平均剪切模量和剪切強度分別為5.62GPa和97.43MPa,平均彎曲模量和彎曲強度分別為16.23和334.61MPa;最後他們還利用S-2GF氈布製得預製件,採用真空輔助樹脂傳遞模塑工藝對預製件浸漬SC-15環氧樹脂,生產出車用複合保險槓支架。美國陸軍工程研發中心還研究了負載碳納米管的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西安交大科研人員
    近日,理學院量子光學團隊在基於金剛石NV center單自旋體系與納米機械振子耦合機制及相干操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該團隊李蓬勃副教授在日本理化研究所訪問期間與日本理化所Franco Nori教授、 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Peter Rabl教授、項澤亮博士等人合作,從理論上提出了一種基於單個NV center和載流碳納米管機械振子強耦合的混合型量子器件。
  • 【納米】銀納米糰簇組裝材料用於化學戰劑降解
    金屬納米糰簇的尺寸介於納米顆粒和原子之間,具有潛在的、獨特的發光和催化性能。目前,金屬團簇基材料的有效催化研究進展依然十分緩慢。利用有機配體將金屬團簇高度有序配位組裝,是提升金屬團簇穩定性和增強功能的重要途徑。鄭州大學的臧雙全教授團隊在此研究領域做出十分有特色的研究工作(代表性的工作有Na.
  • 王中林院士團隊Adv. Funct. Mater.:TENG調節肖特基/歐姆接觸可逆轉變用於多功能高靈敏生物傳感器
    現有研究表明:肖特基接觸傳感器更適合於檢測低濃度生物分子,而歐姆接觸傳感器在檢測神經電信號時具有更強的靈敏度。這兩種生物信號的高靈敏檢測對神經性疾病的臨床診斷以及腦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患者體內的多巴胺濃度與神經電信號均會發生異常,目前利用同一傳感器件對多巴胺及神經電信號實現高靈敏度檢測依然是一項挑戰,該研究對於多功能化及微型化傳感器的製備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可高效清除空氣PM2.5的新型過濾紙和口罩
    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空氣過濾產品是過濾口罩,在過濾口罩中普遍使用普通紗布、無紡布等濾料,其纖維較粗、纖維之間的孔隙較大,對PM10以上的大顆粒物具有較好的過濾效果,但難以高效清除空氣中PM2.5細顆粒物。目前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市場上許多過濾口罩對PM2.5細顆粒物的過濾效率偏低。除了對PM2.5細顆粒物的過濾效果不理想外,一些過濾口罩的透氣性也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