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八一"是我軍建軍90周年,海軍部隊軍裝質量與樣式之好,令老百姓們豎指稱讚,咱中國軍裝與國際接軌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博主在海軍服役近20年,穿過三種不同樣式的海軍軍服。在建軍節來臨之際,想與我的微友們聊聊當年我穿軍裝的幾件趣事:
一、五五式水兵服
1963年8月下旬某天,北京上百名應徵入伍的中學生,聚集在西黃城根小學。新兵們懷抱著剛剛領到的嶄新的水兵服,吵著、叫著、大笑著,喧囂聲攪亂了平靜的校園。我們在學習雷鋒的高潮中穿上了海軍服,加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行列裡。那天,十幾個新兵蛋子擠在校門口傳達室裡,圍在接兵的李參謀身邊,聽他講解水兵軍服的結構、用途。李參謀自豪地說:我們的水兵服裝是最有特色的國際傳統軍服,它已有百年以上的悠久歷史,能穿這種軍服是幸福的。李參謀像講故事一樣從頭到腳,從上到下,把五五式水兵服的結構、特點、穿法,細細解說。
先說水兵軍帽。它是沒有大沿的圓頂形軍帽,靠帽內鋼絲支撐起來。帽子周圍用黑色緞帶圍著,緞帶寬約3釐米,緞帶的前額部位印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九個金字。緞帶在後腦勺部打結固定以後,分成兩條1尺餘長的絲帶下垂,頗似姑娘們的雙辮兒。緞帶的末端印著金色鐵錨,戰士平時將緞帶捋直放於胸前,緞帶隨風飄揚,俗稱風向帶。冠戴水兵帽是有規則的:帽要向前,右方傾斜,前沿置左眉二指、右眉一指處,有一指的傾斜度。海軍帽徽於八一紅星下有隻帶鏈的金色鐵錨,體積比陸軍、空軍的帽徽略大些。
水兵上衣,分白藍兩色,夏天穿白色,春秋穿藍色,全是無領套頭的直筒衫。上衣頸後有一塊方形披肩,定扣在上衣前後。披肩是天藍底色,邊緣印有四個平行的白條,藍、白兩色象徵著大海與白浪,而4數代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4個水域。披肩起源於古代海船上水手們肩扛貨物時防汙的襯物,後來就固定水兵軍裝上,起裝飾作用。上衣的披肩與帽子的風向帶迎風共舞起來,特別浪漫。水兵上衫十分寬大,用腰帶束在水兵褲內。寬大的套頭式上衣,是為落水後脫衣方便。袖子是緊口箭袖,兩隻扣子束袖口,也是以藍為底色,印著四條白線。李參謀說到這兒問大家:「為什麼要掖腰束袖?」這個說「掖腰束袖人威風!」那個又說「不對!與敵格鬥時光溜,不吃虧。」參謀笑說:「別忘了,艦艇上到處是梯子欄杆,來回跑動的水兵,萬一讓船上那些突出的東西……。新兵齊呼「光溜!掛不著!」參謀高興地說:「說對了!上衣設計成套頭式,為的是戰鬥的需要。」
再說貼身的「海魂衫」,它是戰士的內衣,是藍、白線條相間的棉織T恤衫,分長、短袖兩種。大概受電影《海魂》啟發,俗稱「海魂衫」。
說起了腰帶,也就引出了船形帽。我們發的是普通的棉製藍腰帶。最初水兵用的黑牛皮腰帶,有塊拳頭見方的黃銅腰牌,上面雕印著大鐵錨,扎在腰間人帥極了!可惜它與船形帽這兩件洋式寶貝,沒用幾年就廢止了。1955年實行軍銜制那會兒,為戴船形帽,步兵戰士全推光頭,船形帽似雌性生殖器,於是被喜好惡作劇的大兵們嬉稱之為「牛X帽」,另外一種解釋大概是因為戴上了它,大兵顯得特牛氣,故稱牛X。船形帽很柔軟,隨意摺疊,水兵在燙人的甲板上落坐,塞在臀下隔熱,效果極佳。戰士們的怪招子可謂多矣!李參謀說得如此精彩,大夥顧不得什麼乾淨埋汰一說,衝出傳達室,就在小學的露天操場上就地「實踐」起來,任李參謀如何阻攔,誰也不理。大家脫下了學生裝,踮著腳笨手笨腳地穿上了嶄新的水兵服。
抱怨最多的是水兵褲子。褲子深藍色,構造繁雜而肥大、腹前光板無物,叫男式軍褲卻不開撒尿的檔口。褲腰分前、後兩個大片,後片兒的兩側向外延伸出左右各一布帶,兩布帶對扣之後圍於腰間,用布條上的鈕扣與褲前那片兒結在一起,再把褲腰兩側的扣子系住,最後用水兵腰帶一勒,褲子才能結成一體。入廁解手時,你再內急,也須耐著性子先解開腰帶,再解兩側腰扣,最後解開腹扣,經過上述三道手續才可下蹲 「方便」。否則,濁物亂洩是極有可能的,這一流程可能比女人解手還要複雜。水兵褲有近尺之寬,能把解放膠鞋嚴嚴復蓋起來,小號腳碼的人走起路來,不見鞋子,只見兩條肥褲腿前後倒騰。就是這樣,新兵們在西黃城根小學,熱熱鬧鬧、高高興興地學著李參謀,穿上了五五式水兵服。
兩天後,新兵們踏上了行軍旅途。1963年8月,河北、河南發大水,火車只得北上繞經包頭、蘭州入川。到綿陽後,海軍四航校的軍用卡車載著新兵行駛在蜿蜒曲折的川北公路上。每逢停車休息,百十號新兵就衝跑上山,學著司機老兵,背對公路,在竹林邊捋起褲腿大撒其尿。蜀人調侃極詼諧誇張,見此盛況,揹簍馱貨的村民興奮不已,手充話茼,大聲招呼著正在稻田裡幹活的女人:「喂!女子們快看喔!海軍娃兒的ⅩⅩ長在大腿上了!」此時方覺,肥大的水兵褲原來方便得很哪!雖無檔口卻有褲腳口,難不倒咱爺們兒!
筆者從小愛玩彈弓,離京前把這寶貝偷藏在挎包裡。入伍部隊是川北閬中縣海軍四航校,建在嘉陵江中的一座島上,國民黨統治時期這裡曾是飛機場。航校四面環水,清澈的嘉陵江激流,從北部秦嶺萬山叢中狂洩而出,其勢險峻壯觀,讓首都戰士大開了眼界。某周日放假,我和幾個帶彈弓的哥們到嘉陵江邊打彈弓玩。正在興致頭上,營區吹響了集合哨,大伙兒拼命往回跑,我光顧跑了,忘了把彈弓揣起來。我們一班列隊集合都面對首長,站在最前面。黃排長依次喊了「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喊聲一落,我突然發覺自己右手還緊攥著彈弓,頓時緊張極了,兩眼盯著排長,偷偷地把右手裡的彈弓往褲袋裡揣。一急忘了水兵褲是裡外兩層的,裡層才通褲子口袋,我卻把彈弓塞入了外層,彈弓「刷」地順著褲腿出溜到隊前的地面上!心想:「完了!完了!等著挨捋吧!」排長衝我詭秘一笑,緩步朝著我走來,慢慢彎下腰,從地上揀起彈弓高擎過頭,對著全排喊:「稍息!」然後,操著純正的川腔,一字一板地開始了訓話:「你個革命軍人嘍,扛槍保國的解放軍嘍,褲腿兒裡跑出娃兒們耍的傢伙?你長不大了!娃兒喊你們叔叔,還耍彈弓,羞人!」話音一落,新兵們轟然大笑起來。我算栽到了家,難以擺弄的「女」式水兵褲,讓我出盡了洋相。
4年以後,我當上了幹部,出席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海軍表彰會。休息時在大廳與黃排長相逢,他抱著我激動萬分,當眾談起這個部下當年玩耍彈弓」長不大了」的故事,驕傲地誇讚道:「你們看,我的兵長大了!」眾人大笑!
二、灰色中山式海軍服
「紅色的帽徽紅領章,紅色的戰士紅思想,全軍上下一片紅,顆顆紅星向著黨!」這是專為部隊取消軍銜換裝而作的軍歌。1965年6月1日那天,我們南海艦隊雷達三團雷鳴站全體指戰員,在這軍歌聲中脫下了老式海軍服,換上了灰軍裝。百萬官兵上上下下頂著同樣的紅色五星,綴著紅色領章,實現了全軍官兵衣著一致的革命化要求。一日之內,人民海軍從上白下藍的傳統海軍服,轉眼變成了一片灰色中山式軍裝。當時我是雷達操縱員,才是個下士,對於換裝打心裡說,好個不情願啊!上世紀中葉,國產電影《海魂》和《海鷹》曾感動過無數青少年,片中的趙丹、王心剛身穿著瀟灑飄逸的海軍服,那威武英姿,是我們青年心中偶像。眼下,大家互瞧著這身灰色衣裝,十分怪異,我們還是海軍嗎?筆者當初正是為了這身威武的海軍服,才投筆從軍的。參軍前,還在日記本上偷偷畫了一個佩帶勳章的水兵戰士做為自勉。「郞騎竹馬來,折花弄青梅」。可愛的行頭,那是男孩兒們打小就最崇尚的戰袍,穿了不到二年,就被廢止了,心中好是悵然。
好在那段日子,這身灰軍服受到過一些人的寵愛,多少讓我還得意過幾天。
1966年文革初期,我是海軍工程學院的學員。毛主席在北京8次接見紅衛兵後,終止了這一活動。各地學生效法大連海運學院的大學生。搞起了全國的徙步串聯。1966年冬天,我們4名海校學員到了西安,與住同一招待所的4名陸軍女學員談起了徙步走向延安的壯志,兩軍一拍即合,立馬組成了「長徵」小分隊。女同胞生性愛說愛笑,十分活潑,撒嬌打鬧時常喚海軍大哥「灰耗子」,總當面誇讚舊式海軍軍服如何如何威風灑脫,弄得哥兒幾位海軍學員越發不待見這身灰軍服。
小分隊從西安陸軍四醫大出發,途經銅川、黃陵、宜君諸縣,到了革命聖地延安。在延安參觀休整了數天,開始東進,朝著黃河邊的延水關行軍。我們橫跨陝、晉、冀,徙步3千裡。沒料這身灰色海軍服,受到沿途老區百姓們的特殊鍾愛。老區鄉親把我們當成30年前東渡黃河的工農紅軍。一路所到之處,倍受鄉親們的熱情接待,處處提供行軍食宿方便。離開了延安,我們背著沉重的背包,以每日近百裡的速度趕赴延水關。「長徵隊」路經甘谷驛、浩叉峪,第3天風塵卜卜地到了延水關。那時正值隆冬,我們沒穿棉褲,是靠急行軍出大汗來取暖禦寒的。到了延水關渡口,只見黃河水面上漂流著大片大片從上遊而來的冰塊。此時強渡黃河是會要船翻人亡的,渡口堅決停止了擺渡。全國各地來的數千名紅衛兵被困在了黃河岸邊。滴水成冰,天寒地凍,讓許多學生只得調頭重返延安。我們8名軍人背著背包在河邊走來走去,向河東對面的呂梁山焦急張望。只見幾個艄公蹲在船邊抽菸啃饃,看了我們一會兒,低頭無語。半個時辰過去了,一個上年紀的老船工扶船慢慢站了起,把手裡的旱菸袋在鞋底子上磕了磕,對著幾個年輕的船工招呼:「喂,當兵的也不容易呀,走到咱渡口了,就送紅軍過河吧!」啊!突然間艄公喊出「紅軍」兩字,大家頓時熱淚盈眶。老艄公對我們大呼:「解放軍,上船!」船離岸了,如出弦之箭衝向河心。似從天而降的巨大河冰,咣!咣!咣!不停地猛烈撞擊船幫,腳下的木舟仿佛傾刻就要折槳沉濤了!大家渡河心切,竟忘卻了危險。只見船夫邊搖槳邊狂吼著,船槳撥打著寒濤波浪,他們不時猛喝一口燒酒,接著又大吼起來……在慘烈的嘶喊聲裡,木船穿冰破浪,如一片小葉,搖搖擺擺地,在秦晉高原那古老河谷裡漂遊著。「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壯麗的歷史巨畫,霍然顯現在現代軍人的眼前,不到15分鐘,木船神奇般地撞到了對岸。「長徵」隊員迅速離船上岸,我們沒來得及回頭答謝艄公們,船已調頭漂回去了。
小分隊進入山西永和縣境,女同胞們再不喚我們「灰耗子」了。在革命老區的地界上,穿灰軍裝的海軍大哥是紅軍的象徵,是她們的驕傲!
過河後,又開始了急行軍——翻越巍峨壯觀且綿延百裡的呂梁山。早上為搶渡過河,來不及購備糧草。哪知上山後才發現,幾十裡荒原不見人煙,我們斷糧了。所幸女人貪吃零食,她們兜裡幾把紅棗成了小分隊的唯一口糧。太陽落山時分,大汗淋漓的我們終於攀到了呂梁山頂.黑暗裡,見不遠處有點點明亮,那是只有幾戶人家的小村。小分隊運氣極好,恰好迎面走來一個身披著老羊皮襖、頭上扎著羊肚手巾的老漢,背柴回家。見這些當兵的疲憊不堪,得知全部情況後,大爺二話沒說,拉著隊員們就往他家走。寒星冷月之下,一間低矮的土窯洞裡不時傳出軍民共話的笑聲,大爺一家老老小小,出出進進,忙碌著為子弟兵燒水做飯,不大會兒,婆姨們為子弟兵送上一桌熱呼呼的小米晚宴。飯罷肚飽,軍人倒在炕上睡死了過去。熟睡中,我為取暖,使勁兒往熱炕頭拱。天亮睜眼一瞧,老漢早已出門去拾糞,發現自己踢開軍被,鑽進大爺被窩裡,與老漢「共衾」了一宿。此景後來成為眾人笑料。
東方紅,太陽升。吃過了早飯,正打背包準備上路,房東大爺提著一隻小筐,樂呵呵進了窯洞。筐裡裝滿了金黃色的山梨,那是他家地窖裡的冬儲水果。我們力拒不收,可大爺硬是撥開眾人,挨個兒把梨「強行「塞入每個人的跨包。還小聲說「孩子們,聽話,帶上它走遠路能解渴。當初劉志丹的隊伍,也吃過我家的梨哩!可惜呀,幾天以後他就犧牲了。」大爺深情地摸著我們的軍服感嘆道:「打上綁腿,更像紅軍了。」42年彈指過去,身披著老羊皮襖的大爺,他那親切的音容,成了我們「長徵」小分隊共同記憶,永久刻印在每個隊員的腦海裡。
三、國際統一樣式的海軍服
1974年秋,鄧小平同志主持下的新軍委,大刀闊斧撥亂反正,果斷地恢復了傳統海軍軍裝,結束了我們海軍歷時九年的灰色時代。海軍官兵終於恢復了國際統一樣式的軍服。那時,我在廣東湛江南海艦隊艦艇搶修隊當技師。搶修隊是國家的值班部隊,是經歷過兩次赴越作戰的英雄部隊。曾經在越參戰期間,我隊天天與身著傳統海軍服的越南水兵並肩作戰。中國官兵特別羨慕他們,盼著有一天也能再穿上瀟灑的國際海軍服。
換裝那天,湛江市天晴氣朗,萬裡無雲,幹部們脫下歷時九年的灰軍裝,穿上了上白下藍的幹部服,戴上軍官大蓋帽,個個神氣之極,整個營區沸騰了!盛裝的軍人們對著玻璃窗自我欣賞著,認真細緻地互為戰友整理軍容。最無奈的是穿慣了灰制服的戰士,在新式水兵服前束手無策,不知如何穿戴。連隊幹部大多穿著過五五式水兵服,於是當起了他們的教練,耐心為戰士們講述水兵服的結構特點、用途和如何穿著。搶修隊的駐地在海軍204修船廠,廠裡有不少海軍復員軍人,其中不少人穿過海軍老軍服。他們也為恢復海軍服裝而高興,紛紛來搶修隊自願為年青戰士們傳授穿著水兵服的經驗,復員軍人與我們駐廠官兵一道分享盛裝之樂。
正在興頭之上,突聞搶修隊二樓隊部飄出了歡快、跳躍的手風琴曲:|5 1 5 3 | 23 45 3 1 |——啊!是《水兵回到海岸上》!歌詞是:「水兵回到海岸上,穿過街道走過村莊,孩子母親你們好!好啊可愛的城市與村莊!」那是曹分隊長在拉琴,他拉到末句時,我們幾個同志放聲接唱起來:「姑娘站在門口笑,每雙眼睛望著我們。啦啦啦啦…啦啦啦……」。此舉引得年青戰士個個發愣,片刻之後,戰士們突然清醒了過來,也拍著巴掌跟著幹部們縱情狂「啦」起來。這一「啦」引得204廠復員軍人更加「肆無忌憚」,他們立馬脫下了工作服,伴著曲子,聳肩搖肘,叉腰踢腿,在藍球場狂跳起「水兵舞」。節日啊!盛裝之節!我腦袋突然發暈,眼前情景好似熟悉!驀地拉回到11年前北京西黃城根那所小學,自己也成了當年接兵的李參謀,被一群新兵們簇擁著,絮絮叨叨地講述著水兵軍服的故事 。
人生短暫無奈,轉眼已逾了古稀。我這個穿戴過三種海軍軍服的老兵,20多年來,目睹人民解放軍軍服一次次地改革出新。軍服的樣式、面料越來越好,瞅著子弟兵穿著這麼好,這麼神氣,咱老百姓高興!提氣!然而每次欣賞著新式軍服,都會激起我對往日軍旅生涯的懷戀!
在建軍九十年之際,相信穿著新式軍服的百萬官兵,定把鋼鐵長城裝扮得更加威武!更加雄壯!
寫於2017年八一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