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一一年式軽機関銃)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因於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其槍託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所以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的特別設計與當時日軍對一線步兵班、組支持武器的戰術使命和戰術要求有關。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軍事大國出現了新一輪軍備競賽和軍事思想變革的風潮。日本為了增強一線徒步步兵的火力,效仿歐美列強軍隊的做法,日本開始為步兵班、組設計一型由1~2人操作使用的自動武器——輕機槍。
日本陸軍對這一型輕機槍的總體戰技要求,至少做了如下考慮:
首先,自動武器編入班、組,必定增大一線步兵的彈藥消耗量,因此必須考慮由此帶來的彈藥保障問題。在此之前,日本陸軍一線步兵的班、組沒有裝備過自動武器,都是使用手動「三零」式步槍或「三八」式步槍。彈藥保障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彈藥的數量問題,即要確保夠用;其二是彈藥的型號問題,即要確保通用。而通用,又是確保彈藥保障的根本要求。步槍和機槍使用同一種槍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戰鬥中彈藥保障的方便性。
其次,日本陸軍考慮了一線步兵在戰鬥中使用彈藥的方便性問題。要求這一型即將編入一線步兵班、組的自動武器,應使用與步槍一樣的供彈具。也就是說,機槍要使用步槍用5發裝的彈夾供彈。步兵就實現了供彈具通用,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彈藥保障的方便性,而且也簡化了工廠生產特別是彈藥包裝方面的環節,整箱日本6.5mm步槍彈,都是把槍彈裝在彈夾上(一個彈夾5發)一同存放,幾乎沒有散彈包裝的,這樣在戰場上一開箱就能直接供步槍和輕機槍同時使用。
即強調步、機槍彈藥通用的同時,還強調步、機槍供彈具通用,步、機槍同彈藥、同供彈具,打開一箱彈藥,步槍手可以直接使用,機槍手也可以直接使用;戰鬥中,可以把步槍手的槍彈收集起來供機槍使用;機槍壞了,或為了節省彈藥,可以把剩下的槍彈分給步槍手使用。
機槍作為自動武器,要能通用步槍這支非自動武器的5發彈夾,這就必須實現兩個最基本的要求:其一,必須具有一個能夠承載和儲放步槍5發彈夾的平臺;其二,必須能夠滿足機槍自動射擊的要求,並能把步槍彈夾式供彈具上的槍彈連續不斷地送入進彈位置。圍繞軍方的戰技要求,打造出日本的第一型制式輕機槍。
日本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是日本在1922年(即大正十一年)定型生產並裝備部隊的一型輕機槍。「歪把子」是中國給日軍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起的一個俗名。「歪把子」這個俗名描述了日本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造型上的本質特徵。日本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採用了類似傳統步槍槍託的槍頸,同時由於其瞄準基線偏於槍面右側,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準時過於向右歪脖子,所以將本來就十分細長的槍頸向右彎曲,以使槍託的位置能滿足抵肩據槍瞄準。這就是「歪把子」的由來。
二戰中,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在使用中暴露出大量問題,不能適應作戰需要,被1936年(昭和天皇十一年,日本神武紀元2596年)定型的用30發彈夾供彈的九六式輕機槍替代。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裝備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也曾被中共敵後遊擊隊繳獲大量使用,但在正規軍中從來沒有使用,可見其質量極差。
相關閱讀:
捷克式輕機槍的前生:ZB-26輕機槍的研製過程
ZB-26輕機槍(捷克式)的結構原理與實戰應用
ZB-26輕機槍(捷克式)軍隊裝備與使用情況
中國兵工廠仿製與生產的ZB-26輕機槍(捷克式)情況
抗戰名槍捷克式輕機槍:中國步兵抗戰「完美武器」
影視劇中常常提到的「三八大蓋」步槍到底啥來頭?
金陵兵工廠造24年式7.92毫米水冷馬克沁重機槍試射
抗日神器 — 盒子炮(駁殼槍)的原理與實戰射擊介紹
亮劍中,李雲龍常說的「捷克式」輕機槍詳細介紹!
戰場上的收割機 盤點二戰中令人敬畏的衝鋒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