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把子」是中國抗日軍民給日本大正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取得俗名。大正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是日本在大正十一年,即1922年,定型並裝備部隊的一款班用輕機槍,也是日本軍隊在侵華戰爭中使用最多的一款自動武器。在中國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歪把子使用的是和三八大蓋相同的6.5*50mm有阪步槍彈;由5發/彈夾或30發/彈鬥供彈;理論射速500發/分;實際射速120發/分;有效射程600米;重量10.2公斤。採用導氣室自動原理,楔閂衡動式閉鎖機構。供彈方式為彈鬥供彈。拋殼機構為打殼式,拋殼挺為一雙臂槓桿。擊發機構為擊鐵平移式,槍機框後部凸起即為擊鐵,靠復進簧能量擊發。發射機構為連發發射,因其槍託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是一挺獨具特色的機槍,但不是一挺十分優秀的機槍。首先,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採用的這種供彈方式,結構與動作過於複雜。而這種機構動作的高複雜性,同時也就存在高故障率的隱憂。
其次,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對於氣象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在中國東北地區低溫嚴寒的條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之後在東南亞地區高溫高溼的條件下使用的可靠性更差。
最後,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人機工程很差,士兵操槍的彆扭和麻煩。由於兩腳架過長,火線過高,而且位置非常靠前,不便於發揮火力,正、副射手位置過於緊密,戰場生存能力弱。
日本軍隊之所以偏愛「歪把子」,主要是受日本陸軍作戰思想的影響。日本陸軍認為,步兵在作戰時,步槍和機槍使用同一種槍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戰鬥中彈藥保障的方便性;同時還強調步、機槍供彈具通用,步、機槍同彈藥、同供彈具,打開一箱彈藥,步槍手可以直接使用,機槍手也可以直接使用;戰鬥中,可以把步槍手的槍彈收集起來供機槍使用;機槍壞了,或為了節省彈藥,可以把剩下的槍彈分給步槍手使用。日本陸軍就是圍繞著這種思想,研製了大正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
實戰是檢驗武器的唯一標準,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以及在滿州國與華北地區的後續戰役中,日軍得到的戰鬥經驗使他們更加確信了機關槍可為前進的步兵提供掩護火力的功能。而大正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在實戰中的表現不是十分理想,於是日本陸軍便設計了96式輕機槍(「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輕機槍結合產生的「混血兒」)用於取代大正11年式輕機槍。不過,由於當時日本生產能力有限。這個計劃直到日本投降時也始終未完成。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