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述宗教的起源,必先知道宗教的定義。那麼,宗教的定義是什麼?不同文化背景,對宗教的理解皆有殊異。寬泛意義上的理解,宗教包含一種信仰,即存在一種看不見的秩序。
這種看不見的秩序,與人類社會具有怎樣的意義和意圖?19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說:宗教,本質上是人類希望和需求的投射。
宗教的起源
地球生命的漫長演繹過程中,宗教,因人類史與其中的貫穿過程,因而也成了史前知識的重要來源。但宗教,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精神分析學奠基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談到原始人類的宗教實踐時認為,原始人的宗教實踐,是全部人類經驗的代表。因此,宗教是作為一種內疚產生出來的。
人類,為什麼會產生一種內疚感?原來,在原始人的社會裡,居於統治地位的男性氏族首領,總是將本族的婦女留給自己,而將年輕男性從其領地上驅走。最後,年輕男子聯合起來,將氏族首領殺死並吃掉。
弗洛伊德指出,這種對母親的渴欲和弒父行為的內疚,是所有宗教的核心。所有圖騰宗教的產生,皆是為了減少子女的內疚感,並通過遲來的順從來安慰父親。
由於這一潛意識的仇恨和隨後的內疚感,人類向上天投射出一個上帝或神的偉大父親形象。這,似乎是所有宗教的核心。
宗教的本質和核心,是信仰的直線投射,但追溯宗教起源,是個繁雜的論證過程。學者們調查遺存原始文化,結合達爾文生物進化論,重讀古代歷史學家,如希羅多德的著作後,就宗教起源和發展提出層出不窮的假設。
在層出不窮假設中,以下四種理論, 是最傑出、最持久不衰的理論。
萬物有靈論
愛德華.伯內特.泰勒——英國第一位人類學教授(1832——1917),亦是萬物有靈論最傑出的闡述者。泰勒對宗教起源研究的最大貢獻是其著作《原始文化》。
泰勒在其著作中認為;原始人類從死亡和夢境的經驗中產生出一種靈魂的感覺,並認為自然界萬物皆有靈魂,甚至是空氣中也充滿了各種精靈。原始人認為這些精靈們,既可有助於人類,也可有害於人類。
依據精靈性情,原始人向其祈禱、獻祭,並盡力安撫,以及避免觸犯這些精靈,漸漸地,種種安撫儀式的遵循,成了原始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原始人類的這種泛靈論,最終又演變成多神論宗教,並由泛靈論理解中產生出祖先崇拜的實踐。
自然崇拜論
麥克斯.繆勒(1823——1900),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自然崇拜論的闡述和發展者。在參與泰勒等人就宗教起源問題的爭論中,繆勒研究後認為,人類的宗教,是從對自然力的觀察中確立起來的。
繆勒的理論認為:原始人發現了季節、潮汐和月相的變化規律,並將造成這一規律的力量人格化,如給太陽和月亮起名字,而且以故事的形式,描述這些力量的活動。最終創造出了眾神和宗教。
一神論
威廉.施密特(1868——1954),大洋洲語言研究學者,也是一神教理論的闡述者。在研究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狩獵採集文化時,施密特發現所有這個時期的人類,都持有一種對至高無上神的普遍信仰。雖然這個時期,居支配地位的宗教形式是泛靈論和多神論,但總有一個居於其它神靈之上的偉大至高神。
這個偉大至高神,通常被理解具有永恆、全知全能、善良仁慈、道德完美的品性。只是這樣一位至高神,在最初確立了這個世界後就走開了,而且幾乎與人類的世界沒任何接觸,但有一天至高神會回來,並對人類世界進行道德審判。
施密特認為,由於至高神在神話中只扮演很小一角色,原始人主要關注和敬拜的是當地神祗,所以敬拜一神是困難的,因而宗教墮落成多神教,直至後來進一步發展,宗教才恢復了真正一神教。
巫術論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爵士(1854——1941),巫術論理論的構建者,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根據自己的研究 ,弗雷澤贊同泰勒觀點,即人類心智是以一種與肉體進化過程相同的線性方式發展的。
就人類認識精神性存在的世界而言,弗雷澤認為人類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首先,人類試圖通過巫術論控制自然界。但當人類認識到巫術不可能控制大自然時,就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宗教。
可是,宗教的前提是,人類可以訖求大自然與人類合作。只是當人類發現宗教也無用時,人類進入第三階段——科學。
宗教的歸結
當無神論將達爾文進化論奉為圭鎳時,卻忘了仰望無垠星空。「宇宙,從哪裡來?」。身處浩渺宇宙,擁有高級神經活動區域的人類,總得追問一句:造物主,又從何而來?
宗教,是匯聚人類精神長河的一條主河流。追溯這條主河流源頭,探向的其實也是科學之盡頭——神學。
只是當有一天,人類變得有知識或強大時,宗教就被科學技術和政治學所代替。當科學技術與冰冷政治學,一起焚燒著人類的精神家園時,地球人是否最終站在了文化的灰燼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