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為成都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政工科科長的魏建紅
___滿目瘡痍已重回蔥綠;悲傷哀慟化作生的動力。
___當年,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感動和激勵著成千上萬人收起悲傷,重建家園。
___10年裡,這些閃亮的名字,已化為一個共同的符號,成為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的一部分。
___他們的經歷就是我們的經歷,他們的成長就是我們的成長,他們的收穫就是我們的收穫,
他們的意志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冒死也要進汶川!」這句響亮的口號猶在耳邊,也是在這一刻,才明白了軍人意味著什麼。 ——魏建紅
人物名片
魏建紅
第一個著陸汶川
2008年5月14日,第一架來自成都軍區某陸航團的直升機,穿破阻隔了40多個小時的世界,飛抵汶川。拉開艙門,挎著相機的魏建紅第一個跳了出去,踏上那片廢墟充斥的土地。
當地人哭著圍了上來。他們拿出紅綢帶,盡情揮舞,「吉祥鳥來了,我們有救了。」
魏建紅拍攝下大量災區圖片,第一時間提供給了救災指揮部,這為上級正確判斷、迅速決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沿著岷江河道,直升機盤旋空中,江面水霧蒸騰,空氣中飄著塵埃,魏建紅抓緊把手,朝著窗外望去,飛機穿過一根接一根的高壓電線。40多小時過去了,高山峽谷的惡劣天氣,將幾次飛行都阻斷,2008年5月14日,抓住天氣好轉的間隙,直升機最終朝著汶川飛去……
魏建紅講起十年前的經過,每個瞬間都歷歷在目。他挎著相機,第一個跳出機艙,將汶川的災情傳到了外界。十年後,魏建紅脫下軍裝,轉業到了地方,退伍的戰友們也遍布各行各業,結婚、生子、工作……那段盪氣迴腸的過往也日漸消散,但當大家再次聚首時,仍會慷慨激昂,那段袍澤情誼,時刻提醒著他,要認真對待生活。陸航部隊冒死也要飛行的英雄氣概,部隊邱光華等5名戰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忠誠、擔當和使命,這些依舊激勵和影響著魏建紅和他的戰友們。
約定
忘不了袍澤情
每年清明都要去看望救災中犧牲的戰友
交子北二路,成都市交通運輸委員會的辦公大樓內,魏建紅坐得筆直,低頭翻閱著一疊材料,桌上的辦公用品整整齊齊,窗外陽光打進來,人影映照在桌面上。這一場景,很容易就讓人想到《士兵突擊》裡的臺詞,「蒼蠅飛上去劈叉、蚊子飛上去打滑」。
報送材料的同事走進來,看到準備採訪的記者,笑了笑說:「還是能夠看出軍人的影子吧?」魏建紅站起身接過材料,個頭並不高,有些瘦削,舉手投足之間,還是那麼幹練。
2013年,魏建紅從當時的成都軍區某陸航團退役,轉業到了成都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從一名基層執法人員幹起,如今擔任政工科的科長,除了負責黨建工作,還要查處內部的違紀違法行為。「以前是把自己管好,現在是要把身邊的隊伍管好。」已經38歲的他,顯然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節奏。
和魏建紅一起退役的戰友,大多也留在了成都,各行各業都有,街道辦事處、派出所、城管……下班後聚在一起,喝上幾杯,大家聊著現在的生活,但更多的還是聊著部隊的生活。
魏建紅被人們所認識,也是因為當年跟著部隊直升機,挺進汶川縣城。他至今也忘不了,直升機進入汶川縣城上空後,滿城的百姓站起身,跳躍著,朝著飛機揮舞雙手……此時的汶川已經和外界「失聯」40多個小時,他所在部隊是第一支從空中到達汶川縣城的救援部隊。在空中盤旋了十多分鐘,直升機最終不得不選擇降落到汶川縣城周邊一塊不足50平米的小山上。搭乘長機的魏建紅挎著相機,第一個跳了下去,螺旋槳聲音漸漸消失,他聽到老百姓歡呼著,「吉祥鳥、吉祥鳥」。魏建紅拍攝下大量災區圖片,第一時間提供給了救災指揮部,這為上級正確判斷、迅速決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幸運之神並沒有眷顧每一隻雄鷹,在這場大救援中,他所在的部隊,包括邱光華等5名戰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陳林烈士是他的軍校同學,兩人坐著一趟火車來到陸航團,在一個連隊工作了兩年,彼此再熟悉不過了。出事當天,兩人在停機坪碰了面,像往常一樣,寒暄幾句就匆匆分開,誰也不會想到,這會是永別。
每年清明節,戰友們都會有一個約定,到成都烈士陵園去緬懷邱光華等犧牲在抗震救災中的戰友,無論身處哪個行業,這時候大家都會重拾「抗震救災英雄陸航團」的身份。
壯舉
部隊是什麼?
在抗震救災之後更加清晰
「冒死也要進汶川!」這句響亮的口號猶在耳邊,也是在這一刻,才明白了軍人意味著什麼。1998年,四川南充營山縣,魏建紅高中畢業,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他第一志願選報了軍校,之後被陸軍航空兵學院錄取。
選擇軍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可以減少家中的負擔。「我是農家子弟,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魏建紅回憶,那時候家裡都靠父母耕田種地收穫農作物維持生活,直到高考那年,全家人還在為他的大學學費發愁。「讀軍校不用交學費,還可以每月領取津貼,這正好給我們全家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直到參加了抗震救災,從災區運回大量的傷病員,轉移大批受困群眾,他對軍人的身份才有了更多感受,他本人也榮立三等功。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全域性洪水,解放軍第一時間開赴長江大堤抗洪搶險,魏建紅看到,電視屏幕上那些解放軍戰士扛麻袋、打木樁加固堤壩,將老百姓從洪水肆虐中背出來……沒想到,軍校畢業之後,他也成了電視中的人物。唐家山堰塞湖排險救災,魏建紅所在的部隊用直升機創造了單輪懸停著陸的壯舉。而遺憾的是,國內沒有大型直升機將重型裝備運抵唐家山堰塞湖。「5·12抗震救災後,我們國家直升機發展也走上了快車道,助推陸航部隊向現代化方向發展,搶險救災也納入了部隊年度訓練內容,進一步提高了部隊搶險救災的快速機動反應能力和戰鬥力。」魏建紅說。
「運出大量的傷病員,看到他們得到救助後的喜悅以及重複不斷說著『謝謝』,也讓我覺得我們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我們的存在就是災難中老百姓的希望。」魏建紅至今還珍藏著一雙鞋墊。抗震救災結束後,一批又一批的群眾來部隊慰問,其中一個羌族大媽,年齡有些大了,背著幾十雙親手繡的鞋墊,在部隊見人就塞一雙。
轉業
脫下軍裝
從空中回到地面執法一線
2013年,少校軍銜的魏建紅脫掉了軍裝,告別了軍營。在省級機關和幾家市級部門的選擇面前,他最後選擇了交通執法工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身藍色制服,讓他有著好感。
很快,基層執法一線讓魏建紅有了新的體會,非法營運、克隆計程車……並沒有他想像的那麼簡單。
「剛開始那會兒,我認為我們是正義的,檢查這些車輛,對方肯定還是會很配合。」魏建紅仍然記得,剛開始參與執法那會兒,自己就跟打了雞血一樣,遇事就往前面衝。
第一次執法,他和同事攔截下一輛非法克隆車,剛把車停下,他就推開了車門,準備下去檢查車主,還沒關上車門,那輛車就從他身旁擦肩而過,「如果再多邁出一步,可能當天就被送進醫院了」。
後來他意識到,這些非法營運的車主,在某些瞬間是會情緒失控的。另一次檢查非法營運的車輛,司機不肯下車,甚至一度衝撞執法車,輪胎都撞變形了。每一次驚心動魄,他都默默消解,不會帶回家中。後來執法隊來了新同事,他都會把自己遇到的這些細節,給他們講一遍。
站在違法車輛什麼位置、什麼時候上前盤查、要提防什麼意外情況……他都要一一講解。
心裡有苦,約出同在地方的戰友,大家都有各自的煩惱。「關鍵還是要調整好心態」,魏建紅沉思了一會兒說,尤其作為轉業幹部,雖然對部隊生活有一套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轉業到了新的單位,工作模式、人際關係、協調運籌等與部隊都不同,完全是「兩碼事」。這時候還是要把自己當成「小學生」,虛心向同事學習、向領導請教。
魏建紅很快適應了交通執法工作,從基層開始,走上了單位中層領導崗位。他認為,這與部隊的經歷、自身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接下來隨著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我們單位職能職責還將面臨深刻變革」,他說,只有不斷學習、自我更新,才能適應新的挑戰。
傳承
帶著兒子重回故地
希望傳承英雄精神
下午3點,魏建紅下意識看了下手錶,抬起頭繼續和記者聊著,「這個時間娃兒該放學了」。他和妻子都要上班,老人們住在營山老家,不能到成都帶孫子,放學之後,兒子都先交給了一個託管班。
陪伴的時間總是很少,回到家中,魏建紅要搶著做飯,給家人燒幾個飯菜,收拾完碗筷,接著就是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兒子小的時候,我還在部隊,平時照顧不到,還是覺得有些虧欠。」退伍後,他努力嘗試去彌補一個父親的職責。
2015年,他開著車,帶著一家人到映秀鎮、桃坪羌寨和汶川縣城自駕遊,參觀了映秀鎮地震遺址。闊別了7年,這還是他頭一回故地重遊。他找到了當時降落的地方,山頭開滿了鮮花,陽光下樹葉格外嫩綠。那個畫面又閃現出來:很多老百姓跪倒在直升機周圍,雙手合十,這是老百姓對我們救援部隊的無比崇敬和真切需要。
「2008年乘坐直升機降落時,兩邊的山都是滿目瘡痍,飛機降落颳起塵土,眼睛都睜不開。」魏建紅眼眶有些溼潤,他感慨著世事無常,戰友出事的那天,他原本也要執行任務的,後來因為臨時有其他安排,就錯過了那次飛行。
他把當年抗震救災的整個過程都講給兒子聽,告訴他,有一群英雄的叔叔,並帶著他去公墓向遇難者同胞獻花籃悼念緬懷。「我覺得這一段記憶需要傳遞給他們這一代,我希望他也能像他的父輩一樣勇敢。」魏建紅說,他的戰友為了老百姓、為了完成救災任務,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成了他們青春的一部分。「作為軍人,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忠誠、擔當和使命,這無疑激勵和影響我一生。那就是要格外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工作,一定要活得更精彩,向社會貢獻自己人生的最大價值」。
一次在餐館裡吃飯的時候,魏建紅聽到軍號的聲音,他怔住了,停下筷子,緩了幾秒鐘,喃喃自語,「哪兒來的軍號聲音呢?」妻子在一旁哈哈大笑,告訴他,是小孩子的玩具。「哦……」魏建紅拿起了筷子。回到部隊開證明的時候,他重回了一趟軍營,等待哨兵通報的時候,他遠遠望著曾經待過的大樓。「那個時候我就在想,這麼快,我的軍旅生涯就結束了,以前進出都是穿著軍裝。」魏建紅有些感慨,緊鎖的眉頭舒展開,「好在還是沒有虛度時光!」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攝影記者 王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