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報導第一個機降汶川戰士----魏建紅

2021-02-14 廉潔總隊
第一個著陸汶川的戰士魏建紅難忘袍澤情

現為成都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政工科科長的魏建紅

___滿目瘡痍已重回蔥綠;悲傷哀慟化作生的動力。

___當年,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感動和激勵著成千上萬人收起悲傷,重建家園。

___10年裡,這些閃亮的名字,已化為一個共同的符號,成為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的一部分。

___他們的經歷就是我們的經歷,他們的成長就是我們的成長,他們的收穫就是我們的收穫,

他們的意志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冒死也要進汶川!」這句響亮的口號猶在耳邊,也是在這一刻,才明白了軍人意味著什麼。 ——魏建紅

人物名片

魏建紅

第一個著陸汶川

2008年5月14日,第一架來自成都軍區某陸航團的直升機,穿破阻隔了40多個小時的世界,飛抵汶川。拉開艙門,挎著相機的魏建紅第一個跳了出去,踏上那片廢墟充斥的土地。

當地人哭著圍了上來。他們拿出紅綢帶,盡情揮舞,「吉祥鳥來了,我們有救了。」

魏建紅拍攝下大量災區圖片,第一時間提供給了救災指揮部,這為上級正確判斷、迅速決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沿著岷江河道,直升機盤旋空中,江面水霧蒸騰,空氣中飄著塵埃,魏建紅抓緊把手,朝著窗外望去,飛機穿過一根接一根的高壓電線。40多小時過去了,高山峽谷的惡劣天氣,將幾次飛行都阻斷,2008年5月14日,抓住天氣好轉的間隙,直升機最終朝著汶川飛去……

魏建紅講起十年前的經過,每個瞬間都歷歷在目。他挎著相機,第一個跳出機艙,將汶川的災情傳到了外界。十年後,魏建紅脫下軍裝,轉業到了地方,退伍的戰友們也遍布各行各業,結婚、生子、工作……那段盪氣迴腸的過往也日漸消散,但當大家再次聚首時,仍會慷慨激昂,那段袍澤情誼,時刻提醒著他,要認真對待生活。陸航部隊冒死也要飛行的英雄氣概,部隊邱光華等5名戰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忠誠、擔當和使命,這些依舊激勵和影響著魏建紅和他的戰友們。

約定

忘不了袍澤情

每年清明都要去看望救災中犧牲的戰友

交子北二路,成都市交通運輸委員會的辦公大樓內,魏建紅坐得筆直,低頭翻閱著一疊材料,桌上的辦公用品整整齊齊,窗外陽光打進來,人影映照在桌面上。這一場景,很容易就讓人想到《士兵突擊》裡的臺詞,「蒼蠅飛上去劈叉、蚊子飛上去打滑」。

報送材料的同事走進來,看到準備採訪的記者,笑了笑說:「還是能夠看出軍人的影子吧?」魏建紅站起身接過材料,個頭並不高,有些瘦削,舉手投足之間,還是那麼幹練。

2013年,魏建紅從當時的成都軍區某陸航團退役,轉業到了成都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從一名基層執法人員幹起,如今擔任政工科的科長,除了負責黨建工作,還要查處內部的違紀違法行為。「以前是把自己管好,現在是要把身邊的隊伍管好。」已經38歲的他,顯然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節奏。

和魏建紅一起退役的戰友,大多也留在了成都,各行各業都有,街道辦事處、派出所、城管……下班後聚在一起,喝上幾杯,大家聊著現在的生活,但更多的還是聊著部隊的生活。

魏建紅被人們所認識,也是因為當年跟著部隊直升機,挺進汶川縣城。他至今也忘不了,直升機進入汶川縣城上空後,滿城的百姓站起身,跳躍著,朝著飛機揮舞雙手……此時的汶川已經和外界「失聯」40多個小時,他所在部隊是第一支從空中到達汶川縣城的救援部隊。在空中盤旋了十多分鐘,直升機最終不得不選擇降落到汶川縣城周邊一塊不足50平米的小山上。搭乘長機的魏建紅挎著相機,第一個跳了下去,螺旋槳聲音漸漸消失,他聽到老百姓歡呼著,「吉祥鳥、吉祥鳥」。魏建紅拍攝下大量災區圖片,第一時間提供給了救災指揮部,這為上級正確判斷、迅速決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幸運之神並沒有眷顧每一隻雄鷹,在這場大救援中,他所在的部隊,包括邱光華等5名戰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陳林烈士是他的軍校同學,兩人坐著一趟火車來到陸航團,在一個連隊工作了兩年,彼此再熟悉不過了。出事當天,兩人在停機坪碰了面,像往常一樣,寒暄幾句就匆匆分開,誰也不會想到,這會是永別。

每年清明節,戰友們都會有一個約定,到成都烈士陵園去緬懷邱光華等犧牲在抗震救災中的戰友,無論身處哪個行業,這時候大家都會重拾「抗震救災英雄陸航團」的身份。

壯舉

部隊是什麼?

在抗震救災之後更加清晰

「冒死也要進汶川!」這句響亮的口號猶在耳邊,也是在這一刻,才明白了軍人意味著什麼。1998年,四川南充營山縣,魏建紅高中畢業,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他第一志願選報了軍校,之後被陸軍航空兵學院錄取。

選擇軍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可以減少家中的負擔。「我是農家子弟,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魏建紅回憶,那時候家裡都靠父母耕田種地收穫農作物維持生活,直到高考那年,全家人還在為他的大學學費發愁。「讀軍校不用交學費,還可以每月領取津貼,這正好給我們全家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直到參加了抗震救災,從災區運回大量的傷病員,轉移大批受困群眾,他對軍人的身份才有了更多感受,他本人也榮立三等功。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全域性洪水,解放軍第一時間開赴長江大堤抗洪搶險,魏建紅看到,電視屏幕上那些解放軍戰士扛麻袋、打木樁加固堤壩,將老百姓從洪水肆虐中背出來……沒想到,軍校畢業之後,他也成了電視中的人物。唐家山堰塞湖排險救災,魏建紅所在的部隊用直升機創造了單輪懸停著陸的壯舉。而遺憾的是,國內沒有大型直升機將重型裝備運抵唐家山堰塞湖。「5·12抗震救災後,我們國家直升機發展也走上了快車道,助推陸航部隊向現代化方向發展,搶險救災也納入了部隊年度訓練內容,進一步提高了部隊搶險救災的快速機動反應能力和戰鬥力。」魏建紅說。

「運出大量的傷病員,看到他們得到救助後的喜悅以及重複不斷說著『謝謝』,也讓我覺得我們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我們的存在就是災難中老百姓的希望。」魏建紅至今還珍藏著一雙鞋墊。抗震救災結束後,一批又一批的群眾來部隊慰問,其中一個羌族大媽,年齡有些大了,背著幾十雙親手繡的鞋墊,在部隊見人就塞一雙。

轉業

脫下軍裝

從空中回到地面執法一線

2013年,少校軍銜的魏建紅脫掉了軍裝,告別了軍營。在省級機關和幾家市級部門的選擇面前,他最後選擇了交通執法工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身藍色制服,讓他有著好感。

很快,基層執法一線讓魏建紅有了新的體會,非法營運、克隆計程車……並沒有他想像的那麼簡單。

「剛開始那會兒,我認為我們是正義的,檢查這些車輛,對方肯定還是會很配合。」魏建紅仍然記得,剛開始參與執法那會兒,自己就跟打了雞血一樣,遇事就往前面衝。

第一次執法,他和同事攔截下一輛非法克隆車,剛把車停下,他就推開了車門,準備下去檢查車主,還沒關上車門,那輛車就從他身旁擦肩而過,「如果再多邁出一步,可能當天就被送進醫院了」。

後來他意識到,這些非法營運的車主,在某些瞬間是會情緒失控的。另一次檢查非法營運的車輛,司機不肯下車,甚至一度衝撞執法車,輪胎都撞變形了。每一次驚心動魄,他都默默消解,不會帶回家中。後來執法隊來了新同事,他都會把自己遇到的這些細節,給他們講一遍。

站在違法車輛什麼位置、什麼時候上前盤查、要提防什麼意外情況……他都要一一講解。

心裡有苦,約出同在地方的戰友,大家都有各自的煩惱。「關鍵還是要調整好心態」,魏建紅沉思了一會兒說,尤其作為轉業幹部,雖然對部隊生活有一套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轉業到了新的單位,工作模式、人際關係、協調運籌等與部隊都不同,完全是「兩碼事」。這時候還是要把自己當成「小學生」,虛心向同事學習、向領導請教。

魏建紅很快適應了交通執法工作,從基層開始,走上了單位中層領導崗位。他認為,這與部隊的經歷、自身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接下來隨著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我們單位職能職責還將面臨深刻變革」,他說,只有不斷學習、自我更新,才能適應新的挑戰。

傳承

帶著兒子重回故地

希望傳承英雄精神

下午3點,魏建紅下意識看了下手錶,抬起頭繼續和記者聊著,「這個時間娃兒該放學了」。他和妻子都要上班,老人們住在營山老家,不能到成都帶孫子,放學之後,兒子都先交給了一個託管班。

陪伴的時間總是很少,回到家中,魏建紅要搶著做飯,給家人燒幾個飯菜,收拾完碗筷,接著就是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兒子小的時候,我還在部隊,平時照顧不到,還是覺得有些虧欠。」退伍後,他努力嘗試去彌補一個父親的職責。

2015年,他開著車,帶著一家人到映秀鎮、桃坪羌寨和汶川縣城自駕遊,參觀了映秀鎮地震遺址。闊別了7年,這還是他頭一回故地重遊。他找到了當時降落的地方,山頭開滿了鮮花,陽光下樹葉格外嫩綠。那個畫面又閃現出來:很多老百姓跪倒在直升機周圍,雙手合十,這是老百姓對我們救援部隊的無比崇敬和真切需要。

「2008年乘坐直升機降落時,兩邊的山都是滿目瘡痍,飛機降落颳起塵土,眼睛都睜不開。」魏建紅眼眶有些溼潤,他感慨著世事無常,戰友出事的那天,他原本也要執行任務的,後來因為臨時有其他安排,就錯過了那次飛行。

他把當年抗震救災的整個過程都講給兒子聽,告訴他,有一群英雄的叔叔,並帶著他去公墓向遇難者同胞獻花籃悼念緬懷。「我覺得這一段記憶需要傳遞給他們這一代,我希望他也能像他的父輩一樣勇敢。」魏建紅說,他的戰友為了老百姓、為了完成救災任務,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成了他們青春的一部分。「作為軍人,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忠誠、擔當和使命,這無疑激勵和影響我一生。那就是要格外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工作,一定要活得更精彩,向社會貢獻自己人生的最大價值」。

一次在餐館裡吃飯的時候,魏建紅聽到軍號的聲音,他怔住了,停下筷子,緩了幾秒鐘,喃喃自語,「哪兒來的軍號聲音呢?」妻子在一旁哈哈大笑,告訴他,是小孩子的玩具。「哦……」魏建紅拿起了筷子。回到部隊開證明的時候,他重回了一趟軍營,等待哨兵通報的時候,他遠遠望著曾經待過的大樓。「那個時候我就在想,這麼快,我的軍旅生涯就結束了,以前進出都是穿著軍裝。」魏建紅有些感慨,緊鎖的眉頭舒展開,「好在還是沒有虛度時光!」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攝影記者 王紅強

相關焦點

  • 汶川十一年
    但是,我們依然要銘記為那些逝去的生命為危急時刻的生死救援還有中國人民面對災難表現出來的堅毅、勇敢、團結軍隊啟動應急機制1小時後,1.6萬人開赴災區72小時中先後調集14.6萬人投入救援他們,飛躍而下直降支離破碎的大地
  • 汶川地震11年,還記得那聲吼:別恨我,我是軍人!
    地震發生後,震中汶川一度與外界失去聯繫長達30多個小時,突入汶川實施救援,武警駐川某師聞令出徵。時任師參謀長的王毅主動請纓,率官兵火速開赴汶川。不惜一切代價向汶川挺進,儘快開闢生命通道。他們相互攙扶,邊開路邊前進。遇到山谷,大家上山時就手腳並用,一步步爬著往上挪;下山時,大家就像坐滑梯一樣往下滑。
  • 汶川,十二年
    被砸爛的汽車橫七豎八地翻在路邊,像捏癟了的易拉罐,遇難者的遺體慘不忍睹……與之抗衡的,只有一個決心,「就是爬,也要爬到汶川;就是倒下,頭也要朝著汶川的方向!」5月13日23時15分,武警某師參謀長王毅帶領200名勇士,歷經31個小時的生死挺進,徒步強行軍90多公裡,成為第一支到達汶川縣城的救援部隊。與外界隔絕33個小時的汶川,災情終於被傳出。
  • 汶川地震10年:你還記得十五勇士那「驚天一跳」嗎?
    傘降高度以下有雨,是空降大忌。時隔10年,李振波仍記得那天震區的天空。當飛機下降到7000米時,飛行員發現,「雨刮器凍住了,什麼都看不見,只能靠儀表飛行」。由於機身結冰,艙門無法打開,飛機在震區上空轉了一圈不得不返回成都機場。此時,地震發生已將近24小時,災區群眾依然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李振波等人苦苦思索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 歐亞懺悔錄(101)汶川地震#全國哀悼日#,我看到了將軍眼角的淚花
    此時此刻,不由得想起了12年前汶川大地震全國哀悼日時的情景,心中強烈地升起對當年奮戰在搶險救災一線的空降兵官兵的思念之情——當時那刻,我就是和他們在一起。「5·12」地震發生當天幾十分鐘內,我的同事蘇海濤、舒均,就已經出發前往成都。因雙流機場臨時關閉,他們取道重慶,當天晚上即趕到了都江堰,在截稿之前發回了首篇報導:《本報記者已進入都江堰災區——親眼目睹一幢5層樓房倒塌》。
  • 汶川地震十二年!回望悲痛,致敬重生
    被砸爛的汽車橫七豎八地翻在路邊,像捏癟了的易拉罐,遇難者的遺體慘不忍睹……與之抗衡的,只有一個決心,「就是爬,也要爬到汶川;就是倒下,頭也要朝著汶川的方向!」5月13日23時15分,武警某師參謀長王毅帶領200名勇士,歷經31個小時的生死挺進,徒步強行軍90多公裡,成為第一支到達汶川縣城的救援部隊。與外界隔絕33個小時的汶川,災情終於被傳出。
  • 還記得汶川地震中「驚天一跳」嗎?空降兵建軍70周年,「空降兵十五...
    12年前,在四川汶川地震震中茂縣,他們從5000米高空「驚天一跳」,創下世界空降史上的奇蹟。12年後,「空降兵十五勇士」再次聚首,記者也得以了解到他們勇氣背後的更多感人細節。著陸後在災區的留影5000米高空的「驚天一跳」,徵途從武漢開始時光倒流到2008年5月14日,他們上一次,也就是第一次的聚集。
  • 汶川地震空降兵15勇士5000米奮不顧身的一跳,你知道有多危險麼?
    很多軍事愛好者認為,汶川地震救災中最感動的應該是中國空軍空降兵15勇士那奮不顧身的一跳。位於震中的汶川、茂縣等地區通信和交通中斷,與外界失去了聯繫。此時,從黨中央、國務院,到普通老百姓,都迫切想知道災區的具體情況。如何儘快進入災區、了解災情,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了空軍空降兵的身上。
  • 星期特刊丨回望汶川
    在距離震源百餘公裡的原武警成都指揮學院,震感非常強烈。當時正在教室準備畢業論文的大四學員楊志清晰記得,耳畔傳來「轟轟」的響聲,牆上的鐘表和掛畫掉落在地上,整棟教學樓都在晃動……「地震了!」在一陣驚呼聲中,學員們跑向操場。屋頂的磚塊險些砸到人,天空中泛起了一層濃濃的黃沙。
  • 為何解放軍戰士,在汶川救援時,選擇吃泡麵而不是軍用乾糧?
    為何解放軍戰士,在汶川救援時,選擇吃泡麵而不是軍用乾糧?
  • 梁平新盛鎮武警戰士24歲生日當天在汶川搶險犧牲…英雄走好!
    今天,梁平鉛雲低垂,山川含淚,朋友圈紛紛轉發各大平臺關於「梁平籍武警戰士龍家利昨24歲生日當天在汶川泥石流現場搶險犧牲」的事跡。(以下據微汶川、微阿壩)昨天當晚,得知噩耗的汶川群眾就自發前往醫院為他哀悼
  • 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在成都開幕 王勇宣讀致信並致辭 黃明主持開幕式
    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在成都開幕
  • 首位殲十女飛行員、成都妹子餘旭不幸犧牲!軍魂永存!
    昨天,成都崇州妹子,我國首位殲十女飛行員餘旭因飛行事故不幸犧牲。
  • 汶川十年,軍報刊發8000字解辛平文章:一片熱土的重生 一支軍隊的重塑
    今天,10年前汶川抗震救災現場的照片,在網絡上再次刷屏。網友們發現,那些令人震撼讓人淚目的照片裡,「迷彩色是主色調」。今天,在人民軍隊的行列中,又走來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張超,邊防連連長杜宏,維和戰士申亮亮、李磊、楊樹朋,抗洪勇士劉景泰……為了人民的利益,這些人民軍隊新時代的英雄兒女前赴後繼,付出鮮血乃至生命也在所不惜。
  • 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打通「最後一公裡...
    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每經記者 餘蕊均 攝影報導「我們已經連續預警了39次破壞性地震,但為什麼現在仍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收到預警信號呢?」1月27日,在參加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成都代表團分組審議時,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表示,四川的地震預警成果在全國甚至全球都已具備競爭實力,但仍需補上「應用」短板,打通災害預警的「最後一公裡」。說到王暾,更多人稱他為「與地震賽跑」的海歸博士。自2008年回國投身地震預警系統研發至今,王暾和他的減災所已多次成功發送預警。
  • 「防倒灌神器」現身成都,居民直呼「解決了大問題」
    收錄於話題 #懂成都夜晚如果下大雨,水位上漲,住在旁邊的志願者也可以進行操作,確保能在第一時間關閉蓋子。該裝置位於河岸下方一米的平臺上,距離河岸還有一米多的距離。劉繼紅介紹說,社區專門準備了一根竹竿,大家在河岸上就可以操作。一位工作人員拿起竹竿,伸到裝置卡扣的位置一推,繩索鬆開,井蓋隨即落下。同時,社區也曾組織沿河志願者一起現場學習、觀摩、操作,讓附近的居民都了解知曉該裝置的用途。
  • 王銳|文革成都「五•六」事件(五)
    這時,產派隊伍中的機槍響起來了。噠噠噠……撤離隊伍中,射出一排機槍子彈,衝在最前面的造反派隊伍應聲而倒。就此,竟是靠打頭陣的機槍開道,產業軍撤離隊伍方得以脫身。夜幕降臨後,又先後有數批產業軍趁夜色掩護撤離132廠。據稱,當天撤離的「紅聯」人員及家屬,人數在2000左右,大部分廠領導及中層幹部都在撤離行列中。
  • 汶川地震13周年:那個舉著牌子感謝解放軍的小男孩,如今怎麼樣了
    2008年5月12號,汶川發生了芮氏8.1級特大地震,無數災區人民陷入困境。沒過多久,解放軍官兵進入災區展開救援。在他們的努力救援下,災區的損失一降再降,無數受災群眾迎來了第二次生命。在這場地震中也湧現了無數感人的畫面,讓小編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位小男孩站在路邊,手舉自製紙牌,歡迎到來的救援官兵,這一幕也被媒體記錄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