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0年:你還記得十五勇士那「驚天一跳」嗎?

2021-02-13 央視網

汶川地震時,

中國空降兵十五勇士

跳傘離開機艙的瞬間,

是最為光輝的一刻!

這是中國空軍部隊首次在高原複雜地域

無氣象資料、

無地面標識、

無指揮引導下

運用傘降方式參加抗震救災!

驚天一跳,只為人民。

這是賭上生命去救生命的一跳,

他們就是真正的王牌!

大圖為10年前空降兵15勇士從震區歸來後在機場的合影:

從左往右、從後到前依次為——

劉文輝、李玉山、王磊、趙海東、劉志保、雷志勝、殷遠、趙四方、王君偉、任濤、李振波、於亞賓、郭龍帥、李亞軍、向海波。


小圖為10年後14名勇士的近照(姓名按大圖順序,因工作原因,暫缺王君偉照片)。

天空中飄蕩的傘花、

從天而降的十五勇士,

讓當時已經困了兩天兩夜

被災難震驚的幾乎麻木絕望的災區群眾

看到了希望!



所有的感情就像瞬間復甦了一般!


"512"之後的那些天,

一個個降落傘,牽繫著一次次神兵天降;

一個個降落傘,牽繫著一批批救命食品.

如今,十年過去了

此刻

讓我們再次走近

這群空降勇士們

那天,看到微信群成員的數目終於從14變成了15,空降兵某部連長向海波長舒了一口氣,「不容易啊,又『聚』在一起了!」

此時已是2018年春節前夕。對於這個微信群裡的15名成員來說,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團聚」的背後,是一場已整整10年的各奔東西。

他們上一次,也就是第一次的聚集,是在2008年的那個5月。當時,他們組成的空降兵小分隊臨危受命,冒著生命危險,從海拔4999米空降汶川地震震中地帶,偵察災情,打開了空中救援通道。

從此,他們有了一個非正式的集體稱謂——「空降兵十五勇士」。

10年後的今天,「十五勇士」中已有10人退出現役,但很多人仍以天空、大地、傘花等空降元素為微信頭像。

有人曾把這個群的名稱改為「勇士會」,但群主向海波直言「有點俗」。最後,他用了「KJ·15」來命名這個15人群。至於這個抽象的字母加數字組合的含義,他覺得,「大家都懂得!」

懂得什麼呢?是懂得看淡曾經的榮耀?還是懂得珍藏內心的驕傲?抑或是懂得默默的奉獻和犧牲……10年之後,當那些曾如祥雲般飄落震區的傘花,已散落至大江南北,時光賦予了「曾經」更飽滿的含義。

有的故事,往往在回望中會更加清晰;有些精神,往往經過時間的沉澱而愈顯珍貴。

生死「盲跳」 「當時唯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有多大風險」

時間回到10年前的5月12日。

那個初夏午後,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大地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地震。

5月13日凌晨,時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長的李振波受命指揮一支突擊隊空降震區,參加救援。李振波當過傘訓教員、引導隊隊長、空降空投處處長,是一線指揮員的最佳人選。與此同時,來自全空降兵部隊的精英們陸續集結。

這是當時空降兵成立58年以來,首次以空降形式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

此時,地震災區道路損壞嚴重,地面救援部隊難以抵達,位於震中地帶的茂縣已成「孤島」。空降兵成了進入災區了解災情的最後希望。

5月13日早上,他們飛赴震區。此前,空中路線被暴雨和濃雲阻斷,直升機6次試圖著陸,都未能成功。

傘降高度以下有雨,是空降大忌。時隔10年,李振波仍記得那天震區的天空。當飛機下降到7000米時,飛行員發現,「雨刮器凍住了,什麼都看不見,只能靠儀表飛行」。

由於機身結冰,艙門無法打開,飛機在震區上空轉了一圈不得不返回成都機場。此時,地震發生已將近24小時,災區群眾依然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李振波等人苦苦思索下一步的行動方案。最終,指揮部決定由一支小分隊使用翼傘先行空降,偵察摸清災情和地面情況,再引導大規模空降空投。

翼傘比傘兵常用的圓傘飛行靈活,抗風能力更強,但操縱更複雜。空降兵訓練有規定,只有使用圓傘跳傘達到一定次數,才能開始翼傘訓練。

14日凌晨,李振波和其他14名精心挑選出的傘兵連夜備戰,然後焦急等待著天氣好轉。

這是一場無氣象資料、無指揮引導、無地面標識的「三無」空降。難度可想而知。茂縣為高山峽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狹小,境內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他們必須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跳傘。對於通常在數百米高空跳傘訓練的傘兵來說,這無異於生死「盲跳」。「當時唯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會有多大風險。」時為空降引導隊士官的李玉山回憶道。

14日上午,天氣好轉,一架運輸機搭載著傘兵們飛向震中。11時47分,飛臨茂縣上空,趁著雲層中露出一絲狹小縫隙,李振波第一個躍出機艙。緊接著,於亞賓、任濤、李玉山、向海波、雷志勝、趙四方、劉志保、趙海東、郭龍帥、李亞軍、劉文輝、王磊、王君偉、殷遠……15勇士分成兩批紛紛躍入茫茫雲海。

最後一個跳進震中的殷遠永遠記住了那一刻:嚴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暈,四圍高聳入雲的雪山「讓你像是跳進了一口井裡」。

在將近一刻鐘的傘降過程中,他們漸漸清晰看到了陡峭的山崖、奔騰的岷江、茂密的叢林、縱橫的高壓電線以及被震壞的房屋……

他們都清楚,「躲不過其中任何一處,都可能丟了『小命』」。

他們更清楚,唯有穿越這重重險阻,才能將生的希望帶給絕境中的百姓。

無悔選擇 「軍人不是為立功而戰,祖國和人民需要時必定義不容辭」

 

其實,15名突擊隊員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直面那生死「盲跳」的。

直到5月14日臨出發前,李振波才同意了向海波參加行動的請求。為什麼拒絕他參加?表面的答覆是「你跳傘次數還少」,李振波心裡其實還有另一層考慮:下去可能會面臨傷亡,他才23歲,年齡還小「於心不忍」。

「當時真沒想過怕什麼。」向海波坦言,這些年,他先後有4次主傘打不開用備份傘著陸,有時也會擔心好運氣哪次就用完了。「沒有臨空一跳的勇氣,是當不了傘兵的」,10年後,他那單眼皮下的眸子依舊閃亮。

原計劃中,李振波也不用跳傘。最初,上級賦予他的任務是組織指揮部隊空降。但在13日飛臨震區上空了解到複雜的情況後,他決定帶頭「盲跳」。他打了個電話給部隊領導:「不管怎樣,我們一定要跳下去!」

跳下去!曾到過川西地區,見識過當地複雜地形的於亞賓知道其中的風險。「我是考慮過回不來的。」那天出發前,他特意「把存摺裡還有多少錢跟家屬說了」。同是空降兵的妻子立馬嗔怪:「呸呸呸,你說這些幹啥!」

說與不說,現實的風險就擺在那裡。

跳傘後,由於開傘器的工作環境在海拔3500米以下,不少人在空中自由落體下墜了1000多米。李振波和王君偉還遭遇了主傘打不開,啟用備份傘降落的險情。

落地時,由於地形複雜,殷遠落進櫻桃林,傘掛到了樹上;李振波撞到樹上,大腿被樹枝刺穿;雷志勝右腿撞在了石頭上,腫得老高,走路一瘸一拐……

最終,15人還是傘降成功了。14日12時25分,地震發生46小時後,他們作為第一批救援力量跳進了「孤島」茂縣。

著陸後,他們第一時間向指揮部發出了一份事關戰友生死的情報:由於地面情況複雜,不利於大規模空降,而且剩餘人員所用傘具都是圓傘,抗風能力差,建議取消後續的空降行動。這意味著,他們將獨立承擔起偵察地震災情、引導空中救援等任務。

地面比空中更危險。沿岷江通向汶川的道路,已多處被山體滑坡掩埋,餘震不斷。腳下是滔滔江水,頭頂不時有石子落下,打在頭盔上,砰砰直響。有一次,他們剛剛通過一處滑坡地段,巨石就轟隆隆滾落,「石頭有半間房子那麼大。」

讓他們更加記憶深刻的是見到災區群眾時的情景——

不論他們降落的地點多偏僻,一落地,總有人群呼啦啦圍上來。李玉山記得,當時一位40多歲的男子抓住他的手喊「解放軍來了」時,手一直在顫抖。

挺進汶川途中,他們不時遇到遊客從震中往外走。看到帶著通信設備的解放軍,人們紛紛遞來寫有親人電話號碼的紙條,希望能代為報個平安。後來沒紙了,他們就把電話號碼寫到迷彩服上。一件寫滿了電話號碼的迷彩服,至今珍藏在空降兵軍史館。

「我們小分隊的價值,除了偵察災情、引導空中救援,還在於一路上給災區群眾帶去了生的希望、帶去了黨和政府的關心。」回顧10年前那場行動,於亞賓感慨:「軍人不是為了立功而戰的,祖國和人民需要時必定義不容辭。」

事實上,他們的功績已經載入史冊。空降震中後的7個晝夜裡,他們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裡,在7個鄉、55個村莊偵察災情,上報重要災情30多批次,為後續救援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

他們還在茂縣、汶川沿途開闢機降場6個,引導機降、空投20多架次。其中,在汶川開闢的首個機降場,為震中地區輸送了大量救援物資;在茂縣牟託村開設的空投、機降點,一舉解決了附近10萬受災群眾和傷病員的困境。

荏苒十年 「那次跳傘和當兵第一次跳傘,都是我永生難忘的」

空降震中的任務結束了,這場行動對15名突擊隊員的影響卻在持續。

士官任濤從此多了一份歉疚——

14日那天上飛機前,他接到妻子從四川什邡家中打來的電話:「奶奶在地震中遇難了……」他把噩耗藏在心底,踏上了飛向震區的飛機。走出震中,小分隊緊接著投入到後續的空投保障中,任濤還是顧不上家。直到2009年春節前夕,任濤才休假回家。那時,廢墟上建起了一座新房,新房後面添了一座新墳……

李亞軍則由此收穫了一份甜蜜的愛情——

媒體報導空降兵15勇士的事跡後,一名到災區做志願者的女大學生找到了李亞軍的電話。幾次簡訊聯繫後,有一天,李亞軍突然收到女孩發來的照片,照片裡是他熟悉的家鄉和家人。女孩在簡訊中俏皮地說,「我代你探望了一下父母,小雞小鴨也都挺好的……」李亞軍瞬間被這份善良打動了,兩顆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時光荏苒,十年倏逝。回首間,勇士們發現,當他們冒險跳下震中時,那一刻迸發的強大能量,其實也構成了他們人生的「震中」,餘波穿越時光,始終迴蕩心間。

今天,只有李振波、於亞賓、殷遠、李玉山和向海波還在部隊。其餘人,有的做了警察、有的當了城管、有的在跑運輸、有的開了店……他們再也沒有聚集過,也很少有人再次回到他們曾從4999米高空躍下的茂縣。

不過,幾乎每個人都能準確說出10年前15人跳傘的順序,以及「南鎮」「牟託村」等地名。殷遠認為,「那次跳傘和當兵第一次跳傘,都是我永生難忘的。」

2011年,李振波受邀參加紀念地震3周年,和妻子去了一次茂縣。晚飯後,他帶著妻子走出賓館,尋找他3年前的降落點。重建後的茂縣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李振波最終憑著記憶在一座壓水房旁邊找到了那個點。站在那裡,望著萬家燈火,那一刻他想到了從震區撤回後,當了幾十年兵的嶽父為他舉杯接風時說的話:「咱子弟兵沒丟掉老傳統……」

不過,在15勇士看來,當年的那次行動是成功的,但並不完美。那次行動對空降兵作戰能力建設帶來的震動和影響同樣深遠——

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向海波先後參加了兩次武裝翼傘集訓,集訓中,跳傘高度達到了5500米,環境條件則參照當初空降茂縣時設定。

現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長的於亞賓告訴記者,2016年,一套高空跳傘保障系統得到應用,系統集防寒、供氧、導航等功能於一體;去年,一款新型雙人武裝翼傘定型了,使用這種翼傘,跳傘員可以帶著搜救犬、救援專家等一同從天而降。

自2009年起,空降兵部隊組建了8支應急力量,建立了空降醫療隊。空降兵部隊一位領導說,如果再次執行空降震中那樣的任務,他們有信心和能力完成得更加出色。

軍人本色 「雖然已經不穿軍裝了,卻總感覺那就是我的職責」

向海波是去年參加「國際軍事比賽·空降排」比武時決定建那個微信群的。

當時,他遇上了57歲的李振波。向海波看到,當年帶頭跳傘的李振波變老了,由於常年在空投空降一線工作,他的臉龐遠看紅潤,近看卻都是太陽曬出的紅斑。

突然,向海波有些想念當初一起空降震中的戰友。他開始尋找大家的微信號,一個一個往群裡拉。每拉進一個,都帶來一段熟悉而陌生的故事。

陌生是因為大家已天各一方,從事著各行各業;熟悉則在於,不管他們到了哪裡,「身上還是透著那股子當兵的勁兒」。

郭龍帥退伍後,成了交通運輸局的一名職工,幹著「天越熱活越好幹」的修路工作。一次起吊組裝機械時,零件掉下來砸斷了他的指骨。領導安排他休息,他卻簡單包紮後帶傷工作,手指從此留下後遺症。他並不後悔:「任務那麼重,缺了我的崗位又開不了工,哪能走啊,咱當過兵的,得有責任!」

雷志勝轉業到了家鄉一個街道工作。基層事務繁雜,有時候他身兼五六個崗位:武裝部副部長、預備役排長、村委書記……他覺得,「從部隊出來的,幹這些事都不是難事」。

任濤退伍後自學駕照,跑起了長途運輸。一次在路上,聽說一個開大吊車的司機錢包丟了,他不辨真假便從身上本就不多的現金中掏出200元遞給了對方。他發現,「雖然不穿軍裝了,卻總感覺那就是我的職責!」

軍人的職責意識深入骨髓。已退役的是這樣,留在部隊的更是如此。

這些年來,現任某營傘訓主任的李玉山一直把「三無」空降作為自己的攻關方向,先後兩次出國交流學習。

作為某特戰旅的傘訓「總教頭」,已是二級軍士長殷遠的願望,則是「讓更多人練出更過硬的本領」。

還有兩年就該退休的李振波依然忙碌,從組織新兵傘訓到重裝空投再到新裝備試驗,空降兵部隊的重大活動隨處可見「李高工」。到部隊指導空降空投訓練時,這個大校一直堅持和戰士在一個桌上吃飯。

去年「空降排」比武,在李振波指導下,我空降兵在定點跳傘項目中奪冠。這項比賽要求從1200米的高空跳傘著陸,6支參賽隊中,唯有我軍選手踩中靶心。那個靶心,是個直徑只有10釐米的小圓點。

向海波及時把這份新榮譽分享給了微信群裡的老兵。他覺得,「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才是對過往的最好紀念!」

編輯:李琨 責任編輯:張雯

來源:軍報記者

相關焦點

  • 還記得汶川地震中「驚天一跳」嗎?空降兵建軍70周年,「空降兵十五...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倩 見習記者張建林 通訊員蔣龍 鍾榮鵬 閔宇翔「12年了,這還是第一次這麼齊整。」9月17日,在空軍空降兵成立70周年表彰大會上,空降兵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振波,看到面前的14名戰友,露出了笑容。12年前,在四川汶川地震震中茂縣,他們從5000米高空「驚天一跳」,創下世界空降史上的奇蹟。
  • 汶川地震11年,還記得那聲吼:別恨我,我是軍人!
    有一個時間我們永遠無法忘記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震疼了所有人的心如今,11年過去了震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遍地的瓦礫廢墟變成了一個個美麗的村寨▲北川新縣城11年後的今天回望人民子弟兵在汶川的那些瞬間依然讓人淚目還記得當年那聲吼「別恨我,我是軍人!」
  • 汶川地震空降兵15勇士5000米奮不顧身的一跳,你知道有多危險麼?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近7萬人遇難,一段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
  • 汶川地震十二年!回望悲痛,致敬重生
    踏入汶川縣城的那一刻,他們聽到了「一生中最難忘的掌聲」。黑暗和寂靜中,到處都是露宿街頭的群眾,由於極度的恐懼、悲傷和疲憊,已經發不出歡呼聲了,但還是站著、坐著,用力地鼓掌。機上的15名首批傘降隊員,沒有人知道跳下去等待自己的會是什麼。
  • 汶川,十二年
    踏入汶川縣城的那一刻,他們聽到了「一生中最難忘的掌聲」。黑暗和寂靜中,到處都是露宿街頭的群眾,由於極度的恐懼、悲傷和疲憊,已經發不出歡呼聲了,但還是站著、坐著,用力地鼓掌。機上的15名首批傘降隊員,沒有人知道跳下去等待自己的會是什麼。
  • 汶川地震13周年:那個舉著牌子感謝解放軍的小男孩,如今怎麼樣了
    2008年5月12號,汶川發生了芮氏8.1級特大地震,無數災區人民陷入困境。沒過多久,解放軍官兵進入災區展開救援。在他們的努力救援下,災區的損失一降再降,無數受災群眾迎來了第二次生命。在這場地震中也湧現了無數感人的畫面,讓小編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位小男孩站在路邊,手舉自製紙牌,歡迎到來的救援官兵,這一幕也被媒體記錄了下來。
  • 【新時代應急先鋒】地震搜救中心培訓部王念法:曾在汶川地震中救援「可樂男孩」
    「陽關女孩」馬小鳳、「可樂男孩」薛梟、被埋164小時老人李明翠……這些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倖存者與王念法息息相關。「哪裡有災難,哪裡需要我,哪裡就有我。」王念法說,他的初心就是讓更多的人有安全感,他的使命便是救援。2002年,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成立,王念法憑藉著過硬的軍事素質,從部隊脫穎而出,選拔進入救援隊,成為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第一批隊員。
  • 玉樹地震10年傷痛!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軀築起生命通道大愛無疆真情在這場災難中延續轉瞬十年曾經滿目瘡痍的玉樹已涅槃重生生活復平靜,記憶難忘懷玉樹地震救援中人民子弟兵的感人故事致敬奮不顧身的解放軍戰士
  • 歐亞懺悔錄(101)汶川地震#全國哀悼日#,我看到了將軍眼角的淚花
    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此時此刻,不由得想起了12年前汶川大地震全國哀悼日時的情景,心中強烈地升起對當年奮戰在搶險救災一線的空降兵官兵的思念之情——當時那刻,我就是和他們在一起。「5·12」地震發生當天幾十分鐘內,我的同事蘇海濤、舒均,就已經出發前往成都。
  • 12年了,我們不曾忘記!長大後,我真的成了你!
    12年了那一天,那一刻我們一直銘記——
  • 汶川十一年
    一轉眼汶川地震十一年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
  • 512地震十一周年——在無情的災難後,深情地活著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今天離5.12汶川地震已經十一年了。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一轉眼十一年了 還記得他們嗎?
  • 星期特刊丨回望汶川
    當時正在教室準備畢業論文的大四學員楊志清晰記得,耳畔傳來「轟轟」的響聲,牆上的鐘表和掛畫掉落在地上,整棟教學樓都在晃動……「地震了!」在一陣驚呼聲中,學員們跑向操場。屋頂的磚塊險些砸到人,天空中泛起了一層濃濃的黃沙。
  • 汶川十年,軍報刊發8000字解辛平文章:一片熱土的重生 一支軍隊的重塑
    2008-2018,汶川抗震救災10周年。一代少年的10歲與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10年相交,中國汶川和人民軍隊一起迎來重生重塑、夢想起飛的新時代。(一)「映秀花開了,鳥兒飛來了,人間大愛的地方,灑滿真情和陽光……」2018年農曆春節前夕,習主席來到汶川映秀鎮——「我很牽掛這個地方,10年了,這裡的變化我也很欣慰。」這裡,是汶川大地震地理上的「震中」。10年前地震發生後不久,習近平就冒著餘震來這裡考察抗震救災情況。
  • 關於地震的知識你真的知道嗎?
    地球從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運動。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書寫著億萬年來大地滄海桑田的變遷。地球分為四個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2、地球外部結構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由於存在大氣圈、水圈和地表礦物,在地球上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稱為生物圈。
  • 成都商報報導第一個機降汶川戰士----魏建紅
    ___10年裡,這些閃亮的名字,已化為一個共同的符號,成為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的一部分。___他們的經歷就是我們的經歷,他們的成長就是我們的成長,他們的收穫就是我們的收穫,他們的意志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冒死也要進汶川!」這句響亮的口號猶在耳邊,也是在這一刻,才明白了軍人意味著什麼。
  • 預言中的大地震即將到來!美洲大陸成最恐怖的引燃地!
    就在今年7月28日晚上,阿拉斯加南部的海岸發生了芮氏8.2級地震,排在了美國歷史第7的位置,只聽這個級數估計大家心中就已經有了比較,當年唐山7.8級汶川8.0級的地震依然歷歷在目,但好在阿拉斯加這次地震並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同時也未促使任何海嘯的發生,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震源的位置較深,關注地質學的估計都知道,這一區域所處的位置正是阿流深大斷層的邊緣,而震源又剛好在其下30公裡處,所以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 當年汶川地震,那個叫總理讓路的「最牛士兵」,如今怎樣了?
    但在他眼裡,這二十幾年他把每一過得都像剛入伍時那樣,嚴明律己,從不懈怠。在戰友們的眼中,王肅滿是位體格非常魁梧的「老兵」,他每天都堅持鍛鍊自己,雖然看起來有些胖,但他實實在在充滿著正能量。也正是他的不斷努力和辛勤付出,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和過硬的自律和責任心,王肅滿也從一個剛入伍的新兵,慢慢往上挪動著,軍銜也一步一步往上升。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他就已經是紅軍師奇功團的二級軍士長。
  • 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在成都開幕 王勇宣讀致信並致辭 黃明主持開幕式
    王勇宣讀致信並致辭 黃明主持開幕式5月12日,由應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辦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開幕,回顧我國防震減災工作和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成就,總結交流十年來國際社會在地震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進展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