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羅興亞難民何去何從?

2021-02-20 國際電訊

本文翻譯自2020年7月7日發表於《日經亞洲評論》的「Rohingya scapegoated as Bangladesh battles COVID-19」,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2017年8月,為了逃脫緬甸軍事鎮壓的魔爪,74萬多名難民從緬甸西北部的若開邦湧入孟加拉國,其中絕大多數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聯合國將此事稱為「教科書級的種族清洗」。

羅興亞的人苦難並沒有就此結束。今年突發的新冠疫情激起了孟加拉人對難民更強烈的仇恨,也給他們的遣返之路添加了更多不確定性。

一直以來,緬甸、孟加拉和聯合國難民署(UNHCR)之間缺乏溝通,羅興亞人處境艱難。難民領袖認為,從遣返問題於2017年11月被第一次提出以來,難民的意見從未在任何談判中得到重視。

孟加拉南部的科克斯巴扎爾市共有34個羅興亞人的難民營。難民像罐頭一樣擠在一起,保持社交距離根本是天方夜譚。

然而,這場瘟疫還遠遠沒有到頭。世衛組織認為孟加拉國的疫情還沒有到高峰期。

看起來,難民營的疫情並沒有那麼嚴重。7月4日,有5名羅興亞人死於新冠肺炎,僅佔當地死亡人數的七分之一。然而國際救援委員會的孟加拉籍主任 Manish Kumar Agrawal表示,極低的檢測水平——一天僅不到10例——掩蓋了難民營的真實情況。要知道,難民營的人口密度是「鑽石公主號」的1.6倍。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報告稱,有超過25%的難民營居民說他們出現了至少一種新冠肺炎的症狀。

孟加拉本地人則憂心忡忡,擔心羅興亞人進入他們的社區買東西或者工作。一些村民自發組織了委員會,試圖找出村裡的外來人並將他們送回難民營。一名孟加拉婦女表示,當地的孟加拉人對羅興亞人避而遠之,因為他們覺得是羅興亞人帶來了這種致命的病毒。

當年,曾經充滿同情的孟加拉人接納了羅興亞難民。但幾年過去,這種同情已被消磨殆盡。孟加拉人的農田和森林遭到破壞。他們擔心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更多人競爭工作導致當地薪資水平跌入谷底。

達卡大學國際關係教授Chowdhury Rafiqul Abrar表示,羅興亞人已經被錯誤地貼上了病毒傳播者的標籤。

當地人還認為羅興亞人導致了犯罪率高升。科克斯巴扎爾市已成為搶劫、走私冰毒、人口販賣、綁架等犯罪的溫床。當地人指責難民與這些罪行有染。

孟加拉與緬甸的衝突使羅興亞人的處境更加艱難。最近,緬甸在若開邦和賽欽邦南部展開了新一輪的軍事行動,一些村民被活活燒死或炸死。隨著緬甸國內流離失所人數的增加,人們擔心可能會再出現一場千裡逃難。

「羅興亞人不敢回家」,孟加拉國外交部長A.K.Abdul Momen表示。他指責緬甸沒有履行創造「友好環境」的承諾。2017年11月,在聯合國難民署的協調下,緬甸為換來與孟加拉國的遣返協議,曾主動承諾為羅興亞人創造歸國的環境。

考慮到緬甸國內的仇恨情緒,以及雙方談判的態度,Abrar教授稱遣返羅興亞人暫時「不可能」。

緬甸是一個佛教徒佔主流的國家。由於其對羅興亞人的暴行,緬甸曾在今年1月被非洲小國甘比亞送上了海牙國際法院。

之前小規模遣返難民的嘗試也未能奏效。羅興亞人要求緬甸確認他們的公民權、歸還他們的財產並在法律面前平等對待他們。

「遣返若開邦本該是最根本、最簡潔的談判籌碼」,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A. Mushfiq Mobarak說。「我們不能讓世界忘記這場人道主義危機。如果緬甸不收手,事態只會越來越嚴重。」

Razzaque認為,國際社會應該持續向緬甸施壓,令緬甸重新接納本國國民,並且緬甸政府不應該「發疫情的災難財」。

外交部長Momen對國際社會的雙重標準感到憤怒,指責各國未能有效制裁緬甸。他表示,自2015年來,英國和緬甸之間的貿易額增長了11倍。「他們在給暴君輸血」,這名前外交官、現政治家說。他還點名日本、新加坡、越南,尤其是美國。「這是一場災難——他們踐踏人權」。

Momen還對聯合國等會員制組織持同樣的批評態度,認為這些組織是紙老虎。由於缺乏共識,聯合國安理會沒能對緬甸採取更嚴苛的措施。「世界已經兩極分化。」

話雖如此,聯合國確實在試圖幫助孟加拉國政府改善醫療設施。在孟加拉,可供難民和本國人使用的隔離病床數量已經從500增加到1900。從4月到5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向孟加拉國城市Ukhiya和Teknaf的12萬人發放了糧食和現金。本月,這個項目將會擴大到另外6個行政區的37.5萬人。到9月,預計將有超過50萬極端貧困人口受益於該項目。

安置羅興亞難民的選項並不多。政權穩定的國家接受的難民只佔全球難民人數的一小部分,哪怕兩國之間有殖民或軍事聯繫。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數據,2016年至今,全世界只有3%的難民能夠歸國或得到安置,而全球流離失所人口中只有2.5%能回到母國。在孟加拉國得到庇護的流離失所人口佔到全球流離失所人口的4.7%。

儘管如此,Mobarak還是能發現一些機會。比如,孟加拉國的一些地區在播種和收穫季節存在勞力短缺的現象。這讓羅興亞人有機會得到一些季節性生產工作。

另一項不斷增長的擔憂是援助資金注入緩慢。就拿今年6月,聯合國籲請的8.77億美元只實現了29%。今年的人道主義援助需要的資金尚缺3.89億美元,聯合國還在為此四處求訪。

聯合國難民署在科克斯巴扎爾市的發言人Louise Donovan表示,聯合國正在監測難民營附近緊張的社會關係,並和政府合作以將難民和本地人所面臨的風險降到最低。他們已經派出幾千名志願者通過公共服務告示、電話通知和衛健運動提高人們的意識。

【作者】A.Z.M. ANAS

【作者簡介】是The Financial Express的經濟版編輯、《日經亞洲評論》New Humantarian的撰稿人。

圖片來源:日經亞洲評論

編輯/王玉琪

翻譯/江銳

校對/董一

排版/符新悅

原文請戳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羅興亞難民何去何從?——2017年羅興亞難民危機
    2017年羅興亞難民危機是指2017年8月25日起,數十萬羅興亞穆斯林離開緬甸若開邦,躲避政府安全部隊的反擊行動。有人認為,估計緬甸120萬羅興亞人約有三分之二於近幾周內穿越邊界到達孟加拉,另有數萬人在緬甸境內流徙,得不到必要的人道援助。
  • 羅興亞難民的一百張肖像
    他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過度擁擠而骯髒的邊境難民營裡。 幾乎每一個羅興亞難民都有過噩夢般的經歷。 那些暴力舉動被聯合國稱為「種族清洗的教科書式案例」。聯合國也記錄下了大規模的殺戮、性暴力和其他人權侵犯的指控。 半島攝影師 Showkat Shafi 來到孟加拉國,採訪了生活在庫克斯巴扎難民營的羅興亞人。
  • 羅興亞難民的遣返,只有開始,沒有終點
    畢竟自己家人口已經多到要爆炸的程度,再為了當好人把這些遠房親戚請進來自家老百姓絕對會崩潰的,所以這幾年被緬甸趕過來呆在邊境地區的羅興亞難民,讓孟加拉國政府也是相當地頭疼。雖然這幾年的全球氣候有利於出產難民,但是這羅興亞難民和別處的難民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羅興亞人沒有國籍。
  • 羅興亞人難民危機一周年:僧侶為何與軍方保持一致?
    緬甸軍方的行動造成了自1994年盧安達種族滅絕事件以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外逃難民群體,位於孟加拉國邊境的羅興亞人難民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難民營。在國際上,諾貝爾獎獲得者翁山蘇姬對難民危機做出的反應與軍方的暴力本身一樣令人震驚。世界各地的大學紛紛剝奪此前授予翁山蘇姬的榮譽。聯合國的李亮喜認為她可能是緬甸軍方的同謀,犯下了反人類罪。長期以來,翁山蘇姬一直致力於實現平等,拒斥暴力手段,而她在羅興亞難民危機上的反應明顯違背了這一原則,令人難以置信。
  • 難難不已,無家可歸的羅興亞難民被驅逐到颶風島
    孟加拉海軍成員監督轉移難民的工作羅興亞穆斯林難民問題長期困擾著孟加拉國政府,而緬甸繼續拒絕羅興亞人重返他們位於若開邦的家園。
  • 羅興亞難民危機:英殖民為緬甸留下的百年歷史包袱
    但1948年通過的《緬甸聯邦入籍法》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1933年英國民族識別的結果,最大限度地容納了所有緬甸居民,還明確了羅興亞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法律地位,但由於諸多原因,大多數羅興亞人並未藉機入籍。這一規定,在法律上把羅興亞人歸為移民,而不是緬甸所屬的少數民族之一。由此,羅興亞人的公民權遭到了「合法」剝奪,這背後是信仰佛教的緬甸軍政府(奈溫政府)對境內羅興亞穆斯林的致命一擊。  然而,奈溫政府使用英國殖民的遺產來打擊羅興亞穆斯林的同時,世界話語體系卻又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普世主義替代了民族國家的話語體系,社會多元、信仰自由、人權正義成為新的國際通用語言。
  • 緬地圖刪村落 被指阻羅興亞人歸家
    路透社周五報導,緬甸政府在羅興亞人外逃後重新規划行政區域,令不少原有村落名稱消失,被質疑意圖毀滅羅興亞人聚居證據,妨礙難民歸家。曾指摘緬甸當局所為屬「種族滅絕」的聯合國,亦一度跟隨緬甸官方,在其製作的地圖刪走羅興亞村落名稱,雖然現已把相關地圖下架,仍惹來抨擊。根據人權觀察分析的衛星圖片,位於若開邦有近400座羅興亞人村落,在軍方2017年鎮壓行動中被摧毀。
  • 羅興亞人現狀震動世界 翁山蘇姬因難民危機被推上「道德審判臺」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緬甸羅興亞武裝組織「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通過推特宣布,從10日起單方面停火一個月,並呼籲緬軍也放下武器,讓救援組織得以運送人道物資。不過這個單方面停火聲明尚未獲得緬甸政府回應。與此同時,這場人道主義危機正將一直受西方社會褒獎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推上「道德審判臺」。緬甸若開邦自上月末局勢動蕩以來,大批羅興亞難民越境逃離。
  • 新冠疫情:敘利亞難民的又一場悲劇
    敘利亞難民主要集中在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和土耳其等五個中東國家,收容了550多萬敘利亞人,是世界上最大的難民群體。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聯合國難民署已經向這些國家的近20萬名難民提供了緊急現金援助,並採取了其他措施緩解新冠疫情的影響。在疫情爆發之前,大多數旅居這五個國家的敘利亞難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新冠疫情加重了這些難民的生活狀況。
  • 川普政府對緬甸羅興亞危機的政策
    ②羅興亞危機有著複雜的歷史與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等原因,圍繞羅興亞所衍生的事件和危機,不僅關乎羅興亞人權、難民危機和人道主義災難問題,同時還關乎緬甸和區域內國家政體轉型、遍布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族群和宗教矛盾衝突、國際難民保護和機制困境、區域安全,以及地緣政治問題。
  • 羅興亞人,為何緬甸政府一直在驅逐他們
    羅興亞人難民危機緬甸獨立後,羅興亞人越來越多,在若開邦北部成為優勢族群。印巴分治之後,更多孟加拉難民湧入若開邦,增加了羅興亞人的人數。1948年爆發了羅興亞人在緬甸西部的衝突,羅興亞人開始宣稱要脫離緬甸並且加入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他們的祖居地。他們的目標是脫離緬甸並最終與東巴基斯坦合併,於是發起了聖戰。
  • 為什麼說緬甸和羅興亞人的關係是「農夫與蛇」?
    緬甸和孟加拉國接鄰,孟加拉國是一個GDP滯後印度五分之一的國家,孟加拉國那麼大點地方有1.66億人口,隨時隨地的孟加拉國還會有大量的移民,像羅興亞人一樣進入到緬甸,你給這兩百萬人發了身份證,接下來再來兩百萬怎麼辦?而且接收了這些難民,發了身份證,可不是說人家就能踏踏實實在你國境待著了。
  • 羅興亞人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近緬甸的羅興亞人問題再度熱了起來。緬甸若開邦自上月末局勢動蕩以來,大批羅興亞難民越境逃離。
  • 面對羅興亞危機,翁山蘇姬的選擇
    8月,羅興亞武裝組織暴力襲擊緬甸警察哨所,緬甸軍隊和警察隨後與羅興亞武裝發生激烈交火併造成數百人死亡,本次危機讓羅興亞人問題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民盟執政後,國際輿論聚焦在翁山蘇姬及其領導的政府的民族和解努力,但對羅興亞人問題關注不多。
  • 關於羅興亞救世軍,若開軍總司令是這麼評價的!
    在採訪中他提到若開軍的地位問題,也提到了若開邦北部的另外一支武裝,羅興亞救世軍(ARSA),他表示,羅興亞救世軍並不強大,而且世人皆知這支隊伍軍事方面並不活躍;他表示,這不是若開軍方面有意低估羅興亞救世軍,而是他們雖然可能具有打擊能力,但這支隊伍的力量和能力不強,不是一支經過戰爭錘鍊的隊伍,而緬軍方面把羅興亞救世軍說的有點過於強大;若開軍總司令表示,儘管該武裝一直活躍於孟緬邊境的孟都縣附近
  • VOA常速 | 穆斯林羅興亞人的難民危機
    五年前,緬甸安全部隊開始了一場針對穆斯林羅興亞族群的暴力鎮壓和種族清洗活動。一些攻擊發生在2016年10月到2017年1月之間。第二波鎮壓活動開始於2017年的8月。一百多萬羅興亞難民逃離緬甸。今天,有大約86萬羅興亞難民生活在孟加拉國的科克斯·巴扎爾難民營。另外15萬羅興亞難民生活在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地區國家。大約60萬羅興亞人仍然留在緬甸,面臨著系統性歧視。
  • 史海鉤沉 | 賓格利人(即所謂「羅興亞人」)的罪惡歷史
    陝西曾經是漢族的發源地;科索沃曾經是塞爾維亞人戰勝穆斯林的民族聖地;而偉大的君士坦丁堡今天被叫做「伊斯坦堡」……你以為他們離我們還很遠,你以為他們的勢力還很微小,你以為下一個遭到毒手的不會是你所以你無動於衷……同胞們,請閱讀這篇文章,看一看緬甸佛教徒被賓格利人(即所謂「羅興亞人」)殘暴屠戮乃至搶佔家園的悲慘歷史,想一想,有朝一日,當他們漫山遍野而來,我們的子孫後代又會遭遇怎樣的命運
  • 聯合國難民署:新冠疫情導致全球一半難民兒童失學
    瑞士當地時間9月3日,聯合國難民署發布的《攜手促進難民教育》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世界上有一半難民兒童失學,除非國際社會立即採取大膽措施來應對疫情對難民教育的災難性影響
  • 罩袍之下——阿富汗婦女何去何從?
    動蕩多年的阿富汗將何去何從?飽受壓迫的阿富汗婦女將何去何從?在二十多年前塔利班統治時期,阿富汗女性幾乎沒有自由,一系列禁令徹底斬斷了女性與社會的聯繫。禁止女性和男性商人達成交易。禁止女性接受男性醫生之治療。要求女性必須穿著從頭至腳覆蓋的長罩袍(burqa)。在公共場合鞭打那些沒有隱藏腳踝的女性。
  • 譴責別國拒收難民,輪到自己就威脅開槍
    面對途經墨西哥向美國邊境前進的中美洲難民,川普10月31日再次強硬表態:他將派遣1.5萬名美軍士兵駐守南部邊境,以阻止難民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