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難不已,無家可歸的羅興亞難民被驅逐到颶風島

2021-02-07 佃農的花園

孟加拉海軍成員監督轉移難民的工作

羅興亞穆斯林難民問題長期困擾著孟加拉國政府,而緬甸繼續拒絕羅興亞人重返他們位於若開邦的家園。

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而他們擁有120萬羅興亞難民。這些難民陷於極度困境之中,卻無法移民。為了減輕羅興亞人對南部城市考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旅遊中心的壓力,孟加拉國決定將其中的10萬名羅興亞難民安置在孟加拉灣偏遠島嶼巴山查爾島(Bhashan Char)的臨時避難所中。儘管人權組織和聯合國機構普遍反對,但這帶有驅逐性質的遷移還是於2020年12月開始。

大赦國際也表示,孟加拉政府的這一舉動是為了緩解考克斯巴扎爾旅遊中心不斷增加的 「壓力」,120萬羅興亞難民對這個窮困國家的確構成了沉重的負擔。 

孟加拉海軍成員監督轉移難民的工作

去年12月底,第二批羅興亞難民從科克斯巴扎爾難民營被運送到孟加拉灣低洼地區的巴山查爾島,執行這次轉移的是孟加拉國海軍艦船。

巴山查爾島是個不斷遭受洪水和颶風襲擊的島嶼。聯合國觀察員表示,該島是在20年前才出現的,聯合國只是收到了關於難民轉移的「有限信息」,並未參與準備工作。

一名年邁的難民婦女在兒子攙扶下走向轉移船

 

據聯合國稱,羅興亞人是「世界上受迫害最嚴重的少數民族群體」,自2012年以來,羅興亞人在緬甸遭受了殘酷的殺戮和暴力浪潮。

2017年8月,在緬甸政府軍鎮壓穆斯林少數民族之後,超過75萬名羅興亞難民(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逃離了國家,並越過邊界進入孟加拉國。

在這次難民浪潮之前,孟加拉國已經遭受了大批羅興亞人湧入的損害和壓力。

一群難民前往孟加拉灣低洼地區的巴山查爾島

據此前的相關報導,孟加拉外交部緬甸事務負責人德拉瓦·海珊博士曾表示,「目標是分階段儘快轉移10萬名難民」「被轉移至巴山查爾島的人數將根據羅興亞人自願情況確定人數,我們不會強迫任何人。」

孟加拉國《達卡論壇報》援引官方消息稱,在12月第一周將把1200多名羅興亞人轉移到巴山查爾島。

 

1804名羅興亞難民被運送到孟加拉海軍的7艘船上

 

孟加拉外交部緬甸事務負責人表示, 「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將羅興亞人遣返至他們的土地,但是,遣返進程最近沒有進展,因此,我們必須採取一些臨時措施。」

該負責人解釋說,「在與國際專家協商後,我們評估了巴山查爾島的大型設施」,這些設施在面對最近的3次颶風時都表現出了其堅固性。

這位孟加拉國官員敦促人權機構關注羅興亞人遣返的可能性,而不是談論「暫時性和次要問題」。

 

聯合國敦促孟加拉國政府不要強迫任何難民搬到巴山查爾島

 

在此前的11月22日,大赦國際在一份聲明中說,聯合國尚未宣布巴山查爾島適合人類定居,他們呼籲孟加拉國放棄在孟加拉灣一個偏遠島嶼上安置羅興亞人難民的計劃。

人權組織和聯合國機構一次又一次地敦促孟加拉國政府放棄將難民安置到偏遠島嶼的計劃,稱這座島嶼是「不安全的住房」,並提出「有關重新安置程序的嚴重問題」。

 

孟加拉國政府表示已建造了可容納10萬名難民的住房

 

羅興亞領導人安薩爾·阿里(Ansar Ali)解釋說,他在孟加拉國政府安排下對巴山查爾島進行了訪問,「如果孟加拉國政府把我們帶到任何地方,我們必須走,但我們的最終命運是重返家園。」

安薩爾·阿里表示,「當我參觀時,我發現巴山查爾島是一個美麗的島嶼。但是我們寧願留在考克斯巴扎爾,而不是搬到那裡,我們的一些人則認為,移民安置行動可能會阻礙返回家園進程。」

大赦組織表示與難民磋商的過程缺乏透明度

 

「羅興亞自由聯盟」成員羅·奈·聖聯恩表示,「羅興亞人擔心,一旦他們被轉移至巴山查爾島,他們將被孤立。」

他還補充說,「不應強迫遭受心理創傷的難民遷移。我們了解科克斯巴扎爾難民營的情況,但應尊重難民的呼籲,向緬甸施加壓力,要求緬甸政府接收羅興亞人以完全公民身份重返,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給予保護。」

難民抱怨被驅逐

生活在考克斯巴扎爾的一名羅興亞難民聲稱孟加拉國官員「沒有強迫難民遷移」「一些羅興亞難民的確對遷移行動感興趣,因為大約有12萬名難民已經通過登記籤名來表明其自願進行遷移行動。」

孟加拉灣努瓦卡萊地區巴山查爾島上錫屋的照片

 

孟加拉國在巴山查爾島第一階段開發了120個村莊,花費了2.72億美元,以容納10萬名羅興亞人,但是在惡劣天氣下,巴山查爾島仍然是一座孤島,只能乘船到達。

 

拒絕轉移的人說,巴山查爾島海拔很低,如果風暴來襲,難民無處可逃

 

達卡大學國際關係系的研究員阿布拉(CR Abrar)認為,孟加拉國的最終目標是把難民遣返回他們的國家緬甸,這種臨時安置難民的舉措可能會影響最終實現遣返的目標。

孟加拉的此舉正值緬甸政府面臨越來越大壓力之時,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對這個負有「種族滅絕」責任的國家實施制裁。

孟加拉國先前試圖根據雙邊協議將難民遣返緬甸,但在遭受佛教狂熱分子的恐怖襲擊後,難民無法返回家園

2019年12月10日,海牙國際法院審理甘比亞提起的一樁訴訟,該訴訟指控緬甸政府對羅興亞穆斯林進行種族滅絕。該訴訟是在57個國家參加的伊斯蘭合作組織的支持下,由甘比亞提起。加拿大和荷蘭也提供了支持。

2017年,在緬甸軍隊領導的一場行動中,超過73萬羅興亞人逃離緬甸;聯合國認為此次行動的目的是種族滅絕

根據相關文件,緬甸政府製造的這場人道主義危機包括8項主要事件:

 1.入侵穆斯林村莊。2017年8月,緬甸軍隊對若開邦北部羅興亞村莊發動進攻,稱這次襲擊是對羅興亞武裝分子襲擊安全哨所導致至少12名警察死亡的回應。

軍隊宣布擊斃400名叛軍。但是人權報告證實,大多數受害者是平民。聯合國稱,在軍事行動發起的前兩周內,至少有1000人喪生。

 

該島僅在20年前浮出水面,以前沒有人居住過,經常有季風雨充斥

 

2.從焦土中逃脫。襲擊發生11天後,超過12萬名羅興亞人越過邊界進入孟加拉國,孟加拉國突然面臨大規模難民潮。

加拉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在新一輪難民潮之前,已收容20萬羅興亞難民。

國際社會對緬甸的憤怒不斷升級。逃亡的難民指責軍隊燒毀房屋,許多難民舉報軍隊犯下侵犯人權的行為。國際社會表示這種行為可能涉及 「種族清洗」。

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在對危機的首次官方評論中譴責「大量誤導性信息」,據她稱,這些信息並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她承諾要追究違法者責任,但她拒絕追究軍隊的責任。

難民到達巴山查爾島後接受檢查

3.國際譴責種族清洗。聯合國加強了對緬甸軍隊和佛教民兵的言論,稱對羅興亞人的暴行是「種族清洗的典型事件」。

2017年12月5日,聯合國前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警告該案可能存在「種族滅絕因素」,呼籲進行國際調查。

國際特赦組織在一份報告中譴責針對少數民族羅興亞穆斯林的「焦土政策」。根據衛星圖像,該非政府組織認為襲擊是「有計劃、有目的和有組織的」。

孟加拉國政府在巴山查爾島上為羅興亞難民建立的難民營全景

4.協議未執行。緬甸與孟加拉國在2017年11月23日達成協議,開始將難民遣返緬甸。

但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表示,形勢不利於羅興亞人安全返回,因此整個過程被暫停。

為島上難民準備的睡床

5.屏蔽事實並關押記者。國際媒體或觀察員無法進入被緬甸安全部隊包圍的若開邦。

2018年9月3日,緬甸一家法院判處路透社兩名記者7年有期徒刑,因其報導屠殺羅興亞人涉嫌違反國家機密法。入獄500天後,他們於2019年5月7日被總統赦免釋放。

島上的廚房

6.國際調查與公眾壓力。2018年8月25日,在被迫離開家鄉一整年後,成千上萬的羅興亞難民舉行抗議活動。

聯合國調查小組呼籲以種族滅絕、危害人類罪和戰爭罪起訴緬甸最高軍事長官和其他五名指揮官。

2018年9月18日,海牙國際法庭宣布,對被指控侵犯羅興亞人人權的緬甸軍隊展開初步調查。

同年11月,由於拒絕在沒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離開難民營,遣返2260名難民的嘗試失敗。

羅興亞難民女孩被轉移到島上時攜帶家人們的毯子

7.美國對緬甸軍方的制裁。2019年7月16日,美國宣布對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和其他三名高級指揮官實施制裁,因其參與「種族清洗」。

同年8月22日,原本應有3500名難民返回家園,但由於人們普遍擔心會受到新的鎮壓,沒有一個人乘坐等待遣返他們的公共汽車和卡車。

9月16日,聯合國表示,留在緬甸的約60萬羅興亞人面臨「種族滅絕的嚴重風險」。

1600多名首批難民於本月初被轉移到巴山查爾島

8.提起法律訴訟。11月14日,國際刑事法庭法官宣布對在緬甸發生的侵犯少數民族羅興亞人人權一案進行調查,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暴力行動、可能構成危害人類罪的驅逐出境行為。

甘比亞指控緬甸對羅興亞人實行種族滅絕,向國際法庭提起訴訟3天後,法庭做出回復。

同一周,羅興亞人及拉丁美洲人權組織根據「普遍管轄權」原則在阿根廷提交訴訟。

羅興亞難民被運送到一個經常遭受颶風和洪水襲擊的島嶼,前途未卜

2020年1月23日,國際法院就非洲穆斯林國家甘比亞根據1948年聯合國《種族滅絕罪公約》提起的訴訟做出裁決,下令緬甸在其職權範圍內採取一切措施,以防止少數族群羅興亞族穆斯林在佛教徒佔多數的國家遭到種族滅絕。

設在海牙的法院主席艾哈邁德·優素福法官說,緬甸必須在其職權範圍內採取一切措施,防止實施公約中提到的所有行為。這些行為包括「殺害該團體的成員」,以及迫使該團體的成員接受生活條件,目的是完全或部分破壞其存在。

雖然其裁決具有約束力,但國際法院無權執行該裁決。

(部分資料來源於半島中文網,圖片及說明來自半島中文網引用路透社)

相關焦點

  • 羅興亞難民何去何從?——2017年羅興亞難民危機
    ,驅逐並殺害了原居當地的佛教徒。他們表示,襲擊大部分在凌晨3點到4點間發生[9]。若開羅興亞救世軍聲稱他們在25個地點採取「防禦行動」,號稱政府軍強姦殺害平民。該組織還號稱,拉岱當已經被封鎖兩個多星期,羅興亞人在挨餓,政府軍也打算在貌奪故技重施[10]。
  • 羅興亞人,為何緬甸政府一直在驅逐他們
    然而,法國學者雅克·萊德研究顯示:「若開邦絕大多數穆斯林的先人是從孟加拉遷移到若開邦。」又說:「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實際上,他們的後代和整個穆斯林已被毫無爭議地稱為『孟加拉人』。萊德認為,羅興亞人是一場政治運動,始於1950年代,旨在在若開邦創建「自治的穆斯林地區」。
  • 羅興亞難民的遣返,只有開始,沒有終點
    畢竟自己家人口已經多到要爆炸的程度,再為了當好人把這些遠房親戚請進來自家老百姓絕對會崩潰的,所以這幾年被緬甸趕過來呆在邊境地區的羅興亞難民,讓孟加拉國政府也是相當地頭疼。雖然這幾年的全球氣候有利於出產難民,但是這羅興亞難民和別處的難民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羅興亞人沒有國籍。
  • 疫情之下,羅興亞難民何去何從?
    一直以來,緬甸、孟加拉和聯合國難民署(UNHCR)之間缺乏溝通,羅興亞人處境艱難。難民領袖認為,從遣返問題於2017年11月被第一次提出以來,難民的意見從未在任何談判中得到重視。孟加拉南部的科克斯巴扎爾市共有34個羅興亞人的難民營。難民像罐頭一樣擠在一起,保持社交距離根本是天方夜譚。然而,這場瘟疫還遠遠沒有到頭。世衛組織認為孟加拉國的疫情還沒有到高峰期。
  • 羅興亞人難民危機一周年:僧侶為何與軍方保持一致?
    緬甸軍方的行動造成了自1994年盧安達種族滅絕事件以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外逃難民群體,位於孟加拉國邊境的羅興亞人難民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難民營。因此,暴力在道德上被合法化也就可以預料到了。在國際上,諾貝爾獎獲得者翁山蘇姬對難民危機做出的反應與軍方的暴力本身一樣令人震驚。世界各地的大學紛紛剝奪此前授予翁山蘇姬的榮譽。聯合國的李亮喜認為她可能是緬甸軍方的同謀,犯下了反人類罪。長期以來,翁山蘇姬一直致力於實現平等,拒斥暴力手段,而她在羅興亞難民危機上的反應明顯違背了這一原則,令人難以置信。
  • 羅興亞難民的一百張肖像
    他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過度擁擠而骯髒的邊境難民營裡。 幾乎每一個羅興亞難民都有過噩夢般的經歷。 那些暴力舉動被聯合國稱為「種族清洗的教科書式案例」。聯合國也記錄下了大規模的殺戮、性暴力和其他人權侵犯的指控。 半島攝影師 Showkat Shafi 來到孟加拉國,採訪了生活在庫克斯巴扎難民營的羅興亞人。
  • 羅興亞難民危機:英殖民為緬甸留下的百年歷史包袱
    英國佔領緬甸後,將其納入英屬印度之一省,並有意鼓勵印度穆斯林勞動力遷徙到若開地區。這是1893年的英屬印度帝國的政治版圖。  在1948年緬甸獨立前後,其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民族問題,昂山將軍在1947年推動了《彬龍協議》的籤署,明確了少數民族在居住地的自治權和平等的公民權,雖然這一協議的籤署沒有羅興亞代表參加。
  • 印度全面驅逐清洗1400萬伊斯蘭教徒,稱養不起!
    而印度給出的理由,讓全世界震驚不已,理由是:養不起這1400萬穆斯林,因為他們「太能生了」!世界譁然,作為最能生育的印度人也受不了伊斯蘭教徒瘋狂的生育模式。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隨即宣布,這1400萬人屬於難民,不準他們越過國境線一步,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為了避免發生暴動,印度政府派兵45萬入駐阿薩姆維穩,並計劃修建一個大集中營——印度是動真格的了。
  • 羅興亞人現狀震動世界 翁山蘇姬因難民危機被推上「道德審判臺」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緬甸羅興亞武裝組織「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通過推特宣布,從10日起單方面停火一個月,並呼籲緬軍也放下武器,讓救援組織得以運送人道物資。不過這個單方面停火聲明尚未獲得緬甸政府回應。與此同時,這場人道主義危機正將一直受西方社會褒獎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推上「道德審判臺」。緬甸若開邦自上月末局勢動蕩以來,大批羅興亞難民越境逃離。
  • 川普政府對緬甸羅興亞危機的政策
    (16)2018年5月18到21日,「美國國際開發署」行政主管馬克·格林(Mark Green)訪問緬甸。在會見翁山蘇姬時,其表態美國將幫助滯留孟加拉羅興亞難民「安全、自願回歸」,並在「所有社區信心重建」上加強與緬甸合作,並考慮推進「為緬甸及該區域發展」的可行方案。
  • 眼界獨家探訪奈及利亞難民生存現狀
    為了安置難民,從去年11月開始,奈及利亞政府在阿達瑪瓦州首府約拉地區陸續建立無家可歸者營地,記者走訪的瑪約科西難民營就是其中之一。營區負責人、阿達瑪瓦州緊急情況處理局的羅文娜對記者說,「恐怖危主義機最嚴重的時候很多從北部逃難過來的難民匯聚到這裡,這裡比較安全,有食物和水,全部是免費的,大多數是女人和孩子,這樣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很不錯了。」
  • 為什麼說緬甸和羅興亞人的關係是「農夫與蛇」?
    緬甸和孟加拉國接鄰,孟加拉國是一個GDP滯後印度五分之一的國家,孟加拉國那麼大點地方有1.66億人口,隨時隨地的孟加拉國還會有大量的移民,像羅興亞人一樣進入到緬甸,你給這兩百萬人發了身份證,接下來再來兩百萬怎麼辦?而且接收了這些難民,發了身份證,可不是說人家就能踏踏實實在你國境待著了。
  • 羅興亞人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近緬甸的羅興亞人問題再度熱了起來。緬甸若開邦自上月末局勢動蕩以來,大批羅興亞難民越境逃離。
  • 譴責別國拒收難民,輪到自己就威脅開槍
    沒有一個國家敢用開槍來威脅難民群體,美國是唯一一個暗示使用武力的國家。從修邊境牆到威脅開槍,美國的做法與它鼓吹的「人權」「普世價值」完全背離,西方媒體和人權NGO卻在輿論上輕描淡寫,連面對的勇氣都沒有。美國媒體則顧左右而言它,重點並非人權,而是國內政治博弈,然而在別國面對難民困境時,美國卻總是一副義憤填膺,悲痛欲絕的樣子。
  • 緬地圖刪村落 被指阻羅興亞人歸家
    (內比都、紐約12日訊)緬甸政府軍攻擊西部若開邦的羅興亞人村落導致逃亡潮距今已有3年。
  • 面對羅興亞危機,翁山蘇姬的選擇
    8月,羅興亞武裝組織暴力襲擊緬甸警察哨所,緬甸軍隊和警察隨後與羅興亞武裝發生激烈交火併造成數百人死亡,本次危機讓羅興亞人問題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民盟執政後,國際輿論聚焦在翁山蘇姬及其領導的政府的民族和解努力,但對羅興亞人問題關注不多。
  • 別人家的難民:越南華僑,德國最成功的難民接收
    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大概有150萬越南人乘坐逃難船逃出,這些人被西方媒體稱為船民(boat people)。他們要面臨天侯、海盜、設備及空間不足的船隻等等風險,有些船隻是簡單的木筏,有些大船甚至被人蛇集團塞了2,500人。最後大概有25萬人在海上失去性命。這些在公海上面漂流的難民,是當時國際政治的犧牲者,許多國家都視為燙手山芋,不願碰觸。
  • VOA常速 | 穆斯林羅興亞人的難民危機
    resolve the crisis, said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Stephen Biegun, who co-hosted the virtual conference along with senior official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 阿富汗難民出路在哪?
    拜登周日在白宮發表講話時強調,阿富汗難民進入美國前將接受徹底審查,但未明確表示將接收多少難民,這些難民是否是之前幫助過美軍的阿富汗人。阿富汗人看來只能靠自己了。據聯合國難民組織的統計,阿富汗的常年戰亂已經產生了約數百萬難民,而今年以來持續的軍事衝突,又導致約350萬阿富汗人無家可歸,主要分布在阿富汗的各個邊境地區。他們如何離開阿富汗?能坐飛機離開的畢竟是極少數,他們要麼是原阿富汗政府高官,要麼是和美軍或北約聯軍關係密切的人。絕大多數想逃離阿富汗的普通人,只能通過陸地逃往鄰國。
  • 關於羅興亞救世軍,若開軍總司令是這麼評價的!
    在採訪中他提到若開軍的地位問題,也提到了若開邦北部的另外一支武裝,羅興亞救世軍(ARSA),他表示,羅興亞救世軍並不強大,而且世人皆知這支隊伍軍事方面並不活躍;他表示,這不是若開軍方面有意低估羅興亞救世軍,而是他們雖然可能具有打擊能力,但這支隊伍的力量和能力不強,不是一支經過戰爭錘鍊的隊伍,而緬軍方面把羅興亞救世軍說的有點過於強大;若開軍總司令表示,儘管該武裝一直活躍於孟緬邊境的孟都縣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