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群英録.南京.南京1927

2021-02-13 不死的小強


點擊箭頭處「不死的小強」,關注我們哦!!

1927年,在中國最大的事情莫過於北伐戰爭。

自廣州出發的北伐軍,乘著直系與奉系軍閥打得兩敗俱傷,加上了各路軍援,以革命思想為動力,一路高歌北進,把大小軍閥打得紛紛投誠與下野。到當年10月,「北洋三巨頭」中只剩下奉系的張作霖(52歲,紫色地盤,東三省+熱河+京津+山東)還保有實力。

被《時代》周刊稱為「中國最強者」的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吳佩孚(直系,53歲,綠色地盤,直隸+河南+兩湖+四川)逃亡四川;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42歲,北洋系最年輕的霸主,黃色地盤,浙閔蘇皖贛)丟光了地盤,被迫投靠了之前浙奉戰爭的死對頭張作霖,跟之前手下敗將張宗昌(46歲)的直魯聯軍搭檔在南京一線負隅抵抗。

吳佩孚

孫傳芳

張宗昌

北伐陣營中的人物關係轉換在這一年中更是令人咋舌:

時年37歲的90後老大唐生智在十年後的南京保衛戰中打得如同狗屎,當時卻以能徵慣戰著稱,被老長官趙恆惕從營長一路提拔到師長,統帥著湘軍中實力最強的第四師。

唐生智

湘系軍頭與北洋系不同,從唐生智到趙恆惕以及賀耀祖、葉開鑫,還有之前率先破城的程潛和書法家譚延闓都是老同盟會員,趙恆惕還是民國第一個民選的省長。

第一次北伐的開鑼大戲是唐生智倒戈,不僅搶了老趙的省長位置,還當上了北伐軍前線總指揮,一路所向披靡。到了1927年8月,他掌控了生產軍火的漢陽兵工廠,把1個軍擴編到了4個,擔任了武漢政府任命的國民革命軍總指揮,拉攏了最能打的張發奎第4軍(號稱「鐵軍」的粵系部隊,新中國十大元帥除彭德懷與羅榮桓外,8個出自這位時年32歲的名將手下)發起東徵,逼得在南京的老蔣在8月13日通電下野。

張發奎

民國舞臺的主旋律是槍打出頭鳥。到了10月,奉、直系軍閥還在北方虎視眈眈,唐生智已遭到北伐軍各路軍頭的圍攻,11月就跟著通電下野了。

80後老大馮玉祥時年45歲,出身北洋系,西北軍創始人,理論上屬直系,吳佩孚那十四省裡最早就包括了他的地盤。不過老馮是出名的「倒戈將軍」(這點西北軍的人都隨他),一會兒聯合奉、皖搞政變,一會兒聯合蘇聯對抗執政府,最終遭到了直、奉系的聯手暴擊,被迫下野。

馮玉祥

北伐戰爭是他翻身的機會,乘著南北對峙,他偷偷跑到綏遠(今呼和浩特)搞了個「五原誓師」,隨後帶著重整的西北軍和蘇聯援助的武器一路南下、東進,好不風光。

80後老二閻錫山時年44歲,既是北洋系又是老同盟會員,在當時絕無僅有,充分體現了老西左右逢源的性格。北伐初期這傢伙仍然按兵不動,同時跟奉系張作霖和國民政府眉來眼去、談婚論嫁;到了1927年6月,形勢明朗,立刻翻牌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東進南下,夾擊奉軍。

閻錫山

作為北伐軍總司令的蔣介石就不多說了,搞暗殺起家的他此時剛40歲,光會搞政治,打仗一包屎。8月,在派系鬥爭中黯然下臺,隨即迎娶了宋美齡,打通了與英美和財閥之間的關聯,靠金元、幫會和間諜勢力收買瓦解各路諸侯,為明年初的捲土重來打下了基礎。

蔣介石

1927年10月18日,蔣介石東渡日本,拜會黑龍會老大頭山滿

時年36歲的李宗仁是桂系的精神領袖,其麾下的第7軍號稱「鋼軍」,是跟第4軍並駕齊驅的無敵勁旅(很多人說東北人是戰鬥民族,不妨看看廣西人從太平天國、北伐到抗戰時期的戰績)……

李宗仁

桂系也屬北洋系,20年代初就被粵軍打垮了。李宗仁早早帶著桂系人馬覲見了孫總理,歸附國民政府,也算北伐軍的原始股東之一。

在桂系乃至北伐軍中最活躍的人物卻非時年34歲的白崇禧莫屬:

白崇禧

最早聯絡孫中山的桂系是他,替北伐軍策反唐生智的是他,唯一可以跨界指揮各地方系是他,「4.12」反革命政變的操手是他,聯手倒蔣的主謀也是他,二次北伐攻入京津的總司令是他是他還是他……有人說,蔣介石平生最恨的人其實是白崇禧。

解放戰爭時的青樹坪戰役(四野入關後唯一一次戰敗,那個令石光榮同志耿耿於懷的青石嶺戰役)之後,毛澤東同志說白崇禧是中國境內第一狡猾陰險的軍閥……

8月底,孫傳芳的東南五省聯軍與直奉聯軍傾巢而出、絕地反擊,李宗仁率第七軍,白崇禧中途指揮潰敗的黃埔系第一軍,在南京城北的龍潭車站重創對手;10月,90後的「李白」西徵打垮唐生智,扣押了之前大出風頭的程潛,吞併了湘系的人馬與地盤,成了寧漢合流後的話事人。

本世紀初停止客運的龍潭站

龍潭車站是滬寧鐵路(1927年稱京滬線)的倒數第五站,基本接近鎮江。龍潭戰役是孫大帥與五省聯軍在民國舞臺上的最後輓歌,也是北伐軍奠定國民政府基業的制霸一戰。自此到1930年的中原大戰,京滬鐵路上再無戰事,戰場基本發生在之前提到的津浦鐵路上。

在龍潭戰役激戰最酣的東線,一柱擎天的勇將是帶傷指揮的第一軍第二師師長劉峙,日後如日中天的胡宗南此時是北伐軍裡最年輕的少將、第一師副師長。

左圖劉峙 右圖胡宗南

20年後的淮海戰役,劉峙被委任為剿總司令,當時有人說:「徐州是南京的大門,當派虎將鎮守;不派一虎,也該派一狗,如今派了頭豬……」說這話的人是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汝瑰(90年代被揭秘是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最大紅色間諜——「深海」中的馬裡亞納海溝,在解放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不亞于靖難之役中的李景隆)。

郭汝瑰

劉峙在之前的東徵與北伐戰爭中也算戰無不勝,是老蔣嫡系第一軍中少有能打點仗的角色。在二次北伐和中原大戰中分別擔任第一和第二軍團總指揮,沿津浦線北進,擊潰了名將張宗昌和傅作義,乃老蔣手下「五虎上將」(哈哈,下邊)第一名是也。第四次反圍剿,連號稱紅四方面軍「軍神」的徐向前也被他打得撤出了大別山。

中原大戰地圖,濟南始終是津浦線作戰的天王山

國民黨在解放戰爭中的潰敗,是政治與經濟的全方位失敗,任何個人都無法挽狂瀾於既倒。劉峙這樣的將領如果也算一頭豬,至少是一頭比較會戰鬥的豬。

那些發生在津浦線上的軍閥混戰,最終都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痕跡。津浦線開通後最出名的一件事,是堪稱「完美犯罪」的臨城大劫案

那支盤踞在圖中抱犢崮(今4A級風景區,縱貫南北的鐵路線即津浦線,薛城區即臨城)上的土匪和《水滸》中的梁山好漢頗有類似:

1923年,八百裡梁山泊只剩下一片東平湖,微山湖成了山東境內的最大湖泊;抱犢崮主力包括了大批直皖戰爭中逃散的奉、直、皖系職業軍人,甚至有當年張勳大帥的「辮子軍」,堪比來自五湖四海的108將:

1927年時縱橫齊魯的「民國第一悍匪」劉黑七,在當時不過是個跑龍套的,仿佛《後水滸》中的混江龍李俊;策劃劫案全程的是青幫達人、老同盟會員張聘卿,跟智多星吳加亮倒有一拼;老當家孫桂枝幕後指揮,見首不見尾,神秘度直逼大金國潛伏特務入雲龍公孫勝……

這次作案也可謂料敵機先、準備充分,匪徒們事先派人打探清楚了列車行程與乘客背景;因為覺得惹不起日本人,還讓車上的內賊事先通知了所有的日本乘客在徐州站提早下了車;隨后里應外合打開了防衛牢固的「藍鋼皮」火車,大有「智取生辰綱」的味道;那個被魯迅、冰心盛讚為「英雄豪傑」的匪首孫美瑤(右三白帽子),結局與宋公明類似,在完成招安後的6個月就被誘殺砍了頭。

皖系起家的北洋第三鎮

這場號稱義和團運動後最大的涉外危機,以號稱「山東建國自治軍」的三千土匪被收編為政府軍而告終,原皖系的山東督軍田中玉也被吳佩孚藉機清除了。

田中玉

後兩年,隨著浙江督軍盧永祥被福建孫傳芳和江蘇齊燮元聯手搞下臺,皖系靈魂人物徐樹錚被馮玉祥槍殺之後,皖系勢力基本退出了政治舞臺。在後來的北伐戰爭中,幾乎已看不到盛極一時的皖系人馬了。

盧永祥

桂系打垮了唐生智後,扣押了打算在湖南重振雄風的湘系大佬程潛,除了忌憚老程在湘軍中的威望外,與北伐軍進城次日(1927年3月24日)發生的「南京事件」也有關聯:

率先進城的江右軍(湘系第2、第6、第40軍)由於仇恨帝國主義,攻擊了外國領事館、學校和住宅區,對僑民進行了搶劫與殺害(1月,九江的英租界就是這樣被江右軍與愛國群眾收回的)。

被焚燒的美國國旗

江邊的英美炮艦於是對下關地區進行了報復性轟擊,炸死炸傷了許多無辜市民。加上之前直魯聯軍褚玉璞的潰兵搶劫焚燒了下關商業區,繁華的下關碼頭一度陷入荒涼與蕭條之中。

褚玉璞

轟擊下關的美國驅逐艦「諾亞號」

隨後的種種謠言與連鎖反應讓這個事件顯得越發微妙:

缺乏軍紀的亂兵背後,被傳出是共產國際陰謀挑起列強與北洋政府或北伐軍的矛盾;僅受了點輕微槍傷的英國領事,在謠傳中被北伐軍士兵以青龍刀當街斬首,夫人被幾十人輪姦;百姓與僑民的死傷人數,在傳聞中都被幾十倍擴大……

時至今日,這一當時就撲朔迷離的事件已更難辨析真相,但歷史的確在此處發生了微妙的轉折:

4月1日,擔任湘軍第2、第6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共產黨員林伯渠、李富春受到通緝;

左圖林伯渠 右圖李富春

4月6日,張作霖派人包圍並闖入了北平的蘇聯大使館,抓捕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隨後殺害了他;

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事變」,啟動了全面清黨……

4月20日,在「南京事件」中約束日艦開炮的若槻禮次郎內閣辭職,號稱「和制墨索裡尼」的軍方代表田中義一(傳說中《田中奏摺》的作者)上臺;

左圖若槻禮次郎 右圖田中義一

5月28日,日軍4000人佔領濟南,直接站臺在了潰退的直魯聯軍與五省聯軍身後;次年4月17日,濟南慘案,3000中國人被屠殺……

6月5日,武漢政府辭退鮑羅廷加倫(即布留赫爾元帥,2年後在「中東路事件」中大敗張學良的東北軍)等蘇聯顧問。7月15日,召開國民黨中執會,做出取締共產黨驅逐蘇聯顧問之決議,導致國共徹底分裂……

左圖鮑羅廷 右圖加倫

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動了南昌起義。

9月20日,寧漢合流,在南京成立了新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國民黨恢復統一。

本文作者/岑小強

本文編輯/洪小琥

排版設計/ ANGELA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世事難料

如風雲變幻

把握先機

全憑用在看

相關焦點

  • 國民政府為何定都南京?
    重啟選址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持續到1927年時已是朽木難支,大廈將傾,國民黨人強勢出擊,於是年發動了旨在推翻北方政權的北伐。未雨綢繆,確立新的政治中心便被再次提到日程上來。身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最初也贊成將首都設在武漢,隨後便一改初衷,原因有二:一是唐生智歸順國民政府後,基本控制了兩湖地區,在他的地盤上,顯然影響到蔣氏個人權威的發揮;二是北伐前,廣州地區嚴重「赤化」,兩湖地區民眾運動基礎較弱,遷都武漢,可以限制國民黨內的左派勢力,然而事事難料,計劃不如變化,當北伐打到武漢後,那裡的「赤化」程度暴漲,已失去作為政治中心的氛圍。
  • 歷史印跡:​南京黃埔軍校閱兵式,影像記錄下被漏掉的歷史片段!
    >原文標題:【南京黃埔軍校閱兵式,影像記錄下被漏掉的歷史片段!》視頻截圖1927年4月18日北伐成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遂決定在南京另行籌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習慣上仍稱黃埔軍校,又稱南京本校。1928年11月,南京本校改校長制為委員制,推定蔣介石、胡漢民、吳敬恆、戴傳賢、馮玉祥、閻錫山、何應欽、李宗仁、李濟深為校務委員會委員,何應欽為常務委員。
  • 南京保衛戰
    在此會議上,唐生智慷慨激昂地說:「南京不僅是我國的首都,而且是國父之陵所在地。如果我們不戰就放棄南京,怎麼對得起國父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人願意守衛南京,我願意與南京共存亡。」於是,蔣介石當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城防司令,全面負責南京保衛戰。
  • 民國憲兵的多重身份:集特務與軍中警察於一身,保衛南京時損失慘重
    在北伐前線,東徵時組建的憲兵營隨第4軍出湘,不久後隨總司令部行轅進駐南昌。由於北伐進展迅速,為適應戰地需要,蔣介石先將憲兵營整編為三個獨立連,同時另成立了一個憲兵團,隸屬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定都南京後,該團即負責拱衛首都。1928年春,憲兵團改編為憲兵第1團,同時,原憲兵營及衛士大隊與軍委會憲兵第4營合編為憲兵第2團。
  • 南京1937:淪陷
    (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八冊《日軍官兵日記》)日軍因和平入城無望,遂以重炮攻擊南京東南城牆,而隨著日軍國岐支隊在當塗渡過長江,沿西向浦口進軍時,南京的失守已是時間上的問題了。<2>關於撤退具體的安排參考譚道平《南京衛戍戰》、宋希濂《南京守城戰》,皆錄於《南京保衛戰親歷記》,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編·2015年1月版;以及顧志慧《南京保衛戰1937》,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 南京1937:血戰
    (亦見《南京1937:抵抗》)所以衛戍司令部從一開始就是以固守南京復廓據點及城垣為目的,這使得南京保衛戰一直處於消極防禦、被動挨打的局面。(譚道平:《南京衛戍戰》)由於正面防守戰線過寬,兵力分布太散,各部隊之間銜接聯絡往往又跟不上。
  • 南京保衛戰,悲壯而慘烈
    中國軍人在南京保衛戰中英勇抵抗,堅守在南京各個陣地,血灑紫金山、血灑光華門、血灑雨花臺!悲壯而慘烈!南京空戰 1937年8月15日,南京人民在爆炸聲中聞到了硝煙的味道。 侵華日軍這天首次轟炸南京。 外圍激戰 淞滬戰役之後,日軍向西往南京進發。 南京方面,一邊準備遷都,一邊著手保衛戰。 南京衛戍軍共約15萬人,在保衛南京的各個陣地上迎來臨嚴酷而壯烈的戰鬥。
  • 南京戰役中的國民政府
    )、嘉湖(嘉興到湖州)向南京實施戰略進攻的話,則應放棄淞滬地區,並沿預先構築的國防線、也就是著名的吳福線和錫澄線組織防禦,且利用南京周邊的有利地形確保日軍無法突破南京遠接近地、突進城市圍廓。我們引用一段國民黨將領杜聿明的回憶:當時中國軍事最高統帥蔣介石指示,德國戰車全部留在南京抗戰。大概是11月20日,軍政部部長何應欽曾找杜聿明談話。何說道:「現在決定唐生智守南京,委員長要將德國戰車全部留在南京抗戰。」杜則說:「德國戰車雖然是我們現在最好的戰車,可是有槍無炮,威力不大;而為數只有15輛,在南京河流錯綜的江湖地帶作戰,性能也不適宜。
  • 南京大屠殺的真兇
    因為打下上海就可以打開中國的海上門戶,同時還可以直接進攻南京。這樣的戰略思想也被別的被「清洗」的皇道派軍人引用,從而一起加入了宣傳。最終他們這些人被裕仁重新啟用。當時的日本不管是天皇本人還是軍隊的高層人士其實都很清楚,光淞滬會戰日本都消耗不起,所以天皇派松井去上海的目的就是要儘快結束戰爭,迫使國民政府談判並投降,然後最大程度地獲得既得利益,而松井本人也是想藉此機會重新獲得軍權,然後再慢慢推動其北進的戰略構想。但是淞滬會戰的時候,裕仁天皇對松井石根在戰爭進程太慢非常不滿意。因為日軍仗打得非常艱苦,而且自己的命令無法有效傳達到前線。
  • 南京理工大學兵器館
    在筆者的1車2人120天環中國遊進行到南京時,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溝通後,可以去南京理工大學兵器館(兵器教學管/校史館)進行參觀。
  • 南京總統府的最後時光
    1 月21 日是蔣介石離開南京的日子。據《蔣介石日記》記載,這一天上午,蔣介石與宋美齡最後一次登上了中山陵,然後在博愛坊前與軍政人員話別。正午時分,驅車前往「小紅山官邸」的基督凱歌堂默禱告辭。下午4 時10 分,在明故宮機場起飛,傍晚在杭州下機,宿於空軍軍官學校天健北樓。晚上與陳誠、蔣經國到西湖樓外樓聚餐。此一去,蔣宋二人再也沒有回到南京。
  • 南京保衛戰的戰鬥與撤離
    原文《南京保衛戰守城官兵參戰及撤離人數再辨析》,刊於《軍事歷史研究》2020年第2期,針對眾說紛紜的南京保衛戰參戰人數進行考辨,提出不少於11萬的一己看法。為方便網絡閱讀,進行了節選和修訂,省略了少量推算過程,各節結論可直接看黑字部分。
  • 1949年,他們從南京走了
    眼看都城南京也守不住了,江山易主,只得撤吧。    本期照片主要是美國《生活》雜誌記者及馬格南圖片社布列松拍攝,在這歷史關頭為我們記錄了國軍撤離南京時的悲涼、落寞的瞬間。    1949年2月,南京,國民黨軍隊穿越南京街道。
  • 太平天國戰爭:北伐、西徵如此重要,為何掛帥的不是「王」?
    一系列的滅清戰爭中,北伐、西徵最引人注目,也是太平天國領導層最重視之軍事行動:北伐目的是殺入燕京,將鹹豐皇帝趕回東北深山老林;西徵任務是奪取長江中遊產糧區,為天京提供糧食物資,並建立戰略屏障,確保大本營安全。可以說,北伐、西徵是重頭戲,若是能實現預期目標,必將改變近代歷史走向。有意思的是,北伐、西徵如此重要,但掛率出徵的不是「王」,而是一般將領,這右是為何呢?
  • 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
    3.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性(在華留學生):對於南京大屠殺,當然知道。我記得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有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述,內容大概是講日本人在南京殺害了很多人。我曾在網上讀到過中國人批判「日本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殺」的報導。但是我想說,回答自己不知道這一事件的人,肯定是儘管受到了教育卻將之忘記了。
  • 張作霖「反赤化」與北伐前後的中美關係
    1927年11月29日,奉張作霖之命楊宇霆對此借款表示堅決反對,這也引發了日本的極度不滿,而中國外交部在與美方交涉時所給出的理由是,借款一事加劇日本對滿洲的侵略,引起「華人對美惡感」,此舉的性質「無異使日本假美國財力以侵我滿蒙」[25]。同時外交部致電駐日公使汪榮寶希望安置密探向駐日美使探聽消息。面對張作霖一方的追問,施肇基在美國得到的說法是,借款是償還到期借款和推廣路基之用。
  • 實拍南京大屠殺戰犯被槍決!
    1946年2月15日,南京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成立,主要審理製造南京大屠殺慘案的日本戰犯和其他日本戰犯。經過審判,谷壽夫、田中軍吉、向井敏明、野田毅、川島芳子等149名罪大惡極的戰犯被國民政府依法判處死刑。消息傳出,全國人民奔走相告。許多人湧上大街,用歡呼和鞭炮聲來「歡送」這些戰犯最後一程!
  • 南京條約的悲喜兩面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全權大臣耆英和伊里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簽訂了《南京條約》。
  • 賀懷鍇:蔣介石對國民政府海軍派系的分治與整合(1927—1949)
    一、1927—1937年蔣介石對海軍的派系分治策略與培植嫡系中國海軍派系源頭可上溯至晚清之際,清政府自建海軍伊始,即有南洋、北洋、閩洋之別,三支海軍互分畛域。北洋政府時期,軍閥割據,各自為派,海軍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致使內部「四分五裂,所在軍艦皆為各系私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