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的地理概念從明朝的時候就有了,主要是指包括當今東協十國在內的廣大區域。而廣義的南洋還包含當今的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諸島。在歷史上,有大量華人陸續前往這些國家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機會,由於地緣優勢,東南亞諸國也成為當時的遷移首選。他們在改變當地政治經濟的同時,也歷經著自己命運的變遷。
印尼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華人在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了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但由於種種複雜的歷史原因,當地華人的命運並非一帆風順。
華人遷徙到印尼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漢朝。明代以後,由於中國沿海資本主義的萌芽,海外貿易的發展,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紛紛渡海謀生。出現了許多肩挑中國瓷器到外叫賣的小商人,他們之中有許多人因為這裡的生活條件比中國內陸好而留了下來。
李能安先生是祖籍為廣東梅縣的印尼歸國華僑。上個世紀的20-30年代,他的父輩們在戰亂局勢中被生活所迫,只好背井離鄉,四處謀生。
李能安先生的父親在上世紀20年代到了印尼,並在東爪哇的茉莉芬落下腳。1934年,李能安在印尼出生,並在茉莉芬念完了小學。等到他上初中時,全家遷到了雅加達,他在那裡一直念到高中畢業。當時在雅加達有四所最出名的華僑學校,李能安就讀的八華學校今年正好111周年。這是一所英文學校,同時也教中文和印尼文。在1957年回國之前,李能安高中畢業後就到北蘇拉威西島的Gorontalo當了三年的教師,在這所華僑學校裡,由於老師不多,他什麼科目都教。
背井離鄉討生活,是當時「漂」到印尼的華人的真實寫照。在上世紀20-30年代,為了尋找到更好的生活環境,一大批華人,尤其是廣東和福建籍的華人,湧向了印尼,掀起了一批移民潮。
越南
矗立於湄公河畔,越南第一大城市胡志明市(舊稱西貢)就像一塊磁石,緊緊聚攏著世人的密切目光。白天花團錦簇、夜晚霓虹閃爍,這座被稱為「小巴黎」的城市始終繁華不落,也吸引著60萬華人在這裡紮根。
在越南出生成長的華人張發在胡志明市華人聚集區的平西市場裡賣日用百貨。平西市場始建於1930年,是越南全國最大的批發市場。市場的建築全部採用磚瓦屋頂設計,處處體現出中國元素。
張發的父親16歲時從廣東潮州來到越南經商,隨後在胡志明市定居。張發從小接受華文教育,會說廣東話和普通話。他一直跟隨父親做生意,在平西市場經營已經有30多年,生意越做越大,已經從一個鋪面發展到三個鋪面。去年,從中國福建省購進塑料飲品包裝盒生產設備後,張發開始加工生產包裝盒,年收入相當可觀。如今,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在澳大利亞讀大學,另一個在越南上中文學校。
張發只是胡志明市華人聚集區眾多華人中的一個縮影。他和這裡的大多數華人一樣,努力經營生意,積極回報社會。
菲律賓
菲律賓的近代史曲折艱辛,即使在今天,不斷發生的政變仍使它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在這個動蕩的國家裡,華人卻在穩步打造著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蹟。如今,菲律賓有8500萬人口,其中華人100多萬。作為不到2%的少數民族,華人支撐了菲律賓經濟1/3的天下。
在菲律賓華商中,快樂蜂餐飲集團總裁陳覺中是一個很出色的人物。
1975年,大學畢業的陳覺中借錢與弟弟合開了一家冰激凌店,隨後將它擴大成為餐館。在陳覺中看來,餐飲業不是什麼高科技領域,主要就是飯菜可口、價格公道、衛生。此外,就是必須不斷推陳出新,用「好吃的東西」吸引消費者。
1981年,麥當勞進入菲律賓。「當時有很多人改行,放棄做快餐。考慮再三後,陳覺中和弟弟決定和麥當勞競爭。」他認為,自己的優勢就是「東西好吃」。菲律賓人喜歡酸甜的口味,他就在漢堡裡加上菠蘿。他在臺灣吃了美味的蚵仔面線,就立即要求公司高級主管飛到臺灣試吃,想辦法把它融入自己的新產品中。他每周花3個小時參加集團「新產品部」的例會。每項新產品推出一個月後,公司就會進行市場調查與評估,一旦發現新產品沒有預期的那麼受歡迎,馬上換產品,快樂蜂平均每一個半月就會推出一種新產品,而麥當勞平均每半年才有一種。
1987年,快樂蜂成為菲律賓的百強企業之一,又通過併購、加盟等方式,先後將「格林威治」、「大磨坊」、「超群」等快餐品牌招至帳下,建立了自己的快餐王國。目前,該公司在菲律賓地區的分店數已達到1079家,佔據著本國快餐市場65%的份額,而世界快餐業巨頭麥當勞在菲律賓只有200多家分店。「菲律賓的快樂蜂打敗了美國的麥當勞。」2004年2月,快樂蜂餐飲集團以2250萬元人民幣收購「永和大王」85%的股份,開始進軍中國內地市場。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居住著600多萬華人,華人是該國三大族群之一。在這個穆斯林(馬來人)佔多數的多民族國家裡,華人的文化傳統與風俗習慣受到了政府和其他民族的尊重。
馬來西亞華裔莫蕢源的祖父1918年便移民馬來西亞,為討生計,當時的移民多是從最苦最累的勞工做起,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莫蕢源則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成了一家建築公司的測評師。
現如今,莫蕢源最常看的報紙還是《星洲日報》、《中國報》等華文報刊,他和妻子參加華人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並堅持讓女兒和兒子就讀華小。在他看來,雖然在小學僅是六年的華文教育時間,卻會給孩子說中文提供非常大的幫助,能受益終生。
在馬來西亞,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常被華裔稱為四大傳統節日,除了春節有法定假期外,其他節日並沒有特殊的假期。
莫蕢源告訴記者,雖然沒有假期,但馬來西亞華人學會了巧妙安排:如果節日恰好在周末就會當天慶祝,如果節日不在周末他們就會提前個三五天,趕在前一個周末「過節」。
柬埔寨
據《星洲日報》消息,中國人早年漂洋過海下南洋時,柬埔寨便是其中一個落腳處。如今,華人文化已在柬埔寨根深蒂固,華人在這個國家已不再是陌生的群體。
遭受生活衝擊與歷史洗禮後,每一段堅強過來的路,都顯得格外珍貴;也許表面上生活平凡,但華人的故事其實並不平凡。
柬埔寨富豪陳豐明有著華人和高棉人的血統,被普遍認為是柬埔寨最富有的企業家。他掌管的商業帝國以柬埔寨「皇家集團」為龍頭企業,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同時也推動了柬埔寨近年的發展。
陳豐明曾經是政治難民,他的發跡經過可說是柬埔寨近年最引人注目的傳奇故事之一。他的父親KithPengIke是柬華混血兒,原本是商人兼地主,在70年代紅色高棉(KhmerRouge)血腥統治期間,他被劃成「階級敵人」。陳豐明及其家人逃至澳洲,在那裡成長和接受教育。90年代初期,他回到飽受戰爭蹂躪的祖國,幫哥哥打理獲歸還的家族生意,它就是皇家集團的前身RoyalCambodiaCompany。其創建了柬埔寨最早期的無線通信網絡之一。
1994年,陳豐明的兄長死亡。雖然在手足中排行最小,但陳豐明卻打破了長幼有序的傳統,接管了家族生意。現在,他是皇家集團主席兼執行長,而他大刀闊斧式的商業擴張作風,令皇家集團迅速發展成柬埔寨頂尖的服務企業集團。(綜合新華華人、國際在線、環球時報、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