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土耳其、中亞四國(塔吉克斯坦除外)和高加索地區的亞塞拜然,六國領導人在伊斯坦堡「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第八屆峰會上,宣布「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改名為「突厥國家組織」。
成立「突厥國家組織」
提到突厥,大部分中國人會聯想到近代以來圍繞分裂中國(西北)的一系列陰謀,比如臭名昭著的「東突」。這個新成立的「突厥國家組織」,名字中帶有突厥,成員國裡包含土耳其(東突的支持者),還是個國家組織;只聽名字,中國人便會認定這個組織是衝著分裂中國,搞亂亞歐大陸和一帶一路來的,且與美國脫不了干係。
「突厥國家組織」促進亞歐大陸團結和安全
但是,這種觀點與事實可能大相逕庭。這個「突厥國家組織」的領頭羊,更有可能是中亞的哈薩克斯坦,雖然土耳其也以盟主自居;成立的目的也不是分裂中國搞亂亞歐,反而是要促進亞歐大陸的團結和安全,至少他們自己是這麼說的。
土耳其宣稱「從中國長城到亞得裡亞海」之間的遼闊區域,包括巴爾幹、中東、北非、中亞、南亞、中國新疆和俄羅斯西伯利亞部分地區,都是所謂的「泛突厥」利益區。但實際上,除土耳其外,其它地區的突厥,都已經是歷史名詞,無論血緣還是文化。就算是土耳其,也只是文化突厥,土耳其人的基因反而接近宿敵希臘人和世仇亞美尼亞人。突厥人的有生力量被中國的隋王朝和唐王朝消滅殆盡,剩下的一部分歸附中國,一部分西遷西亞,此後的突厥大多是突厥化的中亞和西亞本地人。現在的所謂突厥,是1991年蘇聯解體後的興起的現代產物。
大的嚇人的「泛突厥」利益區
土耳其人說中亞是泛突厥地區,這話說對也對,說錯也錯。作為東亞、西亞、南亞和歐洲這四大板塊的連接帶和交匯處,亞歐大陸的中原,陸權的核心地帶的中亞,幾乎都有主流文明都在中亞留下過痕跡,現在也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印跡。比如,馬其頓帝國的希臘式雕塑(遺蹟),漢王朝唐王朝的中華文明思維,阿拉伯帝國的綠教文化,俄羅斯的俄語,現在仍然影響著中亞。要在中亞攀親戚,找認同,大家都不遑多讓,豈止你土耳其突厥。
現在中亞看上去是一副突厥的模樣,根本原因是蘇聯解體後,歐洲(歐盟)躍居亞歐大陸上最強大的勢力,作為亞歐大陸中原的中亞只能牆頭草隨風倒;代表歐盟經略中亞的,就是自稱突厥正統的土耳其。土耳其距離中亞最近,是北約成員國,又一直尋求加入歐盟,是歐盟經略中亞的最佳人選。至於土耳其為什麼在中亞宣揚自己的泛突厥,而非歐盟的泛西方,是因為將中亞改造為泛突厥區,能極大的增加土耳其在歐盟和全球的分量。而且,土耳其還沒有嫁入歐盟,就先把嫁妝送過去,歐盟悔婚怎麼辦?
歐盟與土耳其
也就是說,土耳其的泛突厥思想能在中亞佔據主流,並不是因為土耳其的實力多麼強大,中亞人民多麼心向突厥;而是因為土耳其背靠的歐盟是亞歐大陸上最強大的勢力,中亞通過土耳其拉近與歐盟的關係。其實,土耳其在敘利亞和阿富汗等熱點地區受到的「歡迎」,也有一部分是當地勢力賣歐盟一個面子。
土耳其想趁勢控制中亞,建立歐盟式的所謂「突厥國家聯盟」,最佳時機已經錯過,因為時代變了。包括普京執政後,俄羅斯的國家實力和地緣影響力(主要集中在政治軍事領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包括在中亞的影響力;最重要的還是中國崛起,中國在中亞、在亞歐大陸的影響力(主要分布於經濟文化領域)越來越大,都在擠壓歐美在中亞的影響力。
很多人憂心忡忡,認為中國搞一帶一路,搞中歐班列,會方便西邊的綠教徒來華,導致邊疆不穩,云云。其實,真正感到擔憂的反而是沿線的很多綠教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無神論者比例正在快速提高,這顯然是中國的影響。從來都是強者同化弱者,富人影響窮人,這是上升期的大國普遍開放,以及小國弱國和衰落期的大國普遍保守的根本原因。
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土耳其控制中亞的時機已經錯過;從地理視角看,土耳其控制中亞的條件,則是從來都不具備。地圖上看,土耳其距離中亞還不到一千公裡,看上去是不遠。但如果切換成地形圖,土耳其要到中亞,先要經過狹窄的高加索通道(走廊),後需橫渡裏海。高加索通道的南北兩側分別是伊朗和俄羅斯,伊朗的綜合國力與土耳其處於同一數量級,俄羅斯更是瘦死駱駝比馬大;而且,俄羅斯和伊朗都不願意看到土耳其的影響力在中亞擴大,土耳其要穿越受到伊朗俄羅斯南北夾擊的狹窄高加索通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上,奧斯曼土耳其就打著突厥的旗號,聯合中亞的遊牧民族,東西夾擊薩法維波斯和沙俄,殷鑑不遠。
「突厥國家組織」的經濟推動力和地緣困境
即使土耳其僥倖打通高加索通道,並橫渡裏海,抵達中亞地區後還要面對更強大的中國的狙擊;中國以經濟為抓手,在中亞的影響力可謂潤物細無聲。因此,土耳其提出的歐盟式突厥國家聯盟,並沒有得到中亞國家的積極回應;土耳其代表歐盟經略中亞三十年,影響力仍然主要集中文化領域,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建樹並不多。比如,將中亞(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通過穿越裏海的油氣管道,經由高加索通道和土耳其賣到歐洲的裏海天然氣管道計劃,就因為某些裏海沿岸國家的阻撓,而告吹了。
實力不具備,地緣也不支持,土耳其的橫跨亞歐的泛突厥利益區戰略,註定比復興奧斯曼帝國戰略更離譜。這次的「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改名,土耳其的方案「突厥國家聯盟」沒有通過,而是選擇了哈薩克斯坦的方案「突厥國家組織」,土耳其也接受了。這除了其它國家不願意用聯盟這個敏感字眼來刺激俄羅斯中國等鄰國外,其實也反應土耳其在所謂的突厥國家中的地位,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高。
「突厥國家組織」的六個成員國中,有四個在中亞,中亞和土耳其又不接壤。該組織的帶頭大哥,大概率就是中亞五國中塊頭最大、籌碼最多和實力最強的哈薩克斯坦,至少哈薩克斯坦會這麼認為。只是,六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土耳其肯定不願意,土耳其和哈薩克斯坦都想當帶頭大哥,內訌就會爆發。這也是在所難免的,不直接接壤,相互聯繫不方便,還沒有一個佔據壓倒性優勢的國家,沒有內訌反倒是怪事一件。實力弱還內訌,就更無可救藥了。
這個「突厥國家組織」,名字聽上去非常唬人,實際能做的事情,恐怕也就是加強經濟文化交流了。推動這個組織建立和發展的,以前是歐盟的影響力擴張到中亞,現在是中國的影響力擴展到亞歐大陸。該組織跟前些日子的熱議的「俄白一體化」有異曲同工之妙,源動力都是陸權抬頭,陸地貿易通道高速發展;區別是一個是中歐班列南線(叫中線或許更合適)途徑的國家扎堆,一個是中歐班列北線途徑的國家扎堆。在中歐班列高速發展(年均增長超過20%),陸權加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對於陸地貿易通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大家都想分一杯羹。如何能分到最大份額呢,沿線國家合作,通過降低過境貿易通道的各種成本來提高競爭力,就是最好的法子。
泛突厥與絲綢之路
為什麼該組織的名字裡要帶有突厥二字,它們都在打什麼算盤?土耳其就不用多說了,以突厥正統自居,千方百計擴大突厥影響力來提高自己身價;中亞四國的算盤則是保持「民族文化獨立性」,對衝中國和俄羅斯的「同化」。俄羅斯統治中亞五國數百年,結束了才三十年(蘇聯解體),現在俄羅斯對中亞五國的政治軍事影響力仍然非常大;中國在歷史上統治中亞超過千年,現在更是挾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縱橫全球。因此,中亞會不會被中俄所「同化」,喪失民族文化獨立性,這令中亞五國坐臥難寧。思來想去,中亞五國官方認為還是打突厥的旗號最合適,突厥與中國、俄羅斯都不怎麼沾邊,打突厥旗號又能得到土耳其甚至歐美這個強援的支持。而這也是歐美放縱土耳其在阿富汗以及中亞擴張影響力的原因,土耳其的存在,多少也能制約俄羅斯和中國的擴張,不能添亂也能添堵吧。
只是,官方與民間,未必是一條心。官方想保持民族文化獨立性來維持最大政治利益(能當總統,誰願意降級當省長),民間的算盤可能就是投靠強者以獲取最大政治經濟利益(挾洋自重),至於民族文化神馬,都是籌碼而已。因此,在中亞民間,也包括官方和半官方,提「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漢軍揚威西域」、「大唐天可汗」、「李白出生地碎葉城」等歷史事件的次數、頻率和人物,都會呈現出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和越來越重要的趨勢。說不定哪一天,土爾扈特部的威力加強版,就冒會出來,哭著喊著要回歸中華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