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統一日本戰國的原因分析——日本戰國時代的終結

2021-02-23 Conan的投資筆記

首先,日本戰國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在中國日本戰國史會有很多人關注?

我一直都對一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就是想知道三國史和日本戰國史究竟是怎麼回事(當然,你也可以說我玩光榮的三國志和信長野望玩多了)。

日本戰國實際是15世紀晚期到17世紀早期的100多年裡,日本發生的內戰。類似中國的三國和春秋戰國時期,中央政權(足利幕府)衰落到幾乎就是擺設,日本被眾多軍閥和領主分割成一個個勢力(日本稱呼這樣的勢力為大名),相互攻打。而在戰國時代的中後期,一個勢力逐步壯大,吞併其他大名,類似於三國時期的曹魏,形成準中央政權。而這個中央政權本身經過2次內戰,並2次變更主政者,而最終出來一個徹體統一日本的人,這個人就是德川家康。

日本戰國在國內目前越來越火,一個主要原因是日本遊戲公司光榮製作的大量像三國志和信長野望這樣歷史遊戲在國內70後-90後人群裡非常風靡(這家公司特長是專做歷史遊戲,而且作品質量極高)。信長野望就是描寫日本戰國的遊戲。而這也燃起了國內玩家在長大後,繼續研究遊戲相關歷史的浪潮(在最早沒有網,也沒書的時候,了解日本戰國有限的資料就是看信長野望裡邊的武將列傳,一天能看一堆)。

左圖是信長野望遊戲中德川家康的形象,右圖是德川家康讓其部將給他畫的自畫像


今年不談光榮和信長野望歷史遊戲,說一說現實歷史中,德川家康究竟是如何統一日本和並結束日本戰國。

再展開分析前,先給對日本戰國歷史愛好者和KOEI玩家提三個問題。

1 日本戰國歷史的武將真的那麼強?後期各種文學渲染出來的成分有多大?

2 一般歷史分析方法,對日本戰國歷史是否適用?

3 日本戰國最後勝利者德川家康,獲勝的原因是?

對於問題1,日本戰國和三國有點類似,相似之一就是一些武將的能力被文學渲染誇大了(比如三國第一軍師諸葛亮,和日本戰國著名軍師竹中半兵衛)。而不相似之處在於,日本戰國史料完整度很高,其完整度是三國時期的史料和同時期明朝史料完全不可比擬的(大名,武將間很多通信書信這些一級史料保存完好),所以吹捧難度很大。不過,亂世確實造英雄,或者說亂世多強人。(亂世的環境有更大概率激勵出強人)

對於問題2,我認為適用

對於問題3,就是下邊要說的內容,而問題1和問題2是對於這篇分析態度

德川家康可以成為日本戰國最後勝利者,獲勝的原因有

(1) 早期加入織田信長陣營,成為織田信長最大的從屬勢力,而織田信長是戰國崛起後第一勢力,也是制度最開明,發展速度遠遠領先的勢力,織田信長首先完成對日本三分之一領土的統一,類似三國的曹操。

(2) 織田信長因為部下明智光秀叛變被殺。豐臣秀吉接管了織田信長當時已統一三分之一的日本,而豐臣秀吉韓戰失敗後病死,德川家康又繼承了豐臣秀吉統一的二分之一的日本。德川家康坐享了織田和豐臣制度改革時的效果,之前頒布處於磨合期的制度,在德川時期成熟(中國也有類似情況,比如楊堅的隋朝制定的一些更符合趨勢的制度,但是隋在制度磨合期覆滅,唐朝繼承了這些制度,享受了成果)

(3) 德川家康多年經營,把自己發展成豐田系統內最大的從屬勢力。這個給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病逝後,取代豐臣秀吉奠定了基礎。

(4) 1560-1582年織田信長統一日本三分之一領土幾乎是全用武力統一,而1582-1598年豐臣秀吉執政時期只是用武力統一了日本另外六分之一領土,剩下是靠勸說其他大名臣服成為從屬勢力。德川家康在1599年後除了打敗豐臣軍拿到奪走政權的關原之戰外,幾乎沒有使用武力,全是靠限制其他大名,而德川家康和他的後繼者成功的通過一系列政策限制其他大名。(這一系列政策的副作用是大幅強化了日本的閉關鎖國)

(5) 德川家康年輕,加上活得長。德川家康生於1543年,織田信長1533年,豐臣秀吉1537年(李敖在獄中說過一句話,要清白,請長壽)

(6) 豐臣秀吉兩次韓戰損耗極大,且過度使用很多大名參戰和提供軍需,導致這些大名不滿。豐臣晚年對大名削弱政策進程太快,也加重了這個問題。秀吉死後,很多大名在關原之戰時站在德川這方,而不是豐臣的繼承者這邊。

結合戰國歷史地圖變遷,看著更直觀一些

1570年日本戰國勢力圖,織田和德川家康只有一小部分領地


1582年時,織田信長已經統一了三分之一的日本領土,德川還只是織田從屬國,織田信長因為部下明智光秀叛變被殺,豐臣秀吉取而代之


1590年時,豐臣秀吉統一了另外約1/6日本領土,並勸其餘絕大部分大名臣服,完成統一。德川家康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擴大自己地盤。而1600年豐臣秀吉病逝後兩年,德川在關原之戰擊敗豐臣軍兼併其不少領地


所以問題來了,為什麼德川家康可以繼承掌管日本的政權,而不是完成日本統一的織田信長或者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可以成為戰國最終勝利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強人完成的統一事業,而在他們逝世時,按照當時的世襲制度,應該由他們的家族繼承者繼承,但由於兩次繼任者年齡太小,實際結果是又內部勢力強的家臣或從屬勢力繼承。(織田信長的家族繼承人當時應該是3歲的織田秀信,而豐臣秀吉的家族繼承人應該是6歲的豐臣秀賴)

在豐臣秀吉1598年去世,1599年豐臣家最大家臣前田利家去世,在前田逝世前1年,德川家康已經開始了奪權的行動,目前日本史料研究進度是,當時德川家康的家臣裡有最少38位他國大名。前田利家去世1年後,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打敗代表豐臣系的石田三成,開始取代豐臣秀賴,執掌日本。

代表豐臣系的石田三成是出從自豐臣系的行政系統,而德川家康是出自豐臣的軍隊系統,德川打敗代表豐臣系的石田三成時用了不少豐臣的軍隊。(在藩鎮可以同時節制軍權,財權和人事權時,中央政權很容易被侵佔軍權強藩鎮顛覆掉,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的五代十國,宋朝進行軍事系統改革也是解決這個問題)

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織田和豐臣主導很多改革,實際是得罪了當時很多大名和武士這樣的既得利益者。德川和豐臣開戰時,這些大名又站在了德川這一邊。而若干年後,經過改革陣痛期,這些改革方向是對的,比如檢地,最終產生了效果,而效果的受益者是德川家康(檢地就搞清楚到底有多少土地,明朝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主導的改革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檢地,而檢地給張居正增加了不少政敵)。

封建時期,世襲制度的缺陷在於,在政權建立初期有可能會被強勢的家臣或者同盟者取代。而在政權後期,由於繼承人不一定合適作為執政者,會出現政權經營弱化,被外來勢力擊潰

而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相似的情況,就是三國時期掌握軍事系統的司馬氏繼承建立時間不長的曹魏政權,而曹魏政權是從劉氏的漢帝國繼承而來

德川家康為了不讓新的「德川家康」出現,取他代之,德川家康和德川的繼承人為了防止這些發生,做了什麼?

(1) 在關原之戰結束後4年,德川家康將將軍位傳給法定繼承人德川秀忠,離開江戶,自己成為大御所(攝政王),建立二元政治,防止德川家因為繼承問題內部分裂

(2) 頒布法令,分別大幅強化對大名,天皇,和寺院的權利限制,強化中央集權。改造官職和激勵制度,和對大名分級,把武士改造更像領取薪酬的官員階層,而非有封地的地主階級

(3) 削弱地方大名實力。比如讓地方大名每年來首都江戶住半年的參勤交代,這個大量消耗大名的財力和統治程度,禁止大名自由海外貿易。

(4) 限制商業,限制職業轉變,禁止社會等級流動

(5) 德川家康的兒子秀忠作為鞏固政權的執政者也比較爭氣

(6) 開始閉關鎖國,對貿易限制,禁止造遠航船,驅逐基督教

基督教在日本戰國時期,有重要意義。主要在於兩點,一個是基督教帶來大量新技術和新知識(1590年日本遣歐教團使節帶回印刷機,日本第一次使用活字印刷術印書,而日本戰國時期,信奉基督教高的地域的火器武裝度遠好於一般地區),第二是擴展了海外貿易。日本武士文化,是倡導武士為領主盡忠,而基督教是接受神的指引,這和幕府想要的意識形態不一致,而海外貿易給地方大名提供了一項重要收入來源和技術獲取途徑。所以,從豐臣秀吉的後期,到德川家康都在驅逐基督教離開日本,並限制自由貿易。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徹體完成鎖國。

而重要的一點是,德川吸取了豐臣對大名削弱過快導致的大名不滿繼而反叛問題,通過三代人緩慢蠶食的完成了對大名削弱,鞏固了政權。

德川家康和德川秀忠所做事情目標是,即便能力弱的繼承人 去繼承德川幕府位置,德川幕府位置不會動搖。而這些所做的事情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等級凝固,另一個是排外拒絕外來新事物。在17-18世紀日本發展速度明顯下降。

最終德川家康1616年去世,德川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和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穩固了政權,開啟了長達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直到明治維新時期,德川幕府把執政權在還給了天皇。

最後

德川家康也算是極具人氣的日本一代名將和名主。後世有巨量影視作品講他的故事,所以德川家康多少也就有兩個形象,一個是在影視作品和遊戲中被誇大後的形象,另一個是真實的形象。

搞清楚德川家康在真實歷史中是如何統一日本的,對我自己在信長野望遊戲中統一日本幾乎沒啥幫助,不過,這不會降低我對這事的熱情(我並不認為我的分析就一定是真相,但我在想盡辦法接近真相)。小時候,關心的是這遊戲好玩不玩,如何打通,長大之後,更關心的是我從小玩到大的遊戲背後的故事真相,到底是什麼?

相關焦點

  • 好書一起讀(452):簡明日本戰國故事
    時間上聚焦於這150年中後期的約60年,即「三英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主導的時代。空間上聚焦於日本中部,如果日本是一個剝了皮的香蕉,你在最中間的部分咬一大口,你咬到的位置就是我們要關注的舞臺。
  • 日本戰國總覽
    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嚴格說來,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末期爆發之應仁之亂後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的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歷史綜述
    日本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
  • 日本戰國三傑一死,德川家康註定已無敵手,一統天下勢在必得
    上面說到,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的聯軍在其家臣,日本戰國第一猛將,日本的猛張飛——本多忠勝的幫助下,同時隨著日本戰國第一名將,戰國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的暴斃
  • 盤點日本戰國時代那些著名的戰術
    日本戰國時代的一些軍事戰術,並不是簡單地「村夫械鬥」,還是有許多優秀軍事家以及很多優秀的戰術指揮。今天就簡單跟大家介紹幾個吧。
  • 東渡日本的天主教:戰國時期開始壯大,卻被德川家康驅趕出境
    鑑真東渡開啟日本佛教的發展,同時為日本佛教在日本的發展的奠定了基礎,至今佛教仍然是日本的第一大教。日本人中的佛教信徒比例甚至達到了90%以上,其次是才是天主教等教徒。和YSL教更多的阿拉伯人不同,天主教是跨越的人種和語言的限制,那為何天主教卻在日本吃不開呢?實際上天主教從日本戰國時代引進,在九州等地進行了廣泛傳播,甚至有一度取代日本淨土真宗的趨勢。
  • 日本戰國三大以少勝多的戰役
    上圖:日本戰國永遠的男一號織田信長  該戰役可說是日本史由戰國時代轉入安土桃山時代的關鍵,原本稱霸東海道的今川氏從此沒落,而獲勝的織田氏則由弱轉強,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擴張勢力,收拾自15世紀後半葉應仁之亂以來「群雄割據」的局面,進而奠定了建立中央政權的權力基礎。
  • 謀略與情報:日本戰國時代「看不見」的特殊戰爭
    日本戰國時代,為了在正面戰場獲得優勢,不單單是大名之間軍事實力的綜合較量,情報戰和諜戰的開展往往在大戰一觸即發之前就已經吹響了「號角」,在這看不見的硝煙背後的危險往往是常人所無法估量的
  • 日本戰國時代的父與子 今川篇
    海道一之弓取  戰國大名今川氏出自室町幕府的幕府將軍足利氏一門,是足利氏的一支遠流分支。在戰國時代雄踞一方的戰國大名今川義元被人稱為「海道一之弓取」,這個稱呼裡的「海道」指的便是日本五畿七道之一的「東海道」,「弓取」即有武士的意思,此意即表明今川義元乃是稱霸東海道的第一武士,後來德川家康也曾獲得過這個稱呼。
  • 日本戰國第一兵——真田幸村
    日本戰國第一兵—真田幸村卡爾男爵(筆名)撰         1615年(元和元年)5月7日,大坂城外,德川家康統領著他那龐大的軍隊
  • 因天災改變的歷史:大地震與日本戰國時代
    很多人剛來日本的時候,還有些不習慣地震,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每次半夜搖醒,就知道要麼是地震,要麼就是下鋪那哥們兒帶女朋友回來過夜了。在日本歷史上也發生過非常多次地震,尤其是在日本戰國時代(1467~1615年)期間發生過的幾次地震甚至改變了整個歷史的走向。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丨一個監察官是如何混成戰國霸主的?
    但是到了日本戰國時代,天皇和足利幕府將軍同時失去權威,諾大一個日本分裂為數百個小國家,臣克君,子殺父等等混亂綱常的現象比比皆是,大名們割據一方,或者自封,或者付錢向幕府討要官位,幕府也一概與之。在戰國時代前期,有一位特立獨行的年輕大名迅速崛起,四處攻伐,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挾天子以令諸侯,一躍成為日本最強大的霸主。
  • 從戰國時代,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教育大國的丨日本歷史
    大量研究表明,日本的現代化之所以比中國等周邊國家發展得更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已經具備相當成熟的人才儲備,為吸收西方先進科技文化夯實了基礎。日本的教育熱潮興起於江戶時代。有學者將十九世紀中後期日本與西方文明的順利接軌比喻成雜樹生花,江戶時代的教育則是這棵現代文明樹的砧木。
  • 第三十四期 日本戰國那點事兒----之一
    據考證,日本第一代神武天皇,就是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登基,開創了「萬世一系」的日本歷史,也正是處於咱們的春秋戰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戰爭的發展史,天下大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世界是這樣,日本也如此,天皇曾經很好使,天皇也曾經打醬油!
  • 為什麼日本戰國時期的兵士背上都插旗?
    母衣後傳於其次子望月信雅,信雅後來著此母衣參加了與織田德川聯軍進行的長筱合戰,並於此戰陣亡。以下為分析和總結部分-割----第一節:歷史變革的影響戰國時的日本類似中世紀的歐洲,是分封制的天下而非中央集權。各地方勢力割據混戰長達數個世紀,因此這一時期的日本是以軍事社會存在的,戰爭是永恆的主題。
  • 歷史時光機 · 第十三期 德川家康:日本版司馬懿?被武神信玄暴打的老烏龜?
    今天是1月25日,公元1573年的今天,日本戰國大名【武田信玄】與【織田信長】的盟友兼臣下【德川家康】大戰於三方原,德川家康敗北,武田信玄繼續「上洛」(舉兵入京師洛陽,即戰國大名爭霸天下之意),然途中病重身死,武田家自此式微。此戰最大影響並非戰役本身,而是對德川家康的歷史風評造成了長遠的負面影響。
  • 日本戰國十大名將(下)
    ⑦武士道的最後傳人——土方歲三  風起雲湧的明治維新時期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自此之後日本進入了新的時代,它拯救了這個國家,但同時也摧毀了千年來的偉大武士道
  • 日本往事:織田信長,終結百年戰國時代,卻死於寵臣之手?
    1467年-1477年的「應仁之亂」開啟了日本長達一個世紀的混亂,這一時期被稱為日本的「戰國時代」。
  • 日本戰國時代大名長宗我部元親竟然是中國人?
    日本戰國時代大名長宗我部元親在當時也是享有盛名。研究長宗我部元親生平,可以了解到日本戰國時代很多故事。
  • 日本戰國十大名將,最後一位被稱為「日本第一猛將」!
    文/格瓦拉同志1467-1515年間在日本被稱為戰國時代 3.織田信長(1534-1582年) 尾張國大名,戰國三傑之一,幾乎統一全日本。性格古怪張揚,不流於世俗,故綽號為「第六天魔王」。 5.德川家康(1543-1616年) 德川幕府首任將軍。性格沉穩,忍耐力驚人,講究後發制人,並以此真正統一日本,被稱為「戰國第一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