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篇——合縱與蘇秦

2021-02-13 文學琦讀

合縱hézòng[vertical integration] 又寫作"合從"。戰國時期,蘇秦遊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合,一起對抗強大的秦國的政策。但後來被秦國範雎的遠交近攻所打斷。

提倡者為縱橫家公孫衍、蘇秦等人,最後被連橫計所破解。當時戰國七雄中以秦國實力最強,嚴重威脅山東六國的生存。一共有四次合縱攻秦戰爭,第一次為公孫衍倡導、楚懷王主盟的楚魏韓趙燕五國攻秦之戰(前318年),第二次為孟嘗君倡導、齊愍王主盟的齊魏韓三國攻秦之戰(前296年),第三次為信陵君倡導的魏趙楚韓燕五國攻秦之戰(前247年),第四次是趙國將軍龐暖倡導的趙楚燕魏四國攻秦之戰(前241年)。

合縱並不一定針對秦國: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蘇秦勸齊愍王放棄帝號。前287年,趙國李兌、齊國蘇秦倡導齊趙韓魏楚五國合縱抗秦,結果齊愍王出兵滅了宋國,引起列國的不滿,將矛頭轉向齊國。前286年,燕韓趙魏秦五國合縱攻打齊國,齊國幾乎滅亡。

根據《史記·蘇秦列傳》,蘇秦在遊說秦惠文王連橫不成後,轉而遊說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合縱之勢形成,蘇秦掌六國宰相印,然而各國之間也存在大小矛盾,蘇秦因故被齊國人刺殺,合縱聯盟隨之瓦解。

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

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陽乘軒裡人,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史記·蘇秦列傳》和《戰國縱橫家書》對他的事跡做了專門的記載。

相傳蘇秦曾跟鬼谷子學習,後來出外遊說了幾年,連連受挫,走投無路。回家後,遭到家人的嘲諷和冷遇。蘇秦深感羞愧,便"頭懸梁"、"錐刺股",發奮讀書,獲得了真才實學。於是他開始周遊列國。用三年時間,"訪求山川地形,風土人情,盡得天下利害之詳",終於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一天,蘇秦週遊到燕國,馬上得到了燕國的支持,燕文侯供給他車馬和金銀布帛,讓他去趙國遊說趙肅侯,聯合韓、魏、齊、楚以抗秦。在燕、趙的全力支持下,蘇秦往來於六國之間,極力主張從燕到楚,合成南北一線,變連橫為合縱,共同反對秦國。經蘇秦的反覆勸說,六國終於採納了他合縱的建議,定下了合縱盟約。他被任命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趙肅侯還封他為武安君。元代詩人楊果在《洛陽懷古》一詩中有"五噫擬逐梁鴻去,六印休驚季子來"句,說的就是此時春風得意的蘇秦。蘇秦回趙國時,中途經過洛邑,車輛馬匹輜重以及護送他的諸侯國隨從隊伍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周顯王聽說後,連忙派人清掃道路,併到洛邑城外迎接慰勞。蘇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子,斜著眼不敢抬頭看蘇秦,俯伏在地。蘇秦笑著問他嫂子:為什麼先前那麼傲慢而現在卻如此恭敬呢?嫂子把臉貼在地面,謝罪說:因為我看到季子地位尊貴、財物很多啊。嫂子等人的"前倨後恭"令蘇秦感慨道:同樣是一個人,富貴了,親戚們就這麼敬畏;貧賤的時候,卻輕視鄙薄,何況其他一般的人呢?假如當初我在洛邑有良田兩頃,現在又怎麼能佩上六國相印呢?隨之蘇秦拿出千金賜給了他的同族和親友。

在蘇秦的一手策劃下,六國決定在趙國的洹水"飲血為盟",舉行誓師大會,共同對抗秦國,這就使秦處於非常不利的形勢。後人有詩曰:"相要洹水誓明神,唇齒相依骨肉親;假使合縱終不解,何難協力滅孤秦?"但是,六國互相間也存在著矛盾,各有各的利益,同盟極不穩固。

蘇秦回到趙國,送縱約書給秦,秦兵不敢東"窺函谷關十五年"。後來,秦欺騙齊、魏,要聯合進攻趙國,趙國責備蘇秦,蘇秦害怕,請求出使燕國,說一定要報復齊國。蘇秦離開趙國以後,加上秦國的反間活動,六國合縱的盟約很快就瓦解了。

古人站在各自的立場對蘇秦有著不同的看法。《孫子·用間》說:"燕之興也,蘇秦在齊。"把他與商的伊尹、周的姜子牙並提。《說苑·君道》又把他跟鄒衍、樂毅、屈原並稱為"四子";漢初的鄒陽,則把他稱為"燕之尾生"。眾人給蘇秦以很高的評價,說明蘇秦在燕國由敗轉勝、由弱變強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荀子》和《呂氏春秋》站在齊國的立場,對蘇秦採取否定的態度。

蘇秦的弟弟蘇代、蘇厲,以哥哥為榜樣,發奮讀書,遊說各國諸侯之間,也都很有名氣。

相關焦點

  • 戰國時蘇秦、張儀與連橫破合縱的故事
    「縱橫馳騁」、「縱橫無疆」等詞語,其實「縱橫」兩字大有講究,它們是戰國時期兩位偉大的戰略家蘇秦、張儀分別提出的「合縱」與「連橫」兩大策略的合稱。合縱連橫:( hézòng lián héng)"合縱連橫"簡稱 "縱橫",指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打擊其餘國家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
  • 戰國秦齊爭霸,為何5次合縱沒打崩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
    起初,縱橫代表的只是方位,但根據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以及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合縱攻秦和連橫親秦又成為了左右時局的對立陣營。地處中間的韓趙魏,也是兩大陣營都想極力拉攏的對象,俗話說,得三晉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戰國中期,齊秦作為東西兩大極強戰國,曾爭霸過,但為何5次合縱沒打崩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
  • 合縱與連橫:談判專家的勃興
    從戰國時代中期開始,許多談判專家遊走於諸侯國之間,為各自的利益展開談判與遊說。由於他們學識不凡、口若懸河且善於應變,後世稱其為「縱橫家」。 當時,齊、秦兩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實力最強,處於兩國之間的韓、趙、魏、燕、楚等國實力較弱。
  • 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原創 歷史書生  2021-02-08 15:43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是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
  • 在組團打架的戰國時代,「合縱連橫」與普通的諸侯結盟有何區別?
    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所以韓非子的話並不能準確概括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情況。但韓非子就生活在戰國末年,他的定義肯定適用於當時合縱連橫的情況。戰國晚期,秦國一強獨大,其他諸國相對而言是「眾弱」。那麼,韓非子的話就可以理解為:諸侯聯合起來對抗強秦叫做合縱,一國聯合強秦攻打其他諸侯叫做連橫。
  • 現在的國際局勢,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放大
    實際上,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老祖宗就已經給出了答案。01秦楚爭霸戰國末期,「橫成則秦帝,縱合則楚王」,是當時士人對天下局勢的總結。秦孝公繼位之後,秦國重用衛鞅開始了變法圖強。一系列的舉措,讓秦國正式走上爭霸的舞臺。
  • 從戰國人物到敘利亞外交官的無助:成為強者,是你唯一的選擇
    這篇「檄文」也沒有能阻止13日美英法聯軍對敘利亞發動空襲。催淚,敘利亞盲童在廢墟中的天籟之音在英美強國眼裡,你一個弱小的敘利亞,哪有什麼發言權?隨你說啥,老子不聽,我們的飛彈想打過去就要打過去。青風若凡看到這張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賈法裡的照片,深深被觸動。當13日,英美法列強的導在彈敘利亞的土地上爆炸時,賈法裡會想什麼呢?
  • 向古人學習謀略之戰國蘇代
    蘇代,蘇秦的弟弟,和他哥哥一樣,也是一位有名的縱橫家。戰國後期,由於各諸侯國的力量不斷變化,七國中不論強國、弱國都在尋找自己的盟友,藉以壯大自己,排斥和打擊敵國。燕王為了對付齊國,曾派蘇秦出使齊國進行離間活動,不斷製造緊張氣氛,成功地分離了齊王和他的大臣們,取得了齊宣王信任。齊湣王繼位後,蘇秦因與大夫爭寵,被人暗殺。而蘇秦死後,他離間亂齊的陰謀也暴露了,這就引起了齊國對燕國的極大仇恨。出來混,遲早要還。燕王噲這時覺得自己勢單力薄,完全不可能成為齊國的對手,總擔心會覆國,竟然聽信了鹿毛壽的花言巧語,把王位讓給了子之。
  • 【五分鐘常識打卡】 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指歷史上東周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齊、楚、秦、燕、趙、魏和韓,這七個國家被史學家稱作「戰國七雄」。七個諸侯國之中,除了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餘的六國均在其東邊。
  • 楚懷王與『合縱』
    戰國中期,周王室進一步衰落,封建諸侯武裝割據,兼併戰爭此起彼伏,連年不斷,天下形勢正朝著大一統的方向發展。
  • 淺談戰國時期的武器裝備
    到戰國末年,進一步有「連弩」的發明。《墨子·備高臨篇》記載有「連弩之車」(參看本書第十一章第一節)。後來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出巡到琅邪,就曾「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據說公輸般曾「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墨子·公輸篇》)。公輸般遊楚,「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拒之備,退者鉤之,進者拒之,量其鉤拒之長而制之為兵」(《墨子·魯問篇》)。鉤拒在敵人舟師後退時可以把它鉤住,在敵人舟師前進時可以把它擋住。
  • 戰國七雄囊括的中國版圖
    縱橫家蘇秦《戰國策·楚》:「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五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淮南子·兵略訓》:「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穎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穎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山高尋雲,谷肆無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寥寥數語,把楚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兵力強盛,形容得淋漓盡致。下圖為強盛時期的楚國。
  • 戰國十二大名將排名,白起排第二,王翦居第五,第一不服都不行
    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常年的徵戰,使得諸國君王對於人才都極為渴求,在這樣的環境下,戰國時期迎來了華夏歷史上最鼎盛的思想大爆炸,百家爭鳴是何等的壯觀
  • 戰國時期沒什麼「建樹」的韓國,為何能登上「戰國七雄」榜單
    相比於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反而顯得比較單調,主要便是七國混戰爭霸,這七國正是後世所說的「戰國七雄」。《史記索隱》中記載:「六國者,韓、魏、趙、燕、楚、齊是也。與秦為七國」。也就是說秦楚齊燕趙魏韓這七國並稱為「戰國七雄」。然而,戰國時期並不是只有這七國,還有宋,衛,中山,魯,巴蜀等,甚至還有春秋時期的小霸鄭國。
  • 春秋戰國時期的均勢——一種國際關係理論的解讀
    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爭霸稱雄的歷史來看,他們其實在不斷實踐著以下的均勢政策:1、分而治之:分裂競爭對手,或使它們保持分裂狀態,藉以削弱競爭對手或使它們處於軟弱狀態。大家十分熟知的例子就是戰國時縱橫家們所提倡的連橫政策。戰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