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 外交與軍事觀察者,獨立評論員
本周有一個重要的話題被大伙兒忽視了,那就是有關彈道飛彈的技術路線問題,對於當代許多國家而言,這一問題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很可能涉及到嚴肅的「政治路線」問題。儘管對於一類武器來說,這樣的說法可能不夠「實事求是」,但本周我們要探討的,就是這樣一個涉及政治的技術問題。
與此同時,在即將舉辦的國際軍事比賽上,與「坦克兩項」這一標誌性項目有關的消息也有不少,除了以色列和敘利亞這兩個「世仇」國家可能要參賽外,印度代表隊計劃自帶T-90坦克參賽的消息也給這場比賽增添了更多的看點。
而相對的,中國對參賽所用的96B主戰坦克也做出了不少改進。這種改進,對於96系列坦克未來在中國陸軍中的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彈道飛彈發展到今天,已經衍生出了各種射程、各類發射平臺的多種型號,其用途也從早期單純的對地核打擊發展到包括對地精確打擊,鑽地攻擊,大面積子母彈殺傷甚至反艦等多種用途。
不過彈道飛彈的推進手段在全世界的範圍裡卻在越變越少。固體火箭發動機因為其存在的種種優勢,尤其是其發射前準備時間短的特點,成為了各種追求反應速度的彈道飛彈的不二之選。
儘管在很多國家,液體燃料的彈道飛彈仍然作為一種現役武器在承擔著戰略威懾或者戰術打擊的任務:中國的東風-4中遠程飛彈、東風-5系列洲際彈道飛彈,俄羅斯的「撒旦」彈道飛彈、「輕舟」潛射彈道飛彈,以及諸多第三世界國家裝備的「流星」系列、「高裡」系列、「火星」系列等各種基於「飛毛腿」彈道飛彈發展而來的中程或者短程彈道飛彈;但乍看起來,固體彈道飛彈仍然在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地。
中國的東風-26系列中遠程彈道飛彈和東風-41彈道飛彈都是固體彈;俄羅斯潛射的「布拉瓦」和陸基的「亞爾斯」也都是固體彈道飛彈;就連伊朗和巴基斯坦,其新一代的「泥石」、「沙欣」系列彈道飛彈也實現了固體化;而「北極星1」、「北極星2」以及幾款更新的固體彈道飛彈發展規劃模型,則表明世界上最後一個在大規模發展液體彈道飛彈的國家,也已經決心將固體彈道飛彈作為未來的發展之路。
太陽節閱兵式上的朝鮮「北極星2」展示已經說明了這一趨向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路線問題呢?理由其實很簡單,遠程固體彈道飛彈不是那麼好做的。
雖然比起液體發動機,固體發動機結構簡單、安全性好、入門門檻也很低——不少國家所謂的「彈道飛彈」就是從比技術水平還不如中俄遠程火箭炮的固體炮兵火箭開始,放眼望去,大小尺寸和當年的「長矛」飛彈類似,射程幾十公裡到百餘公裡的炮兵火箭幾乎遍地都是,連當年被制裁的伊拉克都研製過好幾款。
但是因為固體發動機先天存在燃燒比衝較小、燃燒延續時間較短、整體燃料質量大等問題的困擾,想要造出一款大型遠程彈道飛彈,就需要更高級的燃料技術、發動機設計技術和製造工藝,其技術難度就會直線上升。
且不要說伊朗、巴基斯坦這樣的中等國家的固體發動機技術突破基本都是依賴大國技術輸入,就算是五常,除了美國之外,在固體彈道飛彈上也並不是一帆風順。蘇聯的第一型海基固體洲際飛彈就是體積巨大射程不足,陸基固體洲際飛彈也是一點點摸索而來,直到解體前的「白楊」才算是大功告成。
中國著名的遠程固體彈道飛彈開山型號東風-31更是在中程固體彈巨浪-1(東風-21)基本定型,配套的固體發動機點火成功,液體洲際飛彈下馬讓路,航天工業集中資源攻關的情況下,經歷了超過20年的發展才基本成熟。不難看出,即使有了中程固體飛彈的技術積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目標,也需要一般的中等國家付出天文數字的資金和以十年計的時間。
俄羅斯的「布拉瓦」飛彈去年的試射也出了問題,這也側面說明了固體洲際飛彈的難度之高
相比之下,液體飛彈雖然有著準備時間長、燃料有劇毒等問題,但其燃燒的比衝大、推力強勁、持續性好,特別是在給飛彈增程的時候技術難度相對較小,過渡比較容易。
這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中國在第一代戰略飛彈體系構建中提出的「八年四彈」規劃,儘管這一規劃因為「文革」的幹擾和其他原因,實際上用了大約15年才初步實現了最初的目標(以1980年東風5號的全程試驗為標誌),但客觀上為當時技術基礎較為薄弱的中國提供了從中短程到洲際飛彈的四種不同射程、性能達標的彈道飛彈。證明其技術路線和理念都是可行且有效的。
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航天科技成果展上展出的東風一號、東風二號甲、東風三號、東風四號、東風五號族譜圖,「八年四彈」規劃原計劃為從1965年至1972年用8年時間研製出東風二號甲中近程飛彈、東風三號中程飛彈、東風四號中遠程飛彈和東風五號洲際飛彈
相比中國這種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從V-2檔次的彈道飛彈開始一點點自行研製,發展完整彈道飛彈體系的大國而言,一些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試圖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且技術積累不那麼雄厚的國家,往往會選擇當時世界上能夠獲得的成熟型號,通過仿製作為開端。
這就是為什麼包括伊朗、伊拉克等很多國家的早期彈道飛彈都以仿製和改進飛毛腿作為開始。
這種技術思路好處很明顯,不僅短平快,還能迅速建立起可用的短程彈道飛彈力量。當然這樣的問題也很突出,就是所有的改進都只能依賴飛毛腿的技術,沒有太大的出息。無論是「海珊」還是「流星」,加長彈體,增加燃料,用載彈量換射程的遊戲在射程超過1500公裡以後基本就沒有空間了。
雖然之後還有什麼加粗飛毛腿的「勞動」,但如果想要進一步拓展性能,研製比如2000公裡甚至射程更遠的彈道飛彈,在固體飛彈技術沒有突破的情況下,要麼換一種性能更好的樣本繼續山寨,要麼重新來過完全自主研製。
在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以後,隨著解體後混亂時期流散出來的R-27液體潛射彈道飛彈就成為了這種「性能更好的樣本」,雖然R-27確實是一種射程2400-3000公裡級別的中程彈道飛彈,且還具備水下發射的能力,理論上可以同時解決對中程彈道飛彈和潛射彈道飛彈的雙重需求,但作為一種「性能更好的樣本」,R-27在很多時候過於高端了。
作為一款要兼顧射程和飛彈長度的舊式液體飛彈,R-27採用了一些相當極端的設計,包括發動機直接放在推進劑箱體內的浸入式發動機設計,以及對工藝要求很高的閉式循環發動機。
對於一個只掌握飛毛腿技術的國家而言,這樣的設計本身難度太大,從後來的試驗看,明顯影響到了飛彈的發射成功率和穩定性,同時對於陸基飛彈而言又沒有什麼必要,只是因為仿製產品的原始設計如此,而「改動原始設計要慎之又慎」而已。
仿製R-27到這份兒上,「短平快」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只是因為仿製R-27作為最高領袖的要求,已經超越技術需求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加之早期仿製投入的大量沉沒成本讓放棄這一項目的代價越來越高。當後發的固體燃料彈道飛彈也已經做到了差不多的技術水平時,這一項目實質上已經成了一塊雞肋。
朝鮮新測試的火箭發動機已經從完全模仿R-27改成了保守設計,這等同於宣布仿製的最終失敗
這時候,放棄直接仿製現有產品的幻想,老老實實從液體發動機開始重新研製一款液體動力彈道飛彈,儘管其性能指標一降再降(基本相當於從東風5縮水成東風4),但對於一個之前只是在不斷仿製中程飛彈以下現有產品的國家而言,這已經可以算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了。而對於敢於打破之前最高領袖的政治正確,另起爐灶的行動本身,就已經是一場重要的政治路線變更了。
對於已經進行了好幾屆的俄羅斯國際軍事比賽的核心比賽「坦克兩項」而言,本來2017年的比賽看起來會有些尷尬:一方面,俄羅斯的T-72B3M作為連續3屆比賽出場並且奪取冠軍的「作弊車」,其優勢主要集中在跑車上(其動力系統的功重比應該是俄軍現有坦克裡最好的),但優勢卻越來越小;另一方面,中國連續三年參賽都派出了不同的主戰坦克,從96A型到96A1型再到96B型,中國在96系列坦克的升級道路上,針對比賽的需求,已經把該做的改進基本都做了。
如果說中國代表隊今年還要讓坦克有明顯的變化,那麼可能只有動用99A主戰坦克或者新型的輕型坦克了。當然,這種技術上的巨大進展在賽會組織那裡就不可能獲得通過,所以今年解放軍代表隊還要繼續帶著96B主戰坦克上場比賽,但對於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軍迷們,如果裝備上沒有什麼看點,顯然這比賽就差點意思。
好消息是,印度代表隊將為我們帶來新的驚喜。作為同樣多次參加「坦克兩項」比賽的代表隊,印度表示今年要帶上本國軍隊裝備的T-90S主戰坦克參加比賽,而不是繼續使用東道主提供的T-72B3坦克。箇中原因其實很容易理解:印度不想再用性能矮人一頭的坦克做比賽中「註定的配角」,而想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改善自己的比賽裝備。
從比賽觀賞的精彩程度來看,我等吃瓜群眾最盼望的估計還是印度把「阿瓊」帶來參賽
T-90S採用的是俄羅斯V-84MS型柴油機,最大功率735千瓦,噸功率15.96千瓦,而標配的T-72B3使用的仍然是T-72B系列的V-84-1柴油機,最大功率626千瓦,噸功率14千瓦。
雖然這一數字仍然低於T-72B3M,但是畢竟也算是不小的升級,至少在噸功率上已經和中國的96B達到了同一水平。如果印度坦克兵能夠出色發揮,彌補坦克傳動系統上的代差的話,提升比賽中的成績應該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同樣值得期待的還有,目前尚不能確定是否參加「坦克兩項」的以色列代表隊。作為「梅卡瓦」系列坦克的誕生地,以色列坦克獨具的特色一直是看點之一,而曾在中東吊打阿拉伯聯軍的以色列裝甲兵本身也一直是「地區傳奇」級別的存在。無論以色列代表隊是否自帶裝備,只要他們能夠來參加坦克兩項比賽,就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當然,中國代表隊的準備工作同樣值得期待,雖然中國隊這次參賽的依然是96B主戰坦克,而且還是去年參加比賽的那一批,但從此前中國隊訓練的影像資料看,這些96B坦克還是有針對性的進行了升級。
央視播放的我軍參賽團隊的訓練視頻
參賽的96B坦克更換了一根新的炮管,並在火炮根部安裝了自動校炮設備。這顯然是吸取去年坦克兩項經驗的針對性改裝。根據去年比賽現場的消息,東道主在比賽前限制各參賽隊只能給每輛坦克使用3發炮彈校炮,似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隊在比賽前幾日的發揮。類似的改進還有諸如通氣管高度和外形的改進,應該也是根據去年比賽在過水障等項目中的經驗做出的改裝。
由於俄羅斯阿拉比諾賽場的搓板路比普通搓板路高度差更大,對坦克的懸掛系統的損害也更加劇烈,因此去年比賽在決賽中中國隊出現了一輛96B在過搓板路時碰掉了一個負重輪的情況。儘管最後96B依靠優秀的性能帶病回到終點更換備用車,但出於這樣的前車之鑑,這次參賽的96B相比也會對第一對負重輪的懸掛系統進行額外的加強。
炮長專業訓練場訓練中坦克內部情景
至於96B坦克的火控系統,由於此前並沒有太多資料介紹相對於96A有了什麼改進,因此我們目前也無從得知這次改進的96B在火控系統上是否還有更多的升級。不過從目前透露的情況看,96B的炮長位置上多了一個尺寸不小的液晶顯示屏,而這一設備至少在96A坦克上還是沒有的。可見至少96B在提升坦克的信息化作戰能力上有不少的提高。
說了那麼多96B的「賽場改裝」,但另一個問題同樣也不得不談,那就是96系列坦克的發展前景。在中國陸軍已經有99A主戰坦克和新型輕型坦克兩款重量不同,且性能同樣優秀的主戰坦克的情況下,是否還需要96B這樣的一款坦克?
回答這個問題的,不應該是什麼99A或者新輕坦,而應該是那些已經在部隊服役好幾十年的「五對負重輪」。前一陣子,一部考證向的視頻在軍迷之間傳播甚廣。
作者仔細考證了我軍在本輪部隊編制調整前的裝備情況,初步統計下來,我軍目前裝備的各型59式坦克(從什麼都沒有改的白板59到59D再到所謂的59A2SEP)總數仍然高達2000輛以上,而實際上我軍在90年以後基本就沒有批量生產過59式坦克,90年代末期的59D型坦克,實際上全部是由現役的59坦克在部隊下屬的修理廠,使用廠家的升級套件自行改裝而來。
長達31分鐘的考證視頻以比較戲謔的方式數了數我軍現有59的「戶口本」
同時視頻也說明了一個現實,在我軍陸軍裝備日新月異的同時,老式「五對輪」還有接近2300輛需要換裝
與出口之後火力升級、火控升級、動力升級防護也升級,「遠看炮塔嚇死人」的59式版本不同,國內的自用型59坦克和其改進都十分有限。這樣的坦克完全無法滿足現代化戰爭的需求,繼續要更加先進的坦克取而代之。
不過99A也好,新輕坦也好,作為中國軍隊地面裝備新技術的集大成者,二者重量差了十幾噸,但是價格的差距卻並沒有那麼大——都是非常貴。儘管目前99A的年產量已經突破了三位數,新輕坦未來的產量也不會太少,但在他們分別以一年2-3個營的速度對解放軍精銳部隊換裝時,仍然需要一種足夠優秀且價格有限的經濟實用型坦克,用來填補數千輛59式坦克退役的空間。
至於96B的性能,在經過防護、動力和火控系統的全面升級後,現在的96B已不是96那時候的所謂「最先進的二代車」,而是一種在二代坦克基礎上開發的第三代坦克,而相對解放軍最先進的坦克,96B點價格顯然相當厚道,這時候,誰是替換老59最好的接班人,答案顯然已經呼之欲出了。
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