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13363832368 固話:010-88430281
微信:lhcq6666 郵箱:lhcqzk@126.com
點擊進入,招募ing.
本文節選自韓國世宗研究所《國家戰略》第26卷第3號2020年秋季刊發表的文章:《朝鮮潛射彈道飛彈威脅升級與韓國的應對方案》。
當前,朝鮮的潛射彈道飛彈已經進入形成戰鬥力的最後階段。潛射彈道飛彈是能幫助朝鮮掌握主導權、且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規則改變者。不僅是潛射彈道飛彈計劃完成的最終狀態,就連潛射彈道飛彈形成戰鬥力的每一個進程,都會給韓國帶來巨大的心理衝擊與破壞力。為此,作者提出,對於難以進行核武裝的韓國而言,應以「反潛作戰的失敗不是戰術上的失敗,而是核防禦上的失敗」這一威脅認識為基礎,通過創新和變革來抵消朝鮮的潛射彈道飛彈威脅。潛射彈道飛彈與其他武器系統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將潛射彈道飛彈視為遊戲規則的改變者?本文將此類能夠導致巨變的遊戲分為國內政治遊戲、國際政治遊戲、戰略遊戲、核威脅遊戲、常規軍事威脅遊戲五大類。這五大遊戲並不是各自分離獨立存在的,每個遊戲都與其他遊戲相互關聯且能夠創造出協同效應。下面將對五大遊戲逐一進行分析和研究。朝鮮潛射彈道飛彈形成戰鬥力,將代表著朝鮮核計劃的立體完成。核計劃是遺訓統治的核心,如果能夠實現遺訓,朝鮮世襲體制的正統性將得以永久保障。據2019年11月發行的《川普在白宮》一書稱,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發給美國總統川普的親筆信中強調,絕不放棄核武器是他父親(金正日)的遺訓(鄭效植{音},2019)。正因為如此,潛射彈道飛彈形成戰鬥力,將不僅被視為金正恩的政績,還會被推崇為白頭山血統的政績,進而使永久執政成為既定事實。這意味著在朝鮮的國內政治遊戲中,潛射彈道飛彈可以起到先鋒作用。在朝鮮看來,核武裝關乎政權安全,以鐵拳統治利比亞的卡扎菲政權之所以走向沒落,是因為手中沒有核武器。為了不重蹈卡扎菲覆轍,朝鮮認定,要生存,只能緊握殺手鐧——核武器。根據這個生存邏輯,朝鮮對率先棄核的利比亞式無核化模式採取了堅決反對和抵制態度(任鍾柱,2019)。擁有潛射彈道飛彈,意味著核計劃的完成。正因為如此,潛射彈道飛彈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政治效果,可以向朝鮮民眾展現強盛大國的新面貌。擁有搭載核彈頭的潛射彈道飛彈的國家,大部分為像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樣的強國、大國。對於經歷過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和6.25戰爭的朝鮮民眾來說,強盛大國意味著國家的重大轉變。無疑,金正恩是引領國家實現大轉變的領導人。在強烈的政治期待下,即使遭遇經濟失敗等各種困難和挫折,朝鮮民眾也都能一一承受,且可以不斷凝聚前行的力量。【1】如果朝鮮潛射彈道飛彈最終能形成戰鬥力,那麼朝鮮就可以像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幾個強國一樣,成為擁有搭載核彈頭的潛射彈道飛彈系統的國家。金正恩一旦有了這樣的政治功績,就可以獲得其它任何做法都無法比擬的政治宣言效果,從而使其在國內政治遊戲中贏得徹底勝利。潛射彈道飛彈還會改變國際政治遊戲。其實,弱小國家在國際政治遊戲中幾乎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即使進行核武裝,朝鮮也始終無法擺脫貧窮和弱小的境地。不過,擁有二次打擊能力的弱小國家和沒有二次打擊能力的弱小國家,國際政治地位卻是完全不同的。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潛射彈道飛彈可以作為國際政治主要行為者的政治工具來使用,也可以賦予一個國家核大國地位。如果朝鮮成為世界上第7個實戰部署潛射彈道飛彈的國家,那麼至少在核力量上,朝鮮在193個聯合國成員國中是排在前列的。一旦朝鮮的潛射彈道飛彈形成戰鬥力,就代表朝鮮成為了一個能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行使其影響力的完整的核國家。這樣,朝鮮就可以以少量的核武器與傳統核強國展開同臺競爭。如果朝鮮能夠確立起核強國的地位,那麼不僅在核談判問題上,甚至在國際舞臺上對各種議題也能確保主導權。首先,在停戰體制、統一方案等圍繞半島進行的各種談判中,朝鮮將能夠儘可能發出自己的聲音。除此之外,潛射彈道飛彈被認為是超出半島範疇,能夠對夏威夷、關島等美國領土進行核打擊的武器,因此朝鮮又增加了一個強有力的對美談判籌碼。對此,美國曾明確表示過擔憂。2019年10月,朝鮮試射「北極星-3」型潛射彈道飛彈後,美國海軍作戰部副部長羅伯特·伯克(Robert Burke)發表談話稱,朝鮮的潛射彈道飛彈是能夠威脅美國本土的規則改變者 (Yonhap News 2019,October 28)。如果朝鮮以一次、二次核打擊能力相要挾,那麼不論是沒有核武器的韓國,還是一旦核戰爭爆發就會失去很多的美國都不得不做出讓步,這意味著朝鮮將可以左右國際政治遊戲。再者,朝鮮若能對超出韓半島範疇的各種議題行使主導權,那麼朝鮮就有可能會拒絕與沒有核武器的弱小國家——韓國的直接對話。關於半島的議題,也只與美國協商,從而使「通美封南」進一步深化。所以,國際政治上的這一變化尤其令人擔憂(樸輝洛{音},2016,101-102)。朝鮮的潛射彈道飛彈如果形成戰鬥力,那麼各種戰略遊戲就會相應地發生變化。
第一、朝鮮將由戰略部隊全面主導各種戰略層面的挑釁。2014年,朝鮮將戰略火箭軍擴編為戰略軍,強化了戰略部隊的職能和作用。隨著潛射彈道飛彈戰力被納入到戰略軍,戰略軍的任務領域將由以地上為主逐步擴展到包括海洋在內的多個領域。【2】不難預計,在戰略軍的主導下,朝鮮將在海上遂行多樣化的戰略挑釁活動。
第二、潛射彈道飛彈是通過「完美的恐怖平衡」來完成核戰略的。冷戰時期,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美國和蘇聯推行核威懾戰略,核軍備競賽不斷升級。核威懾戰略是基於「懲罰性威懾」的戰略,即,通過實力展示,讓對方意識到如果率先發起攻擊將遭受莫大的報復打擊,由此迫使對方主動放棄行動(樸輝洛{音})。當時,在蘇聯完成核開發後,美國立即設計出大規模報復戰略;在蘇聯加強核能力後,美國又以確保相互摧毀(MAD)戰略予以應對。確保相互摧毀,需具備二次打擊能力。這樣,潛射彈道飛彈成為核威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研製出SS-N-6型潛射彈道飛彈,美國研製出「北極星」、「三叉戟」I C4等潛射彈道飛彈。美國和蘇聯接連展示相互摧毀能力,由此啟動了「核恐怖平衡」機制(MacKenzie,44)。核恐怖平衡機制也成為美蘇互不發起攻擊的核心動力。如果朝鮮實戰部署潛射彈道飛彈,那麼冷戰時期的核威懾戰略將可以直接適用於美國和朝鮮之間的力學關係之中。以潛射彈道飛彈武裝的朝鮮自然會強調,「無論多麼強大的核國家攻擊自己,自己都有用核武器進行反擊的籌碼」。很顯然,潛射彈道飛彈能夠為朝鮮提供完整的核遏制力。只要朝鮮能夠通過「核恐怖平衡」確保其政權安全穩定,就可以在核戰略遊戲中隨時展開攻勢。目前,朝鮮擁有70多艘潛艇,並積累了相當多的潛艇使用經驗(韓國國防部)。因此,不難預計,朝鮮會把潛射彈道飛彈視為二次打擊能力的選項中最為切實可行的手段。
第三、如果朝鮮通過潛射彈道飛彈完成核武裝,就有可能啟動旨在削弱瓦解朝鮮的眼中釘、肉中刺——韓美同盟——的反同盟戰略(柳相範{音},2018)。面對不斷強調自己是以潛射彈道飛彈武裝的、能夠對美國進行核反擊的朝鮮,美國輿論可能會主張,不能讓美國冒著被核打擊的風險,向韓國提供延伸威懾。如果這種輿論實際反映到美國政治中,韓美同盟可能會鬆動,甚至還會增大美國放棄韓國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潛射彈道飛彈不僅僅是單純的戰術武器系統,而且還是一個連韓美同盟機制都能夠撼動的、可以促使戰略遊戲發生重大變化的「妙手高招」。潛射彈道飛彈形成戰鬥力,還具有改變遊戲方向的作用,即由言論上的核威脅轉變為實質性的核威脅。潛射彈道飛彈與洲際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一起被稱為「三位一體核力量」,從國家戰略角度推進三位一體的國家只有像冷戰時期美國、蘇聯這樣強大的國家。三位一體核戰略實際上是通過展示在承受對方的核攻擊後仍具有核反擊能力,從而保護國家安全的生存戰略。為此,核強國才會研發多種核武器運載工具,最終完成包括潛射彈道飛彈的三位一體核力量。通過追隨大國核武器的發展道路,朝鮮打造了像強國和大國一樣能遏止對方對自己發動核攻擊的結構,因此意義重大。需要強調的是,哪怕是核國家,如果不具備二次打擊能力,其核遏制力也會受到限制。這是因為,自己的核武器如果被對方的預防性打擊或先發制人打擊剷除掉,將面臨沒有核武器可揮舞的境地。從這一層面來看,擁有核武器並不會提高國家安全能力,反而會增加可能被他國攻擊的脆弱性,而潛射彈道飛彈正是能夠抵消這種脆弱性的二次打擊能力。因此,潛射彈道飛彈對於朝鮮來講,具有完成核遏制力的重要意義。潛射彈道飛彈形成戰鬥力不僅意味著具備了核遏制力,還代表可對無核國家加大戰略上的核威脅。如果朝鮮只擁有一次核打擊能力,那麼隨時都有可能受到來自美國等核強國的先發制人打擊威脅,因為即使朝鮮的核設施受到打擊,也沒有能力進行核反擊。當美國認為能夠確保自身安全時,在決定是否實施先發制人核打擊的過程中,就不能排除選擇攻勢籌碼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便是擁有核武器,朝鮮也有著嚴重的脆弱性,不能隨意進行核威脅或核強壓。但是,一旦擁有了潛射彈道飛彈,遊戲格局就會發生徹底變化。搭載潛射彈道飛彈的潛艇除了有隱蔽性的戰術優勢外,還具有拓展作戰半徑的戰略優勢。很顯然,面對有能力對關島、夏威夷等美國領土進行核打擊的朝鮮,美國很難使用先發制人的核打擊籌碼。也就是說,只要朝鮮擁有潛射彈道飛彈,就會使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對朝鮮使用核武器。這一局面一旦形成,朝鮮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核威脅籌碼。這樣,朝鮮對韓國和美國的核威脅就會變得日常化。需要引起關注的是,儘管在核戰略中,潛射彈道飛彈的作用歸根結底是核遏制力,但是朝鮮完全可能超出這一範疇,將潛射彈道飛彈作為核威脅籌碼來使用。潛射彈道飛彈威脅升級,意味著朝鮮不僅可以發出核威脅,還可以在所有軍事對峙中掌握主動權,從而使傳統軍事威脅遊戲變得有利於朝鮮。如果面對沒有核彈頭或者只有一次核打擊能力的朝鮮,以「拒止性遏制」和「報復性遏制」為基礎的韓國型三軸體系還是能夠發揮一定程度的作用。【3】但是,儘管殺傷鏈(Kill-Chain)系統能夠先發制人摧毀朝鮮的挑釁原點,或者韓國型飛彈防禦系統(KAMD)可以攔截來襲的飛彈,朝鮮只要擁有了能在水下秘密發射核武器的潛艇,那麼就會使常規軍事遊戲徹底發生變化。在朝鮮可以進行核反擊的情況下,進行預防性打擊或先發制人打擊幾乎是不現實的。現有的三軸體系有著無法有效應對水下潛艇的局限性,做不到全方位防範核攻擊。【4】因此,面對朝鮮利用常規軍事力量發起的局部挑釁或高強度挑釁,考慮到朝鮮實施核報復的可能性,韓國將很難下定決心斷然反擊。這樣,很容易陷入連傳統軍事威脅也會遭遇失敗的惡性循環。潛射彈道飛彈能夠迫使韓國常規作戰力量兵力分散。眾所周知,水下活動的潛艇很難被探測發現。因此,當發現搭載潛射彈道飛彈的潛艇有出航徵兆時,韓國海軍只能將所有可用的作戰力量投入到戰場。這樣,特定海域自然會相應地出現作戰空白。如果朝鮮能夠有效利用這一漏洞,發起聲東擊西式的突然襲擊,那麼對於毫無防備地暴露在危險之中的韓軍來說,很容易陷入作戰失敗的境地。如果朝鮮將潛射彈道飛彈作為軍事威脅籌碼來使用,就可以改變已然成型的韓國與朝鮮之間的常規武器的非對稱性。事實上,為了克服常規武器上的劣勢,朝鮮一直在致力於化學武器、火箭炮等非對稱武器的研發,而核武器具有徹底扭轉所有不對稱性的效果。【5】可以講,核武器是成本低、效率高的一種非對稱武器。即使沒有先進的艦艇或戰鬥機,朝鮮也可以依靠核武器壓制裝備「宙斯盾」驅逐艦、F-35戰鬥機等先進武器的韓國軍隊。潛射彈道飛彈是在成本低、效率高的基礎上,增加了隱蔽性的武器系統,能夠完全改變傳統的軍事對峙遊戲,且使其朝著有利於朝鮮的方向發展。整體來講,潛射彈道飛彈是能在上述五大遊戲中使朝鮮掌握主導權,且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規則改變者。不僅是潛射彈道飛彈計劃完成的最終狀態(end state),就連潛射彈道飛彈形成戰鬥力的一個個過程,都會給韓國帶來巨大的心理衝擊與破壞力。也就是說,不僅潛射彈道飛彈計劃完成的「結果」,就連潛射彈道飛彈計劃推進的「過程」,都會讓朝鮮擁有非常大的戰略籌碼。對於具備核威脅能力的潛射彈道飛彈而言,利用傳統的常規武器抵消其威脅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試圖利用常規力量抵消核力量本身可能就會被認為是戰略上的缺失。對於難以進行核武裝的韓國而言,迫切需要通過創新和變革來抵消潛射彈道飛彈的威脅。下面,重點圍繞作戰運用與系統構建、作戰力量建設、軍事合作、外交合作、創新戰略設計等5個領域展開具體分析。(編註:由於篇幅所限,微信推送僅節選了第一個領域)首先,作戰運用概念立意要創新,具有攻勢性。迄今為止,韓國軍事戰略基於韓半島停戰體制這一特殊性,側重於平時通過危機管理遏制戰爭,遭到攻擊時進行防禦的守勢戰略。雖說韓國軍隊也曾做過多種努力,試圖擺脫守勢作戰概念,但是因韓國以防禦戰略為基礎,作戰概念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攻勢作戰概念」不在韓軍的選項之內,無論是談判戰略,還是遏制戰略,都傾向於守勢。問題是,如果朝鮮潛射彈道飛彈形成戰鬥力之後,沒有核武器的韓國軍隊依然堅持防禦型戰略,那麼現有的遏制體系勢必會變成無用之物。可以認為,只有韓國在依靠美國的延伸威懾手段的同時,能夠以常規作戰力量採取攻勢的軍事行動,才可能具備一定程度的遏制能力。韓國軍隊的拒止性遏制概念包括韓國型飛彈防禦系統(KAMD)和殺傷鏈(Kill-Chain)。今後,拒止性遏制概念不僅要擴大到海上戰場,還需增加攻勢性。即作為新作戰概念的一部分,有必要構想「拒止性海上遏制三階段作戰概念」。海上遏制三階段作戰構想的核心是為了抵消朝鮮彈道飛彈潛艇的作戰運用而在現場進行攻勢應對的概念。具體來講,第一階段為封鎖港口,第二階段為攻勢反潛作戰,第三階段為三軸體系的進化。第一階段的封鎖港口作戰是韓美海上作戰力量埋伏在馬養島等朝鮮潛艇基地附近海域,對港口內潛艇實施封鎖的作戰。在第一階段,如果能投入隱蔽性好、可以在朝鮮潛艇基地附近摧毀搭載潛射彈道飛彈的朝鮮潛艇,就能讓朝鮮切實感受到強烈的不安感,從而阻礙朝鮮所期待的「恐怖不均衡」的形成。第一階段作戰包括為了阻止朝鮮飛彈潛艇出港,在港口布設水雷;有情報、諜報顯示朝鮮將發射潛射彈道飛彈時,甚至可以採取先發制人打擊等選項。【6】實施先發制人打擊,自然會使戰爭風險驟然增大。為此,需要制訂「作戰執行評估清單」,以判斷是否滿足先發制人的打擊條件。此外,由於第一階段的作戰將在朝鮮領海內實施,為避免與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發生摩擦,還需在既不承認也不否認(NCND:Neither Confirm Nor Deny)的同時,靈活運用韓美同盟的制度機制牽制外部國家。如果第一階段作戰失敗,就需要迅速轉為第二階段——攻勢反潛戰。在第二階段的作戰過程中,不僅要動用潛艇,還要動用水面艦艇、航空戰力等所有可用手段。首先,韓國海軍應與擁有核潛艇的美國海軍事先進行作戰協調,以便展開韓美聯合反潛戰。其次,韓國海軍不是依據定性判斷,而是依據模擬實驗結果,將可用的反潛力量部署在朝鮮潛艇可能活動的區域,以實現作戰資源的最佳配置。【7】此外,還需制訂作戰預案,明確潛射彈道飛彈威脅提升時,作戰艦艇還要相應地調整任務優先次序。當發現水下活動的飛彈潛艇時,應先逼迫飛彈潛艇上浮。一旦判明是敵潛艇,就可以使用魚雷等手段進行自衛權層面的攻擊,徹底消除水下威脅。問題是,要想發現、追蹤潛艇活動是非常困難的。為此,除了要對朝鮮潛艇直接擊毀外,還要進行驅逐朝鮮潛艇的反潛拒止作戰。需要強調的是,朝鮮很有可能同時出動搭載潛射彈道飛彈的潛艇及數量上佔據優勢的普通潛艇,展開佯動作戰,以配合飛彈潛艇躲避韓美軍隊的探測。在這種情形下,韓美海軍將不得不分散作戰力量。對此,韓軍必須予以高度警惕,全力做好防範與應對準備。第二階段作戰期間,第三階段的韓國型三軸體系也需要處於隨時啟動狀態。在實施攻勢反潛作戰的過程中,當朝鮮潛艇在特定海域發射潛射彈道飛彈時,韓美反潛戰力與韓國型三軸體系戰力應整體聯動,確保第一時間發現來襲飛彈,並予以成功攔截。朝鮮潛艇發射潛射彈道飛彈,需要儘量上浮至淺層的位置,最多距離水面15米。在這一過程中,韓美反潛戰力只要發現朝鮮飛彈潛艇,就應自動與三軸體系實時共享目標情報,以實現一體化聯合作戰。在此基礎上,為了使韓美日反導戰力有機銜接、協調聯動,還有必要組建「應對潛射彈道飛彈的多邊合作機制」。為了實施海上遏制三階段作戰,需要構築「抵消應對體系」。首先,為了保證韓國型三軸體系在朝鮮潛射彈道飛彈形成戰鬥力後也能充分發揮作用,需追加建設「水下殺傷鏈」,並將水下殺傷鏈整合到現有體系之中。【8】需要強調的是,水下殺傷鏈不僅要重視對朝鮮潛艇的封鎖與打擊,還需將側重點放在反潛作戰體系的創新發展上。【9】為此,有必要效仿美海軍21世紀反潛戰概念構想——「反潛戰總體規劃」(U.S. Navy),該構想包括水下資料收集、信息共享、通訊、實時計劃、精確交戰等具體內容。韓國海軍也應超出以平臺為主的反潛作戰範疇,大力推進基於一攬子系統的反潛作戰能力的創新發展。即,運用綜合反潛作戰體系,密切監視朝鮮港口內搭載潛射彈道飛彈的潛艇,實時共享對朝鮮潛艇的探測、追蹤、攻擊信息,從而使戰鬥力產生倍增效應。今後,韓國軍隊需以「反潛作戰的失敗不是戰術上的失敗,而是核防禦上的失敗」這樣的現實性威脅認識為基礎,通過具有創新性的構想,全面檢驗反潛作戰能力,並在此基礎上,精準設定反潛作戰體系的建設方向。此外,韓國型飛彈防禦系統(KAMD)還需進化為包括海上防禦的「韓國型飛彈防禦系統2.0」。這意味著不僅要增強以「宙斯盾」艦等艦艇平臺為基礎的彈道飛彈打擊能力,還需要在朝鮮潛艇活動的核心區域附近的島嶼上建設彈道飛彈攔截系統,以增強反導作戰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整體來講,韓國軍隊應建立一個完整的韓國型飛彈防禦體系,使海基韓國型飛彈防禦系統和包括「愛國者-2/3」、「薩德」等在內的陸基韓國型飛彈防禦系統有機地融合起來。
【1】關於朝鮮核武器、飛彈開發與朝鮮國內政治變數的關係,可參考安文石(音)的文章。
【2】關於朝鮮戰略軍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參考張哲雲(音)(2017年)的文章。
【3】關於韓國型三軸體系中反映的遏制戰略概念,參考Kim Jong-Haand Kim Jae-Yeop(2019)的文章。
【4】關於韓國型飛彈防禦系統難以應對潛射彈道飛彈的觀點,參考李慶幸(音)(2015)論文;關於韓國型三軸體系在應對潛射彈道飛彈上的局限性,參考何泰永(音)(2017)的論文。
【5】關於朝鮮非對稱戰略的分析,參考Tasic(2019)的文章。
【6】關於打擊停泊在港口中的潛艇的方法,參考李潤哲(音)、柳海成(音)的文章(2018,93-94)
【7】關於旨在提高潛射彈道飛彈探測概率的驅逐艦最佳配置模擬實驗結果的內容,參考李鎮浩(音)(2018)的文章。
【8】關於以攻勢概念運用水下殺傷鏈的內容,參考金法憲(音)、金德基(音)(2017)的文章。
【9】關於水下殺傷鏈的內容,參考金民石(音)(2016)的文章。
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一帶一路 | 電磁武器 | 網絡戰 | 臺海局勢 | 朝鮮半島 | 南海問題 | 中美關係
大政方針:十三五 | 兩會 | 國家戰略 | 經濟 | 軍事 | 科技 | 科研 | 教育 | 產業 | 政策 | 創新驅動 | 信息化建設 | 中國製造 | 政策法規 | 產業快訊
軍民融合:民參軍 | 協調創新 | 成果轉化 | 軍工混改 | 重大項目 | 國防工業 | 第三方評估
前沿技術:人工智慧 | 顛覆性技術 | 無人系統 | 機器人 | 虛擬實境 | 腦機接口 | 可穿戴設備 | 3D/4D列印 | 生物科技 | 精準醫療 | 智能製造 | 雲計算 | 大數據 | 物聯網 | 5G通訊 | 區塊鏈 | 量子通信 | 量子計算 | 超級計算機 | 新材料 | 新能源 | 太赫茲 | 航天 | 衛星 | 北鬥 | 航空發動機 | 高性能晶片 | 半導體元器件 | 科技前沿應用 | 創新科技
裝備發展:航空母艦 | 潛航器 | 水面艦艇 | 無人機 | 新型轟炸機 | 先進雷達 | 新型飛彈 | 新型坦克 | 反導 | 高超聲速武器 | 武裝直升機 | 裝備
強軍動態:軍隊改革 | 軍事戰略 | 人才培養
安全縱橫:綜合安全 | 經濟安全 | 軍事安全 | 科技安全 | 信息安全 | 太空安全 | 發展安全 | 網絡安全
其他:未來戰爭 |
大國博弈 | 貿易戰 | 國際新秩序 | 習近平 | 馬化騰 | 馬斯克 | DARPA | 蘭德研究報告 | 潘建偉 | 梅宏 | 吳曼青 | 李德毅 | 施一公 | 金一南 | 顧建一 | 盧秉恆 | 鄔江興 | 王鳳嶺 | 鄔賀銓 | 沈昌祥 | 名家言論 |國防建設 | 外軍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