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24日,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三思譯坊坊主孫繼成老師率領MTI研究生馬曉、張鈺等同學一起受邀參加了韓國全南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韓國茶文化學會及李舜臣海洋文化研究所協辦的冬季聯合學術大會。本次大會以「東亞與茶文化」為主題,共設有三個分論壇,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與會學者圍繞「東亞文化與茶文化」展開深入交流。
12月22日北京時間下午12點40分,本次國際會議第一場「東亞文化」專題論壇正式開始。全南大東亞研究所所長嚴英旭教授主持,對本次論壇致以開幕詞。參加本場交流的學者有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樸宰雨老師及其博士生、衡陽師範學院的趙斌老師、揚州大學徐榛老師、全南大教授趙源一、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三思譯坊坊主孫繼成老師,以及青雲大學的楊承德教授。本場論壇共設三個環節,分別是東亞文學、東亞文化及綜合討論。各位學者圍繞各自主題宣讀了自己的論文,並就相關問題與參會代表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
第一環節——東亞文學
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樸宰雨教授首先發表了題為《探索菲律賓華僑的抗戰和華文抗戰文學》的主旨演講。樸教授介紹了其論文選題的緣起與問題意識,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活動為契機,探索了中、韓、日三國在現代文學中的戰爭記憶,比較了它們當時主流精神意識的異同。樸教授發現,目前國際學界對菲律賓的華人抗戰歷史研究較少,而這一話題的研究值得深入開展。論文介紹了日本對菲律賓的侵略歷史、中國大陸的抗戰文學創作以及菲律賓華文抗戰文學的作家陣容與作品全貌,分析了菲律賓華文文學的發展脈絡和風格特點,展現了一組帶有菲地特色的抗戰文學群像,為進一步開展相關資料收集,開拓更多國家地區的抗戰文學作品收集與研究拓寬了視野。
衡陽師範學院的趙斌老師發表了題為《中國小說現代轉型中的個人公共時間敘事》的論文演講,介紹了個人公共時間進入歷史的三種方式,即參與革命時間、參與社會時間和參與勞動時間,並分別對三種方式進行了歷史觀批判,分析了革命時間和社會時間的進步意義和勞動時間的複雜性。
第二環節——東亞文化
山東理工大學翻譯系、三思譯坊坊主孫繼成副教授與參會學者分享了自己的主旨發言,論文題目是《論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漢學家梁麗芳教授的漢學貢獻》(On the Scholarly Contributions of Canadian Sinologist ProfessorLaifong Leung)。首先,孫老師分享了自己寫作這一論文的初衷:通過研究國外漢學家的漢學成就來解密漢學家學習漢語的秘密,為中國學生學習外語提供必要的借鑑與指導。孫老師對加拿大漢學家梁麗芳教授的學術經歷、柳永及其詞之研究、海外華人文學研究等展開詳細介紹,讓學者們對加拿大的當代漢學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
梁麗芳教授是加拿大華裔漢學家,先後就讀於加拿大十加裡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先後獲得文學士、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多年來致力於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教學與傳播。梁麗芳教授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就讀期間修讀了葉嘉瑩教授的古典詩詞科目,進一步加深了對柳永及其詞的了解,遂以 《柳永及其詞之研究》作為碩士論文的題目。撰寫論文期間,還得到了UBC亞洲系主任蒲立本(EdwinG.Pulleyblank,1922-2013)教授和王健(Jan W.Walls, 1940-) 教授的幫助與啟發。
最後,孫老師就梁麗芳教授取得的漢學成就,從僑鄉家史到古典詩詞研究,再到中國當代作家訪談,既有個案分析,又有宏觀引領,生動描述了梁麗芳教授為中加文化交流所做的獨特貢獻,其所學所研,令人感動。
目前,這篇論文已在Journal of EastAsian Studies(《東亞研究雜誌》)上發表,感興趣的師友可以網上查閱。
第三環節——圓桌討論
在最後的圓桌會議上,大會召集人、韓國全南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嚴英旭教授為本場論壇做了總結髮言,與會學者就主旨發言嘉賓就其話題展開互動交流,線上及線下的討論氣氛較為熱烈。
孫繼成老師結合自己的研究經歷,給樸宰雨教授的抗戰文學作品收集提供了新的文獻線索,提及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英文最早譯本流通在上海租界,是得力於民國詩人邵洵美的協助,提及了研究結論的成敗往往決定於相關資料是否完備,因此,加強各國之間的橫向交流,多一些「白求恩式」國際跨界支援,會拓展學者們的學術研究視野,優化國內國際的學術生態,能夠進一步推動國際學術共同體的合作與共建。
【馬曉 撰稿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