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和氣候變化是如何讓古羅馬帝國覆亡的

2022-01-09 後浪

人類文明在誕生之後,

就和狡猾自然創造的傳染病密不可分;

而人類文明最偉大的一刻,

就是戰勝瘟疫的那一刻。

羅馬帝國曾是一個覆蓋地中海、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它的輝煌至今讓人追憶,它的衰落更引發了許多學者和歷史愛好者的廣泛討論。

對於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多數分析集中在政體制度、軍事組織、戰爭等方面,即聚焦在人為因素上。俄克拉何馬大學教授凱爾·哈珀卻把重點放在了人類以外的因素上,包括氣候變遷、疾病影響等自然生態因素。

在凱爾·哈珀看來,被多數人忽視的自然的力量,在羅馬帝國衰亡過程中發揮了比想像中更強大的作用

《羅馬的命運》這本書中,他通過考古資料、基因科學、氣候和疾病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數據分析,展現了氣候和疾病在羅馬帝國幾個世紀興衰演變過程中產生的影響。可以說,氣候和疾病因素,是影響羅馬歷史命運的隱藏玩家。


 氣候變遷對羅馬帝國興衰趨勢的影響 

即使在能預測天氣、能通過人工降雨等手段小幅度幹預天氣的今天,氣候仍然是影響生產和生活的大事。在古代,天氣更是與社會的發展和民眾的生活休戚相關。古代社會,農業是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說,就是靠天吃飯。

旱災、洪災、蝗災等對農民來說都是致命的不可抗力,不但糧食歉收,還會引發地方性的疾病,損失很多人口。只有風調雨順的好年頭,農業收成才有保障,有足夠的糧食養育充足的勞動力,進而生產各類產品、擴展貿易規模、促進經濟發展。

凱爾·哈珀認為,羅馬帝國早期的繁榮,就受益於一段羅馬氣候最優期,或叫作羅馬溫暖期,作者推斷時間大概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0年間。這段時期內,太陽活動程度高而且穩定,火山活動平靜,總體特點就是溫暖、溼潤,降水充足,氣候穩定,適宜農業發展。考古資料顯示,那段時期的小麥收成就非常好。作者也把這段的羅馬稱為「最幸福的時代」。

「最幸福的時代」結束後,氣候條件開始動蕩,降水減少、溫度降低,給人的直觀感覺就是又冷又幹,這很符合古羅馬人對老年人的印象,因此,也把3世紀這段時期叫作「世界的晚年」。

四世紀的北大西洋濤動曾帶來一段雨水充足的時期,但並不穩定也不持久。到了查士丁尼時代,進入「晚古小冰期」階段,氣候變得更不友好,甚至536年成為北半球過去兩千年來最冷的一年,也被稱作「無夏之年」。

從「羅馬氣候最優期」到「晚古小冰期」,中間的氣候變化並非直線改變而是反覆動蕩的,但總體趨勢的確是越來越不適宜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之下,龐大的羅馬帝國人口、農業和經濟狀況也確實越來越差,在社會秩序上也產生了更多連鎖破壞效果。

如果說「最幸福的時代」的羅馬帝國是一個體格健壯的青年,那麼在「世界的晚年」它已經進入亞健康狀態,到了「晚古小冰期」則成了一個病弱瀕死的老人。


作者引入一個「韌性」的概念,來表達帝國在運行過程中對氣候、疾病、戰爭、經濟、人口等各方面破壞力量的抵抗能力或者說承受能力。

這就類似於人類對疾病的抵抗力。總體上,羅馬氣候最優期之後的氣候都不利於羅馬帝國的發展,並且越來越惡劣。羅馬帝國從壯碩青年到亞健康狀態再到病弱老人的過程,就是它憑藉自身的韌性持續抵禦惡劣氣候以及其他方面破壞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羅馬帝國的力氣逐漸被惡劣氣候消耗掉,變得越來越弱。


鼠疫桿菌的徵途:從貝魯西亞到地中海世界


 三次瘟疫對羅馬帝國的人口破壞 

在氣候影響之外,作者重點闡述了羅馬帝國經歷的三次大規模瘟疫對帝國的破壞作用。這三次瘟疫分別是:166 年爆發的安東尼瘟疫,據推測主要病因是天花;249 年爆發的西普裡安瘟疫,據猜測很可能是一種線狀病毒,我們熟知的伊波拉病毒就是線狀病毒的一種;541 年爆發的查士丁尼瘟疫,被證實為鼠疫。

古代醫療知識匱乏,技術落後,在大規模瘟疫面前,古人們幾乎是「坐以待斃」,能否存活只能依靠身體自身的抵抗結果,所以我國古代人會把瘟疫看作上天的懲罰,古羅馬人也把瘟疫看作上帝的懲罰和憤怒。

瘟疫在古代是極其可怕的,能夠迅速吞噬大量人口,比戰爭吞噬的人口還要多。羅馬帝國發生的這三次瘟疫,也毫不留情地帶走了許多羅馬平民和貴族的生命。

古代人口的存活率遠沒有現代高,飢餓、疾病等問題就能奪走許多生命,導致人口增長緩慢。在「最幸福的時代」的時代,羅馬是以充足的糧食供應為基礎,憑藉技術和貿易兩種機制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逐漸積累了大量的人口,在安東尼瘟疫爆發之前達到了當時的一個最大極限。這在當時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成就。

安東尼瘟疫首先打斷了羅馬帝國持續的人口增長趨勢,多數估算的總體死亡人數在 10%~20% 之間,按照病原體是天花構造的流行病學模型推算,則整個帝國的死亡率達到 22%~24%。不過,此時的帝國處於強勢的青年狀態,韌性還很強,並沒有因為安東尼瘟疫就動搖了根本,卻也無法恢復如初。

西普裡安瘟疫的殺傷力更強大。根據亞歷山大裡亞一位主教的報告推算,亞歷山大裡亞的人口減少了約 62%。同理推斷,其他地區的人口也遭到了極大破壞。這對於處於「世界的晚年」的亞健康狀態的羅馬帝國,無疑是沉重一擊。此時的羅馬帝國結構已經岌岌可危。

查士丁尼瘟疫的死亡率同樣可觀。提起鼠疫,人們頭腦裡首先想到的是中世紀爆發的可怕的黑死病,相信同為鼠疫的查士丁尼瘟疫並不會比黑死病仁慈多少,據推測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人口總數的一半。而此時羅馬帝國已經處於病弱的末期,經此打擊更是一蹶不振了。

在氣候因素影響羅馬帝國從盛到衰的基礎上,這三次瘟疫也都以驚人的死亡率,連番打擊了羅馬帝國。在氣候和瘟疫的雙重作用之下,羅馬帝國的衰亡已經是必然的結果。


 自然的勝利?影響歷史命運的隱形力量 

不可否認,羅馬帝國的衰亡有著多重的原因,人為因素和非人因素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羅馬的命運》中,作者凱爾·哈珀之所以單獨把氣候和疾病因素提出來,作為本書的主角進行詳細闡述,是因為自然和生態因素的力量和影響往往是隱形的,也容易被忽視,但這力量和影響又是強大和持續的,其結果往往超出預料。


要捕捉自然這樣的隱形力量的影響,需要跳出人類衡量自身的固有尺度和角度,站到一個更高的時間尺度上、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歷史,就像僅僅用幾代人的時間考察不出滄海桑田的變化,而不考慮氣候條件的影響則對農業收成變化的評估就不夠周全一樣。


那麼,羅馬帝國的衰亡,可以算作自然的勝利麼?個人更傾向於認為這是自然和人類共同作用的結果,或者粗略地說是一半一半,缺一不可。

每次大瘟疫會讓羅馬帝國辛苦養育多年的人口數量急劇降低,的確展示了隱形的自然力量的強大,給人一種只能「聽天由命」的感覺。

但我們不要忘了,瘟疫之所以能夠在羅馬帝國如此廣闊的範圍內持久流行,也是藉助了羅馬帝國相對發達的交通網絡、貿易帶動下頻繁的人口流動的傳播,城市人口集中、衛生條件落後、民眾身體素質較差等因素,也是普通疾病以及大規模瘟疫能奪走這麼多生命的必要條件。

所以,在正視自然力量的同時,也不必忽略人類自身的作用。歷史的走向都是人類與自然的合力促成,單獨拿出哪一個都不夠充分。

凱爾·哈珀之所以在《羅馬的命運》中把自然的力量當成主角,也是為了提醒大家不要再忽視自然的力量產生的影響。不僅在審視歷史時不能忘記自然因素,在涉及當今世界的問題時,更要時刻把生態因素納入考慮的範疇。

本文為豆瓣霧凇老師為《羅馬的命運》一書寫的書評。正如書中的羅馬文明一樣,每個文明都並非獨立於自然界,也難免遭遇種種自然的考驗,瘟疫便是其中之一。

時值抗「疫」的緊要關頭,在這裡也分享一段《羅馬的命運》作者哈珀關於微生物、疾病與自然的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微生物的種類大概共有一萬億;每個人身上平均約有 40 萬億個細菌。它們已經存在了 35 億年。這是一個微生物的世界——我們只是生活在其中。在這萬千種類中,絕大多數微生物都對我們漠不關心。

已知只有約 1400 種微生物對人類具有致病性。儘管我們擁有免疫系統這樣卓越的防禦性武器,但這些微生物還是進化出分子工具——致病因子——來威脅我們。一個充滿病原體的星球的崛起,是微生物進化的結果,而人類數量的激增以及我們在全球範圍內無情地改變地貌的行為,反過來又深刻影響了微生物的進化。

進化是由隨機突變的盲目力量所推動的,但我們創造了進化進行修改和實驗的環境。 


在本書中,我們只是處於一種新認知的初始階段,正掙扎著從越來越多的、混亂的新數據中理出頭緒。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不斷得出這樣的事實——歷史上的重要病原體都非常年輕。


微生物基因學的未來發展很可能會進一步彰顯出過去幾千年來(並且一直到今天)物種進化的戲劇性。

我們對「新興傳染病」的迫切認識就是一種肯定,說明創造性的進化破壞力還在持續,甚至可能在加速。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分類法只把約 100 年內出現的疾病算作「新興傳染病」,但這個時間段的選擇是武斷的,而且具有誤導性。


過去的幾千年一直是致病性微生物在瘋狂進化的新時代。羅馬帝國就被捲入了這條劇烈加速的湍流中。


古人敬畏命運女神可怕的統治,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意識到,歷史的主宰者似乎是結構與機緣——自然法則與純粹運氣——的混合體。

羅馬人生活在人類故事中的一個決定性時刻,羅馬人無法想像,他們所建立的文明正是自身的成功和無常環境的受害者。

羅馬人的持久力之所以讓我們感到痴迷,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於我們的知識所帶來的惋惜之情——他們正站在未知變化的無形邊緣上。

人類與自然漫長且錯綜複雜的故事充滿了悖論、驚奇和盲打誤撞。這就是為什麼歷史的特殊性很重要。


和人類一樣,自然也很狡猾,但是受制於過去的境遇。我們的故事和這個星球的故事是密不可分的。


 推薦閱讀 


《羅馬的命運:氣候、疾病和帝國的終結》

[美] 凱爾·哈珀 著  李一帆 譯

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結合了當代最前沿的基因科學、

氣候研究、疾病研究的技術,
為我們重新講述羅馬覆滅背後的故事。

點擊封面閱讀原文皆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宿命和氣候的周期變化
    真正的歷史是自然環境的變化和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的老百姓。精煉一點地說,即所謂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像《中國是部金融史》、《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槍炮病菌》、《另一半中國史》《飢餓的盛世》等有著特定切入角的書則給了我們一個對古代中國管中窺豹的機會。我總結以上,寫一寫古代中國的宿命和是什麼讓我黨最終帶著中國走出宿命,破圈出位。
  • 北極海冰:氣候變化的關鍵指標和「放大器」
    北極海冰範圍和面積大小不僅影響航海安全、北極周邊生態系統,而且是氣候變化中舉足輕重的成員,可以影響中低緯大氣環流,造成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Overland et al., 2016)。海冰的反照率是海洋的5-6倍,其面積大小調製進入地球系統的入射太陽光的多少,通過冰雪-反照率的正反饋機制,對氣候變化起到「放大器」的作用。
  • 【環境】極地氣候變化加劇冬季霧霾
    這一現象很大程度上與近年來北極地區秋季海冰快速減少與中高緯歐亞地區初冬降雪增加導致的氣候效應相關。上述極地氣候變化減弱了影響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冷空氣強度,使得空氣汙染物更容易累積並形成區域性大範圍嚴重空氣汙染。」
  • 美軍加緊應對氣候變化的軍事影響【戰略評估與分析】
    四是氣候變化影響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在亞太地區,存在多種海上爭端。哈格爾認為,要想更好得平衡亞太各國,氣候變化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五是應對氣候變化採取的主要措施。美軍認為,氣候變化是一種長期的發展趨勢,應對的關鍵是運用最佳的科學手段,以具體實用的指標確認氣候變化對國防部的影響。
  • 印度發布首部氣候變化評估報告
    該報告分析了由人類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對印度次大陸和區域季風、毗連的印度洋與喜馬拉雅山脈的影響,並基於印度地區觀測到的、預計的未來氣候變化的科學分析及評估,簡要地討論了氣候變化政策措施的潛在影響。這種變暖幅度和速率無法僅用自然變化來解釋,而必須考慮到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工業時期的溫室氣體、氣溶膠排放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LULC)的變化極大地改變了大氣成分,進而改變了地球的能量平衡,是當今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自1950年以來的氣候變暖已經造成全球範圍內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增加、降水和環流模式改變、全球海洋變暖和酸化、海冰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
  • 土耳其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的目標
    土耳其政府周三(2月17日)公布了遏制氣候變化對土耳其影響的措施細節。由環境和城市發展部長穆拉特·庫魯姆(Murat Kurum)公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宣言》是科學家和非政府組織討論的結果,也是他們對政府解決這一問題努力的貢獻。這項宣言是在首都安卡拉總統府舉行的儀式上向公眾宣布的。
  • 深入挖掘:繪製全球土壤應對氣候變化的潛力圖
    ISRIC的科學家今天公布了一個強大的新繪圖工具,通過充分利用我們腳下土地的固碳潛力來緩解失控的氣候變化。使用這個工具,政策制定者、土地管理者和非政府組織可以在其職權範圍內確定恢復土壤碳將對實現國家和區域氣候目標產生最大影響的區域。「土壤在減緩氣候變化和支持生物多樣性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傾向於從靜態角度看待它們,」項目負責人、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的首席土壤科學家黛博拉•博西奧博士(Deborah Bossio)解釋道。
  • 氣候變化挑戰下,摩洛哥的水資源短缺
    2021年2月8日-13:08,當地新聞報導阿加迪爾摩洛哥世界新聞地中海一體化中心(CMI)的一份新報告評估了摩洛哥的氣候變化
  • 猛獁象的復活嘗試:能否緩解氣候變化危機?
    Colossal公司希望能將關注點轉向地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損失,一些最保守的估計認為,從現在到2050年,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將減少10%到20%,有很多人對氣候變化發出了警告,但談論生物多樣性和物種喪失的人還不夠多。
  • 巴黎氣候|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議》中文版 - (正文部分)
    , 還認識到按《公約》的規定,發展中國家締約方的具體需要和特殊情況,特別是那些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締約方的具體需要和特殊情況, 充分考慮到最不發達國家在籌資和技術轉讓行動方面的具體需要和特殊情況,認識到締約方不僅可能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還可能受到為應對氣候變化而 採取的措施的影響, 強調氣候變化行動、應對和影響與平等獲得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窮有著內在的關係
  • 科研進展 | 土壤溼度在氣候變化研究中的獨特作用
    近年來,觀測技術、數據質控和應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數值模式的發展為土壤溼度與氣候變化相互作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李明星副研究員及其合作者開展了土壤溼度相關問題的研究,在有關土壤溼度的陸面模式發展和應用,及其在氣候研究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如下的進展。
  • 丁學良:幾次大瘟疫改變西方文明史
    這次戰爭之前,古希臘人從來沒有遭到像天花這樣的傳染病的攻擊,雖然那時侯可能已有流感、結核和白喉等病發生。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得新型流行病從非洲傳到了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一帶,再在公元前430年到了希臘。這次重大傳染病造成的後果非常慘重,它使得雅典軍隊的生力軍1/4死亡。瘟疫繼續在南部希臘肆虐,導致了城邦人口的1/4死亡。
  • 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宣言(漢法英)| 第二彈
    我們願進一步加強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拓寬合作領域,在清潔能源、利用航空航天技術應對氣候變化、農業、森林、海洋、低碳基礎設施建設、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環境監測、防災減災、適應氣候變化等領域加強合作,開展務實合作項目,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 美國氣候戰
    總統在行政命令中指示美國防部與一個跨部門小組合作在未來120天內創建一個「氣候風險分析」小組。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隨後宣布成立了一個由國防助理國防部長領導的國防部氣候工作組,定期向國家安全委員會匯報氣候變化方面的威脅。
  • 瘟疫
    儘管幾百年後人們才把老鼠確定為帶菌者,但當時的商業行為已經和疾病感染聯繫在了一起,而且其後不久就實施了人類歷史上首次隔離檢疫。17世紀60年代,當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再次出現這場瘟疫的時候,歐洲國家採取了針鋒相對的隔離檢疫措施來阻攔競爭對手、從商人手中撈取錢財、消除貿易夥伴的疑慮並且懲治那些曾經對歐洲實施隔離檢疫的國家。
  •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歷史性協定: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以內
    根據協定,各方同意結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消除貧困的努力,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與前工業化時期相比控制在2℃以內,並繼續努力、爭取把溫度升幅限定在1.5℃之內,以大幅減少氣候變化的風險和影響。此外,協定指出發達國家應繼續帶頭,努力實現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則應依據不同的國情繼續強化減排努力,並逐漸實現減排或限排目標。
  • 澳大利亞隔離營+彌賽亞之前的瘟疫
    我們感謝大約20名澳大利亞國防軍(ADF)人員和軍車的支持,以協助轉移陽性病例和密切接觸者 - 並支持社區。我們今天正在評估,我們可能需要聯邦儲備系統提供哪些額外資源,總理準備提供進一步幫助——我為此感謝他。」
  • 瘟疫三頭和他的三把神器
    這次來介紹一下活動瘟疫之星的三把好用武器 雖然8段起步有點不太照顧萌新但萌新打不過boss可以選擇組隊或者乾脆不放紅藥
  • 瘟疫一次次襲來:一部人類痛史
    在以往的歷史敘事中,大多注重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齊心協力,以及周瑜等人的神妙指揮,但是隱藏在歷史的大背景之下,則是當時中國境內大規模的瘟疫仍然四處橫行,加上曹操的軍隊從北方南下,在南方相對溫暖的氣候中,瘟疫更是在北軍(曹軍)中廣泛流行。《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就記載:「公(曹操)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