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國》顧名思義說的是中國、俄羅斯、日本這三個國家,主線就是日俄戰爭,即1904年2月8號到1905年9月6號這一年半時間中發生的這麼一場戰爭。我們知道,最近的熱點是金正恩和普京在海參崴會面,那我就從海參崴開始說。
海參崴現在的俄語名字叫符拉迪沃斯託克,很長,也不太好記,中國人還一直習慣叫它"海參崴"。 "崴"就是一個山旮旯的意思,叫海參崴,顯然是一個中國名字,確切說是漢族的名字。符拉迪沃斯託克是《北京條約》割讓給俄羅斯以後,俄羅斯人起的俄語名字,意思是"鎮守東方之城"。2015年我專程到俄羅斯,去符拉迪沃斯託克去看海軍節,俄羅斯有一個傳統,就是從帝俄時代,每年7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為俄羅斯海軍節,這個節日從帝俄時代到紅色蘇聯時代到現在俄羅斯國時代,一直沿用,我就趕著那個日子去看海軍節。金正恩和普京見面時,俄方有一個既定的項目,就是參觀太平洋艦隊,並請他登上飛彈驅逐艦,這艘艦的名字叫"響亮"。"響亮"是在帝俄時代太平洋艦隊參加日俄戰爭的最後一役——對馬海戰中突圍的一艘小型驅逐艦的名字。俄羅斯人真是太有意思了, 110多年以前參加作戰的"響亮"艦肯定沒了,但是現在的艦隊,完全現代化的飛彈驅逐艦,還沿用這個名字,可見俄羅斯人對東亞地區海上霸權的夢想一直存在,並且還用來向外國元首來昭示。我覺得這很有意思。當然,後來金正恩提前走了,所以參觀響亮號的行程也就取消了。說回到戰爭。這場戰爭的緣由可以往前延伸,可以早到什麼時候呢?那就從我的家鄉青島開始說。我的家鄉青島過去叫"膠澳"。1897年德意志帝國剛統一不久,國勢非常強盛,而且戰勝了法國、奧地利,在歐洲崛起,成為了可以和英國抗衡的大國。但是德國崛起得晚,沒有殖民地,因此迫切想在海外開闢殖民地。我在這兒插一句,殖民地在我們長期受教育的語言環境中,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在西方語境中,殖民地不是一個貶義詞,至少是一個中性的詞。當時德國在中國沒有殖民地,但英國有,最有名的是上海英租界,山東有威海衛等等;法國也有,在上海有法租界,另外法國把原屬於中華帝國的藩邦安南也要過去了,成為它的殖民地了。德國一位叫李希霍芬的地理學家,早在德國強租青島三十多年前就考察過青島。這個李希霍芬,是上世紀中期曾來中國各地深入考察過的有名的地理學家。這個李希霍芬發現,當時還不被歐洲人重視的膠澳是非常好的,因為膠州灣港深,可以停泊當年世界上最大的戰艦,而且還沒有被劃割出去。為什麼沒人要呢?這塊地方先是俄羅斯先盯上了,俄羅斯當時在中國也沒有殖民地,於是向清政府提出來,租借膠州灣。為什麼要租借這個地方呢?俄國的太平洋艦隊,停在符拉迪沃斯託克,也是我們說的海參崴,但是這個地方每年有四個月是非常寒冷的,這軍艦就被凍實了,不能動了,因此每年被冰封之前要出來,俄國想到日本借長崎港或者是到中國借膠州灣,供船停泊,過了冬再回去。俄羅斯提出租借膠州灣的要求後,清政府表示這個地方不能租,我們往後要自己建設,不能來租。德國也就瞅著這個空,當時是威廉二世當國,他和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有親緣關係。他在一次和尼古拉二世會談的時候就說,中國有一個膠澳,我們想過去過冬。尼古拉二世當年只有二十來歲,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於是就不置可否,這是國際背景。日本於1868年進入了睦仁執政的明治時代。在明治時代之前,日本是由二百多個小國(藩屬)組成一個國家。1853年,也就是在我們的鴉片戰爭之後,美國一個海軍準將佩裡受總統命,要和日本開展貿易,強行駛到日本。日本當時和中國完全一樣,閉關鎖國,拒絕外人進來。但是,和中國不一樣的是,中國因為拒絕開放而和英國打了一仗,輸得一敗塗地,被迫開放了口岸。但日本決定不和美國人打,而是按美國的意思開關。日本人也看明白了,老大中國也沒打贏英國,自己更沒有勝算。所以,日本1853年就開關了,不光是對美國,對英國、法國、荷蘭、葡萄牙,對世界主要的強國都開關了。用我們的語境講,日本籤的那些條約叫"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是平心靜氣地看一看西方和日本籤的那些條約,我覺得還談不到"喪權辱國"。我開放幾個城市,你開放幾個城市,我的人到你那兒去自由貿易,你要保護他,你的人也可以到我這兒來自由貿易,怎麼談得上"喪權辱國"?只不過當時東方沒有這種關稅這種保護,再一個是當時的中國和日本都沒進入到機器工業時代,所以也沒什麼產品,結果就成了一方對另一方的傾銷。
打開日本國門的「黑船事件」
進入明治時代之後,當時還有個口號,叫"脫亞入歐",就是要剝離從中國經朝鮮半島傳過去的政治制度,要向西方學習、全面地學習。日本現在各地保存下來的歐式建築,大都是那時建起的。日本的明治時代,也就是我們中國的同治年間,日本有了飛速發展,他們把西方的君主立憲的體制移植過來,成了亞洲的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所以,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到了1894年,也就是中國農曆紀年的甲午年,經歷了二十幾年的飛速發展,日本國力已經有很大的提升,它開始和中國要求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要求和朝鮮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以前,我們總覺得日本這個國家侵略成性,基因裡就想著亡華、亡朝鮮,但是,只要平心靜氣地到日本外交史料館去查看原始的史料,就會發現不是這樣的。起初,它不過是像歐美人要求它的一樣,希望和鄰國建立一個平等的外交關係。至於為什麼在建交以後走向惡化,甚至選擇了侵華戰爭,那是另外一個很複雜的故事。簡單地說,就是到了1894年的時候,因朝鮮問題,中日兩國正式開戰。幾個月以後,大清國就輸得一塌糊塗。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海軍竟全軍覆沒!其主力戰艦鎮遠、致遠,一艘被擊沉在黃海,一艘被日本人俘獲,後來參加了日俄戰爭。在美國的斡旋下,中國先派出了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到日本求和,但是二位大臣登陸以後,卻被日本人給轟回來了,理由是級別不夠。於是,慈禧太后改派地位最高的大臣李鴻章趕到日本下關,當時叫馬關,和日本首任總理大臣伊藤博文談判。所謂談判,就是讓中國接受日本擬定的條件,即割讓我們的遼東半島和臺灣及澎湖列島,賠給它三億兩白銀。就在這個時候,日本有個人,用現在的說法叫"愛國賊"吧,覺得日本政府太弱了,把清國打成這樣了當時日本才要這麼一點東西,非常生氣,乾脆把中國的全權大臣打死算了。於是,他掖了一把手槍,埋伏在李鴻章經過的路上。中日第三次談判結束後,滿懷心事的李鴻章乘轎返回住處的時候,這個小山六之助就朝著李鴻章頭部開了槍。那會兒手槍的性能不行,李鴻章也是算是鐵骨錚錚,居然沒有事!子彈嵌在李鴻章的顴骨裡,一直到他死。但當時李鴻章是皮開肉綻,血流滿面。全世界也輿論大譁,認為日本出爾反爾,發動甲午戰爭的時候說得很好,就是要爭取朝鮮的獨立,還請了七個西方大國的記者跟著,說要看文明之師去懲罰野蠻之師,這說得都很好。但是這一槍把日本的顏面全都打完了。李鴻章也趁機對日本人說:我不和你談了,你是什麼國家,兩國交戰還不斬來使呢!沒辦法,日本人只好自減一億,把三億兩白銀降成了兩億兩。可以這樣說:李鴻章用自己的老命為我們中華民族爭回了一億兩白銀,這個事我們以前卻很少說。要從現在的語境說,這應該是鐵骨錚錚的愛國英雄。但是,當時中國的社會輿論是,誰談判,誰籤約,誰就是賣國賊,結果他成了中華民族誰都想殺他的這麼一個賣國賊。《馬關中日議和條約》一旦得到中國皇帝和日本天皇批准,也就完成了國際法的認可,從此以後日本成了一個大陸國家了。試想,從山海關以東的遼東半島,一直到臺灣澎湖列島,都是日本領土了,日本將是何其強大一個國家?但是,就在李鴻章還沒返回京城、兩國皇帝尚未批准之際,俄、法、德三國公使聯袂到了日本外務省,跟他們講:你們把中國的滿洲變成了日本帝國的領土,這有礙於東亞和平和貿易的正常發展。日本人簡直氣瘋了,戰敗國都完全同意了,憑什麼你們來管這個事?因為和中國的甲午戰爭打得國力已經非常疲乏了,日本實在沒有能力再和這麼強大的三個西方國家開戰,所以決定接受三國的勸解。但是,要想遼東半島還給中國,怎麼也得給五千萬兩白銀買回去,叫還遼贖金。日本的理由是什麼,因為戰爭死了太多人了,沒法發展國家了,這個錢得找中國賠償。這時候德國、法國都已經同意了。但是,俄羅斯人認為這太苛刻了,就三千萬兩,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日本人想了想,還是接受了,因為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太強大了,在120多年以前,一艘萬噸戰列艦可能就要了一個一般國家的命,日本人沒辦法,恨恨地接受了俄羅斯的所謂勸和。俄羅斯人為首逼著日本政府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這事,史稱"三國幹涉還遼"或者是"三國還遼"。三國幹涉還遼,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大的一個事件。
由此,俄羅斯和日本就結下梁子了。日本在甲午戰爭後就知道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已經不是對手了,於是把矛頭轉向了俄羅斯,開始了十年備戰。當時日本的報紙都出現過"臥薪嘗膽"這四個字,表示十年後要和俄羅斯決一死戰。之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鐵路修到了滿洲,修到遼東半島,日本就緊張了,大家知道,有了鐵路以後,那種軍力的運輸和軍備的運輸,已經是到了空前快的程度。接替伊藤博文當總理大臣的頭號軍頭山縣有朋,是個強有力的人物,他就提出來: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鐵路東進一寸,則日本的壽命就縮短一寸。因為他固執地認為,俄羅斯人如果侵佔了中國的滿洲,下一步就是朝鮮半島;而朝鮮被佔了以後,再下一步肯定要把日本給滅了!山縣有朋把國家的安全線分成了兩個,一個叫主權線,一個叫利益線。主權線就是日本本島,利益線就是朝鮮半島和中國的滿洲,它認為俄羅斯一旦突破了利益線,主權線就不存在了。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太小了。
戰後第二年,中俄籤訂了一個同盟條約,叫《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因內容一直秘不外露,所以當時世稱《中俄密約》。這是一個針對日本的聯盟條約。兩國約定,一旦中國遭遇了日本的侵害,就允許俄戰艦駛入中國所有的口岸。這個密約,自然又大大地刺激了日本人的神經。說到這兒,就該說說我的青島了。因為山東的一次教案,幫了德國人一個大忙,青島從此成了德意志帝國的殖民地。這起教案,就是歷史上的"巨野教案"。巨野就是山東魯西南一個縣城,巨野在我們這個時代出了一個名人叫張春橋,還出了一個有名的演員叫李雪健。巨野教案的起因是,當地農民中有一個叫"大刀會"的組織,殺害了兩個德國傳教士,這是1897年的事,離義和團運動還有三年。可見看出當年在魯西南這個地方,第一,民風比較強悍;第二,當地官員對洋教和洋教的從業者,乃至他們在中國的追隨者還是非常仇恨的。殺害這兩個傳教士的消息,一層層報過去,傳到了德國皇帝那裡,威廉二世一下找到理由了,於是就以"保護我的子民"的藉口,從上海吳淞口開了三艘戰艦到青島。他們先和青島駐軍通告,說是來演習的,那會兒清廷已經設置了膠澳總兵衙門,總兵官叫章高元。章高元是淮軍的一個將領,曾經參加過收復臺灣,也參加過甲午戰爭,率軍到過遼東半島,這個人還算是一個比較驍勇的戰將。但是,他沒得到正式電報,洋務的事也不敢下命令,他就被德國人接到軍艦上去交涉,之後被德國人扣在軍艦上。德國人要求讓清軍退出青島,他們要來接管。後來幾經周折,等電報下來以後,德國已經把青島佔了。從1897年11月14號起,青島就成了德國人強佔了的地方。德國駐華公使海靖和李鴻章開始談判,第一,要懲辦當地的地方官,要緝捕和處決兇手,第二,把膠澳租給德州帝國99年。1898年3月份,《中德膠澳租賃條約》正式籤訂。從這裡面就可以看到它和英國租香港是一樣的,是有期限的,期限是99年。在這99年裡,你不用投資,我來投資,99年以後,我還給你。但是,我們通常不說這層意思,一般地都理解成德國強佔,其實德國通過議會決議,撥出了巨額投資投往了遠東,也在國內廣泛招募商人到遠東很荒涼的小海港去發展。從1897年11月到1898年3月,這段時間中國政府做了什麼事呢?第一,你打不走人家,你也打不過人家,沒有辦法了,只能依據中俄密約,通過外交渠道請俄羅斯政府來支援一下。但又怕請神容易送神難,所以,清廷告訴俄羅斯公使:你們國家要承諾,一旦德國人撤了,你們的戰艦也必須要撤出中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滿口承諾了。如此這般,俄羅斯的五艘主力戰艦,就進駐了旅順港,這就是俄羅斯軍事力量進入中國的一個背景,即:它是應中國邀請合理合法地進來的。但是,到了1898年3月,《中德膠澳租賃條約》籤訂以後,俄羅斯人公然食言,耍賴不走了!他們認為:旅順是事關他們在遠東的一個利益所在,他們在這兒,不僅可以幫我們防止德國人,以後還可以幫我們防止日本人,因為我們沒有海軍。幾經斡旋,俄羅斯人就是不撤。清政府沒轍兒,只能租給你。但是,清政府給沙俄的年限更短,只租25年。從此以後,旅順和大連,當時簡稱"旅大",就成了俄國的租借地。俄羅斯人佔據了旅順之前就弄明白了,這個地方條件優越,可以建成世界上一流的軍事要塞,因為長遠來看,他們的利益日後必然要和日本發生衝突。俄羅斯人對疆域的貪婪是沒有止境的,尼古拉二世的爺爺亞歷山大二世有一個願望,他認為中國的滿洲,就是現在我們的東三省,應該是黃俄羅斯州。當時,滿洲被認為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長時間不讓漢人進入,所以國境線並無足夠的兵力防守。應該說俄羅斯的體制內有一個相對健康的力量,這個健康力量就是財政大臣維特、外交大臣拉姆斯託夫和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組成的"三巨頭",這三個人的地位和資歷都非常高,尤其是維特,是希望和中國保持友好睦鄰關係的開明政治家,對中國東北(也就是滿洲)的利益索求,也僅限於商貿。但是,沙俄還有一幫極端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他們認為應該趁著中國國力非常虛弱,又沒有能力保護滿洲的時候,把滿洲擴展成黃俄羅斯州。得到了旅順港以後,他們受到了鼓舞,認為黃俄羅斯州的願望馬上就能變成現實。所以就在這兩派來回互掐的時候,尼古拉二世一會猶豫向左,一會猶豫向右,半推半就地推進了這個計劃,第一個目標就是把旅順建成東方世界的第一軍事要塞。雖然當時日本在進行國家級的緊張備戰,但是實事求是地說,它的備戰僅限於"人家來打我,我要還手"。它當時就製造了世界上口徑最大的炮,叫280火炮,280是什麼意思呢?炮的口徑280毫米,因為它是在大坂的兵工廠生產的,所以當地日本人叫"大坂寶貝"。有了大坂寶貝以後,這個島國才有可能擊退來犯之敵。日本那時候還沒想到出境來和俄羅斯打,他們的說法就是保家衛國。但是這時候,中國突然給日、俄兩國送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如同我剛才講到1897年的巨野教案一樣,這就是1900年的"庚子拳亂"。在歷史教科書上,我們把這個它叫做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 "庚子拳亂"也是在魯西南那個地方先發起的,發起以後,第一個山東省長(巡撫),毓賢,他有點猶豫,是剿還不剿呢?他痛恨洋人,於是在民族主義的情結下放縱拳民。拳民信奉一些歪門邪道,就是拿張紙,燒個灰,上面寫什麼字,人喝下以後,就自吹在洋槍洋炮面前刀槍不入,用現在的說法,全是大傻子。成氣候以後,他們就開始舉出一個口號叫"扶清滅洋"。拳亂是從山東和直隸興起擴大的,危害的主要是津京,就是天津和北京一帶。但是,我解讀日俄戰爭史料的時候發現危害最深的還是東北大地。因為在建鐵路的人中,前後有兩萬兩千多名俄國人進入了東北,至義和團鬧起來的時候,當地還有大約5000名俄羅斯技術工人、管理人員和家屬,包括孩童。當時清政府提的口號就是"殺洋夷",鼓勵老百姓殺外國人,殺一個成年洋夷,政府獎50兩白銀;殺一個洋婦,30兩白銀;殺一個童夷,即殺一個小外國孩,政府也獎勵。在這樣的政府號召下,廣大"愛國"群眾,就向俄羅斯在東北在建的工程技術人員和他們的家屬大開殺戒。最悲催的是駐東北的國防軍,就是清八旗軍,在糊塗統帥的指揮下,和所謂的"愛國"群眾一起用真槍真炮開始進攻俄羅斯人,按俄國人的說法,清軍甚至還曾越境襲擊過。這後來就有了我們知道的"江東六十四屯慘案"、"海蘭泡慘案"。以前我確實困惑,俄羅斯人怎麼就突然開始殺華人?把這個時間捋一下,我就知道了,當大批的逃難的俄羅斯人從中國東北逃回到邊疆的那幾個城市,那幾個城市的駐軍和那幾個城市他們自己的愛國群眾,也就發瘋了,這完全是報復。這就給了尼古拉二世一個非常大的口實,你看,居然有這樣的政府?於是,在"護路保僑"——也就是保護這條鐵路,保護自己的僑民,這個理由下,沙皇悍然宣布成立一支軍隊進入中國滿洲。這支軍隊兩個說法,一說是15萬人,一說是17萬人。不管是15萬,還是17萬,這當時在大清國來說,這簡直是沒法想像的一支鐵流。他們從七個方向,進入了滿洲。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庚子之亂"以大清國屈辱地籤下了《辛丑條約》為標誌結束了,萬幸地是列強沒有想就此瓜分中華帝國,其實這時候是中華帝國最容易被瓜分的時候。那會兒,全世界主要大國都覺得這個清國政府不可理喻,它殺外交官、殺一般的外國僑民,甚至悍然向11個國家宣戰!但是,人家沒有推翻它,而是懲罰性地要求每個人賠一兩白銀,即四萬萬五千萬兩白銀,賠償給各參戰國。
在八國聯軍裡面,軍紀最好的是日本軍隊。我看日本史料引用的西方記者的觀察,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說到這兒,我再插播一個小知識,我們從小看電影,就被告知"皇軍"是一個罪惡之師,是侵華的主力。後來解讀日本近代史才發現,在日文的語境中,"皇軍"是先進的代表。為什麼呢?在明治之前,日本沒有屬於皇帝的軍隊,沒有屬於天皇的軍隊。日本200多個藩各有自己的藩軍,所以日本沒有直屬天皇的軍隊,只有各藩的藩軍。所謂的皇軍是怎麼出現的呢?明治維新之後,像西南強藩,就是西南最強盛的薩摩藩,就是現在的鹿兒島、長洲藩,就是現在的山口縣,還有佐賀藩,它們兵強馬壯,是最支持明治維新的,他們的藩主就派給天皇軍隊,說就不用幕府那邊的人保護你了,我們這幾個藩,每個藩出多少人來保護你。正是依照西南強藩最初的力量,日本最早成立了一支國家軍隊,這個軍隊就叫"皇軍",這個軍隊最後用武力統一了日本,消滅了各種反對維新的、比較守舊的藩,所以在日本皇軍是這個意思。隨著"庚子之亂",日本、俄羅斯反倒成了盟軍了。為什麼呢?因為中國政府軍在大街上殺了日本大使館的書記官,殺了德國公使,這都是政府軍殺的。所以,列強就請求日本也出兵加盟了八國聯軍。結果,距中國最近的日本,出兵列八國之首。到了《辛丑條約》籤約以後,各國按條約要撤出中國,只在北京的使館區和北京到天津的塘沽這條路線上保留護路軍,軍隊人數都很少。但是,佔據東北大地的這15萬俄軍不撤,俄羅斯公開地背信棄義,違背了《辛丑條約》各國達成的共識。它不退,中國實在轟不走它,就一遍遍和它談。剛才講了甲午戰爭中國國防已經沒有軍隊了,只能"以夷制夷",就讓外國人找它談,最終清朝的大臣們認為只有日本是最著急的,而且日本最有實力把它弄出去。於是中國請求日本,請他們來把俄羅斯勸出去。其實日俄戰爭,中國內心是傾向於日本的,希望日本把它打出去。但是,滿清統治者想的是,這是我們龍興之地,東三省是滿族發祥的地方,龍興之地永遠是我們的,你幫著我們把它弄出去,這個地方你要申明,這是我們的,戰後不管什麼結果,這是我們的。日本說沒有問題,我承認。這就有了戰前和戰爭期間日本外務省的一次次承諾。在日俄戰爭開始前,日本為了避戰,做了非常大的努力。請俄羅斯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訪問日本。俄國貴賓抵達東京後,從天皇到各個重要的大臣都和他會談過,都表示我們希望和平,但是你要遵守和中國籤訂的《辛丑條約》,把在滿洲大地上的十幾萬大軍撤回國去。這時候尼古拉二世,這個性格非常柔弱的沙皇,就猶豫了,是不惜和日本戰一戰,試一試呢,還是退回去?聖彼得堡那邊,穩健派和激進派或者是叫過激派,明爭暗鬥。以前我們習慣認為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是鐵板一塊的,一個人說了算,仔細解讀一下,其實不是這樣的,只不過是這兩個國家都是在極端民族主義的綁架下,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日本最後一看形勢不妙了,於1903年主動提議日俄談判,上聖彼得堡談判。日本提出來你從滿洲退出去,在朝鮮半島劃條線,這條線就是一直到現在還存在大家都知道的三八線,在北緯38度,北邊算是你的勢力範圍,三十八度以南是我的範圍。三八線,後來有很多人以為是二戰之後劃定的線,不是的,早在1903年日俄兩大強國就把朝鮮半島給劃定勢力範圍了。由於兩國都拒不讓步,所以,進入1904年後,終於到了不可避免的開戰時候了。我再講講中國的中立。以前知道中國中立,老是說清政府腐敗無能,竟然讓兩個強鄰在自己的國土開戰,這是清政府作為腐敗無能最有力的證據。但是,要是知道了當時三國的實情、知道地緣政治,就覺得清政府宣布中立是既無奈,也最合適的選擇。清政府想的非常簡單,我們祖先的陵墓,大家知道就是瀋陽的東陵、北陵,再就是更遠的地方,就是新賓的努爾哈赤他爹他爺爺們的陵墓,都在白山黑水。因此他們要求是,千萬不要在那兒開戰,在那兒開戰要驚動我們祖宗。但是這只是美好的願景,擋不住日俄的態勢。北京這邊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問封疆大吏們,各省的將軍、總督、巡撫們:你們要各抒己見,據實稟報,不準隱瞞,你們說怎麼辦?南方的疆吏,包括張之洞,他們就認為日本是來幫我們來爭奪滿洲的,我們應該聯日拒俄。但是,另有一種說法,說1896年和俄羅斯籤訂的是軍事同盟條約,從國際法上來說只能是"聯俄拒日",再說日本跟我們離得這麼近,它要是打贏了更不好辦。打贏了以後,誰有辦法把日本再弄出去?這時李鴻章已經死了,年富力強的袁世凱接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分管黃海的海防、陸防,即中國北方地區的第一地方官。袁世凱出乎意料地提出:我們應該局外中立,就是在戰局之外保持中立。他講了一番道理。最後,慈禧太后和清朝的王公大臣們接受了袁世凱的建議,宣布局外中立。局外中立,既是中國被迫無奈的選擇,也是國際社會希望中國做出的選擇。日本當時就說了,我們一定要打一仗,不過你們不要介入。美國說得更可怕:不能讓中國人介入,中國人一介入,"庚子之亂"的悲劇和鬧劇又開始了,這就誰都控制不了了!英國、法國、德國,這些世界強國紛紛宣布中立,只要你們打,我們就中立,誰也不支持,但是中國首先要中立。在這個前提下,中國別無選擇,只有宣告中立。1904年2月8號,日本史上第二支聯合艦隊偷襲旅順港,日本一般記的是2月9號12點30分,其實也就是中國時間的2月8號深夜11點來鍾,那會兒沒有標準的東京時間、北京時間。我用的是2月8號這個說法,日本派出了若干小型的魚雷艦朝旅順港的俄羅斯戰列艦,對他們三艘萬噸以上的戰列艦進行了魚雷襲擊,不宣而戰,然後撤走了。俄羅斯還沒開打,三艘主力戰艦都損傷了,這就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日俄戰爭。從剛剛講的這段就可以看出來,這場戰爭其實是不可避免的。這場戰爭如果要說有一方有野心的話,比較模糊的就是沙俄有一個"黃俄羅斯計劃",所以,他們要守住已經佔領的滿洲,並不惜與日本一戰。日本在當時是沒有把滿洲、朝鮮半島據為己有的想法,沒有這個通盤計劃。它只是覺得我應該把這個利益線保護住了,不至於讓你到我的主權線裡面來,它只是這樣想。現在說說「中國」的名稱。歐美人叫我們"CHINA",俄羅斯人叫我們"契丹",其實是一個意思,從來不叫你是中央之國。」中國」是什麼意思呢?中央之國、天朝上國,出了國,你們都是野獸,這叫中國。西方人從來沒覺得你還有這麼一個名,你就是"瓷器",出瓷器很好的一個國家。我到日本外務省查各種史料才發現,日本居然也不稱為中國,你是什麼國,我就叫你什麼國,你是唐國就是唐國,是宋國就是宋國,所以那時候日本叫我們清國。甲午戰爭他們叫日清戰爭,咱們的義和團事件他們叫北清事變,清國北部事變,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進入中華民國以後,他不願叫中華民國,叫什麼?叫"支那共和國"。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以為「支那」是日本人貶損中國的一個蔑稱,不是這樣的。「支那」在日本古代,就是在明治時代之前,只有高僧大德稱中國帝國叫支那,支那其實是"秦",秦朝的秦,最早傳到西方的一個音譯,支那和China是一個字。但是,中華帝國認為日本、朝鮮、越南、緬甸都是中華文明圈輻射的藩邦,就得按我的寫法,按我的要求叫。從這點說,大清國就欺負人。為什麼歐美人叫你瓷器,你不發火,日本人不叫你中國,你生氣呢?開戰以後,中國,當時日本叫清國,西方叫China,就不斷發出聲明,要求日俄兩國表態,不管戰爭怎麼樣,你們不得對滿洲有任何侵佔。其實中國的中立實際上是"假中立",剛才講了,袁世凱雖然是局外中立的首倡者,但山海關以內,就是袁世凱的勢力範圍,就是他的防範範圍,他沿著長城布置了很多兵,不準日俄兩軍交戰過我們這個地方。當然這個戰爭,不能說對我們的民族利益沒造成損失。以前一般說起來,帝國主義在我國發生戰爭,就是百姓塗炭,山河淪陷,流離失所,一般用這些詞。但是,你讀史料的時候會發現戰區人民確實也蒙受了財產,甚至生命的損失,但是也是有收益的。我的這個書可能讓一些人讀了不舒服,我一直考證俄羅斯人僱中國人修炮臺給多少錢,日本人僱中國人幫助給過多少錢。清政府還明確規定,在某地開戰,兩國軍隊必須要通知中國當地官府,由官府通知百姓及時躲避,一旦戰爭造成了人員和財產的損失,則由戰敗一方支付賠償。這是我原來沒想過的,我原來想清國這是一幫腐敗無能,昏庸賣國的一幫人,怎麼可能管老百姓死活。後來我得出一個結論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智慧,在儒教為正統的君主國家裡,君臣還是儘自己的努力在保護著自己的臣民和自己的疆域。當然,這樣說很多人受不了,我就用非常靠譜的那種史料,加上我用一點遊走的形式一一展現給大家。比如說日俄開戰的時候,吉林、遼寧所有家裡有馬、有馬車的,應該是發大財的。因為兩邊都要僱人拉軍火,拉炮彈,它給出的錢都不能想像地高。我說一下我的老家,山東半島的商戶,即闖關東的買賣人,在戰爭期間,他們不光還能拿到勞務,而且他們還會趁火打劫,用高價逼外國軍隊來買他們的柴草,因為天冷,天寒地凍,在東北柴禾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商販賣給中國人的柴草和賣給日軍的柴草差好幾倍,這是有事實依據的。但是兩國開戰,對國家的主權,對我們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害,而且事實也是清政府企圖由戰敗方賠付戰區人民損失的這個設想也落空了。為什麼呢?因為《樸茨茅斯條約》籤訂的時候,沒有國際法上的戰勝國與戰敗國。日俄的《樸茨茅斯條約》沒有戰勝國和戰敗國,這樣我們希望由戰敗國賠付我們人民財產的設想就落空了。先說日本。隨著這場戰爭的勝利,日本在軍國主義道路上越跑越快,最終跌落懸崖,粉身碎骨。具體說,就是戰後日本從俄羅斯那兒獲得了南滿鐵路,就是從長春到旅順這一條鐵路,這是西伯利亞大鐵路支線,像盲腸一樣,分出來了,只是獲得了這一條鐵路及鐵路兩邊多少公裡的採礦權,然後是旅順和大連的租賃權。在中華大地上為禍甚虐的關東軍就是在這時候成立的,是在除皇軍之外,專門為海外成立的一支軍隊,就是關東軍。為什麼日本要成立關東軍呢?以前俄羅斯在的時候,只有一個鐵道守備隊,"庚子之亂"讓他們知道這支準軍守備隊是沒法保護這條長達5000華裡(2500公裡)的鐵路的。所以,日本成立了一支正規軍,也暗含著以後想把這個地方得到,因為俄羅斯已經被它打敗了,中國已經不行了,在遠東實在是沒有力量和它抗衡了。於是,它就成立了關東軍。日本的軍最早是師團,在日俄戰爭以前,日本的建制沒有軍,軍只是後來才設置的常配軍事存在。以前只是師團,師團用中國話理解,就是加強師。最早日本皇軍只有六個師團,一個師團一萬八千人,配備步、炮、工、輜各種兵種。但是後來日本急需擴軍的時候,一個師團維持不了一萬八千人,就降到了一萬二千人一個師團。關東軍當時號稱軍,實際上是一個師團制的。眾所周知,沒有日俄戰爭,就沒有關東軍的進入,沒有關東軍,中國就不會有"九·一八"事變。先是關東軍製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一支駐外、以保護本國租賃鐵路和租賃區安全的一支武裝力量,竟然炸死了個主權國家的國家元首?這是一個影響非常壞的事件。然後到了1931年,它又悍然發動了"瀋陽事變",我們叫"九·一八"事變。再後來就一舉鐵蹄踏破山海關進來了,終於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綁架了整個日本國家,又發動了第二度侵華戰爭,給中國,也給日本本國造成了莫大的損失,尤其日本。它沒有關東軍的話,就不能佔中國,不能佔中國,就不會發動太平洋戰爭,不會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帝國不會滅亡。所以,皇軍和日本帝國這個名稱,同時在1945年沒了。從1895年日本正式割據了澎湖列島和臺灣,假如沒有太平洋戰爭,不用說,現在臺灣和澎湖列島是日本領土,這是國際法認可的。而且,日韓合併以後,朝鮮半島是日本領土,日本依然是世界上非常強大的一個國家,既有大陸,有朝鮮半島。大家也知道滿洲國實際上早就成為了滿日合併的一個地方,日本又恢復到了日俄戰爭最初的夢想,它把主權線擴大到利益線上,整個中國東三省,包括臺灣、澎湖,包括朝鮮半島都是日本帝國的領土了。但是因為太平洋戰爭,日本的美夢落空了。對於俄國,這場戰爭的意義也非常致命。旅順口被攻陷以後,俄國聖彼得堡曾爆發過大規模的反戰遊行,最終被沙俄軍隊鎮壓了。從此帝俄大廈開始搖晃。列寧那會是著名的叛國者,他躲在德國和瑞士邊境的一個小城裡,隱姓埋名,他被政府判過實刑,然後跑出去了。當時他看到日本攻陷了旅順口,指出,這實際上是立憲對專制的一種勝利。當時俄羅斯確實是君主專制,非常落後的體制。列寧說過:1905年的一月流血事件,就是十月革命的預演。過了十幾年,沙俄就被列寧領導的政黨推翻了,世界上第一個號稱社會主義的國家替代了沙皇俄國。列寧把他的政治理想變成了一個實踐,這種實踐一直影響到現在。我們可以說沒有日俄戰爭,就沒有影響到世界政治的這麼一種社會體制。這麼一想,日俄戰爭實在是太重要了。日俄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一個積極的作用是什麼呢?一個是社會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精英,都認識到了,只有立憲才能立國。國家要強盛,只能像日本一樣維新,即改革。很多人受日本維新成功的實例的鼓舞,走上了推翻封建專制王朝的道路。體制內,甚至包括慈禧太后,這種傳統上認為最落後愚昧的統治集團,其實也認識到了日本的進步或者是日本的崛起是在什麼地方,所以甲午戰爭,我們雖然被打得很疼了,傾盡國家的財政收入賠償它了,但是還是認為要學習日本,各省要派公費生,選最優秀的人,不要考狀元、舉人了,要到日本去,不光學習軍事、政治、憲法,還要學習手工製作,全方位地學。這才有了中國的大批留學生到日本去,也就有了我們知道的黃興為代表的革命黨,有了魯迅這樣的文豪。說到這兒,接著說說秋瑾,就是「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的這麼一個人。大家都見過她到日本以後,盤著頭,穿著日本女人的衣服,拿著一把日本刀,說是叫倭刀,在日本不叫倭刀,就是一個匕首。她到照相館照了一張相,大家都知道,這張寫真非常剛烈地顯示了女革命家絕不妥協,視死如歸的鬥志。我小時候也會背秋瑾的幾首詩,其中有一首七律,末兩句是,"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意思是拼死我也得把專制推翻了。但是,解讀這個戰爭的時候,我突然就發現了,她不是寫中國的,不是鼓舞我們同胞的,這是讚美日本人的。為什麼呢?人家這個題目寫得很清楚,《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就是秋瑾坐船在黃海中,被日本人索要詩句,看到了日俄戰爭這個圖,於是寫下了這首詩。這是什麼時候呢?1905年的中期,就是日軍勝局已定。日本當時死了號稱十萬人,後來落實是八萬多人。人家是寫的日本人。當然,這裡面有鼓舞自己,給自己勵志,有給漢族同胞勵志的意思,但是我們首先得承認她是寫給日本人,歌頌日本人的。秋瑾的髮型,我也意外弄明白了,那個髮型並不是日本以前或者是以後的日本成年女性留的髮型。那個髮型叫二百三發行,漢字"二百三",什麼叫二百三式呢?日軍在旅順和俄軍反覆廝殺,死人最多的那個無名高地叫203高地。那個高地日本人攻了半年多,死了一萬多人,攻下來以後,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旅順港,就在日軍的俯瞰之下,所以俄軍的軍事力量就遭到了滅頂之災。因為這個地方死的人太多了。日本女人為了紀念他們本國戰死的將士,就紛紛梳起了一種像203高地那麼一種髮式。秋瑾梳的是讚美日本人,懷念日本將士的這麼一種髮式。我再往前一考究,辛亥革命的主力,中國同盟會,什麼時候成立的呢?1905年8月下旬,8月下旬是什麼時候呢?是日俄兩國在美國樸茨茅斯城談判的時候即將籤字的時候成立的,就是說日本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反體制的鬥士們。在這個前提下,又得到了日本極端民族主義組織的資助,他們才成立了這麼一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大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秋瑾
讀史料就可以把很多事聯想在一塊兒。比如東三省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日俄戰爭之前,大清國沒有東三省。從黑龍江往南到吉林,再往南到奉天,就是今天的遼寧,關東也叫關外,清朝不準漢人進入,為什麼呢?因為認為是它的龍興之地,是大清國發祥的地方,不能讓漢人去搶我們的地方。直到後來發現不好,俄羅斯帝國太大了,沒辦法了,就趕緊引進移民。政策也是蠻優惠的,即每一個人帶多少人去,就給你多少頭牛,給你多少垧地。但是,為時已晚。清朝對滿洲的管理是用什麼辦法呢?是軍政合一的,簡單說就是軍事化管理的八旗制,就是設三個滿族的將軍,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和奉天將軍,這三個人管理著滿族人組成的軍隊,即八旗軍,來鎮守一方,並防範外敵。日俄戰爭讓大清國知道,必須得行政建制上設上和內地一樣的省,才能昭示我的主權,並有效地行使政權。從這件事中,你就知道清朝那些人還真不是笨蛋,還是認真動腦子來經營這個國家。從日俄戰爭結束以後,清朝趕緊決定設置東三省。光設三個省長還不行,叫巡撫,還得設一個總督,統領三省,這個總督,就叫東三省總督。而且,首任總督,不是滿人,而是漢人,叫徐世昌,就是當時中國公安部部長吧,叫巡警部尚書,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它終於認識到靠它本民族的那點人,守不住這麼大的疆域,而它就放手用了一個漢人來管理整個東三省。還有一點,在排名上,它賦予了東三省最高的政治待遇。在東三省建省之前,我們是八大總督,這八大總督實際上也就是1949年以後八大軍區就是套用的八大總督的模式,一個總督管兩三個省,北京軍區司令不光管北京,河北、內蒙,瀋陽軍區管東三省,濟南軍區不光管山東,還管河南,其實不過是模仿了清國八大總督設置的。但是,有了東三省,就出了九個總督,而且在這之前,直隸總督是排名第一的。每次中央下文件,就是從直隸總督往下排。有了東三省以後,為了表示它的重要性,把它放在第一了,每次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湖總督,再往下排。但是,清朝的改革或者是學習日本,已經為時已晚,時代等不及了,所以日俄戰爭結束六年之後,大清國就土崩瓦解了。所以,這不光是發生在20世紀初中國大地上的一場強鄰爭霸戰,而是改變了東亞三個國家命運的戰事。
--低調的分割線--
曾文正說,
清則易柔,
唯志趣高堅,則可變柔為剛;
清則易刻,
唯襟懷閒遠,則可化刻為厚。
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
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
但是,他有著
同痛苦相對稱的清澈,
與絕望相均衡的堅韌。
在任何時代,
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
和花半輩子看不清的人,
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現在掃描下方二維碼
登陸他的知識星球
每一天,你將受到王老以Liberal Arts(博雅教育)理論,結合歷史、政治、文化、藝術、商業故事,令人防不勝防的高純度無死角知識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