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代陸軍之父:山縣有朋,他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2021-02-07 照理百科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樸哥又跟大家見面了,今天樸哥講一下日本軍國主義的鼻祖,山縣有朋大清帝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是同時起步的,但甲午戰爭這一次大考就證明了兩國改革的成敗。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伊藤博文其實這個伊藤博文的功勞和影響力只在日本的政界,日本的軍事跟這位大哥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實現日本陸軍向現代化轉型的關鍵人物。

山縣有朋

山縣有朋這一生中有兩頂帽子,第一頂帽子是」日本現代陸軍之父」。第二頂帽子,」日本軍閥之祖」,這兩個輩分是一個比一個大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這條不歸路,追根溯源的罪魁禍首就是山縣有朋,山縣有朋。1838年出生在一個日本普通武士家庭,誰也想不到,就這麼一個小男孩,日後那些臭名昭著的什麼參謀本部,皇軍還有靖國神社,都是這王八犢子搞出來的。山縣有朋的家庭條件並不好,既不是大富也不是大貴。他爸就是一個下層的武士,級別很低,名喚輕足,就這麼個貨衝鋒陷陣,當炮灰、當肉盾這樣的活都沒他的份,他只能打個小旗在旁邊搖旗吶喊,就是一個最催的命,真是生的倒黴,死的憋去,因為日本的武士是世襲的,所以山縣有朋最後的歸宿也是一個低級的武士。

後來這老小子成天跟別人叨咕,我是一介武夫,他爹是這麼一個貨,三縣有朋指望他爹出人頭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了,以後就得靠自己打拼,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山縣有朋這個名起得好,有朋他還真有幾個好朋友,最後幫了他的大忙。

20歲的時候,山縣有朋遇到了人生的轉機,在朋友的介紹下山縣有朋,成為日本思想先驅吉田松陰的學生,並在老師的指導下成為了一名進步青年。還好不是文藝青年,從此就走上了禍禍日本的道路,他的同學裡面也有兩個他的死黨,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另一個就是木戶孝允,這兩個人成了山縣有朋的死黨,很重要的人脈資源,大清帝國的魏源喊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可惜大清只是喊喊口號,打打嘴炮。小日本可不一樣,把這句話深深地記在了心裡,尤其是山縣有朋決心向西方學習。

到了1869年,山縣有朋租了一個團,來了一次」西遊記」,到西方遊歷學習了一番,他去了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一些歐洲強國,在這些國家轉有個遍,眼睛都不夠瞅了,看什麼都覺得新鮮,就像山裡人進了城一樣,什麼都沒見過,看見了西方感覺日本就是個原始社會,看看人西方人穿著綢住著樓吃著油再看看我們日本就差住樹上了,看著跟個猴似的,要是再不改革日本就完蛋了。

在歐洲轉悠了十一個月,到了1870年的8月,山縣有朋回到了日本,隨後政府官員告訴他,這幾天做點準備,不時天皇就要接見你,這山縣有朋腦袋嗡就麻了,我一個小小武士家庭出身的孩子居然得到了天皇的接見,我的天那就自我放飛了,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從此以後晚上就睡不著覺了,說是向天皇匯報工作,談談這次西歐訪問的心得。

其實天皇還有另一層意思,這也是一次面試,天皇想看看這個小子到底怎麼樣,在天皇面前滔滔不絕,把這次西歐之行給天皇講的,天皇聽著那是雲裡霧裡的,把天皇都噴懵了,天皇對這個小子很滿意,沒過多久,天皇就給山縣有朋安排了工作,任兵部少輔,其實就是管軍事的二把手,天皇和政府是把山縣有朋作為海歸派的代表人物隆重推出。

在國外旅遊11個月就是海歸了,當年的日本也屬實真好混,但是讓人意外的是有朋給臉不要臉,再三推辭就是不去上任,這是什麼情況?

這個時候樸哥得說另一個人,就是兵部的扛把子,兵部的大哥,大村益次郎,這個貨雖然沒出過國,但是思想比較開放,他跟西方學搞全國的義務兵役制,在過去的幾百年裡,日本的是被武士階層壟斷的,只有武士才能當兵,日本的武士都是一幫精神病,買了把新刀問老闆快不快?老闆你看快不快?

大村益次郎

這武士就到店門口看見一個平民,一刀把平民砍死,老闆挺快的,就買這把刀,把人砍死了就揚長而去,根本不管不顧。天皇當時根本就管不了這幫日本的武士,日本的武士是有特權的,殺人不違法,其他的事那就是為所欲為。大村益次郎,就不想慣武士的毛病,準備取消武士的特權,武士們得到這個消息那就爆了。

發狠話要把大村益次郎乾死,日本的武士還是說話算話的。有一次大村到下面去巡視工作,在旅店裡被這幫武士亂刀砍死。這幫武士們認為讓我們跟那幫拿鋤頭的農民一起當兵,這是對我們的一種侮辱。大村益次郎不亂刀砍死你。

難平我們心中的憤恨,能想出這法子的人就是日本的國賊,我們武士砍死大村,那是為民除害大村,就這麼掛了,但這個貨開創了日本陸軍改革的第一步。天皇也覺得對不起這小子,就給他一個名譽稱號,叫「明治建軍之父」管軍事的大哥被人砍死,說明這個職位還是有生命危險的。所以這個是三縣有朋友不敢上任的最直接原因,但是胳膊擰不過大腿,這是天皇的注意。你山縣有朋是不能抗旨的,所以沒辦法硬個頭皮上陣了。雖然有朋他爸也是武士,但是有朋也是個改革派,也是橫豎看不上這幫武士,所以有朋搞軍改那是大義滅親。

日本德川幕府時代,天皇這是可憐的要命,不光沒有錢,這幫幕府還給天皇規定了兩條,第一,天皇不得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第二天皇不能參與政治,你說天皇第一沒兵,第二不能管政治。天皇不是成了吉祥物了嗎?後來幕府倒臺後,大家有了一個共識,天皇必須擁有自己的軍隊皇軍我們經常聽見皇軍老鄉們皇軍不搶糧食,皇軍剛組建部隊有兩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是從原來的各藩中抽調武士組成皇軍。

第二個那幫武士都是精神病,都是刺頭不好管。從農民裡徵兵並訓練成部隊。山縣有朋支持。第二種,到了1872年,在山縣有朋的主持下,日本發布了徵兵令,凡是20歲以上的日本老爺們都要在部隊服役三年,三年後轉入預備役,這些兵的指揮權在兵部,新的軍隊就這樣取代了武士,武士從這個時候就開始沒精神頭了。到了1876年的3月,有朋又玩了一個狠地出臺了」廢刀令」,強行讓武士們交出象徵他們身份的佩刀。

山縣有朋的理由是現在國家對外有義務兵,他們可以保家衛國,對內我們有警察,他們可以保境安民,你們這幫武士一天彪呼呼的帶一把刀,我看就沒有這個必要了。現在社會和諧了,你們也不用行俠仗義,為民除害了,把刀都給我交上來,財權、病權和政權都被國家收走了。

武士幾乎沒有任何待遇了,以後再也不能抽菸、喝酒、燙頭了武士頭型,真挺不好燙的這幫武士除了砍人,別的什麼都不會,再就業非常困難,現在連刀都不讓帶了,我們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所以這幫武士被逼上梁山了,於是他們帶頭造反了,並找出了自己的一個帶頭人,薩摩藩的大佬,西鄉隆盛,西鄉隆盛,本來不想跟武士們一塊亂搞,但沒辦法刀架在脖子上,不幹不行了,就這樣小字輩的山縣有朋親自帶兵去鎮壓評判。

其實這場戰爭農民和武士的一次最後了斷這幫農民忍了這幫武士幾百年了,所有農民家裡都有跟武士的血債,就這樣這幫農民的戰鬥值爆表了。農民的政府軍只有3萬多人,武士的叛軍有4萬多人,但是憤怒值達到峰值的農民戰鬥力是可怕的,這幫武士都被這幫農民給氣得咔嚓切了,砍得真是一個都不剩。

最後西鄉隆盛切腹自盡,從此日本這幫武士就沒再興起什麼太大的浪,以前武士組成的軍隊叫藩軍,現在天皇的軍隊叫皇軍,山縣有朋就對皇軍進行洗腦,灌輸這幫人忠君思想,武士也不是都不好,武士的思想就不錯,比如臭名昭著的武士道,山縣有朋把武士道運用的如火純青,山縣有朋頒布了《軍人訓誡》,這裡面的內容其實只有三個,忠誠、勇敢、服從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孝忠天皇,把軍人變成了無條件的服從者。軍隊不是國民的軍隊,而是天皇的私兵,士兵這一塊搞定了。

下面就是軍官這一塊。日本明治維新剛開始學的是法國,拿破崙在日本是很有人脈的,海軍學的是英國,納爾遜絕對也是一個狠人,但是後來普法戰爭爆發,德國把法國按在地上一頓摩擦,臉都磨沒了。所以日本人秉著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就放棄了法國開始學德國。1874年山縣有朋成立了參謀局,自己在參謀局裡擔任參謀長,後來參謀局的權力越來越大,就組成了參謀本部,參謀本部和軍部是兩碼事,軍部只管帶兵打仗,參謀本部是告訴你打誰。

後來日本的對外戰爭都是從參謀本部裡下達的命令,參謀本部由一名日本的皇族成員來擔任參謀長,海軍和陸軍各派出一個官員擔任副參謀長,參謀本部還有一項特殊的權利,叫惟幄上奏權,可以直接向天皇請示,就這樣政府和議會就管不了軍隊了,軍隊就可以為所欲為,隨心所欲。有朋認為政不幹軍這樣做還不夠,他還來一個軍要幹政,有朋規定,在政府中的軍界官員,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必須是現役軍人,有朋心裡門清,如果不是現役軍人,有可能不為軍隊發聲,但是如果是現役軍官,一定會為軍隊謀取最大的利益。

就這樣政府管不了軍隊,但是軍隊可以影響政府,這個就是走上了軍國主義的不歸路。後來像東條英機這樣的軍人能當日本首相就見怪不怪了。然後就是錢從明治維新初期軍費達到國家開支的20%,到後來達到49%以上,這些都為軍國主義鋪平了道路。

到了1888年,有朋把日本的軍隊從鎮臺制變為了師團制,完全是現代陸軍的管理方式。日本當時常設7個師團,都由天皇指揮,然後就要培養人才。部隊培養人才的地方就是軍校明治維新,日本創建了各種軍校,最有名的兩所就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日本軍校從德國普魯士軍事學院挖人,聘請這幫德國人擔任教官,德國人教日本人戰術和業務,給日本人洗腦,這兩所學校培養大批的戰爭狂人,什麼東條英機、石原莞爾、土肥原賢二、板垣徵四郎,全都是這兩所學校畢業的,打仗得有武器,傢伙事得好用。

所以有朋哥在日本建了大量的軍工企業,東京兵工廠,橫須賀海軍工廠、石川島造艦所等等。到了1879年6月,山縣有朋王八蛋把東京的招魂社改為了靖國神社,就是臭名昭著的靖國神社。神社歸陸海軍管理,天皇隔個三差個五都得去參拜一下,彰顯出對他的重視。日本軍隊裡把陣亡軍官的牌位放到靖國神社為最高榮光。那個地方是日本軍國主義和日本的極右翼的招魂牌。樸哥認為必須把靖國神社燒了,要不然流著這個東西。日本政府很容易借屍還魂,復闢,軍國主義真是全世界的恥辱。

這些事都辦完了,日本人就只能對外發動戰爭了,侵略朝鮮,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到後來的九一八,二戰襲擊珍珠港,全都跟山縣有直接的關係,到了1922年的2月,這幾個二湊一起了,山縣有朋他掛了,這老小子活到了84歲,七十三,八十四活到坎上了。日本給它舉行了國葬,花了8萬日元,今天的8萬人員連身好西裝都買不了,當年的8萬元,那真是錢呀。王八蛋的葬禮比較冷清,老百姓沒去幾個,日本的大臣也沒去幾個,不能算國葬,只能算軍葬,去的人都是軍界的,天皇也沒去,只送了一個輓聯,上面不知道從中國什麼地方抄的話,核心思想就一個,日本陸軍有今天你功不可沒,老小子是掛了,但日本軍國主義這輛加滿油的車是停不下來了,在他掛了以後的20多年,日本也掛了今天的日本都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就是受山縣有朋所賜,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山縣有朋發跡史:無學歷無背景,如何33歲就掌控了整個日本陸軍?
    明治維新功臣、日本陸軍之父山縣有朋,就是一例。回望其一生,33歲就成為日本陸軍實際掌控人,靠的是什麼?他出身低微,也沒有進入高校學府混文憑,在倒幕維新的日本大變革中,想逆天只有一條路:打。山縣有稔雖是武士之後,但地位甚底,也不佩刀,一個低微的倉庫協理員而已。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山縣有朋,從小就是仰望著可惡的雙刀武士,可望不可即地長大的。階級的固化註定了人的一生,山縣晚年回憶,「門第制度有如殺父之仇」。
  • 日本西南戰爭影響有多大? 西鄉隆盛和山縣有朋打擂臺,定下軍國主義走向
    明治維新後不久,西鄉隆盛和山縣有朋就都成了對外擴張的急先鋒,因為日本的財政現實決定了他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只能對外建功立業。西鄉隆盛的策略就是「徵韓」,用朝鮮半島的土地賦稅養活日本的武士階層,甚至願意以自己的性命為代價為日本侵略朝鮮提供理由。而山縣有朋的賭注下的更大,1874年他要求帶著三萬日本陸軍打到中國去,在天津逼迫與滿清籤訂城下之盟(「三萬餘兵蹂躪江蘇,乘機北上直隸……直搗天津,以訂城下之盟。出兵區域,臣素有胸算」,這是《外徵三策》的第二策,他想說的其實是第三策進攻臺灣)。
  • 他到底有沒有讀過陸軍士官學校?
    畢業的話,可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學期1年。其實,被稱為「日本陸軍之父」的山縣有朋,當時是極力反對成立振武學校的,因為他擔心該學校會成為反清革命黨的聚集地,從而影響日本與清朝政府的關係。但是架不住參謀本部上上下下的人都在振武學校有股份和兼職兼籌(類似現在的名校辦民校),山縣的反對也不了了之。
  • 【閣藏雜談】日本投降前夕的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手牒
    手牒封面要想知道這本手牒背後的故事,首先還要從什麼是手牒說起,筆者翻閱了《二戰日本陸軍單兵裝備》一書,有著這樣一段記載:所有軍隊都有表明士兵軍事身份的證明或相關文件。在日本軍隊中,這種證明由一個身份牌和一個軍人證(日軍稱為「軍隊手牒」)構成。
  • 日本陸軍和海軍為什麼不和?
    所以說近代日本的陸海兩軍從娘胎裡出來的時候,就被兩大水火不容的勢力給控制了。之後的劇情就更狗血了,剛剛維新的日本政府每年的軍費預算是有限的,陸軍和海軍為了能多分一些錢都說自己更重要。陸海雙方為了軍費打嘴炮的事情比比皆是。
  • 是誰一步步將日本帶入了二戰的深淵?
    他們最先採取的行動就是剝奪封建藩屬的權力,並建立對稅收的絕對控制,但每個人又都想從別人那裡攫取更多的權力。而明治政府制度上的演變就是這些寡頭爭權奪利,制定規則迎合自身利益的結果。那些發現自己失勢的寡頭都會激烈反對現存制度,要求其他寡頭讓步。在這樣的權力鬥爭之中,制度規則是相當易變的。在與其他寡頭鬥爭中,山縣有朋並不具有優勢。
  • 被陸海軍對立而「耽誤」的日本,日軍內訌的深遠原因,在明治時代
    為了防止某些藩國狗急跳牆,中央必須有武力保障。但此時日本沒有近代化的陸軍,倒幕的主力還是封建藩軍呢!這些藩軍的統帥自己還是藩主,讓他們革自己的命這可能嗎?明治維新的口號是所謂「大政奉還」,可現在連中央軍都沒有,叫什麼奉還大政啊,薩長此時是倒幕功臣,真正統一日本後的權利分配,薩長自己必定是拿大頭。
  • 沒了他,日本贏不了日俄戰爭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曾驚嘆於他的活動能量,稱其為「堪比20萬大軍的人」。可是,明石元二郎至死都竭力隱瞞他的「功績」,因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諜報與策反,甚至將自己的策反工作搞到俄國革命家列寧身上。明石元二郎1865年出生在福岡的一個武士家庭。13歲那年,明石元二郎進入日本陸軍幼年學校。明石在士官學校時,因為樣子長得呆頭呆腦,同學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木瓜」。
  • 指導日本陸軍——梅克爾少校的功與過
    為此,擔任第一任參謀部長的山縣有朋決定聘請外籍教官,創辦培養參謀人才的陸軍大學校。決定聘請梅克爾的參謀本部部長山縣有朋,幾年後,參謀本部部長的名稱被改為參謀總長1885年,毛奇推薦他的得意弟子——在德軍中
  • 劉三解:明治盛世後日本為何大步走向毀滅?(下)
    山縣有朋,歷任陸軍卿、參軍、參謀本部長、內務大臣、農商大臣和首相。1909年伊藤博文死後,成為日本最有權勢的元老,是日本陸軍之父,開啟了長州藩軍人控制陸軍的傳統。眾所周知,日本明治時代,有「陸之長州,海之薩摩」的說法,陸軍上層人事長期為長州藩出身的將官把持,代表即山縣有朋,後繼者則是田中義一,但同樣也有薩摩出身的派系,如上原勇作、大山巖和後繼者宇都宮太郎等人。
  • 他活出了有使命的一生 ——記「非洲之父」戴維·李文斯頓
    1833 年,李文斯頓 20 歲,他讀到迪克博士 (Dr.Thomas Dick) 的《一個 有盼望的人生觀》(Philosophy of a Future State)。他領悟到人的墮落, 人無法靠自己得救,他謙卑地相信與接受基督的救恩,並立志為主而活。他在格拉斯哥大學就讀時以及後來在倫敦工作的時候,學習了希臘語、醫學及神學。
  • 他,是「中國航母之父」,曾說「不建航空母艦死不瞑目」!他,是「中國現代海軍之父」,離開我們整整7年了!
    照片上踮著腳、小心翼翼觀看美軍設備的老人,就是被稱為「中國航母之父」、「中國現代海軍之父」的劉華清將軍!前天,1月14日,是他離開我們整整7年的日子!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有許許多多關於中國航母、中國海軍的事要給劉老將軍說一說…… 您一直想建的航空母艦,我們已經有了!是您,1970年親自主持起草的中國海軍第一個航母工程報告!
  • 【老白講史】日本近代大陸政策評析
    (《日本軍國主義》第二冊第7頁)吉田松陰的這一主張,對他主持下的松下學派的弟子們,後來成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甲午戰爭前為內閣總理),山縣有朋(甲午戰爭前為樞密院議長)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明治維新」之後,逐步成為日本政府的主體國家戰略。明治政府一成立,天皇在詔書中就宣稱「日本乃萬國之本」,要「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
  • 東條英機起點比岡村寧次低,為何能迅速崛起,左右日本國勢?
    ,後日本歷史上將這三名當時均為少佐軍銜的陸軍軍官稱為「陸軍三羽烏」,中文直譯為「陸軍三隻烏鴉」。但一位老臣跳了出來,說選定的皇妃家族有色盲症,不能當太子妃。如果是一般人說這樣的話,天皇早讓他滾蛋了,偏偏說這話的人是當時被日本軍人奉為神一樣的山縣有朋(對日本政局有掌控權的長州藩首領)。日本皇室非常惱火,按照日本皇室禮儀,外藩大臣是沒有權利幹涉皇族的婚姻大事的,山縣有朋功高震主,連時任內閣總理大臣都是其親信,天皇也要給他三分面子。於是裕仁皇太子結婚的事情就被耽擱了下來。
  • 中日甲午戰爭,近現代日本侵略擴張之始——日本簡史24
    ,最後開啟了日本近現代的侵略擴張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說起近現代的日本,但凡是個中國人都得恨得牙根痒痒,無論是中日甲午戰爭還是全民族抗日戰爭,日本人的侵略給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亞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的苦難當然咱們把時間往前調一調會發現日本最初開啟近現代也跟晚清政府一般的狼狽,日本的黑船事件那不就是咱的鴉片戰爭嘛?
  • 這才是日本帝國的真面目
    西鄉走後第二年,明治政府其實就採納了他的提議:以對外戰爭解決國內矛盾,不過打的不是韓國,而是臺灣。日軍3000人,大勝數倍於己的清軍。勝利後,大久保親自帶隊,向清廷索賠500萬兩白銀。一番討價還價,清政府賠了50萬兩白銀,臉面喪盡。在大久保和西鄉爭鬥的過程中,一群「綠茶婊」政客藉機崛起。這些人長袖善舞,利用二人矛盾,得漁翁之利。其中得利最大的,莫過於時任陸軍大輔的山縣有朋。山縣這人不是什麼好鳥。
  • 【日本歷史連載(二)】《日本陸軍與大陸政策——1906-1918》(序章)
    在此之後,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太平洋戰爭為止表現出的大陸政策上的各種問題,比如基本的政策類型、政策主體、對立關係等等,我們基本上都可以在這大陸政策第一階段中發現——至少是發現這些問題的萌芽。為了考察日本的大陸政策,本書首先關注這一時期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
  • 日本延續四百年的侵華戰略
    日本的大陸政策指「不甘處島國之境」的日本立足於用戰爭手段侵略和吞併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的擴張政策及理念,並成為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主要特徵和表現。吉田松陰的學生山縣有朋就是「大陸政策」的完成者和實踐者。他被稱為「日本陸軍之父」,一生處於日本軍事權力的核心圈內,竭力推進日本軍隊近代化,主張「強兵」乃「富國」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