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為何叫第三帝國?傳承自哪裡?第一、第二帝國又是什麼?

2022-01-24 商代歷史

如果將時間劃定在二戰時期,當我們打出德國這個國名時,跳出來的關聯詞肯定是納粹、法西斯、希特勒……諸如此類的詞彙。因其特殊的政治形態、納粹黨的領導,從1933年希特勒掌握最高政治權力起始到1945年納粹倒臺,這一時期的德意志被稱為納粹德國,它的另外一個名字是第三帝國,因為希特勒曾吹噓「第三帝國長盛不衰」。

第三帝國的稱呼是怎麼來的,這是希特勒的獨創嗎?既然有第三帝國,那麼納粹德國之前的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又是什麼,它們為何徹底瓦解消失在德國歷史長河裡?

一、德意志第一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

公元962年被教皇冠以「羅馬人的皇帝」稱號的國王奧託一世來自東法蘭克王國薩克森王朝,奧託一世的加冕意義深刻,這被史學界認為是德意志第一帝國建立的標誌。

在神聖羅馬帝國即第一帝國建立之前,龐大的查理曼帝國在843年分裂為三個王國,其中之一東法蘭克王國即後來的德意志的雛形,最終在奧託一世手中成為了後世所說的第一帝國。蠻族之一的日耳曼人是德意志第一帝國的主要民族,在西羅馬廢墟上繁衍的他們已經和羅馬沒有實際關聯,但他們自詡為羅馬帝國的繼任者。

在第一帝國發展到最鼎盛的時期,疆域十分廣大,含括了如今的全部德意志、奧地利、一部分的意、法,荷蘭比利時等地也屬於它的領土範圍。

如此帝國為何衰亡?這裡可以引用伏爾泰的評價,對於神聖羅馬帝國他這樣解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這不是神聖的國家,民族血統和文化語言與羅馬無關,從政治體制看也不是中央集權的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與其鬆散的政治體制有很大關係。

神聖羅馬帝國前期建立的統一局面在亨利四世時代就慢慢被打破,實際上在帝國誕生時已有分裂端倪,最直觀的就是地方貴族的蠢蠢欲動,但在第一帝國初期,他們的反抗皇權的活動還不明顯。

導致衰亡第一個因素正是地方貴族封地世襲,政治軍事上擁有較大的獨立性。亨利三世死後,其子亨利四世即位,此時帝國內部的貴族諸侯勢力強大,甚至能撼動皇權。

第二個因素是教會神權的制約。在中世紀歐洲,羅馬教會代表神權,國王象徵世俗權。奧託一世的加冕是借神權強化統治;教會則藉助王權保障自身利益,俗權與神權時而利用、時而鬥爭。1076年,教皇格裡高利七世因主教敘任權爭端宣布開除皇帝的教籍,並且煽動德國地方貴族聯合反對皇帝,亨利四世不得不冒雪向教皇道歉,史稱「卡諾莎事件」。

因此,儘管亨利四世最終平息了地方貴族叛亂,但卻未能徹底解決地方貴族勢力膨脹的問題,接踵而來的還有政教之爭:羅馬教會愈演愈烈的對王權的限制。

第三個因素是「選帝侯」制度。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之後,帝國皇位不再純粹世襲,而由7位大諸侯選舉下一任皇帝,這無疑進一步加強了帝國的內部離心力,導致中央集權更加削弱,再次衝擊了帝國脆弱的軍事和政治。德意志名義上是帝國,實際上早已四分五裂,諸侯國各自為政,而與此同時,英法等國正在迅速崛起發展。

從後世的角度看第一帝國整體是政治體制落後、鬆散的國家,主權碎片化,政治權力被貴族領地分割。封建卻鬆散的政治制度之下,第一帝國遲遲未能完成德意志民族的統一,順應歷史潮流建立起如英國、法國的中央集權的近代民族國家。

17世紀德意志三十年戰爭之後,中央集權進一步衰落,此後又經歷了幾次大規模戰爭,第一帝國越發衰微,18世紀末,浩浩蕩蕩的拿破崙軍隊的鐵蹄殘忍踏上普魯士的領土。1806年,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號,第一帝國就此滅亡。

二、德意志第二帝國:迅速強大卻毀於擴張

邦國主義盛行的德意志各地發展極不平衡,國際地位更遜於英法等國。雖然法國人離開了,但維也納會議的決議繼續維持德意志的分裂狀態。1815年成立的德意志邦聯裡,實力較強的是普魯士,此時民族主義在歐洲風起雲湧,統一是歷史大勢,德意志人漸漸發現其他國家都在迅速發展,而他們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卻無法滿足發展經濟、強大國家的願望。普魯士王國是軍國主義色彩濃鬱的國家,作為領導者在1864年、1866年、1870年利用三次王朝戰爭打敗丹、奧、法,容克貴族們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統一了德國。1871年的巴黎,普魯士的威廉一世舉行了浩大隆重的加冕儀式,第二帝國就此誕生了。

政治統一之後的第二帝國發展迅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經成為歐洲第一,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國家。

第二帝國非常重視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的發展,借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分裂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蛻變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從1870年發展到一戰前,德國的生鐵產量是之前的兩倍,鋼產量是十三倍。國民生產總值的52%是工業、採礦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貢獻,世界貿易額上升迅猛。這種經濟增長的速度只有美國能與其媲美。

第二帝國的軍事建設也如昔年普魯士王國般充滿了軍國主義色彩,大力發展軍事力量是它的重要目標。一戰前德國軍隊數量是統一時的兩倍,帝國軍事方面的開支增加了360%,軍費開支是帝國預算的75%,無一不顯示著帝國的擴張傾向。到了威廉二世時期,已是歐洲最強國家的德國積極對外擴張,與英國爭奪海上霸主的地位,與歐洲各國爭奪殖民地,成為一戰爆發的原因之一。

當戰爭進行到1918年末,昔日強大的第二帝國被戰爭拖垮無力回天,國內革命與軍事潰敗讓帝國搖搖欲墜,威廉二世在內外壓力下宣布退位,至此第二帝國滅亡。

三、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法西斯、希特勒

第三帝國這一概念是上世紀20年代凡登布魯克《第三帝國》一書中提出的,德國應當建立起繼承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榮光的第三個帝國。這一說法受到了戰後德國人的強烈歡迎,他們渴望受制裁的國家能重新強大崛起,成為震撼世界的第三帝國。

曾經的奧地利下士、落魄畫家,阿道夫·希特勒,慢慢在德國政壇上嶄露頭角,當他代表的納粹黨贏得了激進民眾的呼聲,人們揚起納粹旗幟為其搖旗吶喊,意味著所謂第三帝國已正式形成,法西斯德國也迅速走向了軍國主義、種族主義的不歸路。直到1945年5月,柏林戰役德軍潰敗,希特勒自殺,德軍投降,納粹徹底倒臺,第三帝國退出了歷史舞臺。


文/陸豆漿


參考資料:

1、《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初探》,陳美玲

2、《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政治體制初探》,唐婷婷

3、《試述神聖羅馬帝國從統一到分裂的演變及原因》,崔鵬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二戰納粹德國為什麼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都是誰?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侵略行為直接讓整個歐洲大陸陷入到一片煉獄當中,好在最後同盟國家一起擊敗了軸心國,結束了長達6年的二戰時間。不過當時的納粹德國為什麼會被稱為第三帝國呢?如果納粹德國是第三帝國,那第一、第二帝國又是誰呢?
  • 第三帝國的生與死
    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打敗法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全境,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至此,德國人建立統一民族國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雖然,統一後德國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甚至很快超過了老牌霸主英帝國,成為歐洲第一強國。
  • ​同樣是山地師,第三帝國和阿三的,有什麼區別?
    摘要:同樣是山地師,當年最著名的第三帝國山地師,和今天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印度山地師,區別到底在哪裡?
  • 第三帝國的興亡
    《第三帝國的興亡》:在短短的12年中,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國在人類歷史上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災難,留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隨著第三帝國的迅速崩潰,人們繳獲了大量秘密文件,私人日記、發言記錄以及納粹黨領導人的電話錄音,德國外交部485噸檔案當時就存放在美軍的倉庫裡,於是,一個極端獨裁政權的全部秘密和罪惡活動就在它覆滅的同時全部公之於世了。這就是此書大量的、真實的資料來源。
  • 二戰萊茵河的最後衛兵,黨衛軍第二帝國裝甲師的突圍之役
    當時配合巴頓第三集團軍行動的還有美軍第6集團軍和第一集團軍。1944年12月24日巴頓第四裝甲師,在戰鬥中很快從德軍第7步兵集團撕開了一個口子,突進巴斯通,協助當地的101空降師抵禦德國部隊對該地區的進攻,至此美軍在啊登戰役中後期的包圍攻勢,已經沒有了任何後顧之憂,當時美軍成敗的關鍵在於巴斯通的守軍能否抵擋德軍猛烈的攻勢,德軍在當晚在次出動空軍配合地面部隊對巴斯通發起猛烈攻勢,德國飛機在巴斯通的森林防線一直轟炸到市區內部,美軍一所在教堂中的醫療站也受到轟炸
  • 王牌中的王牌—二戰德國黨衛軍第二「帝國」裝甲師徵戰史
    「元首」團第二營突擊也為黃昏前到達烏別德河畔的「元首」團第三營(一級突擊隊中隊長林內爾)創造了有利條件。「帝國」師所屬各部隊逐漸匯集到一起,不停頓地向西南方向突擊,古德裡安親眼看到了蘇軍在該師的迅猛突擊面前倉惶而逃。
  • 《戰艦帝國》活動船詳解——第三帝國的航母夢B航艦
    作為二戰中軸心國的核心,德國戰車坦克橫掃歐洲大陸,所向披靡。當波蘭騎兵向坦克發起衝鋒的時候,結局早已註定;當歐洲大陸一次次響起刺耳的防空警報,第三帝國的王牌飛行員們已經將炸彈扔到了敵人的頭上,空襲過後,留下的只有一片焦土。戰術大神——貼吧ID:hanzishuang123於第三帝國戰績輝煌的空軍、陸軍相比。海軍正面實力則遜色太多。
  • 納粹第三帝國神秘的UFO
    盟軍最早察覺到德軍的飛碟研究計劃是在二戰末期的空戰中,當時盟軍的飛行員多次發現在德軍飛機編隊一側遠處,有種形狀奇特的飛機,那東西呈圓狀的碟形,沒有機翼,但速度很快,飛行性能優異,能夠靈敏地轉向和爬升俯衝,部分飛行員甚至宣稱自己看到了不明飛行物上帶有鐵十字符號——它們是第三帝國的標誌,儘管盟軍司令部接到不少目擊報告,卻從未有過這種神秘飛行器對盟軍發起攻擊的報告,它們只是急速掠過,或靜靜的懸停。
  • 二戰美國人的最經典的一役,突出部戰役德國第二帝國裝甲師的絕唱
    德國出動六個精銳黨衛軍裝甲師為主力分頭並進。當時法國阿爾薩斯市,是德軍主要進攻目標,拿下這座一戰二戰著名城市預示了法國巴黎門戶已經打開,德軍第一階段的計劃關鍵部分如果實現,歷史將會改寫,西線二戰不會在1945年5月夏至結束。
  • 書海泛舟:跨越30年的巨著-《德意志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作為這場戰爭中的主要發起者,德國官方編撰的二戰史就較在華語界鮮為人知。該叢書名為《德意志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Das Deutsche Reich und der Zweite Weltkrieg),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歷史和科學的全集。
  • 末路較量——第三帝國元帥戈林的結局
    談到戈林,這位二戰中希特勒的左膀右臂,德國唯一一位帝國元帥,比起他麾下空軍,似乎肥胖的身材更為大家所熟知。
  • 德意志帝國的教訓對中國有重大借鑑意義
    二、回顧三朝德意志帝國歷史日耳曼人的第一帝國叫神聖羅馬德意志帝國,是西羅馬帝國分裂的產物,是德國歷史上最不合一的,最弱的,最長壽的時期,活了九百歲。其名字叫得很響,其實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德國宣教士湯若望出生在第一帝國時期,他到中國的年代是明末和清初,大清帝國皇上的命令能夠落實到中國的每一個縣。
  • 「帝國之鷹」二戰納粹德國三大名將
    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裡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三大名將。
  • 【收藏】第三帝國佩劍欣賞
    ↑↑↑第三帝國國防軍早期的長佩劍通常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的長佩劍。
  • 軍事|元首的士兵:「第三帝國」軍人賴以戰鬥的精神力量分析
    如果德國軍人脫下納粹軍裝,換上美軍、意軍或日軍軍服,他們的行為是否會不同?如果在亨特堡被監聽的戰犯不是納粹國防軍,而是蘇聯紅軍或英軍,他們的言語意味會不同嗎?如果參戰的是德意志帝國或聯邦德國國防軍的部隊,他們的作戰方式是否會與納粹德國國防軍有什麼不同呢?暴力在任意不同的時代背景或國家對人的影響是否始終相同?「戰爭就是戰爭」這句老話是否經得起推敲?
  • 牛逼轟轟的大英帝國是怎麼栽在「帝國墳場」阿富汗的
    是不是一眼看出來了,它正好處於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中間節點,北邊連著俄羅斯的突厥斯坦(國際上把信封那個什麼教,說突厥語的國家地區叫突厥斯坦,將來德國、法國可能要加入這個幸福溫暖的大家庭,法蘭西斯坦,德意志斯坦,朗朗上口),東邊就是我國,而且大家可能不知道,阿富汗跟我國是接壤的,有個細長的走廊,據說還要修鐵路,咳咳,鐵路,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個常識,鐵路就是陸權國家政治和戰爭機器的延伸
  • 帝國末日的垂死掙扎:「突出部戰役」為什麼是一場無意義的戰爭?
    在德意志第三帝國因為自己即將到來的失敗而分裂崩潰的時候,一場關乎於德國人戰後命運的刺殺計劃最終還是功虧一簣了,這次計劃非常接近與成功,就差了那麼一點點,但是歷史就是這樣,即使只是差了一點點,歷史的時間軸也會無情的碾過去,而不會發生什麼變化,  存活下來的希特勒依舊把整個德國捆上了通往地獄的列車  ,一路奔馳,一直到徹底毀滅才會真正停下來,而整個世界的烈火還在繼續燃燒。
  • 普法戰爭(下)——一個第二帝國的毀滅和一個第二帝國的誕生
    (法軍)作戰類型:圍城戰(普軍)、守城戰與突圍戰(法軍)雙方兵力與損失:(見下文)主帥:弗雷德裡希·卡爾親王、卡爾·馮·斯坦梅茨等(普軍);弗朗索瓦·阿希爾·巴贊(降)等(法軍)(巴黎市民在咖啡館討論戰局)8月19日,卡爾·馮·斯坦梅茨的第一軍團和弗雷德裡希·卡爾親王的第二軍團將巴贊的萊茵軍團全部包圍在了梅斯,法軍共計有
  • 軍人榮譽的象徵,第三帝國佩劍欣賞
    ↑↑↑第三帝國國防軍早期的長佩劍通常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的長佩劍。這張照片中是一把德皇時期常見的M-89式步兵長劍(Imperial  M-89Infantry Degen),使用大馬士革產的精鋼打造。
  • 敢於頂撞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的「帝國之鷹」古德裡安.
    古德裡安,曼施坦因、隆美爾被後人並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