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時間劃定在二戰時期,當我們打出德國這個國名時,跳出來的關聯詞肯定是納粹、法西斯、希特勒……諸如此類的詞彙。因其特殊的政治形態、納粹黨的領導,從1933年希特勒掌握最高政治權力起始到1945年納粹倒臺,這一時期的德意志被稱為納粹德國,它的另外一個名字是第三帝國,因為希特勒曾吹噓「第三帝國長盛不衰」。
第三帝國的稱呼是怎麼來的,這是希特勒的獨創嗎?既然有第三帝國,那麼納粹德國之前的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又是什麼,它們為何徹底瓦解消失在德國歷史長河裡?
一、德意志第一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公元962年被教皇冠以「羅馬人的皇帝」稱號的國王奧託一世來自東法蘭克王國薩克森王朝,奧託一世的加冕意義深刻,這被史學界認為是德意志第一帝國建立的標誌。
在神聖羅馬帝國即第一帝國建立之前,龐大的查理曼帝國在843年分裂為三個王國,其中之一東法蘭克王國即後來的德意志的雛形,最終在奧託一世手中成為了後世所說的第一帝國。蠻族之一的日耳曼人是德意志第一帝國的主要民族,在西羅馬廢墟上繁衍的他們已經和羅馬沒有實際關聯,但他們自詡為羅馬帝國的繼任者。
在第一帝國發展到最鼎盛的時期,疆域十分廣大,含括了如今的全部德意志、奧地利、一部分的意、法,荷蘭比利時等地也屬於它的領土範圍。
如此帝國為何衰亡?這裡可以引用伏爾泰的評價,對於神聖羅馬帝國他這樣解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這不是神聖的國家,民族血統和文化語言與羅馬無關,從政治體制看也不是中央集權的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與其鬆散的政治體制有很大關係。
神聖羅馬帝國前期建立的統一局面在亨利四世時代就慢慢被打破,實際上在帝國誕生時已有分裂端倪,最直觀的就是地方貴族的蠢蠢欲動,但在第一帝國初期,他們的反抗皇權的活動還不明顯。
導致衰亡第一個因素正是地方貴族封地世襲,政治軍事上擁有較大的獨立性。亨利三世死後,其子亨利四世即位,此時帝國內部的貴族諸侯勢力強大,甚至能撼動皇權。
第二個因素是教會神權的制約。在中世紀歐洲,羅馬教會代表神權,國王象徵世俗權。奧託一世的加冕是借神權強化統治;教會則藉助王權保障自身利益,俗權與神權時而利用、時而鬥爭。1076年,教皇格裡高利七世因主教敘任權爭端宣布開除皇帝的教籍,並且煽動德國地方貴族聯合反對皇帝,亨利四世不得不冒雪向教皇道歉,史稱「卡諾莎事件」。
因此,儘管亨利四世最終平息了地方貴族叛亂,但卻未能徹底解決地方貴族勢力膨脹的問題,接踵而來的還有政教之爭:羅馬教會愈演愈烈的對王權的限制。
第三個因素是「選帝侯」制度。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之後,帝國皇位不再純粹世襲,而由7位大諸侯選舉下一任皇帝,這無疑進一步加強了帝國的內部離心力,導致中央集權更加削弱,再次衝擊了帝國脆弱的軍事和政治。德意志名義上是帝國,實際上早已四分五裂,諸侯國各自為政,而與此同時,英法等國正在迅速崛起發展。
從後世的角度看第一帝國整體是政治體制落後、鬆散的國家,主權碎片化,政治權力被貴族領地分割。封建卻鬆散的政治制度之下,第一帝國遲遲未能完成德意志民族的統一,順應歷史潮流建立起如英國、法國的中央集權的近代民族國家。
17世紀德意志三十年戰爭之後,中央集權進一步衰落,此後又經歷了幾次大規模戰爭,第一帝國越發衰微,18世紀末,浩浩蕩蕩的拿破崙軍隊的鐵蹄殘忍踏上普魯士的領土。1806年,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號,第一帝國就此滅亡。
二、德意志第二帝國:迅速強大卻毀於擴張邦國主義盛行的德意志各地發展極不平衡,國際地位更遜於英法等國。雖然法國人離開了,但維也納會議的決議繼續維持德意志的分裂狀態。1815年成立的德意志邦聯裡,實力較強的是普魯士,此時民族主義在歐洲風起雲湧,統一是歷史大勢,德意志人漸漸發現其他國家都在迅速發展,而他們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卻無法滿足發展經濟、強大國家的願望。普魯士王國是軍國主義色彩濃鬱的國家,作為領導者在1864年、1866年、1870年利用三次王朝戰爭打敗丹、奧、法,容克貴族們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統一了德國。1871年的巴黎,普魯士的威廉一世舉行了浩大隆重的加冕儀式,第二帝國就此誕生了。
政治統一之後的第二帝國發展迅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經成為歐洲第一,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國家。
第二帝國非常重視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的發展,借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分裂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蛻變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從1870年發展到一戰前,德國的生鐵產量是之前的兩倍,鋼產量是十三倍。國民生產總值的52%是工業、採礦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貢獻,世界貿易額上升迅猛。這種經濟增長的速度只有美國能與其媲美。
第二帝國的軍事建設也如昔年普魯士王國般充滿了軍國主義色彩,大力發展軍事力量是它的重要目標。一戰前德國軍隊數量是統一時的兩倍,帝國軍事方面的開支增加了360%,軍費開支是帝國預算的75%,無一不顯示著帝國的擴張傾向。到了威廉二世時期,已是歐洲最強國家的德國積極對外擴張,與英國爭奪海上霸主的地位,與歐洲各國爭奪殖民地,成為一戰爆發的原因之一。
當戰爭進行到1918年末,昔日強大的第二帝國被戰爭拖垮無力回天,國內革命與軍事潰敗讓帝國搖搖欲墜,威廉二世在內外壓力下宣布退位,至此第二帝國滅亡。
三、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法西斯、希特勒第三帝國這一概念是上世紀20年代凡登布魯克《第三帝國》一書中提出的,德國應當建立起繼承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榮光的第三個帝國。這一說法受到了戰後德國人的強烈歡迎,他們渴望受制裁的國家能重新強大崛起,成為震撼世界的第三帝國。
曾經的奧地利下士、落魄畫家,阿道夫·希特勒,慢慢在德國政壇上嶄露頭角,當他代表的納粹黨贏得了激進民眾的呼聲,人們揚起納粹旗幟為其搖旗吶喊,意味著所謂第三帝國已正式形成,法西斯德國也迅速走向了軍國主義、種族主義的不歸路。直到1945年5月,柏林戰役德軍潰敗,希特勒自殺,德軍投降,納粹徹底倒臺,第三帝國退出了歷史舞臺。
文/陸豆漿
參考資料:
1、《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初探》,陳美玲
2、《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政治體制初探》,唐婷婷
3、《試述神聖羅馬帝國從統一到分裂的演變及原因》,崔鵬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