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 :臺灣光復75周年感言

2021-02-19 AM585東南廣播

我有一個痛苦的發現:《馬關條約》籤訂的那天是「媽祖生」,是在臺灣最受敬奉、被認為對臺灣民生庇護最多的神明媽祖的「慶誕日」。

1895年農曆3月23日,腐敗無能的清廷被迫同日本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列入「劃界以內」,「永遠讓與日本」。斯時也,中國積貧積弱至於極矣。清廷在軍事上、外交上屢戰屢敗,帝國主義列強則在中國土地上予取予奪。每一次交戰、每一回交涉,清廷總是被迫籤訂不平等條約,總是將中國的權益拱手讓給列強,《馬關條約》甚至在中華民族高度敏感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割我臺灣土地,嚴重損害我核心利益。割讓臺灣,臺胞最受其害;國家弱亂,臺胞遭殃,縱使有神明如媽祖也是愛莫能助、徒喚奈何!其理至明,不言而喻。

我的曾祖父汪春源進士出身於臺南草根,他的父親汪翁牛一生業農,如牛負重。1895年春天,汪春源以舉人身份在京參加會試,當《馬關條約》籤訂的噩耗傳來,汪春源同另外兩位臺灣舉人黃宗鼎和羅秀惠,取得在京同鄉、臺灣進士李清琦、葉題雁的「印結」和參與,聯名向都察院上書,籲請朝廷萬勿割地棄民,希望皇上勿批准條約。康有為記:「臺灣舉人垂涕而請命」的情形令路人「莫不哀之」,也令他有了發起「公車上書」的強烈衝動。然而,從臺灣舉人「垂涕而請命」 ,到十八省舉人的「公車上書」,乃至「普天忠憤」以抵制《馬關條約》的種種抗爭,一一歸於無效。

我也曾痛苦地發問:偌大個中國從何時開始地分兩岸?

《馬關條約》之「劃界」,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固有土地上用刀比劃、用刀切割,清廷被迫「讓與」的則是中國的固有土地。從1895年起,自《馬關條約》始,中國地分兩岸。然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不曾改變、也不會改變。當年日本侵略者用的是大砍刀,但「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

《馬關條約》使得中國地分兩岸,卻又使得兩岸人民緊密相聯、成為「兩岸命運共同體」。一方面,正如臺灣統派領袖王曉波教授生前所言,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和隊伍裡,「臺灣同胞從來不曾缺席」。日據臺灣時期,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抗戰爆發後,有眾多臺胞高喊「要救臺灣,先救祖國」的口號,積極參加和支援祖國大陸人民抗戰,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付出了至深至重的代價。另一方面,臺灣同胞為堅守中華文化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努力。日本侵略者視臺灣為其「新領地」,從據臺之初開始在臺灣實施「內地化」、「日本化」、「皇民化」即「去中國化」教育,並且不斷加大力道,像抽瘋似地一陣緊過一陣。但是,日本侵略者最終不得不承認:(臺灣)「改隸已經過了40餘年,但現在仍保存著以往風俗、習慣、信仰,這種漢民族意識不易擺脫。蓋其故鄉福建、廣東兩省,僅一水之隔。在臺灣人的觀念裡,這些華南地方,平素視為父祖墳塋之地,思慕不已」。臺灣社會始終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即使在日本侵佔的50年間,這個基本情況也沒有改變,臺灣同胞從來就是中國人,始終不是日本侵略者的「新領地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才洗刷了半個世紀的民族恥辱。透過歷史風雲變幻,可以深切體會到,兩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勝利。臺灣同胞為回歸祖國、回歸中華民族大家庭而歡欣鼓舞。即使去臺灣大山深處,也是這番情景。1945年10月18日,《臺灣新報》載文報導:居住在「新竹州下竹東、大洲及蘭陽方面山界」的少數民族,「聽到日本降伏之喜訊,也同我們兄弟一樣,高興得手舞足跳,他們極喜歡,切實要變中華民族」。須知,「中華民族」是梁啓超1902年創用的政治學術語,指的是國族,是在中國、在共同疆域上共同生存、共同進步的各民族的總稱。「在臺灣被侵佔的50年間,臺灣同胞保持著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和牢固的中華文化情感,打心眼裡認同自己屬中華民族。這是與生具來、渾然天成的,是不可磨滅的。」誠哉斯言也!

回顧歷史,兩岸同胞共同抗日,共享抗戰勝利的喜悅。面對現實,展望未來,兩岸同胞肩負反對「臺獨」、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共同任務,也必將共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之最後勝利,共同歡慶中華民族的盛大節日。

作為居住在大陸的臺灣省籍同胞,我親眼見證祖國有很好的發展成就、有更好的發展前景,親眼見證發展中的祖國從勝利走向勝利。「國家弱亂,臺胞遭殃」的歷史和臺灣同胞特殊的歷史遭遇,一去不復返也。「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則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政策理念。國家統一、強盛,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國民的幸福。

值此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之際,讓我們高聲歌唱我們偉大的祖國吧!

相關焦點

  • 臺灣各界紀念光復75周年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臺灣各界當天舉辦系列活動,紀念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僕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這一偉大勝利。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與《海峽評論》雜誌社等團體當天在臺北舉辦臺灣光復75周年慶祝大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致辭時回顧了臺灣人民在日據時期未曾停歇的抗日事跡和付出的巨大犧牲。
  • 75 年前的臺灣光復是臺灣回歸祖國的歷史裡程碑——紀念臺灣光復75 周年
    因為祖居臺灣,我們從記事開始,就知道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後來上學,每逢這個節日,都舉行遊行慶祝,是非常隆重的。毫無疑問,75 年前的臺灣光復,是臺灣回歸祖國的歷史裡程碑。作為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的臺灣,在隋唐時期即有漢族人民移居澎湖地區並涉及臺灣,當時稱為「琉球」。隋王朝曾三次出師臺灣。
  • 臺灣各界舉辦系列活動紀念光復75周年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當天上午,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勞動黨、統一聯盟黨等臺灣十幾個團體,發起了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活動,在臺北中山堂 「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前共同緬懷抗日先烈。△ 臺灣社會各界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活動25日在臺北中山堂的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前舉行25日上午,臺灣社會各界人士齊聚臺北中山堂「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前,獻花紀念抗日烈士。「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
  • 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這天,兩岸氛圍大不同
    7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指出,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民前僕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充分彰顯了臺灣同胞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和真摯深沉的愛國情懷,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中國再統一,臺灣真光復!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汪洋講話傳遞何種信號?
    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回歸祖國75周年紀念日。
  • 今為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 長思量 不能忘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公會堂舉行。    今天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75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1945年10月,臺灣街道上歡迎國民革命軍光復的標語。
  • 灣灣周報|金門火炮射擊演練暫停民眾參觀/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羅志祥推主持工作
    趙立堅:臺灣沒有「外交官」」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9日主持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法新社記者提問說,據報導,兩名駐斐濟的中國外交官出現在臺灣方面主辦的一個招待會上,一個中國(大陸)外交官和一名臺灣「外交官」出現肢體衝突。據臺方報導,臺灣「外交官」是被中方毆打。中方能否確認有關事件?
  • 兩岸各界代表:紀念臺灣光復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
    據《新華社》報導,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22日在京舉行,兩岸各界與會代表發言時表示,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重要成果,彰顯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和法理事實
  • 1945:臺灣光復
    其時受降區域先列為十四區,後增列臺灣澎湖地區為十五區,其規定如下:「臺灣澎湖列島陳儀為受降主官,日軍投降部隊為10HA、8FD、9D、12D、50D、66D、71D、75BS、76BS、100BS、103BS、102BS、112BS,及澎湖守備部隊。集中地由陳儀決定,日軍投降代表10HA安藤利吉。」
  • 光復臺灣的英雄
    這一點,對於當時的臺灣人來說,同樣不會例外。 在日治理時期,儘管臺灣社會獲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但仍然屬於殖民地次等民族的角色,並飽受日本殖民者的種族壓迫。是以,臺灣民眾對日本的不滿,在日本戰敗後光復之初,迅速轉化為對中國的熱烈期待。
  • 獨家策劃丨臺灣光復70周年:不能不說的真相【視頻特輯】
    在臺北市中山堂東側,有一座「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
  • 臺灣光復乃全民族抗戰勝利之果 祖國統一是新時代歷史大勢所趨
    臺灣光復乃全民族抗戰勝利之果  祖國統一是新時代歷史大勢所趨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  高 翔  75年前,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之中,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得以光復,回到祖國懷抱。
  • 臺灣光復日|臺灣光復與去皇民化運動
    光復舊河山,建設新臺灣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時,臺灣受降儀式在臺北公會堂舉辦。
  • 高翔:臺灣光復乃全民族抗戰勝利之果,祖國統一是新時代歷史大勢所趨
    75年前,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之中,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得以光復,回到祖國懷抱。這是整個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光輝時刻,也是值得全體中國人民紀念的重大歷史事件。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觀察》第90期(2021/02)-喜迎鄭成功光復臺灣360年
    2021年是民族英雄、開臺聖王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
  • 寶島新生:臺灣光復的始末
    10月7日,前進指揮所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告中國政府行將接收臺灣及澎湖列島,希望臺灣民眾協助前進指揮所籌備接收工作。臺灣同胞聞知臺灣行將回歸祖國,個個欣喜若狂,含淚歡呼。但日本殖民者仍不甘心失敗,少壯派軍官煽動臺胞自決,搞所謂「臺灣獨立」;日本浪人則組織暗殺團,破壞軍事設施,企圖阻止中國政府赴臺接收。
  • 高考熱點專題五: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1945—2020)
    事件5: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1945—2020)【熱點直擊】
  • 歷史上的今天 I臺灣光復前後,陳儀是如何在臺灣推行去皇民化運動的?
    從這些舉措看,臺灣光復前,在收復臺灣的外交策略上國民黨當局似乎無可厚非,而在接收作為方面其表現也差強人意。陳儀強制推行國語《開羅宣言》發表後,國民政府準備收復臺灣,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任命陳儀為主任委員。
  • 船政名傑後裔緬懷先輩功績 紀念中國海軍光復南沙七十周年
    10月23日,紀念中國海軍光復南沙七十周年座談會在福州舉行。 23日,出席紀念中國海軍光復南沙七十周年座談會的船政名傑劉孝鋆嫡孫劉毅慷慨陳詞,並展示了記錄這歷史一刻的文獻圖片。  今年是福建船政創辦150周年、中國海軍光復南沙七十周年,當天,紀念中國海軍光復南沙七十周年座談會在福州舉行,來自船政名傑沈葆楨、葉祖珪、薩鎮冰、陳兆鏘、陳紹寬等20個家族的後裔代表參會,共同緬懷船政先輩豐功偉績,紀念中國海軍光復南沙七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