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一戰中有許多影響了後來戰場的新型裝備出現,飛機便是其中之一,不過,相比較於現代擁有制空權就擁有戰場主動權,一戰時代的空中力量遠沒有二戰或現代這麼強大,相反的,早期的飛行員們反而是很「紳士」的一群戰士。
一戰中的戰鬥機:從彬彬有禮,到互扔磚頭,再到近距「狗鬥」
一戰開始於1914年,距離第一架有動力飛機在1903年誕生,僅僅只有11年的時間,這導致在一戰前期,人們並不知道此時飛行尚有些「困難」的布、木結構的飛機,在戰場上能夠真正做些什麼,如二戰之前只有少數人敏銳的認識到了坦克集團將成為戰場上新的戰略機動力量,具有改變戰場形式的能力一樣,一戰初期,飛機還只是被多數人用於當作更高更遠的「偵查哨」。
1914年8月時,一戰主要交戰國的總參謀部,都認為飛機只是具有有限的作用,如法國對航空的興趣,只在少數民間運動員中持續下去,主要將領霞飛和福煦都對飛行沒有一點信心,英國軍事當局對飛機作為一種武器的威力,也同樣抱懷疑態度;只有德軍首先認識到空軍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航空英雄能使平民很興奮,提升士氣,不過早期時,德國也不過把飛機看作是個觀察哨。而飛行員和戰機對於空中對抗的發展,逐漸改變了這一認識:
1、彬彬有禮的紳士們
在1914年時,空中的飛行員駕駛飛機飛越敵區是愉快的,因為那時的飛機很少會受到地面火力的威脅,而雙方的飛機也都不具備什麼攻擊力,這時的飛機不僅飛行速度慢,受到動力和起飛重量等方面的影響,駕駛艙也比較簡陋,一般都是「敞篷」的,需要飛行員自己穿上厚重的飛行夾克抗寒,還需要帶上護目鏡來抵禦飛行時強大的氣流。
因此,當雙方的飛機在空中相遇時,不論是哪一方都沒有能力做更多別的事情,敵對雙方的駕駛員們相互會輕快地招招手,氣氛完全有別於地面上的千萬人互相廝殺,更像是彬彬有禮的紳士們。
2、從互扔磚頭,到互相掃射的近距「狗鬥
不過,到了9月的一天,一位駕駛員認識到戰爭是殘酷的遊戲,拔出他的手槍,向一架飛過去的敵機射擊,而不是招招手,這個行為,也讓飛機從最初的觀察哨,變成了空中騎兵。
從此,雙座飛機的法國觀測員開始攜帶步槍,甚至用磚塊去扔對方的螺旋槳和駕駛員,各國飛機上的射擊武器,也開始由手槍、步槍發展為機槍,由偶然的相互射擊發展為空中格鬥,甚至有非制導的火箭(也可以理解為軍用版「竄天猴」)。
另外,轟炸武器由手投炮彈、手榴彈發展成由投彈架投放的專用航空炸彈,機上開始裝備無線電、各種儀表,並為飛行員配備降落傘,轟炸機成為戰場上空的大殺器。
與此同時,各國作戰飛機的飛行速度、高度、航程等性能都有很大提高,裝備飛機的數量大大增加,這讓飛行員可以發揮和創造出更多富有創新性的戰術,進行激烈的狗鬥。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負責「攆」飛機的驅逐機
在「一戰」的戰場上,最早各國的飛機的主要任務都是飛往敵方陣地上空進行空中偵察,用於偵察和觀察戰場動態,這種行為對於對方來說是很「討厭」的,為了限制對方偵察機的活動,人們在飛機的腹部裝上機槍,並安排一個副駕駛用手向下投擲小型炸彈和手榴彈,以便於阻止對方飛機執行這些任務,把令人討厭的敵方的飛機攆走,這便是早期戰鬥機的雛形。
只不過這一時期的戰鬥機的名稱其實叫:驅逐機,在一些影視劇作品中,我們也會提到類似的詞彙,這些驅逐機,其實就是早期負責「攆」偵查飛機、轟炸機,以及與對方戰機進行空戰的戰鬥機。
與一戰時代,噸位尚小、主要用於在港口、基地附近「攆」魚雷艇,保護重要的戰列艦的驅逐艦一樣,驅逐機的名稱來源其實也是具有相似的意思,可將敵機驅逐出己方陣地上空的作戰飛機,當時就稱為驅逐機,「驅逐機」這個名稱一直用到了二戰之前。
點擊「閱讀原文」連接到文章出處,僅推廣連結,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