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22日,日本吞併朝鮮,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朝鮮獲得獨立,蘇聯與美國,根據雅爾達會議,以北緯38度線為界限分別對朝鮮北方和南方進行託管。預定1948年舉行朝鮮半島大選,實現朝鮮統一。
但是到1947年,朝鮮北方的非CP組織已經被蘇聯全部消滅;而朝鮮南方,由於「精版社偽幣事件」,CP組織除少數發起遊擊作戰之外,紛紛逃往北方。北方明確拒絕了進行全朝鮮大選的要求,預定的大選無法舉行。
1947年9月17日,美國將朝鮮半島問題提交聯合國。聯合國組織了由不包括美蘇在內的9國組成「聯合國韓國臨時委會」(UNTCOK),監督建立全韓國議會並選舉統一的政府(注意,是不包括美蘇)。
1948年1月,聯合國委員會赴朝,安排統一選舉事務。
蘇聯禁止在北朝鮮進行此種選舉,不允許聯合國人員入境。
1948年2月26日,聯大臨時委員會通過決議:「允許朝鮮人在儘可能到達的地方繼續選舉。」
1948年5月10日,南朝鮮舉行了單獨選舉。800萬選民中,大約85%以上參加了選舉,選舉結果是李承晚當選首任總統,1948年8月,朝鮮半島南方成立「大韓民國」。
1948年9月,朝鮮半島北方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種嶄新的皿煮國家誕生了。
1948年12月,蘇聯軍隊全部撤離北朝鮮,半年後,美國軍隊全部撤離南朝鮮。
1948年,北朝鮮第一支戰車部隊第15坦克團組建。它並非戰鬥部隊,只是負責培養裝甲兵人才,由蘇聯教官和部分中國東北野戰軍的坦克駕駛員進行教學訓練。由中國提供的M-3、M-3A3輕型坦克,蘇聯人提供T-34/85坦克作為教學器材。雖然總體教學條件不高,但是年輕的朝鮮人民軍學員還是很快掌握了坦克操縱的技術和基本的戰術技能。
1949年5月,一批蘇聯的坦克和其他技術裝備運抵朝鮮,人民軍以這些裝備和第15坦克團訓練的人員為基礎,在寺洞成立了第一支裝甲戰鬥部隊——第105坦克旅,編成後隨即與第15坦克團一起移駐平壤郊外。第105坦克旅仿照蘇聯1944年的坦克旅編制,為單一兵種,三單位制,轄第1、2、3坦克團。同年10月,各坦克團分別改稱第107、109、203坦克團,同時將第206摩託化步兵團編入該旅序列。至此,序列如下:旅部,第107、109、203戰車團(每團2營,每營3連,每連3排),第206摩託化步兵團,第308自行突擊炮營,旅管理隊。編成兵員 6000名(其中摩託化步兵團2500人),裝備T-34/85坦克183輛(每坦克團61輛),SU-76M自行加農炮16輛。
蘇聯也將曾在蘇軍中服役並參加過二戰的朝鮮籍坦克兵送回到北朝鮮,他們接收了第105坦克旅抽調的30輛坦克,編成了單一坦克兵種的獨立第208坦克團。該團共230人,2個坦克營,每營2個連。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64師」改稱「朝鮮人民軍第5師」,「166師」改稱為「第6師」,「156師」改稱為「第7師」。7月20日,這些部隊進入朝鮮。
1950年3月,第43軍156師及其他各部朝鮮人士兵8500餘人、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2500餘人、第113師1000餘人、第47軍各師的朝鮮人士兵約2000人,共計1.4萬餘名朝鮮人士兵,在鄭州集結。1950年3月中旬,這些朝鮮人部隊整編為獨立第15師、一個團和一個獨立大隊,也編入朝鮮軍隊序列。
至此,北朝鮮總軍力超過13萬人,其中有4萬人,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改編的。不僅各級軍官長期作戰經驗豐富。士兵多參加過國共內戰,更有很多士兵,曾在二戰時的日本關東軍服役。可以說,這是一直久經戰爭的鋼鐵之師。
這支北朝鮮部隊還擁有重型火炮600門,各型飛機180架(其中蘇制雅克-9戰鬥機是其主力,很多飛行員在蘇聯參加過衛國戰爭)。
反觀南韓軍隊。
美軍在撤退時,給南韓軍隊留下了大量的「武器」,但幾乎全部是輕武器。因為美國認為,朝鮮地形以山地為主,坦克難以運用,這樣可以防止南韓「鋌而走險入侵北方」。
至戰爭爆發前,南韓國軍擁有裝甲車27輛、火炮129門、火箭筒1900具(均無法擊毀T-34)、飛機30架(10架是戰鬥機),總兵力約9.8萬人。這種狀況,在25年後的越南,再次重演。巴黎和約籤訂後,為了防止南方的越南共和國發動對北方的統一戰爭,美軍撤退後大大減少了武器配件供應,使越南共和國軍隊的戰力一落千丈,最終在北方的進攻下迅速土崩瓦解。南韓軍官多為二戰時期日本或滿洲國軍事學校出身,少數參加過二戰的軍官為中國講武堂和黃埔軍校出身。最重要的是,這些軍官普遍缺乏戰爭經驗,在其後的戰爭中,這一弱點暴露無遺。
1950年6月25日凌晨,大雨下的三八線打破了以往的平靜。猛烈的炮火把稻苗和土地掀上了天空,一輛輛北朝鮮的T-34坦克如同怪叫的巨獸,衝向了南面的敵人。
對於是誰打的第一槍,一直以來都沒有定論。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鮮南北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共發生二千多起衝突。南北雙方都宣稱要統一朝鮮。可以說,每天每夜雙方都會在「三八線」附近互相射擊。
1950年6月25日是周末,許多韓國士兵都在放假,8個師中只有4個師駐紮在「三八線」上,每個師接近1萬人,防備鬆懈。相比之下,北朝鮮軍在邊界上部署了7個步兵師、一個坦克旅和兩個獨立步兵團共計89000人,另外還有3個後備師和上萬名邊境保安隊。
兩方軍隊體制不同:北朝鮮軍使用的是蘇式編制,輕後勤而重戰鬥,指揮系統和後勤部隊只有5千人;南韓軍使用的則是美式編制,機構臃腫,後勤人員和指揮系統佔了全軍主力作戰部隊6.5萬人中的3.3萬。
顯然,這場戰爭中北方準備更充足更具優勢。
戰爭一開始,北朝鮮的10萬大軍兵分三路,向南壓來:西路作為主攻方向,由第1軍團4個步兵師配屬105坦克旅共120輛坦克,直取漢城,並計劃沿南韓的大動脈漢城——大田——釜山一路推進。中路,由第2師和第7師配屬獨立裝甲團的30輛坦克,負責突破南韓國軍在春川——洪川的防線。東路,第5師和766步兵支隊沿著東海岸一路向前進攻,打算到達南韓的後方。
面對北朝鮮的鋼鐵洪流,南韓軍隊沒有有效武器可以應對。
6月25日,在高浪浦裡,南韓第13團遭到了北朝鮮203坦克團和第1師的正面進攻。這是一場力量懸殊毫無懸念的戰鬥。南韓士兵使用美制57毫米反坦克炮向T-34開火,可炮彈卻像桌球一樣從T-34身上紛紛彈飛。鋼鐵巨獸逼近了,13團的士兵使用類似國軍在上海對付日本坦克的辦法,派出敢死隊手持炸藥包和手雷衝上前去。這種英勇的戰法雖然擊毀了4輛坦克,卻使這一波敢死隊員共90人幾乎全體戰死。
南韓軍隊指揮力量薄弱點也暴露無遺,部隊分散部署在單獨的要點,互相無法支援,被北朝鮮軍隊迅速穿插切割包圍。儘管很多南韓部隊抵抗非常英勇,但仍然節節敗退,到27日,漢城周邊地區幾乎全部被北朝鮮軍隊佔領。
27日凌晨,北朝鮮軍隊沿著議政府——漢城公路南下。為了挽救失敗局面,南韓司令部調集了所有能用上的部隊前去抵抗(包括從甕津敗退的17團)。這些人中很多都是軍校學生。
在一座橋梁前,為阻止衝到橋頭的北朝鮮坦克,南韓軍隊炸毀橋梁,北朝鮮坦克被迫停止,周圍的南韓士兵再次發起人彈攻擊,又有4輛北朝鮮坦克被擊毀。
這一天,7架北朝鮮戰鬥機,襲擊了為正在撤離韓國的滿載美國僑民船隻護航的4架美軍噴氣式飛機,結果全被擊落。這是北朝鮮軍隊與美軍的第一次衝突。
6月28日凌晨2點15分,南韓軍方在沒有通知仍然在漢城周圍與北朝鮮軍隊激戰的部隊的情況下,匆忙炸毀了唯一的退路,漢江大橋。
南韓軍隊士氣全面崩潰,大批士兵和難民,通過殘存的鐵橋、各種船隻,甚至泅渡,向南逃亡。
在漢城一帶的作戰中,南韓軍損失了4.4萬人,其中傷亡或被俘2.1萬,2.3萬人在潰敗中當了逃兵。北朝鮮軍付出的代價小得嚇人:第3師傷亡400人,第4師傷亡1112人,第105坦克旅僅有8輛坦克被擊毀。北朝鮮軍入城後紀律嚴明,他們釋放了所有政治犯,並將政治犯樹立為「人民英雄」、「愛國志士」。此外,他們逮捕了一大批南朝鮮名流。
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出動美國海軍和空軍對南韓進行支援,以懲罰北朝鮮「蔑視聯合國」的舉動。但是美國並沒有宣戰,而是僅僅把這次介入看成是維和行動。
但此時的美國,早已不是二戰結束時的美國,二戰結束後美軍大規模解甲歸田鑄劍為犁,大批有經驗的老兵和軍官退役。甚至全球範圍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的裝甲部隊,只有區區3個坦克營。
離朝鮮半島最近的第24步兵師,駐紮在日本九州。因此,第24師不幸成為第一支投入朝鮮戰場的美國部隊。
最先投入作戰的是該師21團1營。這個營此時只有區區406名士兵,從軍官到士兵,全都沒有打過仗,三分之二是十七八歲剛入伍的孩子。全營兩門75毫米無坐力炮、2門107毫米迫擊炮、4門60毫米迫擊炮和6個2.3英寸反坦克火箭組。到達朝鮮後,他們又得到了一個擁有6門105榴彈炮的炮兵連的支援,這個炮兵連攜帶了1200發炮彈,但能夠用來打坦克的穿甲彈只有6發。整個這隻部隊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史密斯特遣隊,全部官兵540人。
7月5日凌晨,這隻部隊與北朝鮮軍隊遭遇,北朝鮮軍隊出動了33輛坦克對其陣地發動進攻。戰鬥中,美軍炮兵用僅有的6發穿甲彈擊毀了4輛T-34坦克,而美軍步兵手裡的巴祖卡火箭筒,即使擊中坦剋薄弱的背後,也對T-34無效。
處於絕對劣勢的美軍堅持了7個小時,最終不得不丟棄重裝備和放棄陣地,史密斯特遣隊181人戰死或者失蹤。應該說,特遣隊的表現可圈可點,相當頑強。
但是,美軍的噩夢只是剛剛開始。隨著美軍第24師全面進入朝鮮,混亂與失敗接踵而至。先是聯合國軍所屬的澳大利亞空軍擊毀了一輛聯合國軍的軍火列車,引發大爆炸,造成大量平民死亡。接著美國空軍多次誤炸撤退的南韓車隊,炸毀卡車30輛、炸死炸傷南韓士兵200名。南韓軍忍無可忍,用防空火力打下一架美國飛機,「俘虜」了美國飛行員。
整個美軍24師,只有6輛M24輕坦克,在與北朝鮮坦克的交鋒中,第一戰就被T-34擊毀5輛,而T-34隻有一輛被擊傷。美軍在行軍作戰中,走錯路的情況也是比比皆是。
在7月20日的大田之戰中,北朝鮮坦克突破美軍防線,直接衝進大田市區,對大田市區內的美軍設施大肆破壞。這時美軍剛剛裝備的89mm新型火箭筒發揮了作用(6月10日剛剛投產),有20輛北朝鮮坦克被擊毀在大田城內。
但是這挽救不了美軍失敗的命運。美軍外圍部隊與城內的通訊已被朝鮮軍隊切斷,當外圍部隊接進崩潰的時候,24師師長迪安將軍竟然放棄對大田周圍部隊的指揮,親自扛著火箭筒在城內追逐獵殺北朝鮮坦克,在城內與其他軍官一起研討打坦克的經驗。
最終,外圍美軍潰敗,迪安將軍的撤退命令,使得外圍部隊的撤退迅速變成崩潰,大量部隊在撤退途中遭到穿插的北朝鮮軍隊的阻擊,更有很多因為走錯路不得不拋棄車輛,翻山越嶺南逃。迪安將軍在撤退途中,作為引路車領錯了路進入死胡同,被北朝鮮軍隊切斷後路,不得不逃入山區。之後迪安將軍不顧勸阻親自外出給傷員找水,結果失足掉落山崖。在大山中獨自一人艱難跋涉36天,只吃了12頓飯,最終被北朝鮮軍隊俘虜,成為韓戰中聯合國軍被俘的最高將領。
第24師潰敗後,美軍25師、騎一師相繼投入戰場。但這兩支部隊的表現並不比24師更好,甚至發生多次連隊級臨陣脫逃事件。
美25師24團是一個標準的黑人團,全團除了團長外全是黑人,這隻部隊在7月22日戰鬥中不戰而潰,但在隨後的反擊中取得了這次戰役中美軍唯一的一次戰術勝利,然而在26日戰鬥中再次不戰而潰,在第8集團軍中落下了「逃跑大隊」的惡名。
美軍不得不在1951年10月1日徹底取消了種族隔離的做法。之後,美軍黑人的表現才脫胎換骨,表現的和白人一樣勇敢。
一連串的失敗,美軍最終不得不撤退到釜山周邊,韓戰中著名的釜山防禦圈建立。
在所有的記述中,都說聯合國軍是依靠火網擊敗的北朝鮮軍隊。應該承認,在其後的戰鬥中,聯合國軍的火網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絕對不是全部。
從這張地圖不難看出,釜山周邊地區有著大量的山地,從釜山出來的公路成輻射型,防禦圈邊緣的陣地相互被山地阻隔,部隊之間無法相互支援。只能依賴從釜山的聯軍。
而在前面的一系列戰鬥中,北朝鮮軍隊靈活的山地穿插、滲透作戰,讓聯軍吃盡了苦頭。
因此,第24師新任師長沃克將軍提出,釜山防禦圈的防禦不能單獨依靠陣地固守,而應該依靠不斷的反擊。不能傻乎乎地等著敵人往自己的防線上撞,結果一次次被抄後路,卻一次次屢教不改。在一系列戰鬥中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只有一個營甚至一個連,美軍也要進行戰術性反攻,只有實在沒辦法的時候才建立起「烏龜殼」環行防線。在一連串的反攻中,戰爭的主動權落進了防守方手中。久而久之,防守方必然會出現扭轉乾坤的機會。
釜山防禦圈作戰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方針下進行的。
在釜山防禦圈的東部,南韓軍隊和北朝鮮軍隊在盈德展開了反覆的拉鋸戰,直到仁川登陸,盈德之戰仍然沒有結束。
在西線,北朝鮮第6師在師長方虎山的帶領下,一路穿插南下,一直打到海岸線。方虎山是八路軍出身的高級將領,1946年,通化戰俘營日本戰俘發動叛亂,方虎山果斷平叛,不僅擊斃殘餘叛亂的日軍戰俘500多人,並將其他日軍戰俘3000多人全部處死,溥儀的奶媽也被打死。史稱「通化平亂」。
第6師和與其配合的第4師到達海岸線後,並沒有立即發起對釜山的攻擊,而是慢悠悠的解放了朝鮮半島南部的全部地區,並深入清理當地反愅掵份子,這為美軍加強釜山防禦圈爭取了時間。
為了消除西部的危險,美軍在7月底到8月初,在西線對北朝鮮第6師和第4師發動了一次反擊作戰。與此同時,北朝鮮第6師和第4師也發起了對釜山防禦圈的進攻。結果雙方部隊在釜山西部的山地直接遭遇,擅長山地穿插作戰的北朝鮮軍隊在戰役初期佔據了明顯優勢,不斷利用山地設伏,建立口袋陣地等方式,對只能沿著公路機動的美軍給與沉重打擊。
但戰役後期,美軍陸戰隊第一師投入戰鬥。二戰後曾經擁有30萬人的美軍陸戰隊被縮減為27000人,但與其他軍兵種相比,骨幹保留要充分的多,投入戰鬥後,立即表現出強悍的戰力,通過密切的空地協同、步炮協同,多次將北朝鮮軍隊建立的口袋陣撕碎,給與朝鮮第6師和第4師沉重打擊,使其失去進攻能力,穩定了戰線。
在平壤,金日成提出,要在8月15日解放釜山,於是北朝鮮的軍隊開始了一次又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面對這一危機形勢,沃克將軍提出:
我們進行的是一場爭取時間的戰爭,不能再後退、後撤或調整陣地以及可以想像出來的任何措施。我們已經無路可退。各部隊必須反擊,使北朝鮮人陷入混亂失衡狀態。不能再有敦克爾刻的翻版,也不能再有巴丹的翻版,退守釜山會使那裡成為歷史上最大的屠場之一。我們必須戰鬥到底。被北朝鮮人俘虜比戰死更糟糕,我們將同生死共患難。如果我們當中必須有人死去,我們將一起血染疆場。誰丟失陣地,誰就將對成千上萬名同胞的死難負責。我要求你們把這一命令傳達到全師所有的人。我希望人人都明白,我們要守住這條戰線!我們必勝!最終歸結為一句三個單詞的話:「Stand or die.」(堅守或死亡)
美國議會開始指責這是無視人權的表現,稱這是民主危機,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直到8月1日,麥克阿瑟的一句「軍隊沒有民主」,事情才平息下來。
整個戰線中部,從韓國第一師到2個美軍師的陣地,整個8-9月,進行了一場不斷的山地爭奪戰。夜間北朝鮮軍隊發起進攻把美軍驅逐出陣地,白天美軍進行反擊奪回陣地。1951-1953年的陣地拉鋸戰,在這一時期已經全面開始。
這場戰役中,美國陸戰隊第一師發揮了救火隊的關鍵作用。陸戰一師的戰力強悍,在後來的長津湖之戰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不足18000人的陸戰一師,面對對方16萬人的圍攻,殺出一條血路突出重圍全身而退,僅有900人陣亡。
朝鮮人民軍從1950年6月25日至9月15日的推進線
隨著釜山防禦圈的逐漸穩定,美軍反擊的時刻逐漸到來。
是直接衝破包圍圈,還是採取其他戰略,引起了極大的爭執。地圖上可以看的很清楚,突破包圍圈之後仍然是連綿的山地,美軍的機械化優勢很難發揮,即使打贏也只會是一場擊潰戰,戰爭很可能久拖不決。
只有迅速結束戰爭才是最佳手段。最終,麥克阿瑟決定在仁川登陸,一舉切斷北朝鮮軍隊退路。
關於登陸地點選擇仁川,有很多的爭議,但實際上,近代以來仁川曾經3次被登陸。第一次是1882年,袁世凱率領清國軍隊在仁川登陸,奔襲漢城,逮捕朝鮮親日派大院君,扶植閔妃集團奪權,並迫使朝鮮開闢仁川清租界,實行治外法權並監管朝鮮海關。仁川清租界雖然在日清戰爭後被收回,但華人聚居區留存至今,稱為仁川唐人街。
1904年,日本軍隊在仁川登陸,奇襲擊沉停泊在仁川港內的俄羅斯軍艦「瓦良格」號和「朝鮮人」號,拉開了日俄戰爭的序幕。
作為近代史上屢屢被登陸的一個港口,被任命為聯合國軍司令的麥克阿瑟將軍選擇登陸仁川也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仁川登陸,美軍出動了陸海空軍總兵力74000人,而北朝鮮軍隊,包括守衛漢城的部隊和後續調來的增援部隊,總兵力只有6500人。美軍擁有數量、質量上的壓倒優勢。
佔領仁川,首先必須佔領仁川港出海口的月尾島。月尾島上僅有北朝鮮軍隊一個炮兵連、一個步兵連。美軍登陸前對月尾島進行了2天的轟炸和炮擊,北朝鮮軍隊火炮全部被摧毀。美軍登陸後僅僅一個小時就控制該島,守軍200多人死於炮擊,剩餘133人全部投降。美軍在登陸過程中僅僅17人受傷。
當天下午,美軍在仁川港登陸,守軍抵抗輕微。整個仁川登陸,美軍僅死亡17人,受傷200多人。仁川的北朝鮮守軍極其薄弱,竟然將大量彈藥堆積在公路兩側,被美軍空軍輕易摧毀。美軍還在一個倉庫中發現2000噸美制武器和彈藥,是原來美軍遺留給南韓軍隊的,被北朝鮮軍繳獲後一直沒有使用。
但之後,麥克阿瑟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並沒有擊中兵力迅速切斷朝鮮半島,而是將戰鬥力最強的陸戰一師用於強攻漢城,在漢城進行了一場殘酷的巷戰。
仁川登陸的消息傳到釜山防禦圈外,北朝鮮軍隊士氣崩潰,聯軍乘機發起反攻,僅用兩天時間就與仁川美軍匯合。朝鮮半島西部的北朝鮮主力被合圍,約40000名北朝鮮士兵被俘,後被編入韓國軍隊,這些身經百戰的老兵,成為後來韓國軍隊戰力迅速提升的重要力量。而朝鮮東部的北朝鮮軍隊,由於麥克阿瑟沒有及時切斷朝鮮半島,約30000人得以撤回北方,成為後來朝鮮人民軍的骨幹。
隨即,聯軍大踏步向北追擊,到12月24日,到達韓戰的最北點,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迎頭痛擊。美軍再次全線潰退。
1951年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到達戰線的最南端37度線附近,再次佔領漢城。隨後志願軍後撤,與聯軍在朝鮮半島中部進行了長達2年多的山地拉鋸戰。最終,這場戰爭於1953年7月27日停戰。
在韓戰的最初幾個月,戰線如鐘擺一樣在整個半島擺動,最終越來越小停止在北緯38度線附近。
1953年7月27日,北朝鮮與聯合國軍在板門店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韓戰前,北朝鮮與韓國依照北緯38度線為界,邊界是一條直線。韓戰後,雙方以臨時停戰線為界,邊界東邊向北偏移約40公裡,西邊與原來大體相當,成了一條蜿蜒曲折的斜線。北朝鮮丟失了1500平方英裡的土地和一個大的天然氣田。
整個戰爭中,南北雙方都在敵方後方使用遊擊隊進行作戰。不僅襲擊敵方的補給線,還對敵對分子進行屠殺。很多重大戰役,都有反抗軍的身影。
如仁川登陸戰前,美軍尤金·奇勒中尉曾經偷偷在仁川滲透,並在當地反抗軍的幫助下對仁川偵查。事後,朝鮮人民軍處死了大約50名曾經有幫助過尤金·奇勒嫌疑的平民。
朝鮮停戰協定籤署後,美軍停止了對反抗軍的支持,最終到1955年,反抗軍的槍聲歸於沉寂,朝鮮半島70多年的分裂,一直持續到現在。
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