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韓戰,是第2次世界大戰後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不過,剛開始時,韓戰規模並不大,只是朝鮮半島上的南北朝鮮的內戰而已。
抗美援朝戰爭
然而,隨著北朝鮮的勢如破竹,感到自己扶持的韓國即將被北朝鮮消滅,擔心自己失去在朝鮮半島戰略優勢的美國坐不住了。因此,美國公然操縱聯合國成立了由多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開始武力幹涉朝鮮內戰。
而這支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的司令,正是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不過,當麥克阿瑟領導的聯合國軍抵達朝鮮之後,他面臨的局面並不容樂觀。
韓戰爆發之後,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他們接連奪取了漢城、大田、晉州等重要城市,將韓國國防軍和美軍壓迫到朝鮮半島東南一角。巔峰時期,朝鮮人民軍已經佔領了朝鮮半島超過90%的土地,解放了超過92%的人口。
韓戰雙方地圖變遷
可以說,北朝鮮已經基本統一了朝鮮半島。因此,此時的朝鮮人民軍的不但由於蘇聯的大力支持裝備十分先進,而且由於不斷的勝利,士氣也極為高昂。
所以,如果此時美軍選擇在正面現場,也就是釜山等地與朝鮮人民軍作戰,美國勢必付出巨大的代價。因為此時美軍不但要與士氣高昂的對手作戰,而且他們的援助對象:一敗再敗的韓國軍隊,由於裝備低劣,戰鬥意志薄弱,也極有可能拖美國的後腿。
在這種情況之下,麥克阿瑟在說服美軍其他高級軍官之後,決定實施將朝鮮半島攔腰截斷的仁川登陸計劃。
麥克阿瑟
因為,觀看朝鮮半島的地圖就可以清晰地發現,朝鮮半島是一個長條狀,而此時大規模向南方進軍的朝鮮人民軍絕大部分兵力,都集結在朝鮮南部地區。一旦麥克阿瑟領導美軍在位於朝鮮半島中部的仁川成功登陸,將直接切斷朝鮮軍隊的補給線,令朝鮮軍隊腹背受敵。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的親自督戰,在300多艘軍艦、500多架戰機的掩護之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港。美軍在仁川的成功登陸,正如麥克阿瑟預計的那樣,直接將朝鮮半島攔腰截斷。
而麥克阿瑟在仁川的登陸也完全出乎朝鮮人民軍的意料。發現美軍在後方登陸之後,驚慌失措的朝鮮人民軍雖然調集軍隊進行了反攻,但是,腹背受敵之後,朝鮮人民軍再也無力回天。朝鮮內戰爆發之初人民軍取得的優勢因此蕩然無存。
韓戰局勢
而登陸之後的美軍,憑藉先進的裝備和強大的後期能力,在朝鮮半島勢如破竹,大量被人民軍控制的城市被攻破,朝鮮人民軍的主力超過一半兒陣亡或被俘。韓戰的戰線從釜山被麥克阿瑟一路推到鴨綠江畔。
所以,仁川登陸之後,麥卡瑟徹底改變了韓戰的走向。可以說,麥克阿瑟主導的仁川登陸,使得美軍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為豐厚的戰果。朝鮮現場上的仁川登陸,也因此成為麥克阿瑟軍事生涯的得意之筆。
應該說,麥克阿瑟主導的仁川登陸,無論從目標的選擇還是戰役的突然性,都堪稱完美。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完全出乎朝鮮人民軍的意料之外,也正是這種出其不意的登陸,徹底截斷人民軍的後路,從而南北夾擊人民軍,扭轉朝鮮戰場局勢。
仁川登陸時的麥克阿瑟
然而,北朝鮮並沒能判斷到美軍的仁川登陸,並不意味著其他人也看不出。當時,朝鮮的近鄰、剛剛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國的開國元勳們,對於美軍的仁川登陸就早有判斷。而最早判斷美國可能在仁川登陸並提醒北朝鮮的,正是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之後,由於戰場直接瀕臨中國最重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因此,新中國的領導人們對於朝鮮戰場十分關注,自然,對於美軍的參戰也早有預料。
事實上,早在朝鮮內戰爆發剛剛一個星期,毛主席就對美軍在仁川登陸的可能性做了判斷。1950年7月2號,周恩來總理將毛主席等中國領導人關於朝鮮半島政治軍事形勢的估計交給了蘇聯駐華大使羅申。正是在這一份關於朝鮮半島局勢的判斷中,毛主席指出了美軍在仁川登陸的可能。
仁川登陸
當時,被美國獨佔的日本約有12萬美軍駐紮,而毛主席等人認為,美軍大約能抽調約一半兵力,也就是6萬多人投入朝鮮戰場。而對於美軍參戰後的進軍路線,毛主席認為,美國很有可能在釜山幕府馬山等港口登陸,然後利用這些港口所修築的鐵路沿線北進。
因此,新中國建議朝鮮人民軍應該迅速南推進,並佔領這些港口,從而已切斷美軍進軍的可能。毛主席還專門指出: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的可能性很高,因此,為了防守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漢城,朝鮮人民軍應該在仁川地區構築鞏固的防守陣地。
而且,根據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披露的蘇聯關於韓戰的部分檔案顯示,毛主席不但判斷出美國軍隊有可能在仁川登陸,還多次通過蘇聯政府向北朝鮮建議,著重指出美軍在仁川登陸的可能性及危害。當然,除了通過蘇聯政府向朝鮮建議之外,毛主席也多次直接向朝鮮政府代表提出了這一擔憂。
毛主席
關於與中國利益直接相關的朝鮮半島局勢,毛主席曾做過全面的分析。毛主席曾在接見朝鮮政府代表時,在分析韓戰未來的發展方向時明確指出,韓戰未來只有兩種基本情況,
一種是如北朝鮮所願,朝鮮人民軍全殲美軍和韓國軍隊,將美軍趕下海,這種可能自然皆大歡喜。然而,還有另一種可能是,隨著美國的大規模參戰,戰爭變成持久戰爭。
而一旦這種情況出現,毛主席認為,美軍最可能做的就是:一邊加強對於大邱、釜山等地的防禦,從而將朝鮮人民軍的主力牽制在這個地區,與此同時,依仗美國強大的海軍優勢,美軍從其他地方登陸,直接切斷位於南方的朝鮮人民軍後路。
仁川登陸
所以,為了防止這一種情況出現,朝鮮人民軍應該確保充分的後備兵力,注意美軍可能進攻的防禦據點。而且,毛主席還專門指出:如仁川——漢城和鎮南浦——平壤,是美軍最有可能登陸的地點。
不僅俄羅斯披露的蘇聯檔案中,有關於毛主席最先判斷美軍有可能在仁川登陸的記載,在1950年10月2日毛主席給史達林的電報中,也將這一情況寫得十分清晰。在這份最終未能發出的電報中,毛主席寫道:
還在今年4月間,金XX同志到北京的時候,我們就告訴他,要嚴重地注意外國反動軍隊侵略朝鮮的可能性,7月中旬,7月下旬和9月上旬,我們三次告訴朝鮮同志,要他們注意敵人從海上向仁川漢城前進,切斷人民軍後路的危險。人民軍應當充分準備,適時的北面撤退,保存主力,從長期戰爭中爭取勝利。
仁川登陸前後朝鮮半島局勢變化
從這份電報之中可以很清晰的發現,毛主席曾三次警告朝鮮注意美軍從仁川登陸,切斷人民軍後路的危險,但是,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朝鮮並沒有引起重視。
最終果如毛主席所料,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領導的美軍在仁川成功登陸,被截斷後路的朝鮮人民軍兵敗如山倒,在短短幾十天內幾乎全軍覆沒。而這也最終迫使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戰爭就此打響。